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成本會計有哪些職能
擴展閱讀
蔬菜種植成本多少錢一畝 2024-11-15 06:30:25
怎麼控制蔬菜種植成本 2024-11-15 06:29:40

成本會計有哪些職能

發布時間: 2022-02-11 13:42:32

❶ 成本會計的職能包括

現代成本會計的主要職能有: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❷ 成本會計的最基本職能是什麼

1、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和其他物料出庫憑證的編制;
2、製造費用分攤及結轉以及相關憑證的編制;
3、計算產品成本並編制產成品憑證;
4、進行產品成本分析,尋找產品成本節約空間;
5、編製成本報表,為管理層提出成本改進建議;
6、參與車間生產管理;
7、產品定額或其他成本核算的編制和監督執行;
8、按總部管理要求管理核算工廠成本;
9、按成本主管思路結合工廠實際開展工作;
10、規范監督工廠材料領用情況;
11、復核監督倉庫期末盤點;
12、復核監督工廠工時費用的發生與統計;
13、監督工廠資產的安全與完整;
14、出具工廠本批本月成本核算表;
15、計算工廠本批本月訂單盈虧情況;
16、同工廠經理出具分析本批本月訂單盈虧原因分析;
17、同工廠經理討論提供出現問題原因的整改建議;
18、職責范圍內的會計資料的整理、保管;
19、同材料員計劃員做好材料的控制使用;
20、同工廠經理共同研究提高工作效率按時完成訂單的方法
21、協助工廠經理做好數據收集分析管理工作;
22、為規范工廠成本核算流程,提供建議方法解決方案;
23、公司交辦的其他工作

❸ 成本會計的主要職能

成本會計最基本的職能是成本核算,基本職能是反映和監督。成本會計只能是指成本會計作為一種管理經濟的活動,在生辰經驗過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由於現代成本虧埃及與管理精密結合,因此,它實際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各個環節,現代成本會計的主要職能有: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❹ 簡述成本會計的職能及包括的具體內容

簡述成本會計的職能及包括的具體內容 顧名思義 王猛快遞,使計算生產成本的會計 那你就得知道生產過程,用料,用工 和其他域。常與產品有關的消費情況 最後來計算成本

❺ 成本會計的職能有哪些

成本會計的職能,是指成本會計所具的客觀功能。現代成本會計一般具有以下八種職能:一是預測職能:成本預測是確定目標成本和選擇達到目標成本最佳途徑的重要手段,是進行成本決策和編製成本計劃的基礎,通過成本預測可以尋求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它可以減少生產經營管理的盲目性。
二是決策職能:在成本預測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營銷和產品功能分析,挖掘潛力,擬定降低成本、費用的各種方案,並採用一定的專門方法進行可行性研究和技術經濟分析,選擇最優方案,以確定目標成本。
三是計劃職能:為了保證成本決策所確定的目標成本得以實現,必須通過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以貨幣形式規定計劃期產品的生產耗費和各種產品的成本水平,並以書面文件的形式下達各執行單位和部門,作為計劃執行和考核的依據。
四是控制職能:是指根據成本計劃(預算)
,制定各項消耗定額、費用定額、標准成本等,對各項實際發生和將要發生的成本費用進行審核,及時揭示執行過程中的差異,採取措施將成本費用控制在計劃、預算之內。
五是核算職能:採用與成本計算對象相適應的成本計算方法,按規定的成本項目,通過一系列的生產費用的歸集與分配,作出有關的賬務處理,正確劃分各種費用界限,從而計算出各種產品的實際總成本和單位成本,並編製成本報表,為成本管理提供客觀、真實的成本資料
六是分析職能:是指根據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和其他有關資料,將本期實際成本與目標成上年實際成本,國內和國外同類產品的成本等進行比較,分析成本水平與構成的變動情況,系統地研究影響成本費用升降的各種因素及其影響程度、成本超支節約的責任或原因,並提出積極建議,以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挖掘增產節約降低產品成本的潛力。
七是考核職能:是定期對成本計劃及有關指標實際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和評價。在成本分析的基礎上,以各責任者為對象,以其可控制的成本為界限,並按責任的歸屬來核算和考核其成本指標完成情況,評價其工作業績和決定其獎懲。
八是反饋職能:在考核的基礎上,將成本數據向企業管理階層進行反饋,以便作出更科學的修訂,補充和完善,為下一個生產周期作出實際情況的判斷.
上述成本會計的各項職能,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地構成一個有機的體系。

