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本量利分析如何進行分析
本量利分析是指在對成本按形態劃分的基礎上就成本、業務量、利潤三者之間的依存關系所進行的分析。即以數量化的會計圖形來揭示售價、銷量、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總額以及利潤等有關因素之間內在的、規律性的聯系。
本量利分析是現代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本量利分析不僅可為企業完成保本、保利條件下應實現的銷售量或銷售額的預測,而且若將其與風險分析相聯系,還可為企業提供化解經營風險的方法和手段,以保證企業既定目標的實現;若將其與決策相結合,可幫助企業進行有關的生產決策、定價決策和投資項目的不確定性分析。此外,本量利分析還可成為編制全面預算和控製成本的基礎。
促使人們研究成本、數量和利潤之間關系的動因,是因為傳統的成本分類不能滿足企業決策、計劃和控制的要求。企業的這些內部經營管理工作,通常以數量為起點,而以利潤為目標。企業管理人員在決定生產和銷售數量時,非常想知道它對企業利潤的影響。
管理人員需要一個數學模型,這個模型應當除了業務量和利潤之外都是常數,使業務量和利潤之間建立起直接的函數關系。這樣,他們可以利用這個模型,在業務量變動時估計其對利潤的影響,或者在目標利潤變動時計算出完成目標所需要的業務量水平。建立這樣一個模型的主要障礙是成本和業務量之間的數量關系不清楚。為此,人們首先研究成本和業務量之間的關系,並確立了成本按性態的分類,然後在此基礎上明確成本、數量和利潤之間的相互關系。
本量利相互關系的研究,以成本和數量的關系研究為基礎,它們通常被稱為成本性態研究。所謂成本性態,是指成本總額對業務量的依存關系。在這里,業務量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水平的標志量。成本有不同的性態,大體上可以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是不受業務量影響的成本,變動成本是隨業務量增長而正比例增長的成本。在把成本分解成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後,再把收入和利潤加進來,成本、銷量和利潤的關系就可以統一於一個數學模型。
建立本量利方程式涉及的基本因素包括以下5個,即售價、單位變動成本、產銷量、固定成本總額,目標利潤。依據上述諸因素之間的關系,即可建立有關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方程式。
目標利潤=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總額+固定成本總額)
保本點,是指能使企業達到保本狀態的業務量的總稱。既在該業務量水平上,企業收入與變動成本之差剛好與固定成本持平。
盈虧平衡分析分析
盈虧臨界分析是本量利分析的一項基本內容,亦稱損益平衡分析或保本分析。它主要研究如何確定盈虧臨界點、有關因素變動對盈虧臨界點的影響等問題。並可以為決策提供在何種業務量下企業將盈利,以及在何種業務量下會出現虧損等信息。
我們在後面的案例分析中將主要考慮盈虧臨界點的確定問題,在這里,我們先給出盈虧臨界點的概念和一些基本公式。
盈虧臨界點,是指企業收入和成本相等的經營狀態,即邊際貢獻等於固定成本時企業所處的既不盈利又不虧損的狀態。通常用一定的業務量來表示這種狀態。
利潤=單價*銷量-單位變動成本*銷量-固定成本,令利潤等於零,此時的銷量為盈虧臨界點銷售量。
盈虧臨界點銷售量=固定成本/(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盈虧臨界點銷售額=固定成本/邊際貢獻率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盈虧臨界點銷售量/正常銷售量,這個比率表明企業保本的業務量在正常業務量中所佔的比重。由於多數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力是按正常銷售量來規劃的,生產經營能力與正常銷售量基本相同,所以,盈虧臨界點作業率還表明保本狀態下的生產經營能力的利用程度。
如將成本、銷量、利潤的關系反映在直角坐標系中,即成為本量利圖,因其能清晰地顯示企業不盈利也不虧損時應達到的產銷量,故又稱為盈虧臨界圖或損益平衡圖。用圖示表達本量利的相互關系,不僅形象直觀、一目瞭然,而且容易理解。
② 什麼叫量本利(本—量—利)分析
它是根據業務量(指產量、銷售量、銷售額等)、成本和利潤三者之間的互相依存關系,進行綜合分析的。
1. 所謂本息金額分析、利潤分析、生產成本分析又稱盈虧平衡分析和盈虧平衡分析,是基於生產成本、銷售成本、利潤和產品數量的分析,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變化規律,可以引導企業選擇成本最低的大多數產品生產,使企業獲得最大利潤的經營方案。 成本利潤分析也稱為損益分析。成本利潤分析可以計算組織的盈虧平衡點,也稱為盈虧平衡點、盈虧平衡臨界點、盈虧平衡分岔點、收入轉折點等,其分析原理是:當產量增加時,銷售收入成正比增加,但固定成本不增加,但可變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加。
