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如何進行環境成本控制
擴展閱讀
輕顏鑽石卡哪個好 2024-11-15 04:23:37
成本中心業績怎麼樣 2024-11-15 04:12:35

如何進行環境成本控制

發布時間: 2022-02-17 03:36:30

㈠ 如何進行成本控制

所謂成本控制,是企業根據一定時期預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標,由成本控制主體在其職權范圍內,在生產耗費發生以前和成本控制過程中,對各種影響成本的因素和條件採取的一系列預防和調節措施,以保證成本管理目標實現的管理行為.
成本控制的過程是運用系統工程的原理對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進行計算、調節和監督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發現薄弱環節,挖掘內部潛力,尋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徑的過程。科學地組織實施成本控制,可以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轉變經營機制,全面提高企業素質,使企業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和壯大。
成本控制就是指以成本作為控制的手段,通過制定成本總水平指標值、可比產品成本降低率以及成本中心控製成本的責任等,達到對經濟活動實施有效控制的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動與過程。
成本控制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絕對額,故又稱為絕對成本控制;成本降低還包括統籌安排成本、數量和收入的相互關系,以求收入的增長超過成本的增長,實現成本的相對節約,因此又稱為相對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一部分,致力於滿足成本要求(CCA2101:2005第2.5.10條)。滿足成本要求主要是指滿足顧客、最高管理者、相關方以及法律法規等對組織的成本要求。成本控制的對象是成本發生的過程,包括:設計過程、采購過程、生產和服務提供過程、銷售過程、物流過程、售後服務過程、管理過程、後勤保障過程等所發生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結果應能使被控制的成本達到規定的要求。為使成本控制達到規定的、預期的成本要求,就必須採取適宜的和有效的措施,包括:作業、成本工程和成本管理技術和方法。如VE價值工程、IE工業工程、ABC作業成本法、ABM作業成本管理、SC標准成本法、目標成本法、CD降低成本法、CVP本-量-利分析、SCM戰略成本管理、質量成本管理、環境成本管理、存貨管理、成本預警、動量工程、成本控制方案等等。
開展成本控制活動的目的就是防止資源的浪費,使成本降到盡可能低的水平,並保持已降低的成本水平。
成本控制反對「秋後算賬」和「死後驗屍」的做法,提倡預先控制和過程式控制制。因此,成本控制必須遵循預先控制和過程方法的原則,並在成本發生之前或在發生的過程中去考慮和研究為什麼要發生這項成本?應不應該發生?應該發生多少?應該由誰來發生?應該在什麼地方發生?是否必要?決定後應對過程活動進行監視、測量、分析和改進。
成本控制應是全面控制的概念,包括全員參與和全過程式控制制。
成本控制的起點,或者說成本控制過程的平台就是成本控制的基礎工作。成本控制不從基礎工作做起,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成功可能性將受到大大影響。
1、定額制定。定額是企業在一定生產技術水平和組織條件下,人力、物力、財力等各種資源的消耗達到的數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額和工時定額。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額,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額,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工時定額的制定主要依據各地區收入水平、企業工資戰略、人力資源狀況等因素。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人力成本越來越大,工時定額顯得特別重要。在工作實踐中,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特點和成本控制需要,還會出現動力定額、費用定額等。定額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礎工作的核心,建立定額領料制度,控制材料成本、燃料動力成本,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控制工時成本,以及控制製造費用,都要依賴定額制度,沒有很好的定額,就無法控制生產成本;同時,定額也是成本預測、決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據,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2、標准化工作。標准化工作是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業正常運行的基本保證,它促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各項管理工作達到合理化、規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製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成本控制過程中,下面三項標准化工作極為重要。
第一,計量標准化。計量是指用科學方法和手段,對生產經營活動中的量和質的數值進行測定,為生產經營,尤其是成本控制提供准確數據。如果沒有統一計量標准,基礎數據不準確,那就無法獲取准確成本信息,更無從談控制。
第二,價格標准化。成本控制過程中要制定兩個標准價格,一是內部價格,即內部結算價格,它是企業內部各核算單位之間,各核算單位與企業之間模擬市場進行「商品」交換的價值尺度;二是外部價格,即在企業購銷活動中與外部企業產生供應與銷售的結算價格。標准價格是成本控制運行的基本保證。
第三,質量標准化。質量是產品的靈魂,沒有質量,再低的成本也是徒勞的。成本控制是質量控制下的成本控制,沒有質量標准,成本控制就會失去方向,也談不上成本控制。
第四,數據標准化。制定成本數據的採集過程,明晰成本數據報送人和入賬人的責任,做到成本數據按時報送,及時入賬,數據便於傳輸,實現信息共享;規范成本核算方式,明確成本的計算方法;對成本的書面文件實現國家公文格式,統一表頭,形成統一的成本計算圖表格式,做到成本核算結果准確無誤。
3、制度建設。在市場經濟中,企業運行的基本保證,一是制度,二是文化,制度建設是根本,文化建設是補充。沒有制度建設,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運行,就不能保證成本控制質量。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定額管理制度、預算管理制度、費用審報制度等。在實際中,制度建設有兩個問題。一是制度不完善,在制度內容上,制度建設更多的從規范角度出發,看起來像命令。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制度建設要從運行出發,這樣才能使責任人找准位置,便於操作。二是制度執行不力,老是強調管理基礎差,人員限制等客觀原因,一出現利益調整內容,就收縮起來,導致制度形同虛設。

