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學中的成本和管理學中的成本
每天早上的上班路上,都會在得到上聽兩個專欄節目,一個是《寧向東的清華管理學課》,另一個是《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經濟學和管理學雖屬於不同學科,但有些內容卻是共通的。近期,兩個專欄里都提到了"成本"的話題,分別從經濟學和管理學,帶給我完全不同的視角。
一、經濟學中的成本
經濟學中給成本下的定義是: 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價值 。也就是說,我們選擇了A,放棄了B和C,那麼B和C中收益最大的的就是我們的成本。這種觀念好理解,但卻不好衡量,因為B和C畢竟沒有發生,也無法最終衡量其價值。所以在經濟學里,也叫做: 機會成本 。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處處面臨者機會成本,因為我們處處面臨者選擇。比如兩家公司甲和乙,去甲公司,薪水較高,但經常出差。去乙公司,薪水一般,但早九晚五。選擇甲公司,我們雖然獲得了經濟上的收益,但是犧牲了時間的成本,包括跟家人團聚的成本。選擇乙公司,個人時間更加自由,但犧牲了經濟上的收益。在我看來,這些機會成本無所謂對與錯、好與壞,在於我們選擇何種生活方式。就如我們不能因為早餐吃了油條豆漿,而悔恨放棄了吃麵包牛奶。
另外,經濟學里也談到,你的成本不是由自己決定,而是由別人決定的。你擁有你的生命,但是你的生命是怎麼度過的,你的職業是怎麼選擇的,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其他人決定的。沒辦法再做選擇的時候,就不存在成本,即: 沉默成本不是成本 。
二、管理學中成本
成本,分為經濟學意義上的成本和會計意義上的成本。管理學中用到的成本,主要是會計意義上的成本。特別是企業管理活動當中,大家使用的都是會計意義上的成本,而非經濟意義上的成本。會計學中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財務會計側重記錄和事實,管理會計側重決策和分析。管理會計主要是為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
人們生活中提到的成本,包含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沉默成本類似於固定成本,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成本。比如銷售打單過程中,交通費、招待費等都是固定成本,不管最終能不能簽單,這些成本都是要承擔的。
如果按照經濟學中的成本思維來進行企業的成本衡量,可能就要出大麻煩了。比如一家有獨立辦公大樓的公司,一年的銷售利潤是1千萬,財務報表數字很好看的。但如果把大樓租出去,租金收入就可能是2千萬。如果按照經濟學中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價值,這家公司反而虧損了1千萬,所以經濟學中的成本是無法應用於實際管理的。
三、企業的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對於企業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企業賺不賺錢,很大程度上在於成本管理是否到位。就目前而言,很多企業的成本管理是比較粗放的,甚至是根本核算不出來的。在企業生產中,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如:材料費用、人工費用、設備折舊費等。還包括間接成本,如:水電費、設備維修費、管理費等。由於企業生產本身是一個多環節多流程的協作過程,成本的歸集和分攤並不是意見容易的事情。
我之前是從事ERP(企業資源管理計劃)領域的,在接觸到很多企業中,成本管理一直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在ERP管理中,企業的成本核算可以分為三級,由淺到深一次分為:產品成本、訂單成本、工序成本。絕大部分企業,都只能做到產品成本,即一定時期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所發生的成本總額。好一點的企業可以做到訂單成本的管理,清晰了解每一筆訂單成本是多少,是賺了還是虧了。極少數非常優秀管理到位的企業,可以做到工序成本的管理。即:生產過程中,每一個環節所發生的成本都核算得清清楚楚,這樣就便於成本的追溯,並為改善企業生產管理,提供重要的數據分析依據。
總體而言,我感受較深的是,經濟學偏宏觀,講究的是一種思維方式。管理學偏微觀,注重的是一種行為方式。結合我自己的工作經歷,寧老師管理學中的很多內容,往往能夠給我更多的指導意義,不僅是成本的理解,還諸如:客戶、組織、團隊、領導力等。當然,如果再增強一些經濟學思維就更好了~
『貳』 被稱為「經濟高」的本田飛度,用車成本是多少車主現身說法
