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期初庫存產品成本怎麼算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07
㈡ 庫存商品成本怎麼算
成本價*數量=結轉金額;數量 = 月末庫存。
成本價 = 平均成本,每次進貨時更新成本價,新成本價=(舊成本價*舊庫存數 + 本次進貨價*本次進貨數)/(舊庫存數+本次進貨數)。
要加工再銷售的成本:購進半成品成本+加工費+人工費+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還要看你公司的性質,有沒有其他的費用支出,像運費什麼的)加工成品的進入庫存商品科目,金額就是以上總額。
(2)如何計算庫存成本擴展閱讀:
庫存商品成本注意事項:
按照單位所屬行業正確使用會計科目。
採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成本費用核算,掌握成本費用列支范圍、扣除標准。
熟悉稅收政策、各種稅費的稅率、計提依據等。
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各種賬簿要設置齊全,如總賬、明細賬、日記賬等。
根據轉過來的各種原始憑證進行審核,審核無誤後,編制記賬憑證。
㈢ 怎麼計算存貨成本啊
企業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發出存貨成本的計算方法,以合理確定當期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1)個別計價法。這樣計算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合理、准確。
(2)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人的存貨應先發出(銷售或耗用)這樣一種存貨實物流轉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
(3)加權及移動加權平均法。加權平均法不利於加強對存貨的管理。因此從管理角度看這種方法並不是很嚴謹。而移動加權平均能使管理當局及時了解存貨的結存情況,而且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以及發出和結存的存貨成本比較客觀。
(4)計劃成法。存貨的收入、發出和結存均採用計劃成本進行日常核算。
㈣ 核算存貨成本怎麼算
存貨成本是指在訂貨、購入、儲存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費用,以及存貨短缺造成的經濟損失。存貨成本一般包括購置成本、訂貨成本、儲存成本和缺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的具體計算方式是:
期末存貨成本=上期結余+本期入庫-本期發出;
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月初結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
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期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收入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
㈤ 存貨的實際成本怎麼算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13
㈥ 庫存成本計算
所謂的參與計算準確是什麼意思?
我的做法:
昨天的庫存+今天入庫 計算出成本參考單價
其他的與庫存(進出)有關的單據一律使用這個公式計算出來的單價作為參考
其實有朝一日,你會發現,你怎麼計算的成本都不是100%正確的,只要數據不是按事件發生的順序輸入,所以成本只是一個參考,所以有好幾種計算方法,在好幾種裡面又細分很多特殊情況,其實所謂的特殊情況又是最經常發生的(如庫存出現負數)
在會計角度,成本真的是一個參考的東西,當然總量的金額不能有偏差,所以,前期把銷售成本算大一點,庫存成本就會偏小,反之易然,如果偏差太大,在會計角度就要進行庫存金額的盤贏盤虧
㈦ 請問什麼是成本怎麼算庫存成本
常用的幾種成本核算方法
1)、移動平均
存貨的計價方法之一。
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種存貨計價方法。
即企業存貨入庫每次均要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新的平均單位成本,並以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確定領用或者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
單位成本=存貨成本/存貨數量
2)、全月平均
加權平均法,亦稱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當月全部進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當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
