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作業成本法的內容
作業成本法 一般認為,作業成本法是一個以作業為基礎的管理信息系統。它以作業為中心,作業的劃分從產品設計開始,到物料供應;從工藝流程的各個環節、總裝、質檢到發運銷售全過程,通過對作業及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最終計算出相對准確的產品成本。同時,經過對所有與產品相關聯作用的跟蹤,為消除不增值作業,優化作業鏈和價值鏈,增加需求者價值,提供有用信息,促進最大限度的節約,提高決策、計劃、控制能力,以最終達到提高企業競爭力和獲利能力,增加企業價值的目的。
在作業成本法下,成本計算程序分為兩大階段六個步驟。第一階段是將製造費用分配到同質的作業成本庫(同一成本),並計算每一個成本庫的分配率;第二階段是利用作業成本庫分配率,把製造費用分攤給產品,計算產品成本。其實際操作步驟如下:
1.定義、識別和選擇主要作業;
2.歸集資源費用到同質成本庫。這些資源通常可以從企業的總分類帳中得到,但總分類帳並無執行各項作業所消耗資源的成本;
3.選擇成本動因,計算成本庫分配率。從中選擇一個成本動因作為計算成本分配率的基準。成本計量要考慮成本動因材料是否易於獲得;成本動因和消耗資源之間相關程度越高,現有的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就會越小;
4.計算成本庫分配率;
5.把作業庫中的費用分配到產品上去;某產品某成本動因成本=某成本庫分配率X成本動因數量
6.計算產品成本。作業成本計算的目標最終要計算出產品的成本。直接成本可單獨作為一個作業成本庫處理。將產品分攤的製造費用,加上產品直接成本,為產品成本。某產品成本=∑成本動因成本+直接成本
作業成本法產生的基礎,以及它的促進成本分配的精確化、所能提供成本信息的決策相關性、提供有意義的非財務信息、拓展成本服務的范圍等特點,表明與現代企業相適應的成本控制制度,應是建立在作業管理基礎上的;它將形成產品的各項作業作為責任和控制中心,從成本發生的根源上展開分析,區分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建立最優的動態的增值標准,從財務和經營兩個方面對作業業績進行評價,不斷改變作業方式,從而達到持續降低成本的目標。為此,作業成本法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在一般應用中,應先分析作業成本法應考慮的問題,為順利實施准備充分的條件,堅持作業成本法與目標成本、改進成本、生命周期成本、限制理論等其它管理會計方法結合。在具體運用中,除了在製造業應用外,亦可在服務業上進行嘗試。如作業成本法運用於銀行業在國際金融界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它在銀行業的應用有重要意義。作業成本法在銀行應用可分為戰略成本管理、產品成本核算、顧客水平盈利分析和日常成本管理等幾個方面。
② 物流作業成本法核算企業物流並進行管理的四個步驟是指什麼
作業成本法核算企業物流並進行管理的四個步驟是指什麼?
(1)分析和確定企業的資源,確定某項作業的資源動因
資源是成本的源泉,企業的資源包括有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生產維持成本(如采購人員的工資)、間接製造費用以及生產過程以外的成本(如廣告費用)。資源動因的界定是在作業動因界定的基礎上進行的,每項作業必涉及相關的資源,無關的資源應從物流核算中剔除。
(2)界定企業物流系統中涉及的各個作業,形成作業中心。作業是工作的各個單位(Units of Work),作業的類型和數量隨著企業的不同而不同。對作業的確定方法主要有業務職能活動分解法,價值鏈分析法,作業流程圖法。例如,在顧客服務部門,作業包括處理顧客定單、解決產品問題以及提供顧客報告三項作業。作業界定的要點:
a、不同的人執行的作業不能被整合;
b、一個作業一般不會超過15個密切相關的操作;
c、如果一個作業只有一項操作,那麼則分解的太細了;
d、如果一個作業中包含了不相關的操作,則需要分解出來;
e、如果一個作業只有一項投入和一項產出,就不再需要分解了。
(3) 確認資源動因,將資源分配到作業。
作業決定著資源的耗用量,這種關系稱作資源動因。資源動因把總分類帳上的資源成本分配到作業。
(4) 確認成本動因,將作業成本分配到產品或服務中。
作業動因反映了成本對象對作業消耗的邏輯關系,例如,問題最多的產品會產生最多顧客服務的電話,故按照電話數的多少(此處的作業動因)把解決顧客問題的作業成本分配到相應的產品中去。
這是物流成本管理的考試題。
③ 作業成本法如何計算
作業成本法計算:
1、計算作業成本分配率:
實際作業成本分配率=當期實際發生的作業成本/當期實際作業產出;
2、某產品耗用的作業成本=Σ(該產品耗用的作業量×實際作業成本分配率);
3、某產品當期發生總成本=當期投入該產品的直接成本+該產品當期耗用的各項作業成本;
作業成本是指產品的生產和交付相關的作業活動所引起的與產品生產沒有直接聯系的成本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