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計算成本價
成本價計算方法:
1、 生產成本=直接材料+直接工資+直接費用。
2、 銷售成本=生產成本+銷售費用,銷售費用包括廣告費用、運費、稅費等。
3、 期末成本=期初余額+本期增加額-本期減少額。
4、 產品總成本=固定成本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成本總額+單位產品變動成本×產品總量。
5、 單位產品目標成本=預測的出廠價格×(1-稅率)-利潤目標/預測產量。
6、 產品單位成本=(固定成本總額÷產品總量)+單位變動成本=產品總成本÷產品產量。
7、 完工產品成本=完工產品產量×分配率。
8、 股票成本=買入股票的價格+券商的手續費用+印花稅+過戶費用。
拓展資料:
1、成本價原指商家購入商品的價格,成本價並不是出廠價,成本價中含有一定的手續費用,有時還會加上其他費用,如果是自己生產的商品,其成本價包括轉移到商品里的原材料、工人工資、應該分攤的折舊費、生產管理人員工資、水電費、維修費等;如果是購進的商品,成本價即商品的購進價值,有運費的話還會加上運費,某些時候也稱出廠價。
2、但是在股票市場中,成本價指的是實際買入股票的價格,股票的成本價是買股票的價格和券商的手續費以及印花稅和過戶費的集合。股票中的成本價格是指用戶在購買股票時花費的一部分。大陸的股市規定用戶買入時不需要收取印花稅的,只有手續費。無論投資者投入多少費用,只要有產生交易,就會產生成本。股票購買和商家購買商品是不一樣的,商品的價格不會出現快速的變動,但是股票價格會在短時間內產生波動。
計算成本應遵循的原則:
1、合法性原則;
2、可靠性原則,包括真實性和可核實性;
3、相關性原則;
4、分期核算原則;
5、權責發生制原則;
6、實際成本計價原則;
7、一致性原則;
8、重要性原則。
❷ 變動成本法下單位產品成本怎麼算
變動成本法下單位產品成本:=單位材料費用+單位人工費用+單位變動製造費用+單位變動期間費用
完全成本法下單位產品成本:=單位材料費用+單位人工費用+單位製造費用
1、變動成本法又稱直接成本法。是指產品成本只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製造費用,而把固定性製造費用作為當期的期間成本,全額列入損益表,作為當期銷售收入的一個扣減項目。
2、完全成本法是指在產品成本計算中產品成本包括了全部生產成本(變動和固定的生產成本)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變動成本法優點
1、營業利潤隨銷售量的增加或減少而升降,這是企業經理人員所想要的會計信息。
2、便於進行本-量-利分析,有利於和銷售預測。變動成本法的基本理論和程序揭示了成本、業務量、利潤之間的內在關系。
3、有利於促使企業管理當局重視銷售,防止盲目生產。
4、有利於短期經營決策。
5、有利於編制彈性預算。彈性預算實際上是根據變動成本法的原理編制的,在企業採取以銷定產,可以隨業務量的變化而機動地調整,具有彈性。
❸ 如何計算可變成本 3種方法來計算可變成本
目錄方法1:計算可變成本1、將成本區分為固定成本或可變成本。2、將給定期間的所有可變成本相加。3、用總可變成本除以產量。方法2:使用高低點法1、理解混合成本。2、衡量活動和成本。3、計算可變成本率。4、確定可變成本。方法3:利用可變成本信息1、判斷可變成本趨勢。2、使用可變成本比例來評估風險。3、比較同行業的公司。4、進行盈虧平衡分析。與企業經營相關的成本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分別是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可變成本會隨產量而波動,固定成本則保持不變。要管理成本並提高企業的效率,首先要學會如何區分這兩種成本。知道如何計算可變成本有助於降低每單位的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方法1:計算可變成本
1、將成本區分為固定成本或可變成本。固定成本是在產量發生改變時,仍然保持不變的成本。租金和管理人員工資都屬於固定成本。無論你是生產1個單位的產品,還是10,000個單位的產品,每個月的這類成本幾乎不變。可變成本則會隨產量而變化。像原材料、包裝和運輸及工人工資等,都是可變成本。產量越高,這些成本也會越高。了解固定成本遲改和可變成本之間的區別後,為自己企業的各種成本分類。許多如上文所舉示例那樣的成本都很好分類。但還有一些成本難以界定。
有些成本難以分類,無法嚴格符合固定成本或可變成本的定義。例如,一名員工的工資可能包括固定工資,以及與銷量掛鉤的傭金。最好是將這類成本分解為單獨的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在以上示例中,只有員工的傭金會被視為可變成本。