加權單價=(月初結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
註:差價計算模塊中原來就是按這種方法處理
月綜合差價率=(期初差價+入庫差價)/(期初金額+入庫金額)
差價=出庫金額*月綜合差價率
3)、先進先出
物料的最新發出(領用)以該物料(或該類物料)各批次入庫的時間先後決定其存貨發出計價基礎,越先入庫的越先發出。
採用先進先出法時,期末結存存貨成本接近現行的市場價值。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企業不能隨意挑選存貨的計價以調整當期利潤;缺點是工作量比較繁瑣,特別是對於存貨進出量頻繁的企業更是如此。同時,當物價上漲時,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4)、後進先出
與先進先出發正好相反。
在物價持續上漲時期,使當期成本升高,利潤降低,可以減少通貨膨脹對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這也是會計實務中實行穩健原則的方法之一
5)、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是指進行存貨管理時存貨以單個價格入帳
6)、計劃成本法
計劃成本法先要制定計劃價格,按計劃價格發出材料,然後分攤材料差異(成本會計,製造業)
例:物品A,計劃成本120(暫估入賬),實際成本100,計劃和實際相差20(結轉材料成本差異)
7)、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根據本期銷售凈額乘以前期實際(或本月計劃)毛利率匡算本期銷售毛利,並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銷售凈額=商品銷售收入-銷售退回與折讓
銷售毛利=銷售凈額×毛利率
銷售成本=售凈額-銷售毛利
=銷售凈額×(1-毛利率)
期末存貨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購貨成本-本期銷售成本
8)、零售價法
就是庫存商品按零售價核算,零售價和實際進價的差額計入進銷差價科目,月底分配;實行"售價金額核算"的企業,年度內各月可採用"綜合差價分攤法"或"分類(櫃、組)差價分攤法"計算本期營業成本,但在年終決算前,應對各種商品的進銷差價進行核實調整。
成本定義:
成本:拼音:cheng ben 英語:cost
總成本:英語:total cost
1、CCA中國成本協會發布的CCA2101:2005《成本管理體系 術語》標准中第2.1.2條中對成本術語的定義是:
—— 為過程增值和結果有效已付出或應付出的資源代價。
註:應付出的資源代價:是指應該付出,但目前還未付出,而且遲早要付出的資源代價。
註:資源代價是總合的概念。
註:資源:是指凡是能被人所利用的物質。在一個組織中資源一般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和信息資源等。
註:術語「成本」可以使用形容詞,如:用「多、少」或「高、低」來修飾。
註:這里的成本是廣義的概念,不是狹義的概念。
2、美國會計學會(AAA)所屬的「成本與標准委員會」對成本的定義是:
為了達到特定目的而發生或未發生的價值犧牲,它可用貨幣單位加以衡量。
3、《成本與管理會計》(第11版)中對成本下的定義是:
為了達到某一種特定目的而耗用或放棄的資源。
成本(cost)
成本,是指生產活動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成本也稱生產費用。
[編輯本段]什麼是成本?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人力、物力和財力),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對象化稱之為成本。
並且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成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處於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它有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1.成本屬於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即成本是構成商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商品生產中生產要素耗費的貨幣表現;
2.成本具有補償的性質。它是為了保證企業再生產而應從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的價值;
3.成本本質上是一種價值犧牲。它作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資源的價值犧牲,可以是多種資源的價值犧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的資源價值犧牲;甚至從更廣的含義看,成本是為達到一種目的而放棄另一種目的所犧牲的經濟價值,在經營決策中所用的機會成本就有這種含義。
[編輯本段]成本的經濟性質
