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采購成本看什麼財務指標
擴展閱讀
林區生活成本有多少 2025-02-13 05:08:40

采購成本看什麼財務指標

發布時間: 2023-07-22 06:07:33

① 采購指標都有哪些

采購的價格與成本指標包括參考性指標及控制性指標。參考性指標主要有年采購總額、采購人員年采購額及年人均采購額、各供應商年采購額及供應商年平均采購額、各采購物品年度采購基價(也稱預算價或標准價)及年平均采購基價等。

它一般是作為計算采購相關指標的基礎,同時也是展示采購規模,了解采購人員及供應商負荷的參考依據,是進行采購過程式控制制的依據和出發點,常提供給公司管理層參考。 而控制性指標則是展示采購改進過程及其成果的指標,如平均付款周期、采購降價、本地化比率等。 列舉如下:

(1)年采購額

年采購額包括生產性原材料與零部件采購總額、非生產性采購總額(包括設備、備件、生產輔料、軟體、服務等)、原材料采購總額占生產成本的比例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原材料采購總額,它還可以按不同的材料進一步細分為包裝材料、電子類零部件、塑膠件、五金件等;也可按采購付款的幣種細分為人民幣采購額及其比例、不同外幣采購額及其比例。

原材料采購總額按采購成本結構又可劃分為基本價值額、運輸費用及保險額、稅額等。此外,年采購額還可分解到各個采購員及供應商,算出每個采購人員的年采購額、年人均采購額、各供應商年采購額、供應商年平均采購額等。

(2)采購價格

采購價格包括各類原材料的年度基價(或稱標准價、預算價)、所有原材料的年平均采購基價(或折算的采購價格指數)、各原材料的目標價格、所有原材料的年平均目標價格(或折算成采購目標價格指數)、各原材料的降價幅度及平均降價幅度、降價總金額、各供應商的降價目標(降價比例金額)、本地化目標(金額與比例)、與兄弟公司聯合採購額及比例(尤其適合於大型工業集團、跨國公司、下屬企業)、聯合採購的降價幅度等。

② 成本會計主要分析哪些指標

1.成本核算
--這是成本分析的基礎,成本核算產出的數據能否跳出報財務報表服務於成本分析與控制,關鍵看你司用何種成本控制和業績評價的方法核算,標准成本制度雖然近來被創新產業吐槽頗多,但主流製造業企業還是在用它做成本分析與控制,可鑒於民企的普遍特點(如LZ列的第3點),標准成本制度恐怕會用得走了樣,如果標准都粗放或不準確,不能代表管理者合理的計劃和預期,那麼差異分析就沒什麼用了~ 如果核算不用標准成本,那麼成本分析的重要基礎就來源於是否有合理細致的成本計劃,以及做成本計劃的邏輯。所以不論是成本分析,還是財務其他什麼方面的分析,「計劃」都是非常重要的職能,計劃職能的成熟度直接關系著你是否有足夠的「基準」供你分析。

2.倉庫收發的管控。(我司把生產放在第一位,賬面游戲,財務和倉管自己玩)
--這點是關於存貨分析的,存貨是工廠財務管控分析的一項重要工作。不知道你司是怎麼管控倉庫的,我覺得這還是要從存貨流轉整套流程的完善做起(從材料入庫到成品發貨每一個移動事項都是一個子流程),如果流程不改進,那財務只能是case by case地去管控,這種管控都是事後的、查漏補缺型的,對改進績效沒有太大作用。

3.跑車間,BOM的核對(技術部試產後,定了BOM之後就一概不理會。)
--括弧里的內容證明LZ公司的生產控制職能(ECC或PMC)的管理基礎差,BOM准確度居然還需要財務去參與推進核對。。。這也證明以此為基礎運行標准成本制度相當有難度。不過這現象在國內企業中挺普遍的,不僅民企,有的國企也是,我曾到一個地方性國企(規模挺大挺知名的)調研製造成本的核算過程,他們是ERP上線以後幾年,產品的工藝路線卻從沒維護過,定額工時數據成了束之高閣的擺設,到底有沒有按最新的工藝條件和生產效率進行評估修正,財務不得而知。難怪我以前做成本管理咨詢時在一些並購國內企業的財務盡職調查報告中都讀到類似的披露——「產品成本計算所依據的各項資源消耗的定額數據粗放或陳舊,導致生產成本分析結果粗略和可信度不高」。

