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生意多少利潤才算正常,超過多少利潤算暴利
做實體行業的20%到40%都算是正常利潤,超過40%算暴利。如果看A股市場,5%就算正常了。初期的互聯網行業,虧損也算正常。
個人投資者,要先看回報率。結合回報率再看利潤率。
回報率低於10%,無法進場注意回報率的分母是你的初期投資。作為個人投資者,你做創業,背後沒有人替你燒錢,需要快速回本。我比較推薦,重點參考回報率。它決定著這事能不能做。 回報率如果低於10%,一般是不能做的。
假設100萬本金,一年營收30萬,利潤10萬。利潤率高達33%,但是10年才回本。投了個寂寞。
年回報低於10%的話,20年的收益才到5%。這類投資,類似於購買房產、長租公寓,還行。初期投資後,永久持有,對利潤的要求很低。 做生意很操心,如果跑不贏銀行理財,就不值得做。
我們家做酒店,對賭收益18%。酒店租賃物業,租期通常8-20年。 回報率18%是底線。
超過40%算暴利先潑一盆冷水,我們目前接觸到的實體行業,純利潤超過40%的幾乎沒有。綜合看下來,上市公司裡面,銀行和騰訊超過了40%的利潤率(如果我沒記錯)。
完全合法、合規上稅的, 如果純利潤達到40%,它的毛利至少70%。 實際情況呢?我做電子商務的朋友,純利潤5%。
泡泡瑪特快被資本捧上天了,它從18年到20年的稅前利潤率也在24 36%之間。
我個人認為,純利潤長期超過40%的產業,本身是不 健康 的。他可能得到了某些隱形資源,否則就是過度侵佔 社會 經濟利潤。比如某上市葯企,毛利高達90%。長此以往,必遭反噬。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交流。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做生意多少利潤才算正常?這個問題很寬泛,行業不同,利潤率不同,同行業在不同地區利潤率不同,在同行業下不同的細分業務利潤率不同,但不管什麼情況下,都有一個公認的趨同的利潤率。
在弄清利潤率之前,我們首先要分清兩個概念。毛利率和凈利潤率。
所謂毛利率,是指銷售收入減去直接成本後的利潤。通過毛利潤,是發現一種商品或生意是否值得做的可行性的基礎指標和前提。如果一項生意毛利潤低,你會覺得做下去沒意義。
凈利潤是在毛利潤減去你的管理成本及銀行利息,減去應交納的各種稅費後的利潤。也就是說你經營的最終成果。只有這個指標才是反映真正賺錢了多少,凈利高,說明賺錢效益明顯。但凈利率也不能偏離公認的凈利潤太大,偏離值越大,這項生意也不能持久或者說這個銷售價格不能持久。
從題主提問來看,做生意多少利潤才算正常,是指凈利潤多少。根據各行業來看,每個都有不同,但大致有個標准。我認為,稅務部門有個核定應稅所得率,這個是根據各行業平均的凈利潤而綜合考慮的。具體各行業的凈利潤大約為
1、農林牧漁業凈利率約為5%。
2、製造業凈利率約為8%。
3、批發和零售貿易業約為4%。
4、交通運輸業凈利率約為10%。
5、建築業凈利率約為10%。
6、飲食業凈利率約為8%。
7、 娛樂 業凈利率約為20%。
8、銷售轉讓不動產等約為15%。
9、其他行業凈利率約為10%。
以上各行業凈利率僅供參考,當然,也有超過比較多的,應該說屬於暴利。如果相差較遠的,那就是微利。
所以,日常做生意為了獲得一定的利潤,微利生意應薄利多銷,重點在銷售上多動心思。如果是暴利,就要認識到暴利原因及特色,應重點精益求精,質量上更上一層樓方面下苦功夫。
如果你經營的一項毛利率特高的項目,但是凈利潤都很低,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要在管理上查找原因。
1、是不是銀行利息過多吞噬了利潤。解決辦法是盡量湊集資金還貸,利息減少了,也就多賺了。
2、是不是管理費用過高吞噬了利潤。解決辦法是管理費用分項目列出,分金額大小列出,橫向縱向比率分析,你會發現問題出在哪,再針對之該砍則砍,該減則減。也許節約就是利潤。
3、如果是管理人員薪酬過高吞噬了利潤。解決辦法是績效考核辦法,薪金辦法上不完善,造成薪酬與業績或某項管理上不匹配以而出現不合理支出。
4、如果是稅負率過高。解決辦法是對財務人員業務水平及對政策的理解力,財務制度執力力上進行分析,你會發現問題原因。
5、當然,還有其他原因。
希望你喜歡我的回答。關注〈初收小蒜〉,專注財稅,投資,創業問題的解決。謝謝!