馬克思曾科學地指出了成本的經濟性質:「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生產的每一個商品W的價值,用公式來表示是W=C+V+M。如果我們從這個產品價值中減去剩餘價值M,那麼,在商品剩下來的,只是一個在生產要素上耗費的資本價值C+V的等價物或補償價值」。「商品價值的這個部分,即補償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格和所使用的勞動力價格的部分,只是補償商品使資本家自身耗費的東西,所以對資本家來說,這就是商品的成本價格」(《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0頁)。馬克思的這段話,第一,指出的只是產品成本的經濟實質,並不是泛指一切成本;第二,從耗費角度指明了產品成本的經濟實質是C+V,由於C+V的價值無法計量,人們所能計量和把握的成本,實際上是C+V的價格即成本價格;第三,從補償角度指明了成本的補償商品生產中使資本自身消耗的東西,實際上是說明了對成本對再生產的作用。也就是講產品成本是企業維持簡單再生產的補償尺度,由此也可見,在一定的產品銷假量和銷售價格的條件下,產品成本水平的高低,不但制約著企業的生存,而且決定著剩餘價值M即利潤的多少,從而制約著企業再生產擴大的可能性。馬克思對於成本的考察,既看到耗費,又重視補償,這是對成本性質完整的理解。在商品生產條件下,耗費和補償是對立統一的。任何耗費總是個別生產者的事,而補償則是社會的過程。耗費要求得到補償和能否得到補償是兩個不同的事情。這就迫使商品生產者不得不重視成本,努力加強最管理,力求以較少的耗費來尋求補償,並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
也有的認為: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允許多種所有制的生產主體同時並存;成本的涵義應與目前的經濟體制相適應,採用如下的多種理論成本。生產主體是小商品生產者的,只有生產資料需要購買即勢支費用,所需要的勞動就是生產者本身,不需付給資,可以用C作為其理論成本;生產主體是國有企業的,以社會作為主體,商品生產中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耗費都可看作社會的耗費,是社會生產成本,可以用C+V+M作為其理論成本;其他生產主體一般用C+V作為理論成本。
[編輯本段]成本的構成內容
成本的構成內容要服從管理的需要,並且隨著管理的發展而發展。國家規定成本的構成內容主要包括:
①原料、材料、燃料等費用,表現商品生產中已耗費的勞動對象的價值;
②折舊費用,表現商品生產中已耗費的勞動對象的價值;
③工資,表現生產者的必要勞動所創造的價值。
在實際工作中,為了促使企業厲行節約,減少損失,加強企業的經濟責任,對於一些不形成產品價值的損失性支出(如工業企業里的廢品損失、停工損失等),也列入產品成本之中。此外,對某些應從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中進行分配的部分(如財產的保險費用等)也列入產品成本。這說明產品成本的實際內容,一方面要求反映成本的客觀經濟實質,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國家的分配方針和財務管理制度規定,把某些不屬於C+V的內容列入成本,而把某些屬於活勞動耗費性質的費用列為營業外支出或從留利中開支。
成本作為資本耗費,發生於生產過程,而補償價值的生產成果的分配,屬於分配領域的范疇;作為商品的所有者的經營者為首,常常會對分配領域的一些支出,列作生產成本,導致實際補償價值和已經消耗的C+V+不一致。
[編輯本段]成本的不同涵義
(1)成本是生產和銷售一定種類與數量產品以耗費資源用貨幣計量的經濟價值。企業進行產品生產需要消耗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些消耗在成本中用貨幣計量,就表現為材料費用、折舊費用、工資費用等。企業的經營活動不僅包括生產,也包括銷售活動,因此在銷售活動中所發生的費用,也應計入成本。同時,為了管理生產所發生的費用,也應計入成本。同時,為了管理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的費用也具有形成成本的性質。
(2)成本是為取得物質資源所需付出的經濟價值。企業為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購置各種生產資料或采購商品,而支付的價款和費用,就是購置成本或采購成本。隨著生產經營活動的不斷進行,這些成本就轉化為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
(3)成本是為達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應付出資源的價值犧牲,它可用貨幣單位加以計量。
(4)成本是為達到一種目的而放棄另一種目的所犧牲的經濟價值。
[編輯本段]成本的分類
(1)按概念形成可分為理論成本和應用成本。
(2)按應用情況可分為財務成本和管理成本。
(3)按產生依據可分為實際成本和估計成本。
(4)按發生情況可分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
(5)按形成時間可分為歷史成本和未來成本。
(6)按計量單位可分為單位成本和總成本。
(7)按計算根據可分為個別成本和平均成本。
(8)按包括的范圍可分為全部成本和部分成本。
(9)按生產過程中的順序關系可分為車間成本和工廠成本。
(10)按生產經營范圍,可分為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