4.5S的推進。
--這個靠譜,5S是精益製造生產管理模式中的一部分,叫做可視化工廠,外資的製造工廠一般都比較重視。但以你司前3點的描述,推5S貌似超前了點吧,建議你們先把基礎管理控制工作做好了(如改進第2-3條,好好整合倉儲、采購、計劃和PMC職能的流程)再搞那些高大上的玩意是正途。我曾在另一個挺知名的汽車國企聽財務總監侃侃而談他的計劃,什麼方面要推進搞作業成本法,什麼方面要推進價值工程,我真挺無語的,其實他們公司AP的核銷還搞得不清不楚呢,因為他們公司這么大了,別說沒有集成的ERP,就連財務核算系統也只上了一個用友的總賬模塊,我真不知道以這種數據和管理基礎他怎麼去推作業成本法和價值工程。。。

5.刁難采購。
--路子是對的(我以前也經常干這事),不過願聞其詳LZ是怎麼刁難的:我是2樓斑竹提到的《500強企業財務分析實務》一書的作者,書中第5章大多是來自我原來在某外資製造工廠從事成本與存貨管理工作5年的經驗總結,可供樓主參考,具體方法你不一定能用,原因就是我上面解釋的那些,民營企業管理成熟度的差距造成很多先進的管理控制方法不能直接用。但是希望可以給樓主些啟發,就是在考慮怎麼做成本分析之前,怎樣去完善運營部門的基礎管理工作,從這方面入手給業務部門提建議,而不是象那位汽車國企的財務總監一樣跳過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直接去搞那些高大上的東西。