只能說說我知道了,我了解的。
我們普通電商類賣衣服,跑量模式大部分人的純利潤只有5-10%,什麼概念就是夏天一般一件衣服賺的三五塊錢,個別的賺的十來八塊錢!
某手那些直播跑量型電商利潤率更低,大約3-5%,很多人都是一件衣服賺二三塊錢的玩!
個別實體店可以做到大約20%左右的利潤
綜合一個行業正常的純利潤率大約就是10%這樣吧,超過20%純利潤率的我覺得都是暴利行業了!
2. 利潤率達到多少就算暴利
我估計大家都知道馬克思描述資本家的一段話
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其實這段話並不是馬克思說的,而是一個叫登寧政治家說的.
但是這句話既然被傳為馬克思的名言,那麼肯定會左右我們的日常生活
中國法律中也有相關暴利的規定,規定中介定暴利的標准,就是製造成本的300%以上的利潤,視為暴利.我估計在1998年價格法設定的時候,也受到這段話的影響了
但是某些特殊情況不能視為暴利.比如作為手段,在新商品上市初期,以極高價格佔領市場的,不能算暴利營銷;這種情況常見於衣飾類商品,上市初時,利潤經常超過300%以上.一段時間後,價格會通過各種手段降低,比如打折,比如降價之類.很多衣飾類產品的打折率之高非常嚇人,也就來源於此.
當然這樣的規定也造成很多商人,用特殊的方式打法律的擦邊球,真正追究起來還很麻煩,因為他們的做法並沒有違法...
這就只有等新價格法出爐或是當前價格法修正了..
3. 物價法規定多少算暴利違法
一、物價法規定多少算暴利違法
1、製造成本的300%以上的利潤,視為暴利。中國法律中有相關暴利的規定:
(1)中介定暴利的標准,就是製造成本的300%以上的利潤,視為暴利;
(2)但是某些特殊情況不能視為暴利,比如作為手段,在新商品上市初期,以極高價格佔領市場的,不能算暴利營銷;這種情況常見於衣飾類商品。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第六條
商品價格和服務價格,除依照本法第十八條規定適用政府指導價或者政府定價外,實行市場調節價,由經營者依照本法自主制定。
第九條
經營者應當努力改進生產經營管理,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為消費者提供價格合理的商品和服務,並在市場競爭中獲取合法利潤。
二、關於價格違法行為的處罰規定有哪些
關於價格違法行為的處罰規定包括:
1、非法所得金額在一千元以下的,為一般價格違法行為;
2、非法所得金額在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為一般價格違法案件;
3、非法所得金額在一萬元以上的,為重大價格違法案件。
4. 做生意多少利潤才算正常,超過多少利潤算暴利
做實體行業的20%到40%都算是正常利潤,超過40%算暴利。如果看A股市場,5%就算正常了。初期的互聯網行業,虧損也算正常。
個人投資者,要先看回報率。結合回報率再看利潤率。
回報率低於10%,無法進場注意回報率的分母是你的初期投資。作為個人投資者,你做創業,背後沒有人替你燒錢,需要快速回本。我比較推薦,重點參考回報率。它決定著這事能不能做。 回報率如果低於10%,一般是不能做的。
假設100萬本金,一年營收30萬,利潤10萬。利潤率高達33%,但是10年才回本。投了個寂寞。
年回報低於10%的話,20年的收益才到5%。這類投資,類似於購買房產、長租公寓,還行。初期投資後,永久持有,對利潤的要求很低。 做生意很操心,如果跑不贏銀行理財,就不值得做。