㈡ 談談企業環境成本價值核算和管理控制有哪些途徑

對製造型企業中的環境成本進行核算與控制,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企業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控制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可以促進企業對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和推廣應用,提高企業乃至整個製造業的技術水平。同時,它對我國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企業環境成本的定義及其構成 (一)環境成本的定義 環境成本是社會用於環境治理、生態建設、工業污染末端治理和用於支付環境監督的管理費用等的資源耗費。迄今為止,為國際會計學界所普遍認可並且常被我國會計學界的同仁引以為據的環境成本概念的定義來自於「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准政府專家組會議」在1998年通過的《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立場公告》中的環境成本定義:「環境成本是指本著對環境負責的原則,為管理企業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採取和被要求採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業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所付出的其它成本。」這個定義中說明了三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對環境負責」、「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這三個問題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聯結成一體,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即:誰對環境造成了影響,誰就應該對環境負責,從而也應該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從其定義可見,企業是環境責任主體,即對環境造成影響從而應該對環境負責並且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的也是企業。也就是說,日益嚴峻的全球生態環境危機是由於以往企業對環境不負責任的行為所造成的,因此,環境問題的解決必須依賴於企業對環境負責的行為,而為了使企業能夠具有這種自覺的責任感並且實際地擔負起這種責任,就應該把在維護、治理和改善環境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消耗統統計入企業成本中。 (二)環境成本的構成 1.如果綜合觀察環境成本,由三個方面內容構成: (1)獲取自然資源階段的初始環境成本。 (2)投入生產階段的環境成本。 (3)產品轉入流通階段的環境成本。 2.如果從環境成本組成部分區分,其構成可分成以下七個方面內容: (1)獲取原材料過程中的保護資源成本。 (2)生產過程的環境負荷成本。 (3)生產過程的環境預防成本。 (4)銷售產品過程的環境污染的處置成本。 (5)產品研發中的環保開發成本。 (6)改善企業周圍環境的成本。 (7)其他環保支出。 二、企業應用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的困境 (一)環境法規的不完善 環境法規可以規范企業的經濟行為。在經濟社會中,利潤是企業經濟活動的第一導向作用力或內在基本動力,沒有來自社會的環境法規壓力,環境成本會計不可能在企業內部自然生成,即使許多自覺計量環境影響後果和披露環境信息的大型跨國公司,也是在其長遠經濟發展戰略的指導下行事,綠色(環境保護)形象與企業長遠利益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各個國家的環境法規都會逐漸增多。我國從1979年先後制定了以《環境保護法》為核心,由《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環境污染防治法和《森林法》、《草原法》、《礦產資源法》、《水法》和《野生動物保護法》等自然資源保護法所組成的比較健全的環境法律體系。盡管這些環境法規的力量對保護環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這些法律法規的覆蓋面還不全面,各項實施細則也有待明確,與實務操作有很大的差距。 1993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了一系列環境管理標准體系(ISOl4000系列),在ISOl4000系列標准中,現已正式頒布的有8個標准,其中最重要的有5個,包括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規范及使用指南》;ISO14004《環境管理體系——原則、體系和支持技術指南》;ISO14010《環境審核指南——通用原則》;1SO14011《環境審核指南——審核程序》以及ISO14012《環境審核指南——環境審核員資格要求》。這些標准對企業環境管理做出了原則性的框架性規定,對如何達到這些環境規定的要求提供了一種環境管理的指南和模式,在實務上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從ISO14000系列標准對環境成本問題的闡述可以知道,這些標准都沒有明確企業必須進行環境成本核算,對環境成本的標准也未作規定,使得企業環境成本的核算沒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因此,環境法規的不完善可以導致企業實施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的困境。 (二)會計法規的不健全 目前《會計法》中還沒有環境會計的相關條款,環境會計准則也沒有制定,這方面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對環境會計對象、環境會計基本原則、環境會計假設、環境成本計量、環境信息披露等問題,方法上還沒有統一。正因為對環境會計的處理沒有統一的標准,企業對環境成本的會計處理、環境成本報告以及環境成本分析,均按適合於自己的方法進行,同行業間沒有可比性。可以說,環境會計問題是會計界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其困難之處在於:既要適應不斷增加、變化的環境法規(國際的、國家的、地方的),又要建立、健全有關的會計標准,同時還與環境監測與計量技術有關。 (三)環境審計基本空白 環境審計是由會計師事務所或其他法定機構對適用於環境要求的有關業務經營及活動所進行的系統的、有證據的、定期的、客觀的檢查。我國環境審計尚處在理論探討的初級階段。目前進行的與環境相關的審計主要是合理性審計,即主要鑒證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否遵守了現有的環境保護法律和地方頒布的環保法規,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過了規定標准,是否按照規定的要求及時上交了各種費用等。而對國務院所屬的環保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進行審計監督、地方政府管理的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進行審計監督、對國家在國際履約方面進行審計監督、對政府環境政策進行審查監督等內容基本上是空白。隨著我國加入WTO與世界經濟接軌,中國企業被迫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如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以「綠色理念」經營,建立有效的綠色經營系統,實施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如何防止國際貿易「綠色壁壘」、防止發達國家將「不夠綠色」的產業商品轉移或銷售到中國來;開展對大型製造型企業和上市公司的有關自然資源、環境成本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再監督等問題都亟待解決。但目前我國的審計監督體系中還缺少這一塊,我國環境審計理論研究及實務遠遠落後於國外的現狀,急需國家有關部門重視此項工作的開展。 (四)環境稅收不完善 我國目前專門針對資源與環境的稅收有資源稅、土地增值稅、耕地佔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但各稅種的徵收目的主要是調節級差收入或增加收益,未能與保護資源環境很好地結合起來。例如對於資源稅,目前,我國的資源稅只對六類礦產品及鹽徵收,目的主要是調節這些資源因開采條件不同而產生的級差收入,征稅范圍較窄,未將急需保護的水資源、草原資源、森林資源、土地資源劃入資源稅的征稅范圍;同時徵收標准一般偏低,不足以補償資源損耗,對稀缺資源、非再生資源沒有課以重稅。現行的稅制並不是一個對環境十分「友好」的稅制,它沒有單獨設立環境稅,沒有把環境成本納入到有關的稅目和稅率中。 (五)成本量化困難 企業環境成本包括:資源耗減成本、環境降級成本、資源維護成本和環境保護成本四種。對後兩種形式的環境成本量化相對比較容易,但由於資源的破壞程度和類型的確定困難,可利用的技術以及恢復標準的不確定性因素,使得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降級成本難以量化。比如對水污染損失成本進行量化時,有毒污水排到河裡,使漁業受損失,人們飲用水導致生病、精神上受損失以及迫使人們到很遠的地方去尋找新的飲用水源,這些損失都要計入水污染損失成本中,但在實際中對這些成本的量化比較困難。可以說,環境成本的計量問題是困擾環境成本會計發展及應用的關鍵問題。 三、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應用於企業的途徑 (一)完善環境成本法規制度 必須完善包括環境方面的法規和會計方面的法規及其它相關的法規制度。相關環境法規與會計法規的不完善,是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的法規制度進入實務操作的一個主要障礙。我國有關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的法規制度建設可借鑒美國、歐盟、日本、國際標准化組織等國家或國際組織的做法。1.建立和完善環境法規體系。2.完善環境會計法規主要包括:修改會計法規,增加有關環境會計的內容條款,以法律形式確立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環境會計准則或環境會計制度,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並制定具體的環境會計准則或環境會計制度;完善環境審計制度,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環境審計框架內,制定專門的環境審計准則和行為規范。3.建立和完善環境成本控制的經濟制度,主要包括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排污收費制度、許可證交易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環境稅收制度、綠色GDP核算制度等。 (二)建立環境成本核算體系 企業建立環境成本核算體系的作用在於規范企業環境成本核算工作,為環境成本報告、環境成本審計、環境成本控制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工作提供基礎數據資料。這一體系至少應包括如下內容:環境成本的定義、環境成本的分類、環境成本的確認、環境成本科目設置、環境成本的計量與記錄、環境成本的會計處理等。與財務成本核算相比,環境成本核算更加復雜,尤其是環境成本的計量,由於涉及環境外部損失的計量和非市場價格因素,其計量方法多種多樣,目前並沒有取得一致性結論。因此,只有加強對環境成本核算體系的研究,才能逐步建立科學、規范、完善的環境成本核算體系。 (三)實施環境成本報告制度 環境成本報告作為環境成本會計的一部分,在完善環境會計理論體系、調整國民經濟核算指標、滿足有關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環境成本報告在西方發達國家企業中運用較早,特別是一些國際組織和社會組織的積極推動,使得環境成本報告在報告形式、報告內容等方面都逐漸成熟,並逐步規范化。在我國企業中,也要逐步實施環境成本報告制度。對於環境成本報告的形式,建議單獨編制環境成本報告,與財務會計報告共同構成企業年度報告的一部分;對於環境成本報告的內容,建議由環境成本項目、環境成本政策和其他說明事項這三部分構成。 (四)加強環境成本審計工作 環境成本審計的作用在於提供公證,有助於保證企業環境成本報告中信息的可信度,使環境利益關系人從中獲得可靠的信息進行決策。在企業中加強環境成本審計工作,1.國家應完善環境成本審計的依據,即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和環境標准(包括環境質量標准、污染排放標准、環境方法標准等);2.應對環境成本審計的目標、范圍、審計證據、審計風險、審計責任、審計程序等做出明確的規定,有關部門應加快制定環境成本審計的准則。 (五)建立並實施環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 環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是主動型的環境成本控制模式,它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依託於產品壽命周期環境評價,關注企業流程再造、產品重新設計等方面的機會,致力於不斷改進產品壽命周期設計、綠色ERP系統以及綠色供應鏈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地降低環境損害成本,在對環境負責的同時,追求盈利能力。超前控制模式具體包括產品壽命周期設計模式、綠色ERP系統設計模式、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建立並實施環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1.要開展產品壽命周期設計,開發綠色ERP管理系統,探索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將綠色觀念貫穿於產品設計、材料選擇、產品製造、產品銷售及回收的全過程和整個行業,追求企業和環境整體效益的最優化;2.要付諸實施,包括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選擇適當模式、制定實施計劃和方案等。 (六)以點帶面,推廣應用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 環境成本核算與控製作為一項新的制度,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還面臨很多難題,但在經濟全球化和環境問題全球性的背景下,我國政府將更為重視環境事項。隨著各種環境與會計法規政策的不斷完善,我國企業承擔環境保護責任的外部壓力將與日俱增,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將得到進一步發展與應用。因此,要加快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的試點工作,在5年之內,選擇一批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對國民經濟影響比較大的國家重點建設行業或製造企業如礦業、化工、石油、造紙、鋼鐵等企業作為試點;未來5-10年,再制定出較為完善的環保法律法規,並充分發揮執法效力,利用市場經濟手段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使資源產品形成合理的價格體系,反映出消耗的自然資源價值,使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的應用具有強有力的保證。