2、將給定期間的所有可變成本相加。歸類好所有可變成本後,將給定期間內的所有該類成本加總。例如,假設一個簡單的製造過程只有3個可變成本,那就是原材料、包裝盒運輸喝工人工資。三者之和即為總可變成本。假設最近一年產生的成本如下:原材料成本35,000元,包裝盒運輸成本20,000元,而員工工資100,000元。
因此,該年的總可變成本為35,000+20,000+100,000{displaystyle 35,000+20,000+100,000},即155,000{displaystyle 155,000}元。這些成本與該年的產量直接相關。
3、用總可變成本除以產量。用給定期間的總可變成本除以該期間的產量,得出每單位的可變成本。單位可變成本可使用公式v=VQ{displaystyle v={frac {V}{Q}}}進行計算,其中v為單位可變成本,V為總可變成本,而Q為生產的數量。例如,如果上述企業該年度生產了500,000個產品,則單位可變成本為155,000500,000{displaystyle {frac {155,000}{500,000}}},即0.31{displaystyle 0.31}元。單位可變成本就是生產一個單位產品所用的可變成本,也就是每多生產一個單位,會增加的額外成本。例如,如果上述企業多生產100個產品,預孫尺計會額外產生的生產成本是31元。
方法2:使用高低點法
1、理解混合成本。有時,我們無法將成本簡單地分類為可變成本或固定成本。這些成本可能隨產量而變化,即使在不進行生產或銷售的情況下,這類成本也會產生。它們被稱為混合成本。混合成本可被分為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以便准確計算任一類型的成本。混合成本的一個例子就是由薪水加傭金構成的員工工資支出。即使沒有售出任何商品,企業仍然要付出薪水,但傭金則取決於銷量。在這個例子中,傭金是可變成本,而薪水則是固定成本。
如果工薪族每天要保證固定時長的工作時間,則其工資也屬於混合成本。其中,正常工作時間的工資是固定成本,加班工資則屬於可變成本。
此外,員工福利成本可被視為混合成本。
公共事業費用是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即使沒有進行生產,企業也要支付水、電、天然氣費用。但是,在生產時,它們的用量會增加。將這類成本分割成固定類和可變類需要用到更復雜的方法。
2、衡量活動和成本。為了將混合成本分為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你可以使用"高低點"法。要使用這種方法,需要先找出產量最高和最低的月份,然後用兩個月的差額來計算可變成本部分。首先,確定哪個月的活動水平(產量)最高,哪個月的活動水平(產量)最低。用可量度的方式記錄活動,比如機器工時,以及每個月要評估的混合成本。例如,假設在生產過程中,你的碼凱判公司會用水刀來切割金屬零件。這時,水就成為了隨產量增加而提高的可變成本。但是,為了運行工廠,你需要提供飲用水、洗手間等設施,這也會產生水費。因此,你的用水成本是一種混合成本。
在此例中,假設在最高的一個月,你的水費是9,000元,生產的機器工時為60,000小時。而在最低的一個月中,水費為8,000元,生產的機器工時為50,000。
3、計算可變成本率。通過計算兩個月成本和產量之間的差額,算出可變成本率。可變成本率可以用公式VCR=C?cP?p{displaystyle VCR={frac {C-c}{P-p}}}計算,其中C和c分別是最高月和最低月的成本,而P和p則是它們各自的產量。本例中,可變成本率VCR=9,000?8,00060,000?50,000{displaystyle VCR={frac {9,000-8,000}{60,000-50,000}}}。然後計算可以簡化為VCR=1,00010,000{displaystyle VCR={frac {1,000}{10,000}}},算出結果為0.10{displaystyle 0.10}元。這意味著每個額外的生產工時成本為0.10元。
4、確定可變成本。現在你可以用可變成本率,確定混合成本中有多少是可變成本。用可變成本率乘以產量,即可算出結果。在這個例子中,對於較低的月份,可變成本等於0.10×50,000{displaystyle 0.10 imes 50,000},即5,000{displaystyle 5,000}元。而對於最高的月份,可變成本等於0.10×60,000{displaystyle 0.10 imes 60,000},即6,000{displaystyle 6,000}元。這些就是這兩個月的可變成本。你可以用當月成本減去可變成本,算出固定成本。在這兩個月中,固定成本都是3,000元。
方法3:利用可變成本信息
