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應如何應對新挑戰,實現新發展
三個挑戰
從挑戰來看,中國製造業發展的約束條件正在不斷增加。
其一,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經濟循環體系,發達國家消費模式的調整,對出口導向特徵明顯的中國製造業形成較大的結構性制約。長期以來,全球經濟循環的主要特徵是:歐美等國的赤字財政和高消費帶動中國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製成品出口,中國等國的高儲蓄高出口,形成巨額外匯儲備,大量購買歐美國家主權債券,為其高消費進行融資。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這一循環出現了「短路」,突出表現在兩個「難以為繼」上:一方面,歐美等國的高消費、高負債模式難以為繼,另一方面,中國長期依賴出口帶動製造業和經濟增長的模式也到了必須改變的地步。後金融危機時代發達國家消費模式的調整,必將對中國出口產生極大的制約,曾延續多年的發達國家強勁消費拉動製造業增長的格局在較長時期內難以恢復,全球貿易格局也隨之發生變化,貿易壁壘將呈現出形式多樣和頻率高發的態勢。
其二,發達國家「回歸」製造業,發展中國家之間競爭加劇,中國製造業發展面臨雙重壓力。近年來,在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沖擊之下,發達國家開始反思,認識到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才是保持國家競爭力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歐盟、美國均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大力發展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興產業,力圖重振製造業。與此同時,新興發展中國家也紛紛作出戰略部署,加快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製造業將面臨前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阻截,後有東盟、印度、拉美等國家和地區加速追趕的雙重壓力。
其三,能源資源約束趨緊,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傳統競爭優勢逐步減弱。2010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達22.7億噸油當量,而自2000年以來累計消費量達178億噸油當量。2010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了54.8%,鐵礦石、鋁土礦、銅精礦、鉛鋅礦、鉀鹽等對外依存度分別為53.6%、55%、65%、30%、70%。隨著中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對能源資源的需求也將持續提升,資源類產品價格上漲具有較強的剛性特徵,將直接帶來製造業生產成本的上升。勞動力總量大、成本低曾是中國製造業的突出比較優勢,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這一優勢也在不斷流失。根據相關預測,2015年中國勞動力總量將達到峰值,之後將緩慢下降。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大面積的「用工荒」和工資薪酬的快速上漲反映了這一變化。從製造業從業人員平均工資來看,當前越南是約每月1000元,印度大概是600元,而中國東部沿海已經達到了2500元至3000元。
② 您對當地生產要素成本的總體看法
我們當地的生產的要素成本主要有運費上漲和原材料的價格上升導致玻璃製品漲價,缺乏競爭力了,並不包括電費
③ 製造業工廠究竟經歷了什麼變得如此蕭條
縱觀中國的經濟發展史,前幾年中國的製造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製造業讓中國的經濟騰飛了起來。比如廣東東莞,以前的製造業之鄉,成千上萬的人們在這里找到了自身的機遇,抓住手裡的機會,成功鯉魚躍龍門。但現在全球的經濟及其不景氣,製造業也不再是中國的黃金產業,在東莞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家製造業工廠倒閉,其中不乏許多大中型企業,讓人痛心不已。
現如今,人工智慧行業、網路直播行業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重要,所佔的比例也越來越多,相應的製造業占的比例就會相對減少。再加上製造行業在前期的投資較大,利潤也不是特別的高,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離開製造行業,加入新型行業之中。但是製造業是我們決不能拋棄的行業,沒了製造業,我們的生活也就不會正常的運轉,製造業不可或缺。
④ 如何看待製造業,製造業有多重要