㈢ 環境成本如何進行會計核算

環境成本的會計核算

對環境成本的核算,筆者建議應採用分攤計入成本費用的方法。凡是與產品生產有關並能分清成本對象的,直接記入「生產成本」科目,然後分配轉入產品成本中去。與產品生產無關的,可計入「管理費用」項下「污染費用」二級科目。

1.對向環境排放廢氣、廢水等有害物質或超標熱量、噪音等應收取排污費,應收排污費=排污量×排污收費的標准單價。根據排污量與生產量的關系,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作會計處理:

(1)生產量與排污量成正比或近似成正比,這時的排污成本是一種直接費用,應該與企業生產過程中實際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資、其他直接支出和製造費用一起歸入「污染費用」成本項目,計入產品的製造成本。核算時,在產品生產完工後,借記「生產成本-污染費用」科目,貸記「應付環保費-排污費」科目;實際支付時,借記「應付環保費-排污費」科目,貸記「現金(或銀行存款)」科目。

(2)當生產量與污染量不成正比、排污量小、不易確定排污主體,或者排污主體發生在產品固定成本范圍之內時,可將其歸入「製造費用」科目,然後採取適當的方法在各產品之間進行分配。發生時,借記「製造費用-排污費」科目,貸記「應付環保費-排污費」科目;實際交納時,借記「應付環保費-排污費」科目,貸記「現金(或銀行存款)」科目;分配結轉時,借記「生產成本-污染費用」科目,貸記「製造費用-排污費」科目。

2.對於固體廢棄物應收取的環保費,按照其有害程度來確定,應收取某種固體廢棄物污染費=固體廢棄物的重量(或體積)×該種固體廢棄物收費標准。

固體廢棄物主要分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廢棄物兩種。工業廢棄物中凡是能確定承擔費用對象的,可直接計入其成本;凡是不易確定承擔費用對象的,可先計入「製造費用」科目,然後採用適當的方法進行費用分攤。生活廢棄物主要指居民在生活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目前主要是收取垃圾傾倒費。由於垃圾費與生產無關,故應計入交費單位的「管理費用」科目,即借記「管理費用」科目,貸記「應付環保費-廢棄物污染費」科目。上述應付環保費實際支付時,借記「應付環保費-廢棄物污染費」科目,貸記「現金(或銀行存款)」科目。

