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為什麼邊際成本先下降後上升
擴展閱讀
1000克黃金能買多少鑽石 2025-01-18 15:51:05
店鋪優化費屬於什麼費用 2025-01-18 15:50:56
調避震的工具叫什麼 2025-01-18 15:49:30

為什麼邊際成本先下降後上升

發布時間: 2022-02-06 13:59:48

『壹』 為什麼在短期內,平均可變成本曲線先下降後上升

起初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可變成本減少;但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平均可變成本由於邊際產量遞減規律而增加。因此平均可變成本曲線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表明隨著產量增加先下降而後上升的變動規律。其成U型的原因也是可變投入要素的邊際成本先遞減後遞增也即邊際生產率先遞增後遞減的結果。

『貳』 麻煩大家幫我解釋下 在微觀經濟學中 為什麼隨著 產量增加,短期邊際成本 先下降後上升

在工人和機器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假設你有一個員工一個機器,一天可以生產100件產品。請問一天就生產一個產品你的成本大不大?隨著產量上升邊際成本就減小了。但是假如你超過100了,這時候超出了工人和機器能承受的量了,你就得為這些多出來的量增加成本,比如漲工資等。
系統結構決定系統功能,當投入可變要素數量過少時,整個要素系統結構不良,這時逐漸增加可變要素數量,要素系統結構趨於完善,但是,當該要素投入量超過一定限度時,繼續增加該要素投入量,則該要素投入過度,整個要素系統結構趨於惡化,其它要素短缺,限制該要素充分發揮效用 。

『叄』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的邊際成本向下降後上升,利潤最大化即

我下的邊際成本向下降上,利潤最大化。

『肆』 為什麼邊際成本先於平均成本上升

邊際成本是每增加一個單位產量增加的成本,而平均成本是總成本按產量平均後的金額,所以,在成本上升的前提下,邊際成本的上升將帶動平均成本的上升,而邊際成本的上升增量將被總產量平均,所以平均成本的上升低於邊際成本的上升量,且有一定的滯後效應。

『伍』 邊際成本曲線呈現先下降再上升的形狀是由於什麼所導致的

摘要 一開始由於總生產規模不變,隨產量增加,分攤在單位產品上的成本降低,邊際成本降低。而當產量持續上升,原有的生產規模不足以支持,需要購買新的生產機器和廠房,單位成本上升,邊際成本上升。

『陸』 為什麼隨著產量的增加,邊際成本先下降後上升

因為在一定范圍內固定成本不變,可是變動成本卻是在變的。也就是說,產量增加,變動成本也會增加。

在一定時期內,產量的增加,會降低產品的平均固定成本,因而會使平均成本下降。這就是所謂的規模效應,但這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一定產量范圍內」。由於產量的增加,同時會使變動成本增加。特別是由於邊際成本遞增現象的存在,產量增加時,平均可變成本也會上升。

把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變動成本結合起來,在產量上升時,平均固定成本下降,平均變動成本上升,兩者相互抵銷。當平均變動成本的上升超過平均固定成本的下降時,平均成本就會上升。



邊際成本的作用

邊際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變化規律,配合邊際收入,計算邊際利潤。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可行。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不可行。

邊際成本的變化規律:

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與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相似,也先隨產量增加而降低,達到一定規模後開始增加。只不過它達到最低時的產量比平均總成本及平均變動成本的較小,在平均總成本與平均變動成本達到最低點時,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

『柒』 邊際成本曲線是先下降後上升並先後通過AVC,AC最低點的U形曲線 對嗎

不對的。
MC曲線和AC曲線都是U型的,造成這種形狀的原因都是由於投入要素的邊際成本的遞減或遞增,但這兩種成本的經濟涵義和幾何涵義不同,MC曲線反映的是TC曲線上的各點切線的斜率。而AC曲線則是TC曲線上各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所以MC曲線比AC曲線更早到達最低點。MC曲線與AC曲線相交於AC曲線的最低點上。在這一點,MC=AC,就是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在這一點之左,AC在MC之上,AC一直遞減,AC>MC,就是邊際成本小於平均成本。在這一點之右,AC在MC之下,AC一直遞增,AC<MC,即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AC是隨MC的變動而變動的,當MC下降到一個更低點時,相應的AC也要跟著下降,但它同前面較高水平計算平均值,因此就必定大於MC,以至當MC到達最低點以後轉而遞增,在其未達到平均值時,AC仍在MC之上,並且AC仍繼續遞減,直到與遞增的MC相交,AC才到達最低點,而後轉向遞增。而過這一點之後,情況相反,AC還是隨MC的變動而變動,當MC上升到一個更高點時,相應的AC也要跟著上升,但它同前面較低水平計算平均,因此就必定小於MC,即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

『捌』 邊際成本下降時,平均成本為什麼有可能上升

C 邊際成本低於平均成本時,好比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一個低於平均水平的單位,顯然由於際成本低於平均成本,所以相當於他會給整體拖後腿,所以整體會下降。邊際成本針對的是增加一個單位的產量需要的成本。遞減的話是說在兩個不同的基點,增加同樣的一個單位,需要的成本減少了,但是對於總量來說,成本沒有降低,所以平均成本不一定降低。

『玖』 平均可變成本為什麼先下降後上升 舉個事例謝謝

首先,題主的題目我看得不是很明白,以下僅以我對題目的描述來進行闡述。
1、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由可變成本和產量共同決定。2、為什麼是U型, 是因為,在短期,可變要素和固定要素之間有一個最優的生產比例點。當可變要素和固定要素的比例低於這個最優點時,每增加一單位可變生產要素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增的,也即平均可變成本降低。當可變要素和固定要素的比例等於這個最優點時,平均可變成本達到最低點。
隨著可變生產要素的繼續增加,每增加一單位可變生產要素,所帶來的邊際產量由最高點開始遞減的,平均可變成本升高。這里有一點很重要的點是你得明白,可變要素和固定要素之間有一個最優的比例點。3、舉個例子,從認知角度來說,在一個廚房裡,場地是有限的,生產工具也是有限了,只生產麵包。當只有一個勞動力時,該勞動力需要負責所有的生產過程,一天只能生產10隻麵包。當有兩個勞動力時,兩個人可以進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一天可以生產30隻麵包。
隨著勞動力的增加,廚房的使用效率開始增加,產出效率也在增加,最高可以生產100隻麵包。但隨著勞動力的繼續增加,廚房越來越擁擠,生產工具開始不夠用,產出開始下降,只能生產90隻,50隻,甚至到最後都無法產出麵包了。
(為了更好的理解,在這里可變生產要素可以只考慮勞動力,而不考慮生產麵包的原料)。平均可變成本,在最初由於有效率的生產可能會下降(注意:可能),但最終是會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邊際產量遞減規律,因為我們存在不變要素,所以為增加產量,只能增加可變要素的投入,但是邊際產品會隨著該要素使用數量的增加而遞減,即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可變成本會上升。這就是為什麼教材上寫只要存在不變要素,它們最終就會制約生產過程,平均可變成本曲線最終一定會上升。

『拾』 邊際成本從下降到上升的拐點說明說明

說明到了理論的最大規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