我們家做酒店,對賭收益18%。酒店租賃物業,租期通常8-20年。 回報率18%是底線。
超過40%算暴利先潑一盆冷水,我們目前接觸到的實體行業,純利潤超過40%的幾乎沒有。綜合看下來,上市公司裡面,銀行和騰訊超過了40%的利潤率(如果我沒記錯)。
完全合法、合規上稅的, 如果純利潤達到40%,它的毛利至少70%。 實際情況呢?我做電子商務的朋友,純利潤5%。
泡泡瑪特快被資本捧上天了,它從18年到20年的稅前利潤率也在24 36%之間。
我個人認為,純利潤長期超過40%的產業,本身是不 健康 的。他可能得到了某些隱形資源,否則就是過度侵佔 社會 經濟利潤。比如某上市葯企,毛利高達90%。長此以往,必遭反噬。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交流。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做生意多少利潤才算正常?這個問題很寬泛,行業不同,利潤率不同,同行業在不同地區利潤率不同,在同行業下不同的細分業務利潤率不同,但不管什麼情況下,都有一個公認的趨同的利潤率。
在弄清利潤率之前,我們首先要分清兩個概念。毛利率和凈利潤率。
所謂毛利率,是指銷售收入減去直接成本後的利潤。通過毛利潤,是發現一種商品或生意是否值得做的可行性的基礎指標和前提。如果一項生意毛利潤低,你會覺得做下去沒意義。
凈利潤是在毛利潤減去你的管理成本及銀行利息,減去應交納的各種稅費後的利潤。也就是說你經營的最終成果。只有這個指標才是反映真正賺錢了多少,凈利高,說明賺錢效益明顯。但凈利率也不能偏離公認的凈利潤太大,偏離值越大,這項生意也不能持久或者說這個銷售價格不能持久。
從題主提問來看,做生意多少利潤才算正常,是指凈利潤多少。根據各行業來看,每個都有不同,但大致有個標准。我認為,稅務部門有個核定應稅所得率,這個是根據各行業平均的凈利潤而綜合考慮的。具體各行業的凈利潤大約為
1、農林牧漁業凈利率約為5%。
2、製造業凈利率約為8%。
3、批發和零售貿易業約為4%。
4、交通運輸業凈利率約為10%。
5、建築業凈利率約為10%。
6、飲食業凈利率約為8%。
7、 娛樂 業凈利率約為20%。
8、銷售轉讓不動產等約為15%。
9、其他行業凈利率約為10%。
以上各行業凈利率僅供參考,當然,也有超過比較多的,應該說屬於暴利。如果相差較遠的,那就是微利。
所以,日常做生意為了獲得一定的利潤,微利生意應薄利多銷,重點在銷售上多動心思。如果是暴利,就要認識到暴利原因及特色,應重點精益求精,質量上更上一層樓方面下苦功夫。
如果你經營的一項毛利率特高的項目,但是凈利潤都很低,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要在管理上查找原因。
1、是不是銀行利息過多吞噬了利潤。解決辦法是盡量湊集資金還貸,利息減少了,也就多賺了。
2、是不是管理費用過高吞噬了利潤。解決辦法是管理費用分項目列出,分金額大小列出,橫向縱向比率分析,你會發現問題出在哪,再針對之該砍則砍,該減則減。也許節約就是利潤。
3、如果是管理人員薪酬過高吞噬了利潤。解決辦法是績效考核辦法,薪金辦法上不完善,造成薪酬與業績或某項管理上不匹配以而出現不合理支出。
4、如果是稅負率過高。解決辦法是對財務人員業務水平及對政策的理解力,財務制度執力力上進行分析,你會發現問題原因。
5、當然,還有其他原因。
只能說說我知道了,我了解的。
我們普通電商類賣衣服,跑量模式大部分人的純利潤只有5-10%,什麼概念就是夏天一般一件衣服賺的三五塊錢,個別的賺的十來八塊錢!