㈣ 企業環境成本控制的現狀

在我國加入了WTO之後,我國的企業開始直接面對眾多國際企業的激烈競爭。我國的企業要想在這種激烈的競爭的環境中謀求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加強企業的成本管理,加強企業現代成本管理的觀念。 我國企業成本管理的現狀 因為生產資料價格的不斷上漲,企業資產生產成本顯著增加,而且很多企業的物流管理失控,能源的浪費比較嚴重,使產品成本損失增加。另外企業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技術陳舊落後,原材料質量不好,運輸管理不善,生產過程中生產出大量次品、廢品,造成的質量損失非常之大。另外成本核算不實,一方面的原因是是核算人員思想上不重視,另一方面為達到一些目的進行人為調節,企業看起來盈餘而實際上卻是虧損。由於承包經營責任制不夠完善,企業講利潤,不講成本,短期行為泛濫;企業領導任期有限,管理鬆弛,人員素質較差;財政、審計監督不力。企業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識薄弱。因此,成本管理鬆弛,預算約束弱化,損失浪費驚人。 傳統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成本管理范疇過窄 受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企業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產成本的管理,而對供應與銷售的環節卻考慮不多,這種觀念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從成本動因的角度去考慮,企業的任何一種產品從開始生產到獲取利潤,其成本不能僅僅理解為製造成本,而是貫穿於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因而,成本管理也應由物質產品成本擴展到非物質產品成本,如人力資源成本、產權成本、環境成本等等。 成本管理觀念落後 在傳統成本管理看來,節約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而從現代成本管理的角度出發我們不難發現,成本降低是有條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況下控製成本的費用,可能會導致產品質量和企業效益的下降。因而這種成本管理是一種消極的而不是積極的成本管理。因此,企業不僅要關注產品的生產成本,而且要關注其產品在市場上的效益。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企業單純依靠成本的降低來獲取優勢是不可能的,企業更多的應依靠技術的投入,從而產生出更大的收益,也即相對降低成本,從而提高成本效益。 現代成本管理的立足點 立足於長遠的戰略目標 現代成本管理的宗旨,是為了取得長期而持久的競爭優勢,以便企業能長期地生存和發展,立足於長遠的戰略目標。傳統的成本管理立足於短期的成本管理。比如企業進行人工成本管理,按「降低成本」,企業宜僱傭年齡相對較大、技術熟練程度高的員工以便降低人工成本。但以「成本優勢」的標准衡量,企業應從長遠利益出發僱傭年輕、文化程度高的員工,以獲得較長時期的成本優勢。 立足於總體發展戰略 現代成本動因應是企業戰略高度上的,為使企業產品在市場上具有強大競爭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於產品的生產(製造)過程,而是應該向前延伸到目標的實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以及高新技術和管理科學的不斷創新,成本管理的范圍日益擴大。對處於開發型、競爭型市場環境中的企業來說,應該把企業成本管理問題放在整個市場環境中予以全面考慮。因此,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的范圍不僅包括生產領域成本的控制,而且包括流通領域成本的控制,還要對研究、開發和設計成本進行控制。 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的實施,有利於改善和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作為一個完善的企業管理系統,現代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正確引進和運用現代成本管理是我國企業管理中值得深思的問題。現代成本管理是經濟和技術結合的管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成本管理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傳統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生產這一狹小層面上的研究領域,把重心轉向企業整體戰略這一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注重采購、技術、財務領域及競爭對手的成本分析等,有利企業正確地進行成本預測、決策,從而正確地選擇企業的經營戰略,正確處理企業發展與加強成本管理的關系,提高企業整體的經濟效益。 現代成本意識是指企業管理人員對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夠的重視,不受「成本控制即為成本降低,成本到一定程度即無法再降低」的傳統思維定式的束縛,充分認識到企業成本降低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的內容不僅僅是孤立地降低成本,其目的是從成本與效益的對比中尋找成本最小化。這種降低成本的思想表現為:一方面把降低成本的工作擴展到供應、生產和設計等各個部門,形成全廠全員式的降低成本格局,形成貫穿企業各部門的成本意識;另一方面將降低成本從戰略布局的高度加以定位,即從選擇開發項目種類、進行可行性研究起就注入成本思考,確立具有長期發展觀的成本意識。成本效益理念可通俗地表述為「為了省錢而花錢」的思想,即為了未來的更多收益應該支出某些短期看來似乎是高昂的費用。比如引進新型設備可能導致一筆較大的支出,但是,在今後設備使用期間,因設備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產出加上設備維修費用降低的綜合效益,可能抵補支出而有餘。

㈤ 企業環境成本管理都有哪些內容

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是有組織、有計劃地對企業的環境成本進行預測、決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學管理工作,其目標是通過成本管理行為的實施來提高環境效益,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最佳結合。
狹義的環境成本是指企業內部環境成本,廣義的環境成本還包括外部環境成本。研究環境成本管理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建立規范、科學的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框架,並將其納入到企業成本管理系統之中。環境成本信息的分析和應用是指人們藉助企業的環境成本數據,結合企業的環境負荷指標,及早發現企業所存在的環境問題,預測在環保方面進行努力所需付出的代價,為管理層在企業環境保護關鍵領域的決策提供支持。如何控制企業環境成本是環境成本管理研究的重要課題。環境成本控制方法分為事前規劃法和事後處理法兩種。目前我國企業普遍採用的事後處理法,已不能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因此應採用綜合考慮整個生產工藝流程,把未來可能發生的環境支出進行分配並進入產品成本預算系統提出各項可行的生產方案的事前規劃法。
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內容:
環境成本管理是在傳統成本管理的基礎上,把環境成本納入企業經營成本的范圍,從而對產品生命周期過程中所發生的環境成本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預測、決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學管理工作。企業環境成本管理從組織管理角度看是一系列的預測、決策、控制、核算和分析的過程,同時從生產、技術、經營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種成本形成全過程的管理:
1、企業環境成本管理內容。
(1)企業環境成本目標。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總體目標是以最優的環境成本取得最佳的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企業既不能盲目地為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企業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及破壞的「外部成本」,不對企業環境污染及環境破壞所帶來的「外部不經濟成本」進行合理估計確認和計量,虛減企業成本虛增經濟利益;同時筆者認為,也不能硬性地規定企業增加環境成本的投入,在實踐中反而影響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效果。企業環境成本的管理目標不是簡單地增加與減少的問題,而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不同的企業在總體目標基礎上,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具體環境成本管理目標。
(2)企業環境成本預測。環境成本預測是建立環境成本對象和環境成本動因之間的適當關系,用以准確預測環境成本的過程。環境成本預測既是環境成本管理工作的起點,也是環境成本事前控製成敗的關鍵。實踐證明,合理有效的環境成本決策方案和先進可行的環境成本計劃都必須建立在科學嚴密的環境成本預測基礎之上。通過對不同決策方案中環境成本水平的預測與比較,可以從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角度,為企業選擇最優環境成本決策和制定先進可行的環境成本計劃提供依據。
(3)企業環境成本控制。企業環境成本控制是指企業運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對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涉及有關生態環境的各種活動所實施的一種旨在提高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約束化管理行為和政策實施。它以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目標為前提,以環境成本預測為依據,採用適合的模式與政策,控制環境成本形成的全過程。
(4)企業環境成本核算。企業環境成本核算的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環境成本信息。它對企業環境成本的發生過程進行反映,描述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發生的壞境負荷及治理數據信息,並按成本核算原則確認和計量環境成本費用,衡量評價環境成本投入所帶來的環境效果與經濟效益,編制出環境成本報告書對外公布。接受外部環境評價,為內部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5)企業環境成本監測預警。企業採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對環境成本進行監測和控制,建立環境成本監測預警系統。運用企業在環境成本控制和環境成本核算中積累的環境成本數據和信息,摸索環境成本的變化規律,預測企業環境成本變化的趨勢,當企業環境成本達到臨界值時,提供預警。
(6)企業環境成本的評價與應用。企業環境成本評價是依據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兩方面的相互關系,藉助兩者之間的動態變化,比較得出評價結論。分析出影響環境成本變動的因素,制定或修改新的環境成本控制方案。同時,將企業環境成本信息應用於企業戰略管理中,參與企業戰略決策。
2、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框架結構間關系
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框架是個有機整體,其中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目標統馭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框架。企業環境成本預測是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起點,預測指導企業環境成本的控制與核算。企業環境成本的控制需要企業環境成本核算的反映與監督,企業環境成本的核算為控制提供相關的成本信息。通過企業環境成本控制和企業環境成本的核算,對環境成本進行監測,若遇預警,調節控制與核算,以避免風險。管理效果通過企業環境成本評價來評析,並為企業戰略管理中的應用提供借鑒。如在評價與應用中發現問題,反饋至目標確定部分,如此反復,從而達到優化企業環境成本的目的。
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是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微觀實現途徑,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框架的構建是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基礎和關鍵,該框架必定在企業管理的實踐中日益得到豐富與完善。

