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本量利分析中總成本包括哪些
擴展閱讀
如何提高自己的人工成本 2025-01-08 00:51:45

本量利分析中總成本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1-20 23:36:46

⑴ 量本利分析中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包括期間費用嗎

每月不隨產量變動的成本可設置為固定成本,比如房租,固定資產折舊等,隨產量變動的成本歸為變動成本,如計件工資,生產用水電等。

量本利分析法通常也稱為盈虧分析法。利用量本利分析法可以計算出組織的盈虧平衡點,又稱為保本點、盈虧臨界點、損益分歧點、收益轉折點等。其分析原理是:當產量增加時,銷售收入成正比增加,但固定成本不增加,只是變動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增加。

(1)本量利分析中總成本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安全邊際:表示盈虧臨界點銷售量與預計業務量之間的差額,經濟含義是指現有的業務量再降低多少企業將從盈利狀態轉入虧損狀態。計算公式如下:

安全生產業務量=預計業務量-盈虧臨界點業務量

安全邊際率=(安全邊際/實際業務量)*100%

銷售邊際率=銷售利潤/銷售收入=安全邊際率*貢獻毛益率

表明只有安全邊際部分(即超出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的貢獻毛益率才構成為企業的利潤。

⑵ 本量利分析所需的前提條件包括()

本量利分析的前提條件
1、總成本由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部分組成
2、銷售收入與業務量呈完全線性關系
3、產銷平衡
4、產品產銷結構穩定
本量利分析是成本、業務量和利潤三者依存關系分析的簡稱,它是指在成本習性分析的基礎上,運用數學模型和圖式,對成本、利潤、業務量與單價等因素之間的依存關系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其變動的規律性,以便為企業進行經營決策和目標控制提供有效信息的一種方法。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關系式
利潤= 銷售收入-總成本=(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銷售量-固定成本

⑶ 什麼是本量利分析如何進行分析

本量利分析是指在對成本按形態劃分的基礎上就成本、業務量、利潤三者之間的依存關系所進行的分析。即以數量化的會計圖形來揭示售價、銷量、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總額以及利潤等有關因素之間內在的、規律性的聯系。
本量利分析是現代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本量利分析不僅可為企業完成保本、保利條件下應實現的銷售量或銷售額的預測,而且若將其與風險分析相聯系,還可為企業提供化解經營風險的方法和手段,以保證企業既定目標的實現;若將其與決策相結合,可幫助企業進行有關的生產決策、定價決策和投資項目的不確定性分析。此外,本量利分析還可成為編制全面預算和控製成本的基礎。
促使人們研究成本、數量和利潤之間關系的動因,是因為傳統的成本分類不能滿足企業決策、計劃和控制的要求。企業的這些內部經營管理工作,通常以數量為起點,而以利潤為目標。企業管理人員在決定生產和銷售數量時,非常想知道它對企業利潤的影響。
管理人員需要一個數學模型,這個模型應當除了業務量和利潤之外都是常數,使業務量和利潤之間建立起直接的函數關系。這樣,他們可以利用這個模型,在業務量變動時估計其對利潤的影響,或者在目標利潤變動時計算出完成目標所需要的業務量水平。建立這樣一個模型的主要障礙是成本和業務量之間的數量關系不清楚。為此,人們首先研究成本和業務量之間的關系,並確立了成本按性態的分類,然後在此基礎上明確成本、數量和利潤之間的相互關系。
本量利相互關系的研究,以成本和數量的關系研究為基礎,它們通常被稱為成本性態研究。所謂成本性態,是指成本總額對業務量的依存關系。在這里,業務量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水平的標志量。成本有不同的性態,大體上可以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是不受業務量影響的成本,變動成本是隨業務量增長而正比例增長的成本。在把成本分解成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後,再把收入和利潤加進來,成本、銷量和利潤的關系就可以統一於一個數學模型。
建立本量利方程式涉及的基本因素包括以下5個,即售價、單位變動成本、產銷量、固定成本總額,目標利潤。依據上述諸因素之間的關系,即可建立有關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方程式。
目標利潤=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總額+固定成本總額)
保本點,是指能使企業達到保本狀態的業務量的總稱。既在該業務量水平上,企業收入與變動成本之差剛好與固定成本持平。
盈虧平衡分析分析
盈虧臨界分析是本量利分析的一項基本內容,亦稱損益平衡分析或保本分析。它主要研究如何確定盈虧臨界點、有關因素變動對盈虧臨界點的影響等問題。並可以為決策提供在何種業務量下企業將盈利,以及在何種業務量下會出現虧損等信息。
我們在後面的案例分析中將主要考慮盈虧臨界點的確定問題,在這里,我們先給出盈虧臨界點的概念和一些基本公式。
盈虧臨界點,是指企業收入和成本相等的經營狀態,即邊際貢獻等於固定成本時企業所處的既不盈利又不虧損的狀態。通常用一定的業務量來表示這種狀態。
利潤=單價*銷量-單位變動成本*銷量-固定成本,令利潤等於零,此時的銷量為盈虧臨界點銷售量。
盈虧臨界點銷售量=固定成本/(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盈虧臨界點銷售額=固定成本/邊際貢獻率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盈虧臨界點銷售量/正常銷售量,這個比率表明企業保本的業務量在正常業務量中所佔的比重。由於多數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力是按正常銷售量來規劃的,生產經營能力與正常銷售量基本相同,所以,盈虧臨界點作業率還表明保本狀態下的生產經營能力的利用程度。
如將成本、銷量、利潤的關系反映在直角坐標系中,即成為本量利圖,因其能清晰地顯示企業不盈利也不虧損時應達到的產銷量,故又稱為盈虧臨界圖或損益平衡圖。用圖示表達本量利的相互關系,不僅形象直觀、一目瞭然,而且容易理解。