某手那些直播跑量型電商利潤率更低,大約3-5%,很多人都是一件衣服賺二三塊錢的玩!
個別實體店可以做到大約20%左右的利潤
綜合一個行業正常的純利潤率大約就是10%這樣吧,超過20%純利潤率的我覺得都是暴利行業了!
做生意多少利潤才算正常,超過多少利潤算暴利?
說幾句:
目前我國沒有《反暴利法》,暴利標准缺失,很多是在憑感覺辦事。
換言之,就目前來說,只要不是採取違法違規的不正當手段(例如商品或者服務的差價率超過市價格管理部門規定的差價率,再如商品或者服務的利潤率超過市價格管理部門規定的利潤等)獲取非法利潤,做生意賺的都算正常,都不算暴利。不過,這樣也導致了很多問題。
所以,在這里我建議制定《反暴利法》。
雖然,很多年前我國有《制止牟取暴利的暫行規定》。在這部文件中,界定了暴利與合理利潤的標准。但操作不便。
比如《規定》第五條載明:「某一商品或者服務價格水平不超過同一地區、同一期間、同一檔次、同種商品或者服務的市場平均價格的合理幅度……」問題是整部規定卻沒有對什麼是合理幅度作出科學合理的規定。同時,究竟什麼是市場平均價格?在該部法規中也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行政主管部門很難對於每一件商品給予標准性的定價。
這也導致實踐中一些混亂,包括前段時間的口罩。
新冠肺炎病毒主要通過口水飛沫傳播,口罩就成了阻斷病毒傳染最有效的防具之一。於是乎,原本毫不起眼的口罩,需求劇增,一「罩」難求,價格飛漲。一場關於要不要價格限制的爭論亦隨之而起。
反對者認為限價扭曲了市場機制,不僅人為擴大了供給缺口,並且帶來更多的假冒偽劣和黑市交易。他們堅信高價格能夠刺激廠商增加產出。對於那些趁機索要高價的商家,不應指責他們發國難財,反而要表彰他們為緩解供應所作的努力。
支持限價者認為病毒突發且迅速蔓延,人命關天,口罩成了戰略性物資。在這樣的特殊時刻,市場嚴重失靈,因此需要政府介入。如若聽任價格上漲,不僅會釀成貧者命賤的人道危機,而且會造成 社會 動亂。
孰是孰非?爭論不休。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我國沒有《反暴利法》。
也正因為我國沒有出台《反暴利法》,刑法典中沒有暴利罪的解答,到處可見暴利欺詐行為。有些企業亂漲價,一盒月餅成本價僅值十幾元,擺上櫃台後身價增幾十倍,生活中的其他暴利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一個企業、一個行業要 健康 發展,必須把利潤放在合理的位置。追求過高利潤是急功近利,不會持久。
目前我國雖然有《價格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壟斷法》等一系列法律,卻依然缺少一部比較具有權威性和針對性很強的《反暴利法》。
為了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市場價格穩定,應盡快制定《反暴利法》,規范暴利行為的認定標准、處罰方法,並通過立法把取得的利潤確定在一個合理的幅度以內。
通過稅收手段來遏制價格壟斷及價格畸高經營行為,對經營者獲取 社會 平均利潤以上的部分徵收80%的反暴利稅。並禁止企業通過實施壟斷經營、散布虛假信息、哄抬物價、掩蓋財務賬目等手段獲取暴利,企業有此行為,除徵收超過 社會 平均利潤部分80%的反暴利稅外,還應依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對經營者進行行政處罰,直至追究刑事責任。
如果出台了《反暴利法》,消費者和有關部門就能運用法律武器來抑制暴利行為,維護市場均衡和防止價格欺詐。同時,政府對市場價格虛高的調控也不必過度依賴行政干預,而可以轉化為法律框架內的執法行為。
做生意多少利潤才算正常,超過多少利潤算暴利?