㈥ 環境成本控制過程是什麼啊

近年來,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所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國際標准組織(ISO)已於90年代頒布了ISO14000系列的環境管理國際標准,歐美一些國家的企業也開始公布一些環境成本的信息報告,國際貿易也出現了「綠色貿易壁壘」的端倪。企業的行為已受到諸多方面的約束,環境成本已成為企業經營成本中不可忽視的部分,企業加強環境成本控制的緊迫性將越來越強。然而,我國目前還未出現較好的環境成本控制方法,學術界對此的理論探索尚未成熟。本文試就企業環境成本控製作些探討。

一、企業環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從經濟與環境的聯系來看,二者具有不可分割且直接相互影響的關系。傳統的經濟模式與現代經濟——環境大系統的比較,作為自然環境支持系統,在提供給人類豐富資源的同時,也接受著廢棄物的回歸。然而,地球的環境存在兩個有限性:一是資源的有限性,尤其是提供給企業作為原材料的物資及能源等的有限性;二是接受垃圾、污染物排放,自然凈化、恢復機能的有限性。如果人類超過了地球環境的承受能力,就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從現實情況看,這方面的問題已經存在,主要表現在地球資源退化、空氣和水污染、礦產森林資源大幅減少、全球溫室效應發生、公害問題不斷等。據統計,我國每年由於環境污染而造成的損失高達2000多億元。

環境問題的產生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存在密切關系。據有關專家對各種污染物來源所作的分析,目前自然環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來自企業,並有不斷增加的趨勢。對此,國際社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環境保護的教育使公眾意識有了極大的提高,企業對環境污染的各種行為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約束。具體表現為:

1、有關環境保護的國際宣言、國際標准及世界各國的法律法規相繼出台,對企業的約束越來越嚴格。我國也於1995年制定了2000年中國環境保護的目標,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境管理制度。由此可見,隨著環境保護政策、法規、標準的不斷出台和嚴格執行,企業將逐步向「環境保護導向性」過渡,其環境行為越來越受到約束。
下一頁

2、從企業自身的盈利目標來看,企業有必要承擔環境責任。目前消費者對綠色產品日益青睞,有些國家已禁止無環境(綠色)標志的商品進入市場,我國也於1992年正式開始了產品環境標志認證工作;這將使對環境有害的產品終將被排斥在市場之外。我國的籌資機制也開始注重環境形象,中國人民銀行已經規定各級銀行發放貸款時必須配合環境保護部門把好關,對環境部門未批準的項目一律不予貸款。

3、環境問題使企業成本增加,環境風險增大。主要表現在:(1)預防性法律法規大量增加,導致企業的成本增加;(2)對一些嚴重污染環境的原材料實施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直接對企業生產成本產生影響;(3)國家對企業環保責任的范圍將作出擴大性規定,對企業的環保責任追究已不再停留在企業生產經營環節的廢棄物排放,而是擴大到產品使用過程的環保污染(如汽車尾氣的排放)和使用後回收利用等方面。

因此,加強環境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勢在必行。

二、企業環境成本的形成及分類

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准政府間專家工作組第15次會議認為:環境成本是指本著對環境負責的原則,為管理企業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採取或被要求採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業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這一定義指出了環境成本的形成來自企業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對環境成本的控制正是要達到減輕或消除這種影響。

從環境成本的定義來看,環境成本主要是企業經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所引起的,這種影響貫穿於企業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以製造企業為例,可從企業經營的三個階段來分析環境成本的形成:(1)采購階段的環境成本。由於某些資源稀缺或某些原材料已被當局限量或禁止使用,使企業在利用該原材料時付出的追加成本。(2)製造階段的環境成本。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為消耗材料、能源,向大氣和水環境排放廢棄物,應承擔環境責任所付出的各種費用,如治理污染的設備投資,環境污染的防治費用,各類環境管理費、排污費、罰金及對周圍居民的賠償費等。(3)銷售流通階段的環境成本。主要指產品包裝等廢棄物的回收處理費用。
下一頁

根據環境成本的形成,對環境成本可分類如下:(1)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直接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主要包括產生廢棄物的處理、再生利用系統的運營、對環境污染大的材料替代、節能設施的運行等成本。(2)在生產過程中為預防環境污染而發生的成本。包括環保設備的購置、職工環境保護教育費、環境負荷的監測計量、環境管理體系的構築和認證等成本。(3)企業對銷售產品採用環保包裝或回收顧客使用後與環境污染有關的廢品、包裝等所發生的成本。(4)企業有關環保的研究開發成本。如環保產品的設計,對生產工藝、材料采購路線和工廠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等進行研究、開發的成本。(5)有助於企業周圍實施環境保全或提高社會環境保護效益支出的成本。包括企業周邊的綠化、對企業所在地區域環境活動的贊助、環境信息披露和環境廣告等支出。(6)其他環保支出。主要包括由於企業生產活動造成對土壤污染、自然破壞的修復成本及支付的公害訴訟賠償金、罰金等。

三、企業環境成本的控制

企業環境成本控制是指企業運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對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涉及有關生態環境的各種活動所實施的一種旨在提高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約束化管理。企業環境成本控制的目標應該是企業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最佳組合,並從以下幾方面控制企業環境成本:

1、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制定企業中長期環境目標,確定合理的生產規模,採用有利於環境的技術和工藝;盡量迴避、減少擴大環境負荷而追加的成本;選擇環境負荷低的替代材料成本;對各種污染處理系統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盡量控制污染處理系統的建造營運成本。

2、加強環境質量監控。對企業各生產環節影響環境的因子進行跟蹤監測,特別對排出的廢棄物進行「把關」,盡量做到達標排放,以避免發生不必要的事故損失或罰款成本。

3、控制環境治理成本。這是環境成本控制的關鍵部分,包括環保設施運轉、環境項目運行、環境污染控制措施和環保事務的管理。企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等,如果處理得當,可降低企業成本,增加效率;反之則會提高處理成本。對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控制:

(1)「變廢為寶」。從企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水、廢料中尋找效益,達到綜合整治。如河南蓮花味精集團從生產的工業廢水中提取製成「液肥」,把制污路線改成生態路線,在集團內形成了增值和生態循環。即將小麥加工成味精、麵粉;生產的廢料和麥麩等加工成優質肥料和飼料;把飼料和小麥等的秸稈用於養牛;開發牛肉、牛奶產品,把牛皮加工成皮革製品。這種「變廢為寶」做法,不但治理了污染,而且增加了效益,值得借鑒。
下一頁

(2)「以廢治廢」,即利用不同企業產生污染物的不同性質達到以廢治廢的效果。如常州第一熱電廠和附近的常州東南印染廠,由市環保局牽線搭橋,利用印染廠的鹼性污水進行熱電廠煙囪脫硫的方案,使兩廠的環境成本都得到降低,產生了「雙贏」的效果。

(3)通過環境區域治理規劃,採用集中排污治理的方式來降低區域內各個企業的環境成本支出。如浙江紹興紡織印染帶來的污染相當嚴重,倡議由政府與企業共同投資排污處理工程,1998年底全縣排污網建成,環境污染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企業也只需交納一定的費用,比原來的排污費少得多。這種集中排污治理方法對於小企業密集的區域較為適合。

4、構建環境成本控制系統。該系統的創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在按照產品和部門構建成本控制系統的基礎上,考慮產品生產和運行過程中所發生的環境成本,包括主動性支出(污染預防和污染治理支出等)、被動性支出(排污費、罰款、賠償金等)、已發生的支出和將來發生的支出,將它們作為產品成本和部門運行成本(管理費用等)的組成部分,運用現有的成本控制方式進行成本控制,並在成本預測、計劃、核算中充分考慮環境支出。

(2)增加針對環境因子的專門化成本控制系統。主要涉及能源、廢棄物、包裝物、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成本控制。能源的使用往往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環境質量,為使企業同時產生經濟和環境兩方面的效果,採用一定方式建立能源成本控制系統很有必要;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不僅對環境造成破壞,還意味著企業將會再產生一定的清理成本,但廢棄物也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再利用的價值,因此對廢棄物處理可以構建一個專門的成本控制系統;包裝物是否可以回收利用、是否可分解處理,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也可建立一個成本控制系統;污染治理涉及較多支出,應該建立專門的成本控制系統。

綜上所述,環境成本控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企業必須堅持雙贏的原則,既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效益,也不能為了保護環境而拋棄企業經濟的發展。為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加強環境成本的核算與控制,創造環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將有助於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㈦ 企業環境成本價值核算和管理控制有哪些途徑

對製造型企業中的環境成本進行核算與控制,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企業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控制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可以促進企業對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和推廣應用,提高企業乃至整個製造業的技術水平。同時,它對我國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企業環境成本的定義及其構成

(一)環境成本的定義

環境成本是社會用於環境治理、生態建設、工業污染末端治理和用於支付環境監督的管理費用等的資源耗費。迄今為止,為國際會計學界所普遍認可並且常被我國會計學界的同仁引以為據的環境成本概念的定義來自於「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准政府專家組會議」在1998年通過的《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立場公告》中的環境成本定義:「環境成本是指本著對環境負責的原則,為管理企業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採取和被要求採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業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所付出的其它成本。」這個定義中說明了三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對環境負責」、「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這三個問題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聯結成一體,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即:誰對環境造成了影響,誰就應該對環境負責,從而也應該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從其定義可見,企業是環境責任主體,即對環境造成影響從而應該對環境負責並且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的也是企業。也就是說,日益嚴峻的全球生態環境危機是由於以往企業對環境不負責任的行為所造成的,因此,環境問題的解決必須依賴於企業對環境負責的行為,而為了使企業能夠具有這種自覺的責任感並且實際地擔負起這種責任,就應該把在維護、治理和改善環境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消耗統統計入企業成本中。

(二)環境成本的構成

1.如果綜合觀察環境成本,由三個方面內容構成:

(1)獲取自然資源階段的初始環境成本。

(2)投入生產階段的環境成本。

(3)產品轉入流通階段的環境成本。

2.如果從環境成本組成部分區分,其構成可分成以下七個方面內容:

(1)獲取原材料過程中的保護資源成本。

(2)生產過程的環境負荷成本。

(3)生產過程的環境預防成本。

(4)銷售產品過程的環境污染的處置成本。

(5)產品研發中的環保開發成本。

(6)改善企業周圍環境的成本。

(7)其他環保支出。

二、企業應用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的困境

(一)環境法規的不完善

環境法規可以規范企業的經濟行為。在經濟社會中,利潤是企業經濟活動的第一導向作用力或內在基本動力,沒有來自社會的環境法規壓力,環境成本會計不可能在企業內部自然生成,即使許多自覺計量環境影響後果和披露環境信息的大型跨國公司,也是在其長遠經濟發展戰略的指導下行事,綠色(環境保護)形象與企業長遠利益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各個國家的環境法規都會逐漸增多。我國從1979年先後制定了以《環境保護法》為核心,由《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環境污染防治法和《森林法》、《草原法》、《礦產資源法》、《水法》和《野生動物保護法》等自然資源保護法所組成的比較健全的環境法律體系。盡管這些環境法規的力量對保護環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這些法律法規的覆蓋面還不全面,各項實施細則也有待明確,與實務操作有很大的差距。

1993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了一系列環境管理標准體系(ISOl4000系列),在ISOl4000系列標准中,現已正式頒布的有8個標准,其中最重要的有5個,包括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規范及使用指南》;ISO14004《環境管理體系——原則、體系和支持技術指南》;ISO14010《環境審核指南——通用原則》;1SO14011《環境審核指南——審核程序》以及ISO14012《環境審核指南——環境審核員資格要求》。這些標准對企業環境管理做出了原則性的框架性規定,對如何達到這些環境規定的要求提供了一種環境管理的指南和模式,在實務上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從ISO14000系列標准對環境成本問題的闡述可以知道,這些標准都沒有明確企業必須進行環境成本核算,對環境成本的標准也未作規定,使得企業環境成本的核算沒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因此,環境法規的不完善可以導致企業實施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的困境。

(二)會計法規的不健全

目前《會計法》中還沒有環境會計的相關條款,環境會計准則也沒有制定,這方面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對環境會計對象、環境會計基本原則、環境會計假設、環境成本計量、環境信息披露等問題,方法上還沒有統一。正因為對環境會計的處理沒有統一的標准,企業對環境成本的會計處理、環境成本報告以及環境成本分析,均按適合於自己的方法進行,同行業間沒有可比性。可以說,環境會計問題是會計界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其困難之處在於:既要適應不斷增加、變化的環境法規(國際的、國家的、地方的),又要建立、健全有關的會計標准,同時還與環境監測與計量技術有關。