1、判斷可變成本趨勢。大部分情況下,增加產量會使額外生產的每單位產品利潤更高。這是因為產量增加會攤薄固定成本。例如,如果一家每年生產500,000單位產品的企業,每年支出的租金是50,000元,分攤到每個單位的租金成本是0.10元。如果產量翻倍,分攤到每個單位的租金是0.05元。如此一來,每次銷售都會有更高的利潤空間。因此,已售商品的成本會隨收入增加而上升,但上升速率更慢,因為理想情況下,每單位的可變成本保持不變,而每單位的固定成本會下降。為了確定可變成本是否保持不變,用總可變成本除以收入。這樣就能知道有多少成本是可變成本。然後,你可以將這個數值與過去的歷史可變成本數據比較,確定每單位的可變成本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
例如,如果某年的總可變成本是70,000元,次年是80,000元,而兩年的收入分別為1,000,000元和1,150,000元,分別計算這兩年可變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70,000÷1,000,000{displaystyle 70,000div 1,000,000},等於百分之7{displaystyle 7},而80,000÷1,150,000{displaystyle 80,000div 1,150,000},等於百分之6.96{displaystyle 6.96},可以看出,可變成本在這兩年內是相對穩定的。
2、使用可變成本比例來評估風險。通過比較每單位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所佔百分比,可以確定各類支出的比例。你可以用每單位可變成本除以每單位的總成本來進行計算,即使用公式vv+f{displaystyle {frac {v}{v+f}}},其中v和f分別是每單位可變成本和每單位固定成本。例如,如果每單位的固定成本是0.10元,而每單位的可變成本是0.40元,即每單位的總成本為0.50元,則計算0.40/0.50=0.8{displaystyle 0.40/0.50=0.8}可知,單位成本的百分之八十是可變成本。如果你是一名外部投資者,可以使用這一信息來預測潛在的利潤風險。如果一家公司的生產成本主要由可變成本構成,那麼他們的單位成本可能會更穩定。在銷售穩定的前提下,這會帶來更穩定的利潤流。像沃爾瑪和家樂福這樣的大型零售商均是如此。由於與每筆銷售相關的成本佔比很大,因此相比可變成本,其固定成本相對較低。
但是,固定成本佔比更高的公司能夠更好地受益於規模經濟。它們的產量越高,每單位的成本就越低。收入的增速大大高於支出。例如,一家計算機軟體公司的成本包括與產品開發及支持人員相關的固定成本,但在大規模銷售軟體時,它承受的可變成本不會顯著增加。
也就是說,在銷量大幅下滑時,主要成本為可變成本的公司更容易縮減產量,並維持利潤,而主要成本為固定成本的公司必須找到方法,處理顯著增加的每單位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高而可變成本低的公司還會有產量杠桿,放大收入帶來的利潤或損失。從本質上講,當銷量高於某個點時,利潤會更高;而低於該點時,成本會更高。
理想情況下,公司應調整其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以在風險和盈利能力之間取得平衡。
3、比較同行業的公司。計算一家公司的每單位可變成本及總可變成本。然後,找到該公司所在行業的平均可變成本數據。你可以用這個數據作為評估該公司的比較標准。單位可變成本更高可能意味著一家公司的效率低於其他公司,而單位可變成本較低則可能代表某種競爭優勢。每單位成本高於平均值,意味著一家公司在生產商品上花費了比其競爭者更多的金錢,或勞動力、材料、公共事業等資源。這說明它的效率更低,或資源更加昂貴。無論哪種情況,除非該公司降低支出或提高價格,否則它的利潤會低於競爭者。
另一方面,如果一家公司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生產相同的商品,那就能夠以價格打壓市場上的競爭者,實現競爭優勢。
這種成本優勢可能來自於更便宜的資源,更廉價的勞動力,或更高的生產效率。
例如,一家能夠以較低價格購得棉花的公司在生產襯衫時,它的可變成本低於競爭者,從而可以為襯衫制定更低的價格。
上市公司會通過網站或上市的證券交易所公布自己的財務報表。研究它們的損益表,可以找到可變成本信息。
4、進行盈虧平衡分析。如果知道可變成本,可以結合固定成本對新項目進行盈虧平衡分析。管理者可以放大生產的數量,並估算每個步驟中生產的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這會讓他們知道怎樣的產量水平可以得到最高的利潤。例如,如果你的公司正計劃生產一種新產品,初期需要投入100,000元,你想知道自己必須銷售多少件該產品,才能收回投資並獲得利潤。要知道問題的答案,需要在各種產量水平下用投入的資金加上其他固定成本及可變成本,再減去收入。
你可以用以下公式來計算盈虧平衡點:Q=FP?v{displaystyle Q={frac {F}{P-v}}}。其中,F和v分別是你的固定成本和每單位可變成本,P是產品的銷售價格,而Q是盈虧平衡數量。
