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成本改善是哪個階段的
擴展閱讀
蝦皮產品編號在哪裡找 2024-09-23 07:30:36

成本改善是哪個階段的

發布時間: 2022-02-05 05:52:16

⑴ 成本會計的發展經歷了幾個時期

成本會計先後經歷了早期成本會計、近代成本會計、現代成本會計和戰略成本會計四個階段。成本會計的方式和理論體系,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早期成本會計階段
(1880——1920) 成本會計起源於英國,後來傳入美國及其他國家。隨著企業的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生產成本越來越得到普遍的重視。這個時期的成本會計是早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成本會計在實務方面取得以下進展: 一是建立了材料核算和管理辦法。設立材料賬戶和材料卡片,標明「最高庫存量」和「最低庫存量」,以確保材料既能保證生產的需要,又可以節約使用資金;實行材料管理的「永續盤存制」,採取領料單制度控制材料耗用量。 二是建立了工時記錄和人工成本計算方法。對人工使用卡片記錄工作時間和完成產量;將人工成本先按部門歸集,再分配給各種產品,以便控制和准確計算人工成本。 三是確立了間接費用的分配方法。隨著生產設備的大量增加,間接費用也快速增長,先後提出了按實際數額進行分配和按間接費用正常分配的理論。 四是利用分批成本計演算法和分布成本計演算法計算產品成本。根據製造業的生產工藝特點,選擇分批計算產品成本或分步驟計算產品成本。 五是出現了專門的成本會計組織。1919年,美國成立了全國成本會計師聯合會;同年,英國也成立了成本和管理會計師協會。他們對成本會計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為奠定成本會計的理論基礎和完善成本會計方法作出了重大貢獻。
近代成本會計階段
(1921——1945) 成本會計的理論和方法在這一階段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與發展,成本會計有了以下方面的進展: 一是標准成本制度的實施。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思想,對成本會計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06年美國會計師J.Whtmore第一次提出的「標准成本」概念,為生產過程成本控制提供了條件。標准成本制度實施後,成本會計不只是事後計算產品的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還要事先制定成本標准,並據以控制日常生產消耗與定期分析成本。這樣,成本會計增加了事前控制的新職能,形成了管理成本會計的雛形。它標志著成本會計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 二是預算制度的完善。預算控制的開始是採用固定預算方法,即根據預算期間某一業務量確定相應的預算數。1928年,美國一公司的會計師和工程師根據成本與產量的關系,設計了一種彈性預算方法,分別編制固定預算和彈性預算。這就使相關費用項目的實際數與預算數更具有可比性,而且可是企業合理地控制不同屬性的費用支出,便於有效地控製成本,夜裡與考核經營者的工作業績。所以,彈性預算是近代成本會計的重大進步,也是節約間接費用的最好辦法。 三是成本會計的應用范圍更廣泛。在這一階段,成本會計的應用范圍從原來的工業企業擴大到各個行業,並深入應用到一個企業內部的各主要部門,特別是應用到企業經營的銷售環節。在近代成本會計的後期,《工廠成本》、《標准成本》等成本會計名著的出版,是成本會計具備了完整的理論和方法,形成了獨立的成本會計學科。

⑵ 成本會計中在哪個階段進行成本控制最為關鍵,為什麼

成本控制在供應鏈的每個環節都很重要,具體哪個環節最重要看具體實際情況.相應企業最薄弱的環節就是最關鍵的環節.而且這個環節或階段也會動態變化,每個時期的情況都在發生變化.所以成本控制要站在整個供應鏈的角度來看更合適.