(三)環境審計基本空白

環境審計是由會計師事務所或其他法定機構對適用於環境要求的有關業務經營及活動所進行的系統的、有證據的、定期的、客觀的檢查。我國環境審計尚處在理論探討的初級階段。目前進行的與環境相關的審計主要是合理性審計,即主要鑒證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否遵守了現有的環境保護法律和地方頒布的環保法規,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過了規定標准,是否按照規定的要求及時上交了各種費用等。而對國務院所屬的環保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進行審計監督、地方政府管理的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進行審計監督、對國家在國際履約方面進行審計監督、對政府環境政策進行審查監督等內容基本上是空白。隨著我國加入WTO與世界經濟接軌,中國企業被迫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如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以「綠色理念」經營,建立有效的綠色經營系統,實施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如何防止國際貿易「綠色壁壘」、防止發達國家將「不夠綠色」的產業商品轉移或銷售到中國來;開展對大型製造型企業和上市公司的有關自然資源、環境成本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再監督等問題都亟待解決。但目前我國的審計監督體系中還缺少這一塊,我國環境審計理論研究及實務遠遠落後於國外的現狀,急需國家有關部門重視此項工作的開展。

(四)環境稅收不完善

我國目前專門針對資源與環境的稅收有資源稅、土地增值稅、耕地佔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但各稅種的徵收目的主要是調節級差收入或增加收益,未能與保護資源環境很好地結合起來。例如對於資源稅,目前,我國的資源稅只對六類礦產品及鹽徵收,目的主要是調節這些資源因開采條件不同而產生的級差收入,征稅范圍較窄,未將急需保護的水資源、草原資源、森林資源、土地資源劃入資源稅的征稅范圍;同時徵收標准一般偏低,不足以補償資源損耗,對稀缺資源、非再生資源沒有課以重稅。現行的稅制並不是一個對環境十分「友好」的稅制,它沒有單獨設立環境稅,沒有把環境成本納入到有關的稅目和稅率中。

(五)成本量化困難

企業環境成本包括:資源耗減成本、環境降級成本、資源維護成本和環境保護成本四種。對後兩種形式的環境成本量化相對比較容易,但由於資源的破壞程度和類型的確定困難,可利用的技術以及恢復標準的不確定性因素,使得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降級成本難以量化。比如對水污染損失成本進行量化時,有毒污水排到河裡,使漁業受損失,人們飲用水導致生病、精神上受損失以及迫使人們到很遠的地方去尋找新的飲用水源,這些損失都要計入水污染損失成本中,但在實際中對這些成本的量化比較困難。可以說,環境成本的計量問題是困擾環境成本會計發展及應用的關鍵問題。

三、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應用於企業的途徑

(一)完善環境成本法規制度

必須完善包括環境方面的法規和會計方面的法規及其它相關的法規制度。相關環境法規與會計法規的不完善,是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的法規制度進入實務操作的一個主要障礙。我國有關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的法規制度建設可借鑒美國、歐盟、日本、國際標准化組織等國家或國際組織的做法。1.建立和完善環境法規體系。2.完善環境會計法規主要包括:修改會計法規,增加有關環境會計的內容條款,以法律形式確立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環境會計准則或環境會計制度,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並制定具體的環境會計准則或環境會計制度;完善環境審計制度,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環境審計框架內,制定專門的環境審計准則和行為規范。3.建立和完善環境成本控制的經濟制度,主要包括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排污收費制度、許可證交易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環境稅收制度、綠色GDP核算制度等。

(二)建立環境成本核算體系

企業建立環境成本核算體系的作用在於規范企業環境成本核算工作,為環境成本報告、環境成本審計、環境成本控制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工作提供基礎數據資料。這一體系至少應包括如下內容:環境成本的定義、環境成本的分類、環境成本的確認、環境成本科目設置、環境成本的計量與記錄、環境成本的會計處理等。與財務成本核算相比,環境成本核算更加復雜,尤其是環境成本的計量,由於涉及環境外部損失的計量和非市場價格因素,其計量方法多種多樣,目前並沒有取得一致性結論。因此,只有加強對環境成本核算體系的研究,才能逐步建立科學、規范、完善的環境成本核算體系。

(三)實施環境成本報告制度

環境成本報告作為環境成本會計的一部分,在完善環境會計理論體系、調整國民經濟核算指標、滿足有關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環境成本報告在西方發達國家企業中運用較早,特別是一些國際組織和社會組織的積極推動,使得環境成本報告在報告形式、報告內容等方面都逐漸成熟,並逐步規范化。在我國企業中,也要逐步實施環境成本報告制度。對於環境成本報告的形式,建議單獨編制環境成本報告,與財務會計報告共同構成企業年度報告的一部分;對於環境成本報告的內容,建議由環境成本項目、環境成本政策和其他說明事項這三部分構成。

(四)加強環境成本審計工作

環境成本審計的作用在於提供公證,有助於保證企業環境成本報告中信息的可信度,使環境利益關系人從中獲得可靠的信息進行決策。在企業中加強環境成本審計工作,1.國家應完善環境成本審計的依據,即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和環境標准(包括環境質量標准、污染排放標准、環境方法標准等);2.應對環境成本審計的目標、范圍、審計證據、審計風險、審計責任、審計程序等做出明確的規定,有關部門應加快制定環境成本審計的准則。

(五)建立並實施環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

環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是主動型的環境成本控制模式,它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依託於產品壽命周期環境評價,關注企業流程再造、產品重新設計等方面的機會,致力於不斷改進產品壽命周期設計、綠色ERP系統以及綠色供應鏈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地降低環境損害成本,在對環境負責的同時,追求盈利能力。超前控制模式具體包括產品壽命周期設計模式、綠色ERP系統設計模式、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建立並實施環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1.要開展產品壽命周期設計,開發綠色ERP管理系統,探索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將綠色觀念貫穿於產品設計、材料選擇、產品製造、產品銷售及回收的全過程和整個行業,追求企業和環境整體效益的最優化;2.要付諸實施,包括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選擇適當模式、制定實施計劃和方案等。

(六)以點帶面,推廣應用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

環境成本核算與控製作為一項新的制度,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還面臨很多難題,但在經濟全球化和環境問題全球性的背景下,我國政府將更為重視環境事項。隨著各種環境與會計法規政策的不斷完善,我國企業承擔環境保護責任的外部壓力將與日俱增,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將得到進一步發展與應用。因此,要加快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的試點工作,在5年之內,選擇一批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對國民經濟影響比較大的國家重點建設行業或製造企業如礦業、化工、石油、造紙、鋼鐵等企業作為試點;未來5-10年,再制定出較為完善的環保法律法規,並充分發揮執法效力,利用市場經濟手段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使資源產品形成合理的價格體系,反映出消耗的自然資源價值,使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的應用具有強有力的保證。