全球經濟放緩、生產成本上升和資源環境約束,使「中國製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為長期保持中國宏觀經濟穩定增長,亟需中國製造業戰略轉型,而服務化被認為是中國製造業升級的主要方向。一些學者認為,製造業服務化一方面可以增強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同時,有助於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另一方面能夠降低環境污染、減少資源消耗,有利於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然而,製造業服務化並不是「去製造業」,「完全服務化」並不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劑良葯。對於中國整體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健康性而言,應慎防中國製造業完全服務化。
一、製造業服務化的涵義
「服務化」(Servitization)的概念最早是由范德莫(Vandermerwe)和瑞達(Rada)於1988年提出,認為製造業服務化是「業務服務化」,即製造業企業由僅僅提供物品向以顧客為中心提供更加完整的「包」(hundles),包括物品和服務支持等轉變,並且服務在整個「包」中居於主導地位,是增加值的主要來源。White等(1999)認為,服務化是製造業企業角色由物品生產者向服務提供者的轉變,是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並以Servicizing來表示。沙拉維茨(Szalavetz,2003)則用Tertiarization來表示服務化,認為「業務服務化」並不能完全反映製造業服務化趨勢,製造業服務化至少具有兩層涵義:一是內部服務的效率對製造業企業的競爭力變得日益重要,這些內部服務包括產品開發、設計、培訓、會計、法律及金融服務等;二是與物品相關的外部服務對顧客來說復雜性和重要性日益提高。此外,其他一些學者從戰略的角度提出了相似的概念,如杜拉克(Drucker,1990)的「新型製造業」、博格(Berger)和萊斯特(Lester)(1997)的「服務增強」、 基姆(Kim)和莫博涅(Mauborgne)(1997)的「基於服務的價值創新」等。
根據上述概念可知,製造業服務化是指製造企業從以生產物品為中心向以提供服務為中心轉變的動態過程,其基本表現形式是「產品+服務」。根據波特的價值鏈理論,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看,製造業服務化包含二層涵義:一是服務要素在製造企業的全部投入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即投入服務化;二是服務成分在製造企業的全部產出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即產出服務化。與製造業服務化相關的概念還有生產性服務、製造業服務、工業化服務、服務型製造等。
二、全球製造業的服務化發展趨勢及主要模式
1.發展趨勢
20世紀80年代以來,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以信息技術為主的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競爭的加劇、消費與生產模式的變化以及交易成本的降低,促使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通過提供服務來增加其核心產品的價值,一些處於全球領導地位的製造業企業的服務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服務化成為當今世界製造業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服務環節在製造業價值鏈中的作用越來越大。20世紀後期以來,經濟領域的一項革命性變化,就是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許多傳統製造企業以賣服務取代賣產品,把服務看作是創造差異化優勢的工具,通過比競爭對手提供更好的服務來吸引消費者。
二是優秀製造企業由「以生產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型。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由關注產品生產,轉向涉及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市場調查、產品開發或改進、生產製造、銷售、售後服務,傳統意義上的製造業與服務業邊界日益模糊。
三是製造企業越來越多地進行「生產外包」或「製造剝離」。許多製造企業將內部在產前、產中或產後的服務功能獨立出來,原來的生產活動轉而由其他企業完成。這些企業提供從技術產品研發、軟硬體開發,到人員選聘與培訓、管理咨詢、金融支持、物流服務、市場營銷和售後服務等全過程的服務鏈,推動了現代服務業的迅速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2.主要模式及案例分析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製造業服務化是製造業企業為適應新的競爭環境,增強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服務功能,實現企業價值鏈的延伸和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分析全球製造業企業服務化轉型的路徑,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作者總結出以下四種主要模式:
提供產品附加服務模式。這種模式通過提供多元化服務,從研發、設計、生產到售後的各個環節來實現產品的價值增值。最典型的就是售後服務,這種例子十分常見,例如物品的安裝、維護和修理,這些客戶服務顯然是伴隨著物品的服務。其實製造業的這種發展是很容易理解的,隨著大規模加工製造和工藝的日趨成熟,標准化工業製成品的大規模、大批量生產越來越容易,同質化的競爭愈演愈烈,在新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製造型企業紛紛尋求基於產品功能的增值服務,實現產品運行的穩定性、效用的最大化,以獲得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取得市場的主導地位。
例如,在航空發動機市場激烈的競爭中,羅爾斯·羅伊斯作為一個後來者把握了航空發動機產業的發展趨勢,開始在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並最終建立了集設備和服務於一體的產品體系。其CEO約翰·羅斯認為,羅爾斯·羅伊斯「每銷售一台引擎,就有重大的服務機會,用服務來保障收入,服務將給我們的客戶增加價值,同時也將增加我們自己未來可以預見的收入」。從1995年開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在發動機銷售中加大了折扣力度,同時提高了服務能力和水平,採取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即以績效保證式合同(performance-based contracting,PBC)供貨,在報出發動機價格的同時會提供發動機保養及在線化的維護服務。同時,該公司為不同客戶提供了三種服務方式:全面維護、公務機維護和項目管理解決方案。服務化轉型使得羅爾斯·羅伊斯在全球航空發動機市場的份額從20世紀70年代的不到5%,提高到目前的40%左右,服務收入已經占其總收入的一半以上。
提高產品交易便捷化模式。基於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製造業企業可以通過多元化的金融服務、精確化的供應鏈管理以及便捷化的電子商務等方式,提高其產品的交易效率和便捷化程度,從而提高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國外製造業發展的歷史來看,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把提高產品交易的效率和便捷化,作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例如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日本企業在工程設備領域的崛起及經濟危機的影響,卡特彼勒逐步陷入虧損的境地,競爭壓力日益嚴峻。為此,卡特彼勒公司開始加速戰略轉型,放棄價格競爭的市場策略,以提升產品全生命周期價值為出發點,完善全球分銷服務體系,實施供應鏈管理發展戰略。物流服務成為卡特彼勒新的增長點,也引致了金融服務、再製造服務等新的服務領域的發展。目前,服務業的營業利潤在正常年份能達到公司營業利潤的50%左右,而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的2009年,服務業的利潤佔到公司總體利潤的90%,部分抵禦了工程機械產品的周期性影響。
產品與服務整合模式。隨著客戶的需求從單一產品向產品及相關服務的綜合方面的升級,為客戶提供產品的集成及全面解決方案,成為製造業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贏得市場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一體化的安裝、集成化的專業服務、系統化的產品整合,正成為製造業企業擴展業務的重要模式和產業競爭的制高點。例如從公司成立開始,華為就把面向運營商的服務作為競爭的重要手段。在起步階段,華為提供的服務主要是通信設備的工程安裝,其客戶服務是保姆式、終身的、免費的,並完全基於通信設備。1998年,華為定義為「華為服務年」,以後每年都有提升服務的舉措。目前,華為已經建立了面向通信設備市場集成化的專業服務產品體系和規范的服務產品開發創新體系,支撐華為從全球通信設備製造商的趕超者躍升為領先者。2010年,華為服務收入達到315億元,占總銷售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3%上升到20.4%。
客戶需求提供專業化服務模式。這種模式實現了從基於產品的服務向基於客戶需求的服務的轉變,是製造業服務化轉型的最高階段,製造業企業利用其在價值鏈上的運營優勢,提供不依託於自身產品的專業化服務。此時的企業已經完全服務化,不再從事相關的製造環節,從製造業企業完全轉變為一個服務型企業。例如,為擺脫生產經營困境,IBM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服務化轉型之路。目前,IBM是全球最大的「提供硬體、網路和軟體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可以提供商業咨詢、戰略外包、集成技術服務和維護四個服務層次。不僅成功實現了主營業務從製造向服務的全面轉型,構建了面向服務的具有獨特優勢的新商業模式,也重新確立了在全球信息通信產業中的領導地位。
三、 對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啟示與建議
(一)製造業完全服務化並不是製造業升級的一劑良葯。製造業是一國國民經濟的支撐,是一國經濟指數良好運行的保障,是真正的強國之本。縱觀世界各國發展史,如果沒有製造業的崛起,就不會有真正的大國崛起。製造業服務化並不是「去製造業」,而是製造企業根據企業實際和行業發展環境增強自身競爭力的理性選擇,其根本目標在於拓展企業價值鏈,提升產業附加值和品牌效益。因此,推進製造業服務化並不等於放棄加工製造業務,要防止過度「去工業化」,避免「製造業空心化」。