❻ 分析成本會計各項職能之間的關系。

成本會計的各項職能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並貫穿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成本預測是成本決策的前提,成本決策是成本預測的結果,又是制定成本計劃的依據;成本計劃是成本決策所確定目標的具體化;成本控制是對成本計劃實施進行的監督,是實現成本決策既定目標的保證;成本核算是對成本計劃是否完成的檢驗;成本分析是對成本計劃完成與否的原因進行的研究;成本考核則是實現成本計劃的重要手段。這七項職能中,成本核算是基礎,沒有成本核算,其他各項職能都無法正常進行。

❼ 成本會計的職能是什麼

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健全原始記錄
原始記錄是指按照規定的格式,對企業的生產、技術經濟活動的具體事實所做的最初書面記載。它是進行各項核算的前提條件,是編制費用預算,嚴格控製成本費用支出的重要依據。成本會計有關的原始記錄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反映生產經營過程中物化勞動消耗的原始記錄。
(2)反映活勞動消耗的原始記錄。
(3)反映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支出的原始記錄。
(4)其他原始記錄。
原始記錄是一切核算的基礎,成本核算更是如此。因此,原始記錄必須真實正確,內容完整,手續齊全,要素完備,以便為成本計算、控制、預測和決策提供客觀的依據。
2、健全存貨的計量、驗收、領退和盤點制度
為了保證入庫材料物資數量與質量,必須搞好計量與驗收工作,准確的計量和嚴格的質量檢測是保證原始記錄可靠性的前提;為了保證領、退的材料物資准確無誤,還必須及時辦好領料和退料憑證手續,使成本中的材料費用相對准確。由於材料物資等存貨品種、規格多,進出頻繁,盡管嚴格管理,但由於種種原因,賬面不符還經常存在,所以對材料物資還得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盤點,進行賬面調整,以保證庫存材料物資的真實性,確保成本中的材料等費用更加准確。
3、實施有效的定額管理
定額是指在一定生產技術組織條件下,對人力、財力、物力的消耗及佔用所規定的數量標准。科學先進的定額,是對產品成本進行預測、核算、控制和考核的依據。與成本核算有關的消耗定額,主要包括:工時定額、產量定額、材料、燃料、動力、工具等消耗的定額,有關費用的定額如製造費用的預算等。消耗定額的制定是作為企業產品生產發生耗費應該掌握的標准。但由於消耗定額服務於不同的成本管理目的,可表現為不同的消耗水平。當企業編製成本計劃時,是根據計劃期內平均消耗水平所制定的定額;當定額作為分配實際成本標准時,是以能體現現行消耗水平的定額為依據來衡量的;當企業為實現預期利潤而控製成本時,是根據企業實現預期利潤必須達到的消耗水平作為衡量的尺度。定額制定後,為了保持它的科學性和先進性,還必須根據生產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行不斷的修訂,使它為成本管理與核算提供客觀的依據。
4、建立適合企業內部的結算價格
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內部各單位之間往往會相互提供半成品、材料、勞務等等,為了分清企業內部各單位的經濟責任,明確各單位工作業績以及總體評價與考核的需要,應制定企業內部結算價格。
制定結算價格的主要依據有:
(1)內部轉移的材料物資等,應以當時的市場價格作為內部結算價格;
(2)材料物資、勞務等也可以以市場價格為基礎,雙方協商定價,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議價」,作為內部的結算價格;
(3)企業生產的零部件、半成品等在內部轉移時,可以用標准成本或計劃成本作為內部結算價格;
(4)在原有成本的基礎上,加上合理的利潤(即一定利潤率計算)作為內部的價格。
除上述計價方法外,企業也可以根據生產特點和管理要求以及結算上具體情況來確定其合理的結算價格進行結算。
5、頒布科學、完善的規章制度
規章制度是企業為了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和管理而制定的有關制度、章程和規則。規章制度是人們行動的准繩,是實施有效的成本管理的保證。
企業內與成本會計有關的規章制度主要包括:計量驗收制度、定額管理制度、崗位責任制、考勤制度、質量檢查制度、設備管理和維修制度、材料收發領用制度、物資盤存制度、費用開支規定以及其他各種成本管理制度等。各種規章制度的具體內容應隨著生產發展、經營情況的變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客觀條件和變化,不斷改進,逐步完善。
成本會計主要闡述企業成本核算、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理論和方法。