⑷ 管理會計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是成本、業務量和利潤三者依存關系分析的簡稱,它是指在成本習性分析的基礎上,運用數學模型和圖式,對成本、利潤、業務量與單價等因素之間的依存關系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其變動的規律性,以便為企業進行經營決策和目標控制提供有效信息的一種方法。

在進行本量利分析時,應明確認識下列基本關系:

1.在銷售總成本已定的情況下,盈虧臨界點的高低取決於單位售價的高低。單位售價越高,盈虧臨界點越低;單位售價越低,盈虧臨界點越高。

2.在銷售收入已定的情況下,盈虧臨界點的高低取決於固定成本和單位變動成本的高低。固定成本越高,或單位變動成本越高,則盈虧臨界點越高;反之,盈虧臨界點越低。

3.在盈虧臨界點不變的前提下,銷售量越大,企業實現的利潤便越多(或虧損越少);銷售量越小,企業實現的利潤便越少(或虧損越多)。

4.在銷售量不變的前提下,盈虧臨界點越低,企業能實現的利潤便越多(或虧損越少);盈虧臨界點越高,企業能實現的利潤便越少(或虧損越多)。

貢獻毛益是指產品的銷售收入扣除變動成本之後的金額,表明該產品為企業作出的貢獻,也稱貢獻邊際(contribution
margin),邊際利潤或創利額,是用來衡量產品盈利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由於變動成本又分為製造產品過程中發生的變動生產成本和非製造產品過程中發生的變動非生產成本,所以貢獻毛益也可以分為製造貢獻毛益和營業貢獻毛益兩種,本書中如無特別說明,貢獻毛益就是指扣除了全部變動成本的營業貢獻毛益。

貢獻毛益可以用總額形式表示,也可以用單位貢獻毛益和貢獻毛益率形式表示。

(一)單位貢獻毛益

單位貢獻毛益(unit contribution margin,UCM)是指單位產品售價與單位變動成本的差額。用公式表示為:

單位貢獻毛益=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即:UCM=p-b

該指標反映每銷售一件產品所帶來的貢獻毛益。

(二)貢獻毛益率

貢獻毛益率(contribution margin
rate,CMR)是指貢獻毛益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百分比,或單位貢獻毛益占單價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為:

貢獻毛益率=貢獻毛益總額/銷售收入總額×100%=單位貢獻毛益/銷售單價×100%,即:

該指標反映每百元銷售收入所創造的貢獻毛益。

與貢獻毛益率相關的另一個指標是變動成本率(variable cost
rate,VCR)。變動成本率是指變動成本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百分比或單位變動成本占單價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為:

變動成本率=變動成本總額/銷售收入總額×100%=單位變動成本/單價×100%,即:

將變動成本率與貢獻毛益率兩個指標聯系起來,可以得出:

貢獻毛益率+變動成本率=1,由此可以推出,

貢獻毛益率=1-變動成本率,或

變動成本率=1-貢獻毛益率

可見,變動成本率與貢獻毛益率兩者是互補的。企業變動成本率越高,貢獻毛益率就越低,變動成本率越低,其貢獻毛益率必然越高。

⑸ 量本利分析法——保本點

錯誤,觀點不明1、保本點
是指能使企業達到保本狀態時的業務量的總稱。
單一品種的保本點有兩種表現形式:保本點銷售量和保本點銷售額。
保本量=固定成本/單位貢獻邊際 保本額=固定成本/貢獻邊際率
2、保利點
是指在單價和成本水平確定的情況下,為確保預先確定的目標利潤能夠實現而達到的銷售量和銷售額的總稱。具體包括實現目標利潤銷售量和實現目標利潤銷售額。
保利量=(固定成本+目標利潤)/單位貢獻邊際
保利額=(固定成本+目標利潤)/貢獻邊際率
3、多品種條件下本量利分析的加權平均法
是指在掌握每種產品本身的貢獻邊際率的基礎上,按各種產品銷售額的比重進行加權平均,據以計算綜合貢獻邊際率,進而計算多品種保本額和保利額的一種方法。
4、例題講解
例題1:某企業產某產品,單價20元,單位變動成本10元,固定成本20000元。
1:計算保本點(分別用實物量和金額表示)
2:將保本點下降20%,有何措施?
3:若該企業目前利潤為10000元,要提高到20000元,有那些措施?
解析:
1、保本點銷售量=固定成本/單位邊際貢獻=20000/(20-10)=2000
2 A提高單價P:1600*(P-10)=20000,得出P=22.5
B降低單位變動成本A:1600*(20-A)=20000,得出A=7.5
C降低固定成本B:B=1600*(20-10)=16000
3、目標利潤為10000,則此時單價20,單位變動成本10,固定成本20000,銷售量3000,欲提高目標利潤為20000A、其他不變,單價P變動:
則(P-10)*3000-20000=20000,P=70/3B、其他不變,單位變動成本B變動:
則(20-B)*3000-20000=20000,B=20/3C、其他不變,固定成本A變動:
則(20-10)*3000-A=20000,A=10000D、其他不變,銷量R變動:
則(20-10)*R-20000=20000,R=4000例題2:某企業經營甲乙兩種產品,單價分別為20,10;預計銷量分別為20000,10000;單位變動成本為10,4;固定成本總額為52000,計算保本點分析:固定成本的分配(按銷售額);加權邊際貢獻率
甲產品邊際貢獻率為(20-10)/20=50%,預計銷售額為20000*20=400000
乙產品邊際貢獻率為(10-4/10=60%,預計銷售額為10000*10=100000
企業預計總銷售額為500000,其中甲佔80%,乙佔20%
加權平均邊際貢獻率=50%*80%+60%*20%=52%
保本點銷售額=52000/52%=100000
保本時甲銷售額=100000*80%=80000;乙產品銷售額=100000*20%=20000

⑹ 量本利分析有沒有區分生產成本和期間成本

本量利分析中主要把所有的成本費用區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並沒有分生產成本和期間成本。
但是在區分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時是這么區分的:
製造費用分為固定製造費用和變動製造費用
管理費用分為固定管理費用和變動管理費用
銷售費用、財務費用也一樣。