⑶ 變更成本最高的項目過程階段是

在項目生命周期的哪個階段,項目變更的代價最高(答案:D)
A.概念階段B.開發階段 C.實施階段D.結束階段

⑷ 成本管理發展的三個階段 管理論文

成本管理基礎較為薄弱,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計劃成本管理沿用時間較長。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逐漸從國外引進了一些先進的成本管理方法,目前主要運用的成本管理方法有:目標成本法、標准成本法、計劃成本法、質量成本法和作業成本法等[2]。根據南京大學會計學系課題組所做的《中國企業成本管理方法及其效果的調查分析》結果顯示, 51.4%的企業採用了目標成本法,38.9%的企業採用了計劃成本法,18.1%的企業採用了標准成本法,如表1[3]。根據該調查分析:我國企業採用的目標成本管理法實施效果並不理想。從實施效果來看,多數仍處於初始階段,多數企業仍然受到傳統的成本管理觀念的影響。多數企業仍然以財務成本核算為主確定標准成本,而後以此標准成本確定目標成本,而不是真正以市場價格為導向的目標成本。此外,在全員的貫徹實行上同樣難以實現全員參與的目標成 印製電路信息 2011 No.9 管理與維護 Management & Protection 表1 成本管理方法使用狀況(按行業比較)[3]類別標准成本計劃成本目標成本其他家數百分比家數百分比家數百分比家數百分比合計 72 13 18.1 28 38.9 37 51.4 3 4.2紡織 4 0 0.0 1 25.0 2 50.0 1 25.0化工 13 0 0.0 3 23.1 9 69.2 1 7.7石油 3 1 33.3 0 0.0 3 100.0 0 0.0機械 18 4 22.2 13 72.2 6 33.3 0 0.0建設 5 0 0.0 1 20.0 4 80.0 0 0.0其它工業 13 3 23.1 6 46.2 5 38.5 1 7.7農墾 7 2 28.6 0 0.0 5 71.4 0 0.0商業 5 2 40.0 0 0.0 3 60.0 0 0.0其他 4 1 25.0 4 100.0 0 0.0 0 0.0本管理。所以,目標成本管理仍需要堅強的決心才得以進一步的改進。 3 成本管理的發展趨勢
未來的市場是產品多樣化的市場,產品類型和特點由最終客戶決定,產品必須滿足顧客多樣化的需求。大批量單一的產品品種將會越來越少,小批量多品種成為一種趨勢,這就導致了同一生產線上可能存在多種成本結構不同的產品共存。此外,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節約人工成本,企業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不相關的費用(如質量檢查、實驗、設備調整、產品服務等)占產品生產成本比重越來越大,基於單一數量分配基準的傳統成本管理對多種不同成本結構的產品共存的現象在費用分攤上難以明顯區別對待,最終導致成本的失真。作業成本法為解決這一問題成為可能,作業成本管理可以採用多元的分配基準,成本計算深入到作業層次,以作業為中心定義成本動因,按照費用產生的原因進行分配,區分增值作業與非增值作業。產品成本的計算以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根據資源的消耗歸集成本。由此可見,作業成本管理可以針對不同的產品准確計算產品生產過程對資源的消耗,分析資源消耗的合理性,從而相對准確地計算出產品成本和優化控制產品對資源的消耗,滿足產品多樣化的需求。
3.1 傳統成本管理自從魯賓.庫拍(Robin.Cooper)和羅伯特.卡普蘭(Robert.Kaplan)創立作業成本計算(ABC, Activity-Based Costing)之後,相對而言,此前的成本管理稱為傳統成本管理[4]。傳統成本管理以財務管理為主要形式,重點在於產品製造成本。傳統成本管理是現代成本管理發展的基礎,在科學成本管理歷史階段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且在這一歷史階段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www.homelunwen.com 畢業論文網,在現代的成本會計和成本管理教科書中仍然占據大量的篇幅。傳統成本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財務報表的需要,包括內部財務報表和外部財務報表,在現代成本管理中仍難以拭去其所擔任的重要角色。
3.2 作業成本管理作業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也習慣地稱為作業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ABCM),是以作業成本(Activity-Based Cost,ABC)計演算法為基礎的成本管理方法。作業成本管理建立在「作業」的基本概念之上,以「作業」為核心,圍繞「作業」展開。作業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是,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消耗了作業,而作業消耗了資源,資源被消耗之後會產生一定量的產品價值,一系列的作業轉移實際就是產品價值的轉移,最終產品是所有作業的集合產生的價值量的集合。所以說,產品的生產過程就是「作業鏈」的形成過程,也就是「價值鏈」的形成過程。在這個「作業鏈」的形成過程中,不是每一個「作業」都會增加產品價值,所以就有「增值作業」與「非增值作業」之分。作業成本管理除了關注通過作業成本計算獲取准確的實際產品成本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作業成本分析深入作業層次盡可能地減少甚至消除「非增值作業」。由此可見,作業成本管理可以通過作業成本分析深入作業層次優化產品生產過程中對資源的消耗,從而達 到不斷降低成本的目的。