❽ 成本會計的職責是什麼

成本會計概念
成本會計是指為了求得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產費用的會計。
成本會計基本知識
一、成本的涵義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是商品經濟中的一個經濟范疇,是商品價值的主要組成部分。

成本的內容往往要服從於管理的需要。此外,由於從事經濟活動的內容不同,成本含義也不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管理要求的提高,成本概念和內涵都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人們所能感受到的成本范圍逐漸地擴大。

不同的經濟環境,不同的行業特點,對成本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成本的經濟內容歸納起來有兩點是共同的:一是成本的形成是以某種目標為對象的。目標可以是有形的產品或無形的產品,如新技術、新工藝;也可以是某種服務,如教育、衛生系統的服務目標。二是成本是為實現一定的目標而發生的耗費,沒有目標的支出則是一種損失,不能叫作成本。

二、成本與費用

成本與費用是一組既有緊密聯系又有一定區別的概念。正確區分成本與費用成本會計的重要前提。

成本是指生產某種產品、完成某個項目或者說做成某件事情的代價,也即發生的耗費總和,是對象化的費用。費用是指企業在獲取當期收入的過程中,對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資產的耗費,是會計期間與收入相配比的成本。成本代表經濟資源的犧牲,而費用是會計期間為獲得收益而發生的成本。

成本會計關注的是成本而不是費用。

三、未耗成本與已耗成本

在財務會計中,將成本分為未耗成本與與已耗成本兩大類。

未耗成本是指可在未來的會計期間產生收益的支出,此類成本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為資產項目,例如設備、存貨及應收帳款等。已耗成本則是指本會計期間內已經消耗,且在未來會計期間不會創造收益的支出。這類成本又可分為費用和損失,前者在損益表上列為當期收益的減項,例如已銷產品的生產成本及各項期間費用等,後者則因無相應利益的產生,而在損益表上列為營業外支出等項目,例如火災、水災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四、支出成本與機會成本

支出成本和機會成本是成本的兩種主要類型。

支出成本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現金流出。機會成本是指由於選擇最優方案而放棄的次優方案上的收益。會計系統的特徵是記錄支出成本而不記錄機會成本。但是,管理者為了保證所作的決策是最優的,在進行決策時應考慮機會成本。

五、成本會計信息

成本會計是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混合物,是計算及提供成本信息的會計方法。

財務會計要依據成本會計所提供的有關資料進行資產計價和收益確定,而成本的形成、歸集和結轉程序也要納入以復式記賬法為基礎的財務會計總框架中,因此,成本數據往往被企業外部信息使用者用於對企業管理當局業績的評價,並據此作出投資決策。同樣,成本會計所提供的成本數據,往往被企業管理當局作為決策的依據或用於對企業內部管理人員的業績評價。

六、新經濟環境與成本會計

新的經濟環境對成本會計提出了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全球競爭的加劇;

2、產業結構的變化;

3、生產環境的進步;

4、適時生產系統的出現;

5、全面質量管理的要求;

6、作業基礎成本法的應用。
成本會計的產生和發展
成本會計先後經歷了早期成本會計、近代成本會計、現代成本會計和戰略成本會計四個階段。成本會計的方式和理論體系,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早期成本會計階段(1880——1920)

隨著英國產業革命完成,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用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會計人員為了滿足企業管理上的需要,起初是在會計賬簿之外,用統計的方法來計算成本。此時,成本會計出現了萌芽。從成本會計的方式來看,在早期成本會計階段,主要是採用分批法或分步法成本會計制度;從成本會計的目的來看,計算產品成本以確定存貨成本及銷售成本。所以,初創階段的成本會計也稱為記錄型成本會計。