(11)按與收益的關系可分為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
(12)按與決策的關系,可分為相關成本和非相關成本。
(13)按與現金支出關系,可分為付現成本和沉沒成本。
(14)按與計劃的關系,可分為計劃成本和預計成本。
(15)按數量變化關系,可分為邊際成本、增量成本和差別成本。
(16)按可否免除,可分為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
(17)按可否推遲發生,可分為可遞延成本和預計成本。
(18)按發生可否加以控制,可分為可控成本與不可控成本。
(19)按性態,可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
(20)按發生與產品生產的關系,可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
(21)按產品成本的構成情況,可分為主要成本和加工成本。
為了便於進行成本管理,還可運用其他一些成本分類概念,如機會成本、責任成本、定額成本、目標成本、標准成本等等。
[編輯本段]成本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1)成本是補償生產耗費的尺度。
(2)成本是制訂產品價格的基礎。
(3)成本是計算企業盈虧的依據。
(4)成本是企業進行決策的依據。
(5)成本是綜合反映企業工作業績的重要指標。
產品在生產中所耗費的各項費用之和。
商品價格包括物質消耗支出(c),勞動報酬支出(v)和盈利(m)3部分。前兩部分c+v之和即「成本」,必須在商品銷售中得到補償,它是商品簡單再生產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也是制定商品價格的最低經濟界限。在計劃和管理中,對成本構成內容有兩種劃分法:①按費用的經濟內容。分為原材料、輔助材料、燃料和動力、工資及工資附加費、固定資產折舊費、其他費用等。②按費用的經濟用途。分為原材料、燃料和動力、工資及工資附加費、廢品損失費、車間經費、企業管理費等。為了加強對成本管理工作和計劃工作,中國於1984年3月發布《國營企業成本管理條例》。中國企業實際成本一般按該條例的有關規定劃分項目並進行核算,它與理論成本略有出入。
成本按不同角度分類有各種形態:計劃成本、報告成本、個別成本、社會成本、試製成本、正式生產成本、正常生產成本、非正常生產成本、設計成本、預測成本等,各自體現不同范圍或不同含義的成本,各有不同的作用。如正常生產的社會成本是制定價格的主要依據之一,非正常生產成本或個別成本一般不能作為定價依據,而僅僅是本企業考核自身盈虧的數據之一。
成本作為生產中的各項費用支出,是商品生產的「投入」。藉助成本可以反映國家和企業經濟活動中「投入」和「產出」的關系。它也是衡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的一項綜合指標,因為它可以反映企業勞動生產率高低,原料和勞動力的消耗狀況,設備利用率,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高低。在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成本下降,利潤就可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就可以增加,相對的社會積累就可以增加,為逐步降低物價和提高人民生活創造條件。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徑是:改善經營管理,採用新技術,提高設備利用率,減少固定資產的消耗,節約原材料、燃料、輔助材料,提高勞動生產率等。
成本是為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已付出或應付出的資源代價(CCA2101:2005第2.1.1條)。
注1:「應付出的資源代價」是指應該付出、但目前還未付出、而且遲早要付出的資源代價。
注2:「資源代價」是一個總合的概念。
注3:「資源」一般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等資源。
注4:術語「成本」可使用形容詞,如用高、低或多、少來修飾。
注5:這里所說的「成本」是廣義的成本,不是狹義的成本。
成本定義的關鍵詞是「付出」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資源」的價值犧牲。成本法則告訴我們「成本一定消耗資源;不消耗資源的成本不存在。」資源對一個組織來說一般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設施、設備和材料等)、財力資源和信息資源等。這些資源都是構成成本的資源,這種資源代價應是一個總和的概念,是全部的,不是部分的。作為成本一定消耗資源,不消耗資源的成本不存在。那麼,為什麼要消耗資源?為什麼要付出代價?就是為了「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這一成本目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人們無論做什麼,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人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不斷地追求過程的增值或結果有效,並為此付出代價,這種代價是組織或個人為一定目的所付出的,這就是成本的目的性。