2. 本量利分析是「本量利分析」的縮寫。它用於研究產品價格、業務量(銷售量、服務量或產量)、單位可變成本、固定總成本、所售產品的品種結構等因素之間的關系,從而對產品結構、產品定價、促銷策略和生產設備的使用進行決策。最常見的成本量利潤分析形式是損益關鍵分析或損益平衡分析。許多人把這兩者等同起來。准確地說,盈虧關鍵分析只是整個成本-數量-利潤分析的一部分。顯然,關鍵的損益分析不僅著眼於找到損益臨界點或盈虧平衡點,而且期望獲得盡可能好的經營結果。
3.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成本、銷售量、價格和利潤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例如,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關系可能是線性的,也可能是非線性的;銷售收入和銷售量之間的關系不一定是線性的,因為銷售價格可能會變化。為了建立本量利分析理論,必須對上述復雜關系作出一些基本假設,從而嚴格限制本量利分析的范圍。對於不滿足這些基本假設的情況,我們可以進行本量利擴分析。
拓展資料:本量利分析是以成本性態分析和變動成本法為基礎的,其基本公式是變動成本法下計算利潤的公式,該公式反映了價格、成本、業務量和利潤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即: 稅前利潤=銷售收入-總成本=銷售價格×銷售量-(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操作環境:華為nova7Pro 2.0.0.168
③ 成本和利潤的關系是什麼
成本是買進商品花的本錢,某種意義上來說,進價和成本是一個意思的,售價你是商品的價格,一般都要比進價(成本)高,多賺的錢就是利潤。利潤=售價-成本(進價)。進價:通常是指「含稅進價」進價決定的因素包括:「采購及銷售人員的素質與談判技巧,買賣雙方的實力,供需的狀況,付款條件,其他交易的條件與要求,供應商的地區性營銷策略,供應商的獲利狀況,及買方的市場定位,或進貨數量,原材料價格,匯率」等等。
拓展資料:
1、利潤和售價、成本價(進價)、標價(原價)、折扣之間的關系:
基礎公式:利潤=售價-成本價
這個公式很好理解,利潤,就是賺了的錢,售價,就是賣了多少錢,成本價,就是商品的進價。所以,利潤,就是拿賣了的錢,減去進貨時的錢,自然就是賺來的錢了。跡陵
變形公式:利潤=標價x折扣-成本價:
這個關系也很好理解,也很貼近生活。現在商家都願意用打折的方式來進行促銷。所以售價就變成了「標價x折扣」了。我們知道,標價,又叫原價,又叫定價,指的就是還沒有賣出去擺在店裡的價錢,實際成交價往往是在這個基礎上打個折扣。
其實「利潤=標價x折扣-成本價」這個公式還是「利潤=售價-成本價」演變過來的。
總之,不管是a公式,還是b公式,所表達的意思都是:「賺來的錢=賣出去的錢-進貨的錢」即公式a
2、姿如戚利潤率和利潤、成本價之間的關系:
基礎公式橡者:利潤率=(利潤÷成本價)x100%
這個公式也好理解,利潤率,就是賺來的錢占成本價的多少,是個比率。也就是說利潤率只跟「利潤」和「成本價」發生關系。
變形公式:利潤率=(售價-成本價)÷成本價x100%
或利潤率=(標價x折扣-成本價
④ 在企業管理中,企業成本費用的構成及其與利潤的關系是什麼
成本費用越高利潤越低。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賣菜的人買進100元的菜,賣了145元;這是他的毛利。實際上他要吃飯、要開工資、要去買菜再運到市場銷售、還要納稅、還要交攤位費;這些都是構成了他的成本的要素。這些要素如果佔去40元、買菜是100元,那麼他的利潤就是5元。假如他不去市場上去賣菜而是在馬路邊賣菜,就省去了攤位費、又不納稅;總計省下來10元,賣菜的價格不變、其餘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那麼他就有15元錢的利潤。
這個例子足以說明成本費用與利潤之間的關系,即:成本越高利潤就越低。
⑤ 標題管理會計中變動成本法和作業成本法在哪些企業當中可以應用
如下:
1、變動成本法一般適用於同時具備以下特徵的企業:
(1)企業固定成本比重較大,當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較快時,分攤計入產品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比重大,採用變動成本法可以正確反映產品盈利狀況。
(2)企業規模大,產品或服務的種類多,固定成本分攤存在較大困難。
(3)企業作業保持相對穩定。
2、作業成本法一般適用於具備以下特徵的企業:
(1)作業類型較多並且作業鏈較長。
(2)同一生產線生產多種產品。
(3)企業規模較大並且管理層對產品成本准確性要求較高。
(4)產品、客戶和生產過程多樣化程度較高。
(5)間接或輔助資源費用所佔比例較大。
成本作業法優點:
1、能夠辨認出最有價值的顧客、產品和渠道。
2、能夠辨認出無利可圖的顧客、產品和渠道。
3、能夠發現組織財務業績真正的貢獻者和侵蝕者。
4、根據生產產量、組織結構、資源成本的變化,能夠准確預測成本、利潤及資源需求。
5、能夠發現不良財務業績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