對這個問題我是深知熟解,本人在商店長期擔任店長兼會計,一干就是五年。在八十年代前我國還是計劃經濟,那個時候的商品經濟利潤是薄利多銷,再暢銷的貨物其物價始終如一的不變。大商品貨物加百分之八的利潤收益,中型的商品貨物加百分之十的利潤收益,小商品加百分之十五的利潤收益。比如說商店進了一輛自行車,該車進價是150元,到商店零售價加百分之十的利潤,這輛自行車的零售價就是165元。
後來我國在改革開放政策的號召下,隨著城鄉的經濟不斷搞活,我國的市場也都變成了市場經濟。那就是只要顧客願意買,價格是活的,能高能低,隨行就市。從此我國的貨幣交換經濟一律面向 社會 大眾。
特別是房地產行業常出現爆利增長,有時一夜猛增到每平方米幾千元。比如北京市的房價前兩年每平米還是3萬元,現在猛漲到每平米十萬多元。就連邯鄲市的房價也漲的不慢,前兩年房價還是每平米7千元,現在也漲到了10000多元。
綜合上述,現代化的 社會 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國家沒有出台商品價格的限制。導致了我國的房地產始終是爆利行業。
關於利潤,馬克思有精闢的論斷。
馬克思說:資本家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大膽起來。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他就保證到處被使用;
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
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時隔多年,這些論斷仍不失其正確性。經濟活躍之下,企業正常的的利潤在20%左右。
超過50%,必然有假貨泛濫。
超過100%,必然是鑽了法律空子。
再以上,就不用提了。
至於一件衣服,比方說xxT恤出廠價40,工廠有20%也就是8塊/件純利,已經不得了啦。
至於到消費者手中是120元/件,這裡面有物流成本,房租成本,銷售人員工資,庫存成本,亂七八糟費用。一年算下來,零售商有20%純利,也是燒高香了。
不要相信哪個生意有多高的利潤。這個得綜合看。
做生意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利潤率,但整體上看,如果超過50%或者超過100%的利潤率,就應該說是暴利行業了?現將行業利潤率一般分析如下:
1、在第一產業:
農林牧漁的利潤率在30%~40%左右,農業是國家的支柱產業,在這個行業,國家還有許多價格保護機制的。
2在第二產業:
一般製造業的行業利潤率在16%以上35%左右,就算是一個比較穩定,運行良好的行業了。
3、第三產業服務業:
相對利潤率是比較高的,因為服務業是輕資產,一般利潤率在40%~60%,甚至有的行業會更高。
上述行業都是正常的,一般正常情況下經濟利潤率!至於一些壟斷行業,暴利行業,那就是特殊情況,就得就事論事,自然要特殊分析!
單一從行業整體平均來講,一般利潤率達到16%以上,就算是一個穩健的,發展運行的良好的生意了!
如果你能把這個行業的利潤率提高到50%,甚至100% -200%,那絕對是一個暴利行業!
行業別不同,利潤率也不同。
假如純利潤是稅前10%的話,准備賠錢了,那些老闆都無薪給員工打工。
假如是稅後利潤10%的話,你比格力電器等許許多多的大企業賺更多。進入微利時代,大企業稅後有3-5% 就非常嚇人的好營業。
對暴利行業,是稅後利潤至少要有50%以上,不然不會產生暴利。 在暴利行業的潛規則里, 不到的費用、交際、龜費是非常嚇人……[捂臉][捂臉][捂臉]沒有三兩三,千萬別上樑山!