因為,人們發生成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目的的。成本法則告訴我們「成本一定在過程中發生」。如生產成本是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銷售成本是在銷售過程中發生的。有些組織的過程不直接增加經濟價值(如政府的行政管理過程)。那麼,它們所發生的成本是為了結果的有效。任何組織或個人的活動其過程都是為了增值,都在追求結果的有效性。過程是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系統。過程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任何一個過程都有輸入和輸出,輸入是實施過程的基礎、前提和條件;輸出是完成過程的結果,輸入和輸出之間是一種增值轉換,過程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值,不增值的過程沒有意義。為了實現輸入和輸出之間的增值轉換要投入必要的資源和活動。所以,我們說的成本是在過程中(輸入和輸出轉化中)的一組資源消耗的總和,是換取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的代價。
已經付出的資源代價當然是成本;應該付出的,但還沒有付出、而且遲早要付出的資源代價也應該理解為成本。如預算和成本計劃中所規定的預計成本,我們也應該理解為成本的范疇。
這里所說的「成本」是廣義的成本,是一個總合的概念,主要是為成本管理服務的。「成本」在會計學中有不同的解釋。
成本,企業所得稅法術語,即生產、經營成本,是指納稅人為生產、經營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各項直接費用和各項間接費用。
企業會計制度中將成本、費用分別定義為: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種耗費;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
費用和成本是兩個獨立的概念,但兩者又有一定的關系。兩者的聯系在於,成本是按一定對象歸集的費用,是對象化了的費用。也就是說,生產成本是針對於一定的成本計算對象(如某產品、某類產品、某批產品、某生產步驟等)對當期發生的費用進行歸集而形成的,期末當期已銷產品的成本結轉計入當期的費用中。兩者的區別是,費用是資產的耗費,它是針對一定的期間而言的,而與生產哪一種產品無關;成本與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產品或商品相聯系,而不論發生在哪一個會計期間。
㈧ 發出存貨成本怎麼算
月初的成本是你的上月結存數。
本月購進成本是你在本月所購商品的成本。
本月發出成本是你月末算出來的,是發出的數量乘以加權平均後的單價。將這三者加減之後,就是本月結存存貨成本了。
㈨ 如何計算庫存商品和主營業務成本
主營業務成本的計算公式=完工產品的單位成本*銷售數量;庫存商品=末期庫存商品。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對象化稱之為成本。 並且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成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處於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 從另一個角度成本上講也可以是做出某種選擇必須付出的代價,當人們「舍魚而取熊掌」時「魚」便是人們的成本,當商家投資時,商家的付出貨幣等便是商家投資的成本。
經濟學家眼中的成本與會計賬戶上規定的成本,即經濟成本與會計成本,二者在含義上存在較大差異。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會計賬戶,它記錄了企業在過去一段時期內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的實際支出,這些支出被稱為會計成本。會計成本常被用於對以往經濟行為的審核和評價。 而經濟學家分析成本的目的在於考察企業的決策,並進而分析資源配置的結果及效率,所以經濟學中對成本的使用重在衡量稀缺資源配置於不同用途上的代價。這涉及使用一項資源或做出一項選擇放棄掉的機會,即機會成本的概念。
構成內容:1、原料、材料、燃料等費用,表現商品生產中已耗費的勞動對象的價值。2、折舊費用,表現商品生產中已耗費的勞動資料(手段)的價值。3、工資,表現生產者的必要勞動所創造的價值。調研發現,有效的成本分析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功與否的基本要素。不完善的成本分析可導致單純的壓縮成本,從而使企業喪失活力。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成本分析與控制系統,能讓企業的管理者清楚地掌握公司的成本構架、盈利情況和決策的正確方向,成為企業內部決策的關鍵支持,從根本上改善企業成本狀況。鉑略咨詢認為,正確的成本分析對一家公司是否盈利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成本分析的不利,企業可能因為未將費用合理分攤至不同產品而導致定價失誤,從而長期陷入越賣越虧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