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產車間如何降成本
操作方法
01
人員方面:
(1)減少老員工的流失,減少重復的培訓,提高了勞動效率,降低了不合格率,保證了產品質量
(2)合理安排人員,各崗位的員工要合理安排,即不能多用也不能少用,多用了,人浮於事,少用了質量得不到保證,都是資源浪費。
(3)勞動紀律,很重要,即使優秀的員工,如果沒有紀律約束,做事鬆散,工作不認真,總開小差,這樣也同樣不能提高勞動效率。
(4)適當的,必要的培訓,要求員工工作時要有最有效的動作,而不是誰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操作方法要最合理,保證質量,提高速度,降低成本。
(5)減少非生產崗位的人員數量,除非必要,盡量減少,統計人員要起到監督考核的作用,必須到生產第一線去。
(6)在大生產期間,辦公室里的人員每天抽一個人到生產第一線,
(7)在大生產期間減少正式會議的次數,由每周兩次,改為每周一次。
02
機械設備方面:
(1)在大生產前對生產設備進行全面的保養,以保證生產能夠正常順利進行。
(2)在生產過程中的突發事件,維修人員要第一時間到現場進行維修,盡可能的減少等待時間。
(3)所使用的工器在生產前也要經過調試,要保證所有器具能夠最有效的使用,避免不順手造成時間耽誤。
(4)如果有停水停電等突發事件的發生,相關部門必須提前通知,車間做好必要的准備,提高減少投料量,減少過程積壓,以免造成產品積壓時間過長,質量不合格,造成浪費。
03
原輔材料,所有辦公用品:
(1)按照今年的生產量,原輔料材料做好適當的計劃,保證在生產時各物料充分,保證生產正常運行,但不要造成生產結束後有大量物料剩餘,
(2)采購部門與供應商溝通,保證各物料的質量,以免在生產過程中新到的物料由於質量不合格耽誤生產,造成時間浪費。
(3)在生產過程中減少各物料的浪費,生產各個環節要有嚴格的合格率考核,超出部分要與相關管理人員的績效掛鉤。
(4)辦公用品要嚴格控制,人事部負責提供應聘人員的報廢紙張,可以作為非存檔文件的列印。
(5)需要緊急放行的原輔材料品管部第一時間辦理,並且安排QC人員現場全程跟蹤,及時反饋信息,確保質量,盡量不要讓生產停。
04
工藝文件、規范生文件:
(1)技術部負責在大生產前對各產品的工藝文件下發,並且保證能夠有效,在大生產期間技術人員必須在生產現場,出現問題及時解決,
(2)在生產過程中如果有需要調整工藝文件的技術人員要及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不得耽誤生產。
(3)各工序的規范性文件車間要嚴格按照標准執行,不得違章操作,造成質量問題是最大的浪費。
Ⅱ 生產車間降低成本措施
成本控制的基本工作程序如下: 1、制訂成本標准。成本標準是成本控制的准繩,成本標准首先包括成本計劃中規定的各項指標。但成本計劃中的一些指標都比較綜合,還不能滿足具體控制的要求,這就必須規定一系列具體的標准。確定這些標準的方法,大致有三種: (1)計劃指標分解法。即將大指標分解為小指標。分解時,可以按部門、單位分解,也可以按不同產品和各種產品的工藝階段或零部件進行分解,若更細致一點,還可以按工序進行分解。 (2)預演算法。就是用制訂預算的辦法來制訂控制標准。有的企業基本上是根據季度的生產銷售計劃來制訂較短期的(如月份)的費用開支預算,並把它作為成本控制的標准。採用這種方法特別要注意從實際出發來制訂預算。 (3)定額法。就是建立起定額和費用開支限額,並將這些定額和限額作為控制標准來進行控制。在企業里,凡是能建立定額的地方,都應把定額建立起來,如材料消耗定額、工時定額等等。實行定額控制的辦法有利於成本控制的具體化和經常化。 在採用上述方法確定成本控制標准時,一定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和科學計算。同時還要正確處理成本指標與其他技術經濟指標的關系(如和質量、生產效率等關系),從完成企業的總體目標出發,經過綜合平衡,防止片面性。必要時。還應搞多種方案的擇優選用。 2、監督成本的形成。這就是根據控制標准,對成本形成的各個項目,經常地進行檢查、評比和監督。不僅要檢查指標本身的執行情況,而且要檢查和監督影響指標的各項條件,如設備、工藝、工具、工人技術水平、工作環境等。所以,成本日常控制要與生產作業控制等結合起來進行。成本日常控制的主要方面有: (1)材料費用的日常控制。車間施工員和技術檢查員要監督按圖紙、工藝、工裝要求進行操作,實行首件檢查,防止成批報廢。車間設備員要按工藝規程規定的要求監督設備維修和使用情況,不合要求不能開工生產。供應部門材料員要按規定的品種、規格、材質實行限額發料,監督領料、補料、退料等制度的執行。生產調度人員要控制生產批量,合理下料,合理投料,監督期量標準的執行。車間材料費的日常控制,一般由車間材料核算員負責,它要經常收集材料,分析對比,追蹤原因,並會同有關部門和人員提出改進措施。 (2)工資費用的日常控制主要是車間勞資員對生產現場的工時定額、出勤率、工時利用率、勞動組織的調整、獎金、津貼等的監督和控制。此外,生產調度人員要監督車間內部作業計劃的合理安排,要合理投產、合理派工、控制窩工、停工、加班、加點等。車間勞資員(或定額員)對上述有關指標負責控制和核算,分析偏差,尋找原因。 (3)間接費用的日常控制車間經費、企業管理費的項目很多,發生的情況各異。有定額的按定額控制,沒有定額的按各項費用預算進行控制,如採用費用開支手冊、企業內費用券(又叫本票、企業內流通券)等形式來實行控制。