本田飛度,這可以說是一款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入門級汽車了,對於這款車來說,憑借著保值率高,燃油經濟性高,價格親民確實是大獲成功。身邊也有朋友入手了飛度,他也說了自己的飛度的用車成本,我們來說一下。
按照本田飛度車主給出的用車成本來說就是平均每個月約1463.84元,對於這成本來說,在轎車中還是較為便宜的。本身飛度燃油經濟性就高,加上高保值率,實際來說確實對得起「經濟性高」的名頭。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叄』 經濟學中的成本概念指什麼
經濟成本是項目的經濟成本指國民經濟為興建和經營某一項目而付出的經濟代價,即所投入的全部物質資源,包括政府負擔的代價也包括私人所花的代價。
經濟成本一般包括投資成本、運營成本和外差成本。經濟成本與財務成本有關。它有三個明顯的特點:宏觀性,即反映宏觀經濟。它從國家或至少從區域的角度衡量國民經濟收入的減少、各種資源的分配和國民收入的可變性。
(3)極高經濟成本是多少擴展閱讀
通過改進運行管理,採用新技術,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固定資產消耗,節約原材料、燃料和輔助材料,提高勞動生產率,實行定額管理,減少人力資源,降低成本,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製造成本,加強預算控制,降低周期成本。全面實施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水平。
經濟成本比會計成本更廣泛、更豐富,經濟成本幾乎涉及到企業的所有業務內容和領域。經濟成本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總成本。有些經濟成本項目是我們不認識的,有些經濟成本項目不是作為獨立的成本項目來分析的,例如組織成本。
『肆』 什麼是經濟成本
1.定義:
經濟成本是企業使用的所有資源總的機會成本。
我們一旦認識到存在著機會成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企業除發生看得見的實際成本——顯性成本(諸如企業購買原材料、設備、勞動力、支付借款利息)——外,還存在著隱性成本。它是指企業自有的資源,實際上已經投入,但在形式上沒有支付報酬的那部分成本。
例如,某人利用自己的地產和建築物開了一個企業,那麼此人放棄了向別的廠商出租土地和房子的租金收人,也放棄了受雇於別的企業而可賺得的工資,這些隱性成本並沒有列入企業的帳冊,導致經營利潤偏高。而事實上,這種以自己擁有的資源投人,存在著自有要素的機會成本,應該被看作是實際生產成本的一部分。因此在經營決策時應用經濟成本概念,經濟成本是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之和。
2.經濟成本與會計成本的聯系與區別:
會計成本是顯性成本,它可以用貨幣計量,是可以在會計的帳目上反映出來的。除了會計成本之外,還有另一種隱性成本。隱性成本往往不被管理者所認識。它與顯性成本即會計成本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來說隱性成本不能直接從帳面上反映出來,因而難以精確計量。比如,機會成本就屬於隱性成本。
經濟成本是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二者之和。因而經濟成本是一個比會計成本含義更廣泛、內容更豐富的概念。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經濟成本幾乎涉及了企業所有的經營內容和領域。經濟成本是企業運作過程中的全部成本,有些經濟成本項目我們沒有認識到,也有些經濟成本項目我們雖然也知道它的存在,但卻沒有把其當作獨立的成本項目來進行分析,比如組織成本。企業只有銷售最終產品和向外提供服務才能從市場取得收入,而在企業內部為了組織生產,就要建立各種組織。特別是對於大企業,其組織可能是相當龐大的,組織的結構可能是相當復雜的,而要維持這些組織的正常運轉就必然有支出,有時支出可能是很大的,這些支出就是組織成本。
企業中的組織成本通常不構成獨立的成本項目,因而企業沒有對它進行單獨的核算和分析。其實組織成本在企業中的總成本構成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由顯性部分和隱性部分構成。其中管理人員的工資、組織機構的運作經費等都屬於組織成本的顯性部分,而如由於組織機構臃腫等原因而降低了組織機構的效率等就屬於組織成本的隱性部分。企業的隱性成本還有很多表現。如影響力成本、權威失靈成本、信息失真成本等。
既然經濟成本是比會計成本含義更廣泛、內容更豐富,因此我們在進行決策時不得要考慮到會計成本,更要考慮到經濟成本。只有在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的管理上都取得了成本優勢,企業才能在總成本上取得了優勢,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獨占鰲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