⑸ 建設工程成本主要控制哪個階段,請簡述控制方法

施工階段是控制建設工程項目成本發生的主要階段,它通過確定成本目標並按計劃成本進行施工資源配置,對施工現場發生的各種成本費用進行有效控制,方法如下:
一,人工費的控制
一是要按勞動定額合理使用勞動力;二是減少非生產用工和無產值用工;三是嚴格隊工資結算制度;四是認真執行各種工資實效。
二,材料費的控制
一是要加強計劃管理,實行實效儲備,減少積壓損失;二是要加強施工預算工料分析,以定額控制材料的使用;三是要加強文明施工生產管理,減少材料浪費和損失。周轉材料一是要按規定進行攤銷;二是減少使用數量,並注意維修、保管;租賃的要及時辦理退租手續。
材料用量控制:
1,定額控制
2,指標控制
3,計量控制
4,包干控制
材料價格控制
三,施工機械使用費控制
是提高施工機械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二是合理配置和租賃,降低機械費用的支出,
四,施工分包費用的控制
合理施工組織設計,減少二次搬運,在項目管理中實行工具定包。

⑹ 精益企業是如何開展精益生產管理成本改善的呢具體有哪些環節呢

精益企業是如何開展成本改善的:

1、成本改善是在生產製造領城進行的降低成本活動

分析在生產製造過程的成本管理方面,兩種生產方式在具體管理業務上沒有明顯差別,傳統的成本管理包括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四個過程。精益生產方式對此做了改進,把維持上年度實際水平的控制活動稱之為成本控制,而低於實際水平成本降低活動稱之為成本改善,把成本改善從成本管理中突出出來,就更加體現出成本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廣度,能夠比大量生產方式更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2、成本改善是通過徹底排除生產製造過程的各種浪費達到降低成本的活動

生產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浪費,就其因果關系看,可以分成幾個等級,每一級都比下一級更加綜合,更加重要。

①一級浪費,是指存在著過剩的生產要素。如過多的人、設備和庫存,它將引發出過多的工資、折舊和利息支出;

②二級浪費,是指製造過多或過於提前;

③三級浪費,是指在製品過多;

④四級浪費,是指多餘的搬運,多餘的倉庫管理,多餘的質量維持等等。


開展成本改善活動,要抓住主要矛盾,從產生浪費的源頭加以根除。比如抑制住第二級生產過多和過於提前,就可減少第三級、第四級浪費。因此,控制好超量超前生產就成了成本改善活動的中心課題。


3、通過改善製造技術降低成本,是精益生產方式的一大創造

製造產品有兩種技術,一種是生產技術,就是製造某種產品的技術,又稱之為固有技術。另一種製造技術,是指能夠熟練的掌握使用現有的設備、人員、材料、零件的技術:又稱之為管理技術。如准時化生產技術就是一項綜合性的管理技術。發達國家的汽車製造廠家在生產技術方面差別都不大,精益生產方式之所以能超過大量生產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先進的製造技術。


