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濟學中知道數量、固定值和可變成本怎麼算平均總成本
總成本一一總可變成本=固定成本TC一一TVC=TFC(總可變成本+固定總成本)/總產量=總平均成本 (TVC+TFC)/TQ= AC即:總成本/總產量邊際成本為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時所要增加的成本MC=△TC/△Q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總產量 AFC=TC/Q平均可變成本=可變成本/總產量 AVC=AC/QMC(邊際成本)、AC(平均成本)、AVC(平均可變成本)AFC(平均可變成本)曲線關系
① MC、AC、AVC三條曲線是U形且MC交AC於最低點;MC交AVC於最低點
②AFC是反函數,始終處於下降趨勢
一、短期成本曲線之間的關系
①總成本與邊際成本:TC曲線上任一點切線的斜率是MC,MC>0、MC=0、MC<0,TC分別表現遞減、最小值、遞增
②總成本與平均成本TC曲線上任一點和原點的連線的斜率是AC,當AC達到期最大時,TC和原點的連線正好也是TC的切線。
③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MC>AC時,AC遞減增;MC<AC時,AC遞增;MC=AC,AP取得最小值
二、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的關系
MC曲線和AC曲線都是U型的,造成這種形狀的原因都是由於投入要素的邊際成本的遞減或遞增,但這兩種成本的經濟涵義和幾何涵義不同,MC曲線反映的是TC曲線上的各點切線的斜率。而AC曲線則是TC曲線上各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所以MC曲線比AC曲線更早到達最低點。MC曲線與AC曲線相交於AC曲線的最低點上。在這一點,MC=AC,就是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在這一點之左,AC在MC之上,AC一直遞減,AC>MC,就是邊際成本小於平均成本。在這一點之右,AC在MC之下,AC一直遞增,AC<MC,即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AC是隨MC的變動而變動的,當MC下降到一個更低點時,相應的AC也要跟著下降,但它同前面較高水平計算平均值,因此就必定大於MC,以至當MC到達最低點以後轉而遞增,在其未達到平均值時,AC仍在MC之上,並且AC仍繼續遞減,直到與遞增的MC相交,AC才到達最低點,而後轉向遞增。
而過這一點之後,情況相反,AC還是隨MC的變動而變動,當MC上升到一個更高點時,相應的AC也要跟著上升,但它同前面較低水平計算平均,因此就必定小於MC,即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
1、總成本與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
總成本TC是產量的函數,由於沒有考慮固定成本這一因素,總成本曲線從原點出發,表明產品產量為零時,TC為零,隨著產量的增加,總成本也相應增加,總成本曲線的形狀主要決定於投入要素的邊際生產率,也就是邊際成本率。平均成本(AC)是每單位產品的成本,等於總成本與產品產量的比值。也就是:AC=TC/Q=f(Q)/Q。在幾何意義上AC是TC曲線上的任一點與原點O的連線的斜率。AC曲線形狀為U型,表明平均可變成本隨產量增加先遞減後遞增,其成U型的原因也是投入要素的邊際成本先遞減後遞增的
2、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
一般來說,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是:最初在產量開始增加時由於各種生產要素的效率未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產量很小。隨著生產的進行,生產要素利用率增大,產量的增長速度大於成本的增長速度,所以邊際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遞減。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由於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邊際成本又隨產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不考慮最初的短暫情況,那麼,它的變動規律主要表現就是:邊際成本先是隨產量增加而減少,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隨產量增加而增加,因此,邊際成本曲線也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
供參考。
Ⅱ 財務報表分析實際總成本怎麼算
一。企業生產成本大的計算公式:
生產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
1、直接材料成本的歸集,根據企業的工藝流程選擇合適的歸集方法,沒有固定的方法,書本上的框架性方法可以作為指導;
2、直接人工的分配,以材料成本歸集為中心,採用適合本企業的方法進行分配;
3、製造費用的分配,採取合理的分配標准分配到所有產品中,構成產品成本的一部分;
以上的步驟計算做完了,相加就是你生產的產品總成本。
二。.如果只看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是看不到製造業產品的實際成本的,因為:
1。資產負債表的存貨中包括了企業的原材料,庫存商品。車間在製品成本;
2.利潤表中的主營業務成本包含了企業所有主營產品的銷售成本;
因此:要分析企業的產品實際總成本,必須要有企業某產品實際總成本的計算資料,僅憑財務報表是分析不出產品實際總成本的。
Ⅲ 總平均成本計算公式
∑x1f1/∑f1/∑x0f0/∑f0
所謂統計學上的總平均成本指數
就是指報告期總成本/報告期總產量然後再除於基期總成本/基期總產量×100%
Ⅳ 怎樣計算產品的總成本及單位成本
在兩種產品的各種性質都一樣的情況下就把這360件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每一筆開銷都加起來就是總成本,然後再除以360就是單位成本。如果兩種產品的各類性質有所不同,有些材料上的費用比較貴的話,就要把兩種產品分開來算了。
Ⅳ 存貨相關總成本的計算公式是怎麼得來的
存貨總成本,是指一定時期內(通常以年為單位,下面表述中的各項成本按年計)與購買和維持存貨有關的成本。總成本=訂貨成本+儲存成本,即T=(A/Q)*P+(Q/2)*C,其中,T-存貨總成本,A-全年需求總量,Q-經濟訂貨批量,P-平均每次訂貨成本,C-單位材料的年儲存成本。
拓展資料:
1、進貨成本:由存貨的進價成本、進貨費用、采購稅金三方面構成。在進貨總量既定的情況下,進價成本和采購稅金保持相對穩定,屬於決策的無關成本;而進貨費用則與進貨次數成正比例變動關系(每一次的進貨費用基本固定不變),固定性進貨費用屬於決策相關成本。儲存成本:因儲存存貨而發生的費用,包括存貨資金佔用費用(機會成本)、存儲費用、保險費用、存貨殘損霉變損失等。其中變動性存儲成本屬於決策相關成本,而固定性儲存成本是決策無關成本。缺貨成本:因存貨不足而給企業造成的停產損失、延誤發貨的信譽損失及喪失銷售機會的損失等。
2、存貨周轉率又名庫存周轉率,是企業一定時期營業成本(銷貨成本)與平均存貨余額的比率。用於反映存貨的周轉速度,即存貨的流動性及存貨資金佔用量是否合理,促使企業在保證生產經營連續性的同時,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增強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存貨周轉率是對流動資產周轉率的補充說明,是衡量企業投入生產、存貨管理水平、銷售收回能力的綜合性指標。公式有如下:
成本基礎的存貨周轉次數=營業成本/存貨平均余額=銷貨成本
存貨平均余額=(期初存貨+期末存貨)/2
期末存貨=流動資產-速動資產=流動負債×(流動比率-速動比率)
收入基礎的存貨周轉次數 - 成本基礎的存貨周轉次數 = 毛利 / 存貨平均余額
也可以通過存貨周轉天數計算,存貨周轉率=計算期天數(365)/存貨周轉天數。
Ⅵ 一個項目上的總成本,怎麼算比例
(283000+5000+4000+2500+133500)/4280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