2、近代成本會計階段(1921——1945)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製造業中發展起來的以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對成本會計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標准成本法的出現使成本計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方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本會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近代成本會計主要採用標准成本制度和成本預測,為生產過程的成本控制提供條件。

3、現代成本會計階段(1945——1980)

20世紀50年代起,西方國家的社會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隨著管理現代化,運籌學、系統工程和電子計算機等各種科學技術成就在成本會計中得到廣泛應用,從而使成本會計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即成本會計發展重點已由如何對成本進行事中控制、事後計算和分析轉移到如何預測、決策和規劃成本,形成了新型的以管理為主的現代成本會計。

4、戰略成本會計階段(1981以後)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電腦技術的進步,生產方式的改變,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以及全球性競爭的加劇,大大改變了產品成本結構與市場競爭模式。成本管理的視角應由單純的生產經營過程管理和重股東財富,擴展到與顧客需求及利益直接相關的、包括產品設計和產品使用環節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更加關注產品的顧客可察覺價值;同時要求企業更加註重內部組織管理,盡可能地消除各種增加顧客價值的內耗,以獲取市場競爭優勢。此時,戰略相關性成本管理信息已成為成本管理系統不可缺少的部分。
成本會計的職能
成本會計的職能,是指成本會計作為一種管理經濟的活動,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由於現代成本會計與管理緊密結合,因此,它實際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各個環節。現代成本會計的主要職能有: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在成本會計的各個職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職能,沒有成本核算就沒有成本會計。成本會計的各個職能是相互聯系,互為條件的,並貫穿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在全過程中發揮作用。

成本會計的職能,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不斷地擴大。

1、反映職能: 最初、最基本的職能。

反映職能就是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一切耗費,運用專門的會計方法進行計量、記錄、歸集、分配、匯總,計算出各成本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通俗地講,這項職能就是進行實際成本的計算,把生產經營過程的實際消耗如實地反映出來,達到積聚成本的目的,並用積累的成本資料反映企業的實際生產耗費和補償價值的情況,從而判斷企業經營效果的好壞。

2、計劃與預算職能:主要包括全部商品產品的成本計劃、主要產品單位成本計劃和生產費用預算。

3、控制職能:包括投產前的成本控制和投產後的成本控制。

4、分析、評價職能。
成本會計的種類
成本會計可按不同的標志進行分類。

按成本會計制度分類,可分為實際成本制度、標准成本制度和估計成本制度。

(1)實際成本制度。實際成本制度,是根據實際發生的各項支出計算成本的一種成本會計制度。

(2)標准成本制度。標准成本制度,是以預先制定的產品標准成本為基礎,用實際產量的標准成本同實際成本相比較並記錄和分析成本差異的一種成本制度。

(3)估計成本制度。估計成本制度,是在產品生產前預先估算單位產品成本,憑以確定售價,然後通過復式記賬將算出實際產量的估計成本與賬上實際成本比較,據以修改估計成本的一種歷史上曾採用過的不完整的成本會計制度。

按成本計算模式分類,可分為完全成本計算模式和變動成本計算模式。

(1)完全成本計算模式。完全成本計算模式,又稱「吸收成本」計算模式,它是按照傳統的成本觀念,將包含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在內的所有製造成本都吸收到產品成本中去,用來進行存貨的估價和確定已售產品成本的一種計算模式。

(2)變動成本計算模式。變動成本計算模式,是指產品成本中只包括變動製造成本而不包括固定製造成本的一種成本計算模式。
成本會計的基本原理
一、成本在經濟工作中的分類

成本在經濟工作中的作用,除了滿足考核企業耗費水平、正確計算企業損益的需要之外,還必須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提供依據,從而加強企業成本管理。為此,按成本在經濟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將企業成本劃分為財務成本和管理成本兩大類。

1.財務成本

財務成本是指根據國家統一的財務和會計法規及制度核算出來的,用於編制財務報表和企業內部成本管理的成本。財務成本也稱法定成本或制度成本,目前,我國會計核算都是按這種成本入帳的。正確計算企業的財務成本,對於保證合理的價值補償,正確計算企業期末存貨價值和盈利,考核企業成本費用水平,按照稅法規定計算利潤,交納稅金,具有重要意義。