③ 工廠采購成本以什麼標准來衡量

要降低成本,首先,你應該找出哪些是更好的有利於公司成功的關鍵采購目標。先於大處著眼,再落到細節。在決定有利於公司成功的幾個關鍵目標之前,可以考慮以下一些因素:供貨商品質,交貨及時率,下單到交貨的周期,成交價格,批量折扣,能滿足需求的服務,以及其它反應供貨商表現的方面等。然後,決定幾個對企業成功來說很重要的關鍵目標。
這些信息應該用來制定供貨商評估的標准。標准來源於公司對市場的價值定位,也就是公司的戰略基礎。確定你的公司需要做什麼來滿足客戶的需求,將引導你決定實際需要去做什麼。這將引導你思考應該要求你的供貨商,以便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制定你的供貨商評估標准又將涉及到采購人員評估標準的制定。請注意這一切都是相互聯系的。
現在,我們來看一個典型的方法,就是根據崗位說明書來評估采購人才。如果戰略改變了,崗位說明書會隨之而變嗎?可能不會。采購人才的評估應該以某個標准為基礎,這個標准應來自於公司的戰略、價值定位、客戶滿意度、營運的重點目標,以及供貨商對於這些目標的支持程度如何。
把采購成本的控制融合到績效目標、衡量指針、目標值和行動計劃中去。在采購流程的控制方面,組織應該通過一個清楚的激勵體系來鏈接所有行動,並對業績的提高和業績目標的實現進行獎勵,而這些業績目標都是來自於公司的關鍵目標。
七大原則
1.首先必須建立完善的供應商評審體制:對具體的供應商資格、評審程序、評審方法等都要作出明確的規定。
2.完善采購員的培訓制度。
3.價格的評審應由相應程序規定由相關負責人聯名簽署生效。
4.規范樣品的確認制度,分散采購部的權力。
5.不定期的監督,使采購員形成壓力。
6.建立獎勵制度,對下調價格後應對采購員進行獎勵。
7.加強開發能力,尋求廉價代替品。
還需懂得投機和延遲
如何降低采購成本
1、學會核價:不管采購任何一種物料,在采購前要熟悉它的價格組成,了解你的供應商所生產成品的原料源頭價格,為自已的准確核價打下基礎。以此為基礎有目的的談判,做到知已知彼,百戰百勝。
2、信息來源要廣:現今的社會是一個電子化的設備,作為采購人員要由不同的方面收集物料的采購信息,地域差別等。
3、選擇適合自已公司發展的供應商:中國有句子古話「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開發供應商亦如此,一個好的供應商能跟隨著你共同發展,為你的發展出謀劃策,節約成本,管理起供應商很省心;不好的供應商則為你的供應商管理帶來很多的麻煩。(判斷一個好的供應商我覺得主要從其質量價格服務技術力量應變能力等多方考慮)。
4、采購人員的談判技巧亦控制采購成本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個好的談判高手至少會給你的采購帶來5%的利潤空間),這亦要建立在采購員的德上。
5、批量采購的重要性,任何人都懂得道理,批量愈大,所攤銷的費用愈低。采購計劃人員需把好此關。
6、建立企業的采購信譽。條款必須按合同執行,如付款你可以拖一次、兩次,但你決不能有第三次。失去誠信,別說控製成本,可能貨都不會有人給你供。
7、建立月度供應商評分制度(從質量、價格、服務三方面入手),實行供應商配額制度,會收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8、建立采購人員的月度績效評估制度。不但可以激勵采購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也是防止采購員賄賂的一個有效手段。
9、有效的控制采購庫存。避免停轉產的風險及積壓物資的風險,無形中控制自已企業的采購費用。
采購流程
1、依據企業的性質、規模建立完善的采購架構及公司的采購流程式控制制。
2、分工明確,確定崗位責任制。簽訂月度個人業績目標考核表。
3、確定采購的審批許可權,做到有效的監控。
這樣做最好
1、完善采購基礎管理
包括采購物資的分類、分等與資料庫建立;合格供應商評價標準的確定與供應商等級的劃分及資料庫建立;各類物資標准庫存量的制訂、庫存量的控制與庫存周圍率的提高(控制庫存資金佔用十分重要);庫存管理信息化與數據准確;滯呆料的防範與及時處理。
2、大宗采購要建立招標制度。
3、零散采購實行采購信息注冊備查制度,有關采購品名、數量、商標、價格、廠家名稱、采購地點、聯系電話等信息要詳細向公司稽查部門進行登記備查,公司可隨時派人以第三方身份進行抽查。
4、采購流程分權運作,相互制約
由供應部門負責初選供應商,質量與技術等部門評價供應商的供貨能力,對其資格進行認定,價格由財務部門負責監督與控制,付款由公司主要領導審批。
5、通過采購人員整合實現采購渠道整合,明確各采購人員所負責的采購物資,同一類物資須由同一人員、經同一渠道采購,除非是有計劃的進行供應商的變數。
6、規范采購合同
采購合同明確規定供應商不得為銷售其產品以不正當競爭的方式賄賂公司人員,否則按比例扣除其貨款;合同還要明確有關采購返利的約定。
7、與供應商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
穩定的供應商有較強的供貨能力,價格透明,長期合作其對公司供應有一定的優先安排,能確保其供貨的質量、數量、交貨期、價格等。采購管理要十分重視提高整體供應鏈的競爭優勢,要盡可能與優秀的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鼓勵供應的產品與技術改進,支持供應商的發展,必須時可與其簽訂戰略聯盟合作協議等等。
要從管理開始
工廠管理這四個字可能您是聽多了,不願意聽了。但我還是要淺談兩句。像您所說的那種無非是作的不到位,管理水平不高,企業文化沒有聚具力造成的。
工廠管理:(如果單從采購著手是難以提高的)
1.建立一個可持續改善體系。年年有人審,月月有人審,天天有人審。
2.建立一個可目視化或透視化管理的平台。做到{看到,知道,做到]如果人人參與的話,會有一種「競爭」關系的存在,就會有提高。不要擔心你的價格會讓別的公司知道,在世界大市場的今天,擁有「采購」價格優勢的企業,也只是一些特定的一些行業或企業。除了這些行業,大家采購的價格都差不多。
3.組織結構必需明確,誰管誰,管什麼,什麼目標,什麼時候達成,結果要怎麼樣。
組織結構是死的規定,但它在生產活動中起著重要[職能]作用,它必需[活[起來,如果總經理總只認為「我只把直接下屬管好了就沒有問題了」那就要看你怎麼才能管理好自已的直接下屬,「管好」的標準是什麼。要知道,下屬展現給上司的一面只是可以誰您看到的一面。所以要單從{管}的方面下手,顯然是不夠的。舉例說明吧!比如說:通過每月舉行各方面例會,明確會議的目的等,通過明確各部門目標來進行。
4.總經理必需要認識到:錯誤是必然存在的,采購人員中飽私囊也是不可必免的它就像「感冒」一樣,是不可能根除的],問題是怎麼通過管理使其降到最低。並且讓其「少數化」,讓一個人受賄100萬與比10個人每人受賄10萬要好的多。
5.企業文化的建設(內部、內在的企業文化)。
所謂「內在的企業文化」是指職員對公司內部工作氛圍的一種認知。如果員工每天都在談論:張三干這項目可以撈多少多少錢……等,那麼采購價格是永遠下不來的,品質也無法提高。也就是說要讓「中飽私囊」的行為成為真正的潛規則。
6.公司賺錢的方式。
如果不是新產品、新技術產品。那麼絕對是內部管理有部題。說太多也不好寫。總言之:產業的利潤就在於:消除工序與工序間的浪費、消除人與人協作間的浪費、消除空間與空間的浪費,消除錯誤的浪費、消除思維差的浪費。再言之:消除浪費。