各個部門、車間、班組分別由有關人員負責控制和監督,並提出改進意見。 上述各生產費用的日常控制,不僅要有專人負責和監督,而且要使費用發生的執行者實行自我控制。還應當在責任制中加以規定。這樣才能調動全體職工的積極性,使成本的日常控制有群眾基礎。 3、及時糾正偏差。針對成本差異發生的原因,查明責任者,分別情況,分別輕重緩急,提出改進措施,加以貫徹執行。對於重大差異項目的糾正,一般採用下列程序: (1)提出課題。從各種成本超支的原因中提出降低成本的課題。這些課題首先應當是那些成本降低潛力大、各方關心、可能實行的項目。提出課題的要求,包括課題的目的、內容、理由、根據和預期達到的經濟效益。 (2)討論和決策。課題選定以後,應發動有關部門和人員進行廣泛的研究和討論。對重大課題,可能要提出多種解決方案,然後進行各種方案的對比分析,從中選出最優方案。 (3)確定方案實施的方法步驟及負責執行的部門和人員。 (4)貫徹執行確定的方案。在執行過程中也要及時加以監督檢查。方案實現以後,還要檢查方案實現後的經濟效益,衡量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Ⅲ 生產車間成本如何管理
企業是自負盈虧的生產經營者,而生產車間成本管理其實就是著重抓好兩件事:一個是千方百計地增加收入,一個是千方百計地降低成本。隨著近年來車間產品產量的不斷增加,成本管理也隨之提到日常管理上來。每年的產值雖有增加,但是利潤總額增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降低生產成本,從加強管理上要效益還是能夠辦到的。目前,如何對成本管理進行全面地系統梳理,在節能降耗、節支增盈上取得成效,如何在成本控制上再下一番功夫,改善生產經營收入能夠有相應的提高,這也是車間成本管理努力的方向。
一、加強物料管理
在車間生產的產成品中,原材料的成本佔到大約60%到70%,其所佔的比重相當大。因此,車間生產過程應當降低成本、節約材料,杜絕生產流程中的跑、冒、滴、漏等現象。在車間的生產過程中,原材料成本降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著產品的利潤。一要制定產品的單位材料消耗定額和使用量,即確定在一定生產條件下,製造單位產品或完成工作量所需消耗某種材料的數量標准;二在材料領用方面,嚴把消耗定額關,根據產品產量、消耗定額及使用量,對材料進行限額控制,並填寫領單;三加大考核力度,對超定額領料的班組及個人進行考核,節約者進行獎勵。通過層層把關,嚴格管理,可以大大降低材料消耗,降低材料成本,從而有效地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
二、合理提高生產效率
勞動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工資水平,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工資增加,必然會使費用上升。但是,提高生產效率,並使勞動效率增長的速度超過平均工資的增加速度,就可以在改善職工收入的同時降低費用水平。提高勞動效率可以充分利用工作現場,提高設備利用率、操作工操作熟練程度、模具使用率、控制交接班時間、採用先進的工藝技術等方面,隨著勞動效率的提高而相對降低生產成本。
三、減少重點項目的費用開支
車間的水電費、燃氣費、設備維修、配件費等所佔的比重較大,節約車間費用開支應當抓住這些重點項目,採取有效措施。第一,抓水電費、燃氣費的節約,注意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從點滴做起;根據生產任務,合理安排烘爐時間,保溫時及時調整到合適溫度,減少燃氣使用量。第二,加強對各種設施、設備的維修和保養,嚴格按照設備保養計劃進行設備保養,提高設備利用率,延長設備使用奉命,降低設備配件費用。
四、控制質量損失
質量是成本的基礎。提高產品質量必須「以預防為主」,加強過程式控制制,減少因質量問題而造成的損失。壓鑄工序連續三班生產,夜班自檢尤為重要,首先對質量問題進行統計匯總,制定壓鑄自檢標准,要求操作者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自檢標准進行質量控制,減少廢品損失產生。其次開展質量自控能手活動,通過表彰獎勵提高操作者的思想積極性,人人爭做質量自控能手,使生產過程質量得到保證,減少質量問題,降低過程質量成本。
任何企業都是由部門組成,都是眾多單元組成。在企業生產和日常管理中,如何節約成本,提高利潤,是每一位員工在心中時刻牢記的事情。誠然,現在很多企業員工談到節約成本,創造利潤,就認為是管理者、是領導者的事情,與自己無關,其實不然。如果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成本帳,在日常工作中就會以節約為宗旨,以利潤為目標,管理和協作好所做的每一項工作,精益求精,使自己的生產成本做到最低。如果人人都有了這樣的思想,使車間生產成本達到最低,從而積跬步而致千里,匯聚江流終成大海,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
Ⅳ 車間怎樣控製成本
人工效率方面、超領材料方面、機物料損耗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