1.「創造」離不開「製造」
盡管美國目前依然保持全球第一科技強國的地位,科研成果與發明專利的數量領先於其它國家,高技術產值位居世界第一,但由於製造業生產能力和規模的下降,美國現已淪為高技術產品凈進口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報告認為,美國製造業近20年來大規模向海外轉移,不僅導致國內就業崗位減少,而且嚴重損害了美國本土的科研和創新能力。近年來,美國重大科研成果和發明專利在全球所佔比重已經呈現大幅下降的趨勢。由於製造業的「空心化」帶來的嚴重影響,在不得已情況下,美國政府提出振興製造業,並開始實施「製造業回歸」計劃。
吸取美國製造業發展的帶來的深刻「教訓」,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戰略性轉變,不能單純拋棄加工製造環節,避免未實現「創造」又失去了「世界工廠」地位的「被動」局面。
2.「中國製造」優勢依然存在
中國的製造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工業產值佔全中國比重約70%以上,在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和生態環境的約束下,許多企業開始由東部向其它地區進行轉移,更多的企業實際上是在向中部地區乃至西部地區轉移。許多企業仍選擇留在中國,除了中國中西部地區具有一定的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優勢外,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短期內也仍將遠遠優於柬埔寨、越南、印度等周邊地區。此外,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集聚效應和相關產品配套能力也是影響企業區位選擇的關鍵因素,一些企業在珠三角或長三角的周邊地區可以采購自己所需的幾乎所有零部件。
因此,盡管一些依賴廉價勞動力的製造業企業從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向東南亞等地轉移,但由於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配套能力、存在巨大的資源稟賦區域性差異和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中國製造業整體優勢並未「消失」,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保持一定的競爭力。
3.製造業的完整性是一個大國的經濟保障和政治安全的基本要求
製造業是所有經濟部門和社會生活的基礎,不管經濟怎麼發展,社會怎麼進步,人們總是有衣食住行等方面實實在在的需求。另外,製造業能夠解決大量的就業,尤其是能夠解決目前中國底層勞動人口,尤其是城市化進程中從農村轉移出來的低技能勞動人口的就業。據初步估計,解決這些人口的就業問題還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如果沒有製造業,進入城市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就無法解決,農民就無法真正實現「市民化」,促進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的新型城鎮化目標就無法真正實現。
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也可以得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如果以製造業、實體經濟為基礎,則不容易產生泡沫,經濟發展容易保持平穩、健康的態勢。
(二)對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建議
製造業服務化是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一個重要方向,但出於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以及保障國家安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中國必須保留「本土製造」能力。
1.宏觀上繼續保持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不動搖
從宏觀層面來看,製造業服務化是加快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有助於實現「中國製造」升級至「中國創造」。但是,從歐美等發達國家面臨的「製造困境」中,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以及製造業對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作用。因此,國家在推動製造業服務化過程中,應保留「製造」環節,綜合運用財政、貨幣等政策選擇和調節手段,防止製造業「空心化」,繼續保持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不動搖。
2.中觀層面上要注重製造業服務化的區域性和行業性差異