④ 采購成本包括哪些

企業采購物資的實際成本包括:(1)買價;(2)外地運雜費(包括運輸、裝卸、保險、包裝、倉儲等費用);(3)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4)入庫前的挑選整理費(包括挑選整理過程中發生的工、費支出和必要的損耗,扣除回收的下腳廢料價值);(5)大宗材料的市內運雜費;(6)按規定應由買方支付的稅金和進口物資應支付的關稅;(7)燒油企業購入燃料油所支付的燒油特別稅。企業自籌外匯購入物資應分攤的調進外匯價差,也應計入物資的采購成本。以上1、6、7項應直接計入各種物資的采購成本,第2、3、4、5項,凡能分清的,可以直接計入各種物資的采購成本;不能分清的,應按物資的重量或買價等比例,分攤計入各種物資的采購成本。購入物資不經任何加工改制直接對外銷售的,其采購成本只包括采購物資的買價和按規定應由買方支付的稅金和進口物資應支付的關稅,以及企業自籌外匯購入物資應分攤的調進外匯價差;采購過程中發生的其他費用計入進貨費用科目。商品流通企業采購成本包括采購價格、進口關稅和其他稅金等.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進入營業費用。

⑤ 存貨的采購成本包括哪些內容

存貨的采購成本包括哪些內容介紹如下:

(3) 儲存成本。指在儲存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包括倉庫房屋的折舊費、修理費、保險費和佔用資金的利息等。

也可用一定的方法將其分為變動性和固定性兩部分,其中變動性儲存成本是指與儲存數量直接相關的費用,固定性燃段儲存成本則是維持一定的儲存能力所必須的費用。

(4) 缺貨成本。指因未能儲存足夠存貨滿足生產經營需要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如存貨短缺引起的停工損失、少生產產品而損失的邊際利潤、因延期交貨而支付的罰金以及在商譽上的損失等。

缺貨成本取決於保險儲備量,保險儲備量越高,缺貨的可能性越小,缺貨成本越低;反之,缺貨的可能性越大,缺貨成本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