財務成本在企業中,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如按各類企業的經營目標不同,可以將財務成本劃分為生產性成本和勞務性成本兩大類;在生產性企業中,財務成本還可進一步分為購儲成本、生產成本和期間成本(又稱經營管理費用)等。

2.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是用於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各種成本的總稱,是根據財務成本和其他有關資料進行不同的歸類、分析和調整後計算出來的,是對財務成本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管理成本主要包括決策成本(如差別成本、機會成本、邊際成本、相關成本、沉沒成本和重置成本等)和控制與考核成本(如標准成本、定額成本、責任成本、可控成本、計劃成本和可比成本等)兩類。

二、成本對象及其特點

成本對象是為了計算經營業務成本而確定的歸集經營費用的各個對象,也是成本的承擔者。成本對象可以是一種產品、一項服務、一位顧客、一張訂單、一紙合同、一個作業、或是一個部門。

成本會計的一個中心目標是計算產品成本,為對外財務報告服務。產品成本的具體含義取決於其所服務的管理目標。產品有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兩種。生產性企業生產有形產品,如電視機、計算機、傢具、服裝和飲料等。勞務性企業提供無形產品,如保險服務、旅遊服務、咨詢服務等都屬向顧客提供的服務;汽車租賃、電話出租和寶齡球等都是由顧客使用組織的產品或設施。

與有形產品相比,無形產品主要有四大方面的特點:無形性、瞬時性、不可分割性和多樣性。無形性是指某項服務的購買者在購買之前無法直接感覺到該項服務的存在,因而服務是無形產品。瞬時性是指顧客只能即時享受服務,而不能儲存到未來。不可分割性是指服務的提供者與購買者通常有直接的接觸,以使交換得以發生。多樣性是指服務的提供比產品的生產有著更大的差異性,提供服務的工人會受到所從事工作、工作夥伴、教育程度、工作經驗、個人因素等的影響。

可見,無形產品成本計算有其特殊性。

三、成本對象的構成要素

企業的任何經營成果都是依存於一定的時空范圍而產生的。確定成本計算對象,不僅要認定計算什麼產品(或勞務)的成本,而且要認定是什麼地點、什麼時期生產出來的產品。因而,確定成本計算對象一定要有「時空概念」。

通常,成本對象由三個要素構成:

1.成本計算實體。

2.成本計算期。

3.成本計算空間。

四、成本分配的方法

把成本准確地分配到各成本對象上去,這是很關鍵的。歪曲的成本分配會導致錯誤的決策和評價。成本分配的方法主要有:直接追溯法、動因追溯法和分攤法等。

直接追溯法依賴於可實際觀察的因果關系,因而其結果最准確;動因追溯法是依賴於成本動因將成本分配至各個成本對象,其准確性次之;分攤法盡管有簡單性和操作的低成本等優點,但是三種方法中最不準確的,應盡可能避免使用。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提高成本准確性所帶來的收益在價值上超過了與動因追溯相關的額外計量成本。

五、成本計算方法

企業通常可採用分批成本計演算法和分步成本計演算法這兩種基本方法來計算產品或服務的成本。分批成本計演算法是按照產品或服務的明確件數或批別來計算產品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簡稱分批法。分批法的成本計算對象是產品的批別(或定單)。採用分批法核算的產品或服務往往有很大的差異。分步成本計演算法是通過將成本分配於眾多相似的產品或服務,然後計算平均單位成本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簡稱分步法。分步法的成本計算對象是產品的生產步驟。當企業的產品是單步驟生產時,其成本計算對象就是產品的品種。

應該注意的是,實際上,很多企業所採用的成本計算制度既非分批法,也非分步法。而是分批法與分步法的結合。

在實際工作中,還採用了一些其他的成本計算方法,如分類法、作業基礎成本法、標准成本法和變動成本計演算法。從計算產品實際成本的角度來說,這些方法都不是必不可少的,因而通稱為輔助方法。

六、成本會計系統

成本計算具有兩重性,它既是財務會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管理會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成本會計系統應由兩個部分組成。