【靈獸山】觀點: 這個問題是不會有標准答案的,利潤是否暴利並不由毛利率高低來衡量。 利潤高低受到成本、競爭、能力、品牌和資金的影響,在生意運作中還有價格和銷量之間的邏輯關系,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即使是一個行業,毛利率也有很大的差別,從而影響到最終利潤。
一、產品力和品牌價值決定利潤高低每個行業的利潤不相同,餐飲業毛利較高靠翻台率賺錢,普通便利店毛利率在20%左右,依賴高周轉率積累利潤,但兩個業態費用都不低影響最終利潤。不過7-ELEVEn毛利率能達到35%以上,已經是便利店行業最高的,但也算不上暴利行業,這是 運營和產品力推動的。
蘋果電腦就是比其他電腦賣得貴,前面提到的奢侈品很多是國內代工廠生產的,可能成本只有500元,但售價可以達到2萬元。蘋果電腦和奢侈品都是因為其品牌價值高提升了其利潤,但這些都是它們在早期打造品牌時付出了更多成本,而在 後來產生的品牌溢價能力。
產品力好市場競爭力就很強,也就有了高利潤的基礎,但形成暴利也是很難的, 除非具有不可替代的稀缺性 。品牌價值能帶來更多的溢價,不過品牌維護和營銷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即使 幾倍的毛利率也難說其利潤是暴利。
二、具有網路效應的生意可產生暴利現在市場大部分的產品和生意,毛利率都維持在行業內的標准,利潤多少就要看自身本事了。從利潤的獲取上有一種邏輯兩種方式,是賣得貴還是賣的多,賣得貴代表毛利率高,賣的多毛利率一定會低。事實上這也是經營戰略 ,差異化戰略和成本領先戰略。
差異化的產品和生意因為賽道中競爭者少,具有先發優勢獲得高利潤幾率很高。 在這個基礎上如果具有了贏家通吃的壟斷能力,產品形成暴利幾乎已成定局。尤其在互聯網行業或者高 科技 創新行業,很多巨頭有市場支配能力自己有定價權。
比如醫葯巨頭經過多年投入研發出新葯上市,雖然前期投入成本很大,但在專利保護等護城河保護下,可以持續很多年的高利潤甚至暴利。而在這個過程中很難有競爭對手對其構成威脅,因為它們 有了網路效應,具有壟斷性贏家通吃的能力 。
三、更多關注用戶需求,設計好的產品和模式了解行業毛利率,提高產品和服務利潤是正常的商業行為。在創業還是生意中,最重要的是 圍繞消費者需求研發產品,構建有競爭力的商業模式,才是獲得超額利潤的基礎。
確定一個細分領域,找到目標客群找準定位,並圍繞需求研發打造產品,產品力和品牌價值永遠都是獲得高額利潤的基礎。從 用戶角度考慮解決方案,是構建商業模式的出發點,好的模式設計能將產品力和品牌價值放大 。盈利模式要依賴商業模式保護,將收入、成本和壁壘三個要素做好。
利潤能否最大化,也要得益於運營能力的強大。收入能力、成本管控、護城河能力都會影響盈利能力,最終還是會干擾的利潤指標。 缺乏用戶思維產品再好利潤也很難獲取和提高。
四、結語各行業毛利率都不一樣,但行業內的毛利率都很接近,但企業最終利潤是不一樣的。因為運營管理、成本收入等能力不同,要想獲得更高利潤是一個系統工作,需要各角度全方位提升。
做生意多少利潤才算正常,超過多少利潤算暴利?