㈧ 環境成本核算方法

隨著綠色經濟在越來越多國家的興起與發展,環境成本核算方法受到各國的重視。環境成本理論認為,資源環境是經濟發展投入的一部分,在衡量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時應把資源環境成本考慮在內,資源環境成本越高,經濟發展可持續性越低。近代以來,發達國家快速工業化實際上是建立在對資源環境無價利用的基礎上,以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為代價而取得的[41]。其後果是誇大了以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加為表徵的經濟增長。為了提高人們對環境價值的認識和推進環境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有必要對經濟發展的環境成本進行核算,以價值為度量來表示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大小,同時對傳統GDP進行修正。

國際上對經濟發展環境成本的探索始於20世紀70年代。197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嘗試定量測算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壓力的對應關系,提出了生態需求指數的概念[42]。1972年Tobin等提出凈經濟福利指標,主張應該把都市中的污染等經濟行為所產生的社會成本從GDP中扣除。1990年,在聯合國的支持下,墨西哥率先開展了綠色GDP核算,將石油、各種用地、水、空氣、土壤和森林列入環境經濟核算范圍[43]。1993年聯合國統計署與世界銀行合作將環境與資源成本納入修訂的國民經濟賬戶體系框架中,推出了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賬戶(SEEA)體系[44],標志著綠色GDP在世界范圍內的正式確立。挪威、美國、荷蘭、德國、芬蘭等國家先後建立了綠色GDP核算體系,開展了自然資源核算、污染環境損失成本核算、環境污染實物量核算、環境保護投入產出核算。1996~1999年,北京大學對開展了我國資源-經濟-環境綜合核算,建立了我國國家尺度的環境經濟綜合核算框架[45]。中國環境規劃院等完成了2004~2010年全國環境經濟核算研究報告,核算內容基本遵循聯合國發布的SEEA體系,但不包括自然資源耗減成本的核算。核算結果表明,我國經濟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代價持續增長,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破壞壓力日益增大。

環境成本核算通過量化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的貨幣化關系,可以為制定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政策提供基礎依據。由於對綠色GDP核算存在不同的認識,很多國家仍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未達到預期的應用效果。綠色GDP核算在實踐層面仍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有部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價值核算在技術上存在困難,核算方法繁多,不同方法測算的結果缺乏可比性。

㈨ 如何理解環境成本內部化,舉例說明

隨著自然資源過度開采、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破壞日益嚴重‚環境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目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制定了許多與保護環境有關的政策措施‚如環境標准和法規、環境標志制度及其門檻的提高、加工和生產方法標准與綠色補貼、包裝的環保要求等等。這些政策措施都已經並將繼續給中國的出口造成嚴重影響。可見‚環境成本內部化是一種必然趨勢。
雖然‚目前自然環境所遭受的污染物主要來自企業‚但筆者認為‚環境問題的解決不能完全依賴於企業自身‚而是要靠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採取措施。
1、採取強制性措施迫使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勢必加大企業的成本‚降低企業的利益。所以‚就目前而言‚期望所有的企業主動將外部成本內部化是不現實的‚必須首先依靠行政力量‚由國家開征環保稅‚把環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內化到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中‚再通過市場機制來分配環境資源。
2、引入激勵機制‚促使企業主動將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如果國家只向企業開征環境保護稅‚而對企業生產的環保產品沒有任何獎勵‚就不會調動企業將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的主動性‚如企業一般不願主動地為保護環境而增加環保設備的投資或改進現有設備和技術。因此‚國家應當給予這些企業一定的獎勵‚使企業早期的利潤水平有所提高‚並在以後的經營中更加積極主動地採取措施將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以減少或杜絕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3、作業成本法的應用。環境成本因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既不能完全將其作為直接費用‚也不能一律作為期間費用來處理。環境成本中既有生產性費用也有非生產性費用‚特別是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研發、設計、營銷等非生產性活動作用的增強及非生產性費用的增加‚以傳統方法計算的產品成本已無法揭示環境成本與產品的聯系‚從而也不能提供對環境成本進行控制和考核的有效方法。因此‚應當採用作業成本法對其進行歸集和分配‚也就是通過作業成本法下的計量系統‚將產品設計、產品生產以及銷售各個環節中的成本進行計算與分配。這種方法以作業或作業成本庫為間接費用的歸集對象‚通過作業動因的確認、計量‚把作業成本歸集到產品服務和顧客中去‚這是一種更精確的間接成本分配方法。
4、按照國際環境標准認證體系ISO14000系列標准組織生產。按照ISO14001的要求‚企業必須建立環境管理系統(EMS)。這種認證並非強制性的規范‚然而企業為了提高競爭力‚必然會積極主動地實現其要求。一旦通過了這種認證‚外部環境成本必然會降低‚而為達到這種標准認證所發生的所有投入就是被內部化了的外部成本。由此我們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和與國際接軌‚企業外部成本內部化的動因將會不斷增強。

㈩ 如何成功實現成本管理與控制

一方面,為使企業產品在市場上具有強大競爭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於產品的生產過程,而應該將視野向前延伸到產品的市場需求分析、相關技術的發展態勢分析,以及產品的設計;向後延伸到顧客的使用、維護及處置。 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非物質產品日趨商品化。與此相適應,成本管理的內涵也應由物質產品成本擴展到非物質產品成本,如人力資源成本、資本成本、服務成本、產權成本、環境成本,等等。 企業各項活動的進行、各項戰略措施的實施都是由人來進行的,人的活動在成本發生的各個階段佔主導地位,人的素質、技能是企業成本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其中對企業成本影響最大的,是職工的成本意識與降低成本的主動性。成本意識(CostConsciousness)是指節約成本與控製成本的觀念,是「節約成本觀念,並了解成本控制的執行結果。」成本意識包括注意控製成本,努力使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並設法使其保持在最低水平。樹立職工的成本意識,就是要使職工樹立這樣一些思想:成本是可以控制的,成本控制需要大家的共同參與,在工作中時刻注意節約成本。 由於目前有不少的企業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不懂成本,因而對他們進行的設計、擬定的工藝、制定的計劃、採取的措施,將對產品成本起什麼作用、有多大的影響,一般心中無數。因此,加強成本管理,首要的工作在於提高廣大職工對成本管理的認識,培養全員成本意識,變少數人的成本管理為全員的參與管理。企業應該高度關切成本專業人才的培養和使用,積極舉辦各種類型的成本培訓班,從技術經濟領域開辟降低成本的廣闊途徑。在企業內部形成職工的民主和自主管理意識。在日常成本管理中,積極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的研究成果,努力在職工行為規范中引入一種內在約束與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