1.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成本會計

不管使用何種類型的成本會計系統,成本的結果都被用於公司的財務報表,財務報告的要求將影響成本會計系統的設計。

成本在損益表中列為銷售成本,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為存貨。

2. 以管理為目的的成本會計

從管理會計的角度看,成本計算是為企業正確地進行最優決策,有效經營和嚴格進行成本控制服務的。成本是綜合反映企業經營活動過程的質量和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企業管理部門為了實現有效經營,正確進行經營決策,往往要從許多方案中選取最優方案,「優」的標准主要是經濟效果,而各種形式的「成本」,又是經濟效果的重要表現形式。

七、資本化成本與非資本化成本

在編制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時,首先要區分資本化成本與非資本化成本。

資本化成本是指發生時首先被記為資產,列入資產負債表,它被預期為企業帶來未來的收益。例如,購買機器設備和材料等的成本。這些成本在資產提供有效服務的使用期間逐期轉變為費用。非資本化成本是指不經過存貨階段即作為費用被扣減的成本,發生時即計入費用列入損益表,如支付給營銷經理的薪金和管理辦公用房的租金。

八、可記入存貨的資本化成本與不可計入存貨的資本化成本

商業和製造性企業的資本化成本還可以進一步分為可計入存貨的資本化成本和不可計入存貨的資本化成本兩種。

可計入存貨的資本化成本(也叫做可計入存貨的成本),是指購進存貨的成本,或者其他新增加的成本。不可計入存貨的資本化成本,是指那些與存貨無關的資本化成本。可計入存貨的資本化成本將成為產品銷售成本的一部分。

九、成本會計制度

成本會計制度是組織和從事成本會計工作所必須遵循的規范和具體依據。成本會計一般應遵循歷史成本、分期核算、合法性、可比性、權責發生制和成本-效益等原則。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包括正確確定財產物資的計價和價值結轉的方法、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和建立健全成本考核制度等。
成本會計的內容
現代成本會計拓寬了傳統成本會計的內涵和外延,其涉及的內容廣泛,以我國會計界目前的共識來看,現代成本會計的基本內容是: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檢查。

成本會計的特徵

1、計算產品成本。

2、有助於企業資源的詳細計劃和有效的控制利用。

企業如何安排、使用上述資源,必須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的任務來計劃資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測算這些資源投入使用後的效率和效益,這就需要細致地觀察分析企業周圍的環境和企業內部的狀況,充分掌握正確的信息,完善情報體系是制定成本計劃的基礎。同時改善企業素質,改善企業經營環境,是改善企業成本計劃的重要條件。要提高素質、改善環境,必須深化改革,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按照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和項目以及按生產經營期限,分別制定出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和分期的費用預算及成本計劃,組成有機的成本計劃體系。 成本會計的組織工作 成本會計的組織工作主要包括:

1、設置成本會計機構;

成本會計機構是處理成本會計工作的職能單位。它是根據企業規模和成本管理要求來考慮,在專設的會計機構中是單獨設置成本會計科、室或組等,還是只配備成本核算人員來專門處理成本會計工作。

2、配備必需的成本會計人員;

成本會計人員是指在會計機構或專設成本會計機構中所配備的成本工作人員。對企業日常的成本工作進行處理。諸如:成本計劃、費用預算成本預測、決策、實際成本計算和成本分析、考核等。成本核算是企業核算工作的核心,成本指標是企業一切工作質量的綜合表現,為了保證成本信息質量,對成本會計人員業務素質要求比較高。

(1)會計知識面廣,對成本理論和實踐有較好的基礎;

(2)熟悉企業生產經營的流程(工藝過程);

(3)刻苦學習和任勞任怨;

(4)良好職業道德。

3、確定成本會計工作的組織原則和組織形式;

任何工作的組織都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成本會計工作也不例外,它的組織原則主要有:

(1)成本核算必須與成本管理相結合;

(2)成本會計工作必須與技術相結合;

(3)成本會計工作必須與經濟責任制相結合。

成本會計工作的組織形式,主要是從方便成本工作的開展和及時准確地提供成本信息的需要,而按成本要素劃分為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間接費用成本組織核算。

(1)材料組:一般由企業廠部成本會計人員與倉庫材料管理人員共同負責,主管材料物資和低值易耗品的采購、入庫、領用、結存的明細分類核算,定期盤點清查,計算材料成本費用,並對全過程進行控制和監督。