對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的標准。有的超過30%就能算暴利,有的超過100%也未必是暴利。就像房地產,如果繼續有30%以上的利潤,絕對是暴利。
那麼,為什麼會相差如此之大呢?是要看什麼類型的企業,什麼產品。如果是高 科技 產品,且企業在為研發這款產品過程中,投入十分巨大,如新葯研發,有的投入超過幾十億。這樣的產品上市以後,當然需要利潤很高了,利潤低,什麼時候回本,誰還有興趣去搞研發。所以,超過100%、200%的利潤,也難以稱作暴利。再如蘋果手機,新款上市時,價格那麼高,消費者不僅不說人家是暴利,反而排隊購買。為什麼?不就是新款手機的功能多、款式漂亮、用起來有檔次嘛。
相反,一些沒有技術含量、沒有檔次、沒有品味的東西,哪怕利潤很低,也可能被當作是暴利,會受到消費者拋棄。做生意也是如此,如果銷售的是檔次很高、品質很好、消費者很歡迎的商品,利潤高點無所謂,縱然是暴利,消費者也沒有多少議論。相反,銷售的產品沒有檔次,利潤再低,消費者也會有議論。所以,在選擇議論點時,一定要看產品本身。
5. 商超零售價格超成本多少會被罰款
超過進價的十倍是暴利,屬於違法行為,會被罰款。
根據《價格違法行為段毀行政處罰規定》規定,經營者違反價格法第十四條的規定,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的,責令改握磨備正,沒收違游灶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5倍以下的罰款。
6. 做生意多少利潤才算正常,超過多少利潤算暴利
因為行業的不同,各行各業都有自己合理的利潤,甚至是同一行業,不同的渠道,利潤也是不一樣的。分析如下:
1、就實體行業來說,利潤能到達到6%以上算是及格
利潤不是毛利,雖然很多實體行業的毛利很高,但是真正算下來的毛利卻是很低的,比如拿餐飲行業來舉例。
餐飲行業的毛利率算是比較高的,平均能達到45-60%左右,但是,餐飲行業也是一個用人較多的行業。扣除掉房租租金、人工費、水電雜費等費用,實際上最後的凈利能在15%,就算是比較高的了,一般在8-12%之間還能有的賺。
其他商業方面,利潤更低,能達到8%利潤的商品就算是比較優秀的。商品從工廠經流通環節到達消費者,基本上會產生40%左右的附加值。但是,各種費用相抵,最終的利潤也就是6%左右,基本上靠商品流量來賺錢。
當然,也有一些特殊的商品,利潤相對要高一些,比如葯品、保健品等,這類商品的毛利率有的高達60%以上,最終的利潤也會在30%左右。
以上大部分屬於快消品類,利潤更低。那麼,消費品方面利潤也在不斷下降。
因為利潤的來源除了高毛利率外,還需要高周轉率,有毛利有周轉才能產生利潤。而消費品雖然毛利高,但是周轉要比快消品慢很多,比如服裝、家居、傢具、日用百貨、汽車、手機、電器等。
消費品市場現在的利潤空間壓縮除了提高周轉而進行的優惠外,還有競爭對手的相互壓價導致,除了有自己品牌知名度和技術壁壘的商品,其他都存在競價的壓力。
2、即使是同一行業,渠道不同,利潤也千差萬別
就比如服裝行業來說,電商和實體店的不同渠道,也是此行業的利潤不同。電商的一大優勢是可以去除中間渠道,直達消費者,而省去的這部分費用,投入到電商就可以在電商上獲得較好的流量,相對實體店來說,價格就會低一點。
而流通環節的中間商這一塊的利潤就變得更低,很多做服裝的利潤竟然來自季節末的剩餘服裝的處理款。不得不說,時代的發展太快,服裝批發商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
3、超過行業平均利潤50%的行業,都算是暴利行業
現在,除了有高科技和壟斷行業,基本上很少有暴利行業,這些行業要麼就是沒有競爭對手,要麼就是某一領域的寡頭,有定價的許可權,其他行業能超過行業平均利潤50%以上的,都算是暴利行業了。
總之,現在做實體行業很多都是在夾縫中生存,有的商業眼光好,能獲得一段時間的高利潤,但是從長遠的來說,以後的生意很可能會進入微利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