⑺ 什麼是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

我們知道,企業從事生產、經營的目的之一是獲利,對納稅人來說,稅收是支出構成的一部分。因此,就像企業節約費用、節約成本一樣,為了獲利,企業開始節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納稅籌劃。納稅籌劃與管理會計中的基本決策分析方法――本量利分析有著許多聯系和共同點。本文就本量利分析中應關注稅收成本性態影響提一些自己的觀點。 本量利分析,是將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並假定產銷量一致的情況下,根據成本、業務量、利潤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預測和決策的一種技術方法。其原理在決策、計劃和控制中具有廣泛的用途,是管理會計的重要基礎。
由於稅收從本質上來講是企業成本的構成部分,基於其計稅依據的不同,可以分別歸入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這就是我們常提及的稅收成本性態分析。 如營業稅,由於應納稅額 = 營業收入×稅率,營業稅與收入總數量呈正比例增減變動關系,因此,營業稅可以歸入變動成本;再如房產稅,若採用公式應納稅額= 計稅房產余值×1.2%來計稅,營業稅在一定時期內(計稅房產余值不發生變化)不受業務量的增減變動影響而固定不變,可以歸入固定成本。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本量利分析中稅收成本性態的影響: 我們先給出本量利分析的計算公式: 利潤=(單位產品銷售價格-單位變動成本)×產品銷售數量-固定成本總額,並設定如下前提:
(1)產銷量能夠一致;
(2)例中所給出的成本不含所給出的稅金。 例1,某商業企業小規模納稅人產品銷售價格為26元/台,單位變動成本為15元/台,增值稅稅率為4%,固定成本為8萬元,預測市場銷量為8000台,能否投入經營?若市場銷量為12000台,結果該如何? 如前所述,由於應納增值稅隨業務量增減變動呈正比例變化,因此可歸入變動成本。 在市場銷量為8000台的條件下: 利潤=[26-15-26÷(1+4%)×4%]×8000-80000= 0(元) 可見,在市場銷量為8000台的條件下,企業如投入經營為盈虧臨界狀態,因此,方案不可取。而在這個方案中若忽略稅收變動成本影響,利潤=(26-15)×8000-80 000=8000(元),看起來有盈利,則會得出錯誤結論。
在市場銷量為12000台的條件下: 利潤=[26-15-26÷(1+4%)×4%]×12 000-100 000=20 000(元) 可見,若市場銷量為120000台,企業投產可獲利20000元,因此,該方案可取。 例2,某企業產品銷售價格為25元/台,單位產品變動成本為15元/台(含稅收變動成本),企業應納房產稅 5萬元,年折舊 7萬元,我們以市場銷量為目標,進行市場決策分析。
如前所述,企業年納房產稅不隨業務量增減而變動,可歸入固定成本,我們先計算一下利潤為零的市場銷量,也即損益臨界點。 利潤=(25-15)×銷售量-7000-5000=0 銷售量=(70000+50000)÷(25-15)=12000(台) 企業可做籌劃如下,若該期市場銷量預測值大於1200O台,企業方能獲利,投產方案才可取。否則,方案不可取。 例3,企業產品銷售價格為25元/台,車位變動成本為15元/台(含稅收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總額為15萬元,企業主管部門要求稅後利潤按13.4萬元上交並以此考核,我們以市場銷量為目標,做有關分析(假定所得稅稅率為33%): 稅前利潤=稅後利潤÷(1-所得稅稅率)=13.4÷(1-33%)=20(萬元)這20萬元為最低目標利潤,近似於固定成本,所以有:200000=(25-15)×銷售量-150000,銷售量=(150000+200000)÷(25-15)=35000(台)。
因此,若市場銷量預測值大於35000台時,企業才能完成上級考核目標;否則,企業則完不成考核目標。 從以上計算可以看出,在將各稅種所繳納稅款分別歸類並入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前提下,本量利分析與納稅籌劃思路可以很好地結合,給企業管理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從而最終實現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