(2)工資組:主管應付職工的工資、獎金的計算與分配的明細分類核算,並對全過程進行嚴格的控制和監督。

(3)間接費用組:間接費用的核算一般是由廠部成本會計人員負責進行,這部分費用可按成本習性分為變動費用和固定費用,而變動費用以彈性預算進行控制,固定費用則用固定預算進行控制。

4、制定成本會計制度。

成本會計制度是指對進行成本會計工作所作的規定。它的內涵與外延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在不斷發展變化。商品經濟條件下,現代企業的成本會計制度內容包括成本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計算、分析和考核等所作出的有關規定,指導著成本會計工作的全過程,這也稱作廣義的成本會計制度。

具體的成本會計制度有:關於成本預測、決策制度;關於計劃(或標准成本)成本編制的制度;關於成本核算制度;關於成本控制制度;關於成本分析、考核制度等。
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
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健全原始記錄;

原始記錄是指按照規定的格式,對企業的生產、技術經濟活動的具體事實所做的最初書面記載。它是進行各項核算的前提條件,是編制費用預算,嚴格控製成本費用支出的重要依據。成本會計有關的原始記錄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反映生產經營過程中物化勞動消耗的原始記錄。

(2)反映活勞動消耗的原始記錄。

(3)反映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支出的原始記錄。

(4)其他原始記錄。

原始記錄是一切核算的基礎,成本核算更是如此。因此,原始記錄必須真實正確,內容完整,手續齊全,要素完備,以便為成本計算、控制、預測和決策提供客觀的依據。

2、健全存貨的計量、驗收、領退和盤點制度;

為了保證入庫材料物資數量與質量,必須搞好計量與驗收工作,准確的計量和嚴格的質量檢測是保證原始記錄可靠性的前提;為了保證領、退的材料物資准確無誤,還必須及時辦好領料和退料憑證手續,使成本中的材料費用相對准確。由於材料物資等存貨品種、規格多,進出頻繁,盡管嚴格管理,但由於種種原因,賬面不符還經常存在,所以對材料物資還得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盤點,進行賬面調整,以保證庫存材料物資的真實性,確保成本中的材料等費用更加准確。

3、實施有效的定額管理;

定額是指在一定生產技術組織條件下,對人力、財力、物力的消耗及佔用所規定的數量標准。科學先進的定額,是對產品成本進行預測、核算、控制和考核的依據。與成本核算有關的消耗定額,主要包括:工時定額、產量定額、材料、燃料、動力、工具等消耗的定額,有關費用的定額如製造費用的預算等。消耗定額的制定是作為企業產品生產發生耗費應該掌握的標准。但由於消耗定額服務於不同的成本管理目的,可表現為不同的消耗水平。當企業編製成本計劃時,是根據計劃期內平均消耗水平所制定的定額;當定額作為分配實際成本標准時,是以能體現現行消耗水平的定額為依據來衡量的;當企業為實現預期利潤而控製成本時,是根據企業實現預期利潤必須達到的消耗水平作為衡量的尺度。定額制定後,為了保持它的科學性和先進性,還必須根據生產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行不斷的修訂,使它為成本管理與核算提供客觀的依據。

4、建立適合企業內部的結算價格;

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內部各單位之間往往會相互提供半成品、材料、勞務等等,為了分清企業內部各單位的經濟責任,明確各單位工作業績以及總體評價與考核的需要,應制定企業內部結算價格。

制定結算價格的主要依據有:

(1)內部轉移的材料物資等,應以當時的市場價格作為內部結算價格;

(2)材料物資、勞務等也可以以市場價格為基礎,雙方協商定價,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議價」,作為內部的結算價格;

(3)企業生產的零部件、半成品等在內部轉移時,可以用標准成本或計劃成本作為內部結算價格;

(4)在原有成本的基礎上,加上合理的利潤(即一定利潤率計算)作為內部的價格。

除上述計價方法外,企業也可以根據生產特點和管理要求以及結算上具體情況來確定其合理的結算價格進行結算。

5、頒布科學、完善的規章制度。

規章制度是企業為了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和管理而制定的有關制度、章程和規則。規章制度是人們行動的准繩,是實施有效的成本管理的保證。