改善製造技術往往需要一定資金投入。與生產技術相比,盡管投入的數量不大,在現行成本管理體制下,必會遇到很大困難。現在人們注重於生產技術的投入,不注重製造技術的投入,往往是生產技術投入有了資金保證,製造技術的投入卻沒有資金來源。因為製造技術的投入主要是從成本中列支的生產費用,成本控制人員為了使成本不超過上年度實際水平,首先會把這部分費用削減掉。於是,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靠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建設起來的工廠、車間或生產線,由於沒有引入先進的管理技術,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長期體現不出來,可見通過改善製造技術降低成本,既有思想認識問題,還有現有管理制度的改革問題。


4、圍繞時間效益進行變革,是降低成本、增加企業盈利的重要環節

據統計,汽車產品生命周期是五年,凡是推遲半年投入市場,企業要減少三分之一的利潤。如果研製費用提高50%,能確保按時進入市場,利潤只降低3. 5%。採用「一個流」的生產和快速換模,可以縮短生產周期。據統計,作業時間縮短1/4,將使設備和人員的生產力提高兩倍,成本降低20%,開展價值工程和價值分析,把技術和經濟結合起來考慮,在確保必要功能的前提下,求得最低成本的有效途徑。這種方法的核心是功能分析。以產品為例,通過分析可以明確各個組成部分的必要功能,剔除不必要的功能,從而節約材料、零部件和操作工序,達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在新產品開發階段,它可以用於分解落實和實施目標成本。新產品投產後,它可以確定哪些對成本起作用的關鍵環節並不斷改進,進一步降低成本。


5、成本改善是全體職工的事情

為了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這項活動,精益生產方式企業採用以下幾種做法:

①一是提高職工的成本意識,定期向職工報告成本情況,公平地評價成本管理活動,組織學習其他單位成本改善的經驗和做法,把所有的操作都換算成平時使用的錢,養成把操作當作錢來考慮問題的習慣;

②二是全方位的分解落實降低成本目標,使每個部門、每個車間直至每個生產班組,都有降低成本的目標,並通過制訂小組公約,開展班組核算,有效地利用人、物、財,搞好成本控制;

③三是圍繞成本降低目標,廣泛地開展合理化建議和改善活動,並在榮譽和物質利益上獎勵取得成果的職工,以保護職工群眾的積極性。

⑺ 編制項目總成本計劃啊屬於哪個階段

項目總成本計劃也就是項目預算,一般是項目立項時候,項目進行中項目時間,項目完成量,項目成本與預期的對比可通過掙值管理來衡量

⑻ 成本改善是含義和目的

從經濟角度研究質量成本,能分析質量成本的構成,採取措施使質量成本的下降,從而達到質量改進根本目的,即滿足內部和外部顧客的需要

⑼ 精益生產成本改善的任務一般是哪個部門擔當

隨著精益生產理念的日益完善,很多企業管理者都漸漸意識到進行精益生產改善的重要性,而他們中的很多人對改善的最直接的認識就是精益生產改善對成本控制的益處,能夠通過改善活動來有效的減少並控製成本,這是精益生產改善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一個改善項目的實施不僅僅需要管理階層的意向和判斷,因為整個改善流程沒可能由管理者一個人去進行操作。而此時很多企業就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到底哪個部門需要來擔當成本控制改善這一個重要任務的主要職責呢?誰又應該擔當這個任務的大頭呢?

在精益生產推進過程中,有人說是產品研發部門。因為產品設計成本決定主要製造成本,要綜合考慮面向成本的設計。又有人說大頭是降低庫存,逼著物控和采購降低庫存周轉時間,縮短入料周期,對成本的控制力度很大。還有人說基層管理是重要的,由上而下的推行才會暢通,減少互相踢皮球的情況,也能帶動改善(氛圍的建設。各種說法都非常的具有說服性,難分高下。

事實上,由此可以看出,降低和控製成本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要想有效的降低成本並持續的保持這種改善成果,基層管理、產品設計、物流部門、倉儲、物控、采購等各個部門的作用都必不可少。精益生產推進過程中,成本改善不是一個部門能夠完成的,是一個典型跨部門合作的項目。項目團隊由來自生產,工程,技術,改善,質量各個部門的基層管理負責人,帶動整個部門參與到成本控制的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