中觀層面,應充分分析和評估製造業服務化對具體的區域和產業的促進作用和適用條件。首先,在區域層面上,應根據各區域的比較優勢,構建合理的製造業分工體系,促進東部地區製造業的生產加工環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形成以東部地區為主要製造業服務化基地、中西部地區為製造業生產基地的空間格局。其次,在行業層面上,應依據行業的特徵採取不同的發展模式,對一些涉及國家安全、民生保障、發展戰略需要的製造業行業應制訂相應的產業發展政策,促進發展,保持產業鏈的完整性。
3. 微觀層面要堅持以市場為主、政府引導為原則
微觀層面上應保障製造業企業獨立自主性,而政府則應提供企業運行服務型製造的支撐平台和技術交易與合作平台,以及相應的政策扶持。同時,進一步加大市場化改革的力度,保障各製造業企業應依據自身優勢、戰略規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自主選擇服務化發展路徑。而對於一些涉及國家經濟穩定、安全保障的重要行業企業,應綜合運用市場競爭與政府保障等手段進行扶持。
4.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深化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融合
中國整體製造實力及競爭力不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使廣大製造業企業處於孤立狀態,這已經成為經濟社會高效發展的制約因素。為了發揮生產性服務業對服務型製造及整個製造行業乃至經濟增長的支持作用,需要進一步發展並挖掘生產性服務業的巨大潛力,深化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融合。一是重點對生產性服務行業的體制進行改革,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市場對生產者性服務業的發展動力。二是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促使生產性服務業向集聚、高效方向發展,避免重復發展和過度競爭。三是建立相對健全的相關行業組織,制定並完善相關行業規范和標准,為生產性服務業快速健康的發展創造相應的制度和組織保障。
⑤ 我國製造業面臨的要素成本新形勢是什麼
國際分工是國際經貿交流與合作的基礎,是一國內部社會分工不斷發展、深化進而向國際領域擴展的結果。國際分工狀況反映了世界范圍內的生產力和生產的國際化程度。未來十年,國際分工的重要變化就是從產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發展,即國際分工利益不再取決於企業產權和產品的產地,而取決於參與國際分工要素的質量。因此,我國參與國際分工應充分認識到這一趨勢,把握好參與國際分工的戰略機遇期,提升參與國際分工的質量和水平。
首先,我國參與國際分工格局面臨重大變化。影響國際分工的主要因素包括生產力發展狀況,科技創新水平,人口、生產規模和市場情況,跨國公司的發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等,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軌跡來看,世界經濟的衰退期正是這些因素調整與轉變的孕育期,因此,未來十年,也是國際分工發生轉變的關鍵時期,是我國拓展國際分工空間的戰略機遇期。從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來看,科技創新及新興產業的出現必然產生更多新貿易商品,包括環保產品、新能源產品及生物醫葯產品等;從產業發展來看,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產業轉移仍將是重要形式,包括以服裝、鞋、玩具、機器零部件加工、電子產品組裝為主的製造業轉移;以軟體、微電子、制葯、生物工程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轉移;以金融、影視文化、教育培訓為主的服務業轉移等。從國別市場來看,發達國家仍將居國際分工的主導地位,但新興市場的群體性崛起將成為潮流,尤其是金磚國家將成為參與國際分工的重要力量。這些變化都將為我國參與國際分工提供更大空間。
其次,繼續發揮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優勢。未來十年,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二個方面,一是「世界工廠」的基礎優勢, 「世界工廠」也意味著中國製造業的龐大規模、生產體系的成熟及與外部世界的貿易能力。中國目前製造業整體國際市場佔有率為12.42%,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等國際市場佔有率均超過30%;文教體育用品、傢具、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的國際市場佔有率也超過了20%(詳見下表)。產業國際競爭力在全球位居榜首,其次為德國、美國、日本,印度居第11位;因此,未來十年,中國應進一步發揮「世界工廠」的優勢。
⑥ 廠商所面對的要素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傾斜的,為什麼說「這是由要素供給的邊際成本上升決定的」
明白這個問題,就要清楚:短期供給曲線就是廠商邊際成本曲線(MC)高於平均可變成本(AVC)曲線的那一段。只要高於價格P>AVC,廠商就可以繼續生產。而在這一段曲線上,MC始終高於AVC,故而一定是上升的,所以供給曲線是由「要素供給的邊際成本上升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