企業內與成本會計有關的規章制度主要包括:計量驗收制度、定額管理制度、崗位責任制、考勤制度、質量檢查制度、設備管理和維修制度、材料收發零用制度、物資盤存制度、費用開支規定以及其他各種成本管理制度等。各種規章制度的具體內容應隨著生產發展、經營情況的變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客觀條件和變化,不斷改進,逐步完善。

成本會計主要

❾ 成本會計的職能包括( )和( )

成本會計的職能包括反映職能和計劃與預算職能。

成本會計的職能,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不斷地擴大:

1、反映職能: 最初、最基本的職能。反映職能就是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一切耗費,運用專門的會計方法進行計量、記錄、歸集、分配、匯總,計算出各成本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2、計劃與預算職能:主要包括全部商品產品的成本計劃、主要產品單位成本計劃和生產費用預算。

現代成本會計的主要職能有: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在成本會計的各個職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職能,沒有成本核算就沒有成本會計。成本會計的各個職能是相互聯系,互為條件的,並貫穿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在全過程中發揮作用。


(9)成本會計有哪些職能擴展閱讀

1、成本會計的種類:

成本會計可按不同的標志進行分類。

按成本會計制度分類,可分為實際成本制度、標准成本制度和估計成本制度。

按成本計算模式分類,可分為完全成本計算模式和變動成本計算模式。

2、成本對象:

成本對象是為了計算經營業務成本而確定的歸集經營費用的各個對象,也是成本的承擔者。成本對象可以是一種產品、一項服務、一位顧客、一張訂單、一紙合同、一個作業或是一個部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成本會計

❿ 成本會計的基本職能

(一)反映的職能

反映的職能是成本會計的首要職能。成本會計的反映職能,就是從價值補償的角度出發,反映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費用的支出,以及生產經營業務成本和期間費用等的形成情況,為經營管理提供各種成本信息的功能。就成本會計反映職能的最基本方面來說,是以已經發生的各種費用為依據,為經營管理提供真實的、可以驗證的成本信息,從而使成本分析、考核等工作建立在有客觀依據的基礎上。隨著社會生產的不斷發展,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經濟活動情況的日趨復雜,在成本管理上就需要加強計劃性和預見性。因此,對成本會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過成本會計為經營管理提供更多的信息,即除了要提供能反映成本現狀的核算資料外,還要提供有關預測未來經濟活動的成本信息資料,以便於正確地做出決策和採取措施,達到預期的目的。由此可見,成本會計的反映職能,從事後反映發展到了分析預測未來。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經營管理的需要,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在經營管理中的作用。

應當指出的是,反映過去同預測未來是密切聯系的。要進行成本預測,首先必須了解能夠反映成本水平現狀和歷史的各項指標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才能據以分析未來的成本狀況,以及為實現預期的成本管理目標應具備的條件和應採取的措施。因此,對實際發生的生產經營耗費的反映,提供實際的成本資料,是成本會計提供成本信息的基礎。

(二)監督的職能

成本會計的監督職能,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過控制、調節、指導和考核等,監督各項生產經營耗費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以達到預期的成本管理目標的功能。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任何企業為了達到自己預期的經營目標,不僅要制定計劃、分配資源和組織計劃的實施,而且必須進行有效的監督,以使各項經濟活動符合有關規定的要求。成本會計的監督是會計監督的重要組成內容,是對經濟活動進行監督的一個重要方面。

成本會計的監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後監督。首先,成本會計應從經濟管理對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要求出發,對企業未來經濟活動的計劃或方案進行審查,並提出合理化建議,從而發揮對經濟活動的指導作用;在反映各種生產經營耗費的同時,進行事前的監督,即以國家的有關政策、制度和企業的計劃、預算及規定等為依據,對有關經濟活動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查,限制或制止違反政策、制度和計劃、預算等的經濟活動,支持和促進增產節約、增收節支的經濟活動,以實現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其次,成本會計要通過成本信息的反饋,進行事中、事後的監督,也就是通過對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資料的檢查分析,控制和考核有關經濟活動,從中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提出建議,促使有關方面採取措施,調整經濟活動,使其按照規定的要求和預期的目標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