例如,如果生產過程中除初期投入的100,000元外,其他固定成本總額為50,000元,即總固定成本為150,000元,而可變成本為每單位1元,每單位產品的售價為4元,使用公式Q=150,0004?1{displaystyle Q={frac {150,000}{4-1}}}來計算盈虧平衡點,計算結果為50,000個單位的產品。
小提示注意,上文舉例中的計算以其他貨幣單位表示時同樣適用。
❹ 單位變動成本怎麼算,有以下三個公式
1 、單位變動成本 = 單價 -[ (總收入 - 總支出 + 固定成本) / 銷售量 ] ;
2 、單位變動成本 = 單價 -[ (目標利潤 + 固定成本) / 銷售量 ] ;
3 、目標利潤 = 總收入 - 總支出 = 銷售量 * (單價 - 單位變動成本) - 固定成本。
以上就是單位變動成本怎麼算相關內容。
成本計算有什麼作用
獲得企業存貨的入賬價值的就是成本價,存貨需要以其成本進賬,存貨的獲得主要通過購入和自製兩種途徑。一般情況下,不管企業是從什麼方式得到存貨,只要支出跟存貨相關,都要計到跟存貨有關的實際成本或歷史成本裡面。相關法律規定,存貨成本包含購置成本,生產加工成本和別的成本,其中購置成本一般包含購置價格。進口稅和別的稅金、運輸費,裝卸搬運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可以直接所屬到存貨購置的花費裡面。本文主要寫的是單位變動成本怎麼算有關知識點,內容僅作參考。
❺ 變動成本和完全成本的單位成本如何計算
變動成本法:(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性製造費用)/產量=(80000+20000+20000)/5000=24元。
完全成本法:(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性製造費用+固定性製造費用)/產量=(80000+20000+20000+30000)/5000=30元。
變動成本法下的單價比完全成本法下的單價少六元就在於完全成本法把固定性製造費用考慮了進去。即多了(30000/5000)=6元。
(5)變數成本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變動成本法「總成本法」、「歸納成本法」或「全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在計算產品成本和庫存成本時,將一定時期內生產過程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可變製造費用和固定製造費用的全部成本匯總到產品成本和庫存成本中。
這種方法也被稱為「誘導(或吸收)成本」,因為它吸收了所有的製造成本,無論是固定的或可變的,在單位產品。在完全成本法下,單位產品成本直接受到產量的影響,產量越大,單位產品成本越低,可以刺激企業提高產品生產的積極性。但法律不利於企業的成本管理和短期決策
❻ 如何計算變動成本
單位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是按產品成本的性態區分的一組成本分類。這種分類方法是為進行本量利分析法所設置的。由於企業生產各種產品的工藝流程都有所不同,因此計算單位變動成本的具體方法也有所區別。本次解答只能按原則和一般計算方法來講解,不包括一些特殊的成本計算方法。
一般來講單位變動成本包括產品成本中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費用,還包括間接費用中的半變動成本的部分費用。
什麼是半變動成本?我們先要搞清什麼是變動成本:變動成本就是隨著產品數量的增減而同比例增減的成本。那麼,半變動成本顧名思義它是一種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混合體,它有一部分是變動成本,而另一部分是固定成本。好了,現在我們可以計算變動成本了:
變動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直接費用+半變動成本中的變動成本部分
問題又來了,我們如何計算半變動成本中的變動成本呢?即,如何將變動成本從半變動成本中分離出來呢?還是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問題:
假設生產a產品100個產生製造費用2000元,生產a產品200個產生製造費用3000元。很明顯製造費用的增長和產品數量的增長不是同比例增長的。即製造費用是半變動成本。
我們設:單位變動成本為a;固定費用為b。則有:
100a+b=2000
200a+b=3000
解此方程組得:
a=10
;b=1000
現在我們將單位變動成本從半變動成本中分離出來了。分離出來的單位變動成本乘以生產數量,得從半變動成本中分離出來的變動成本總數。至此上述計算公式中沒有未知數了。
將總變動成本除以生產數量即得單位變動成本。
❼ 變動成本如何計算
請問變動成本怎麼算?
一)變動成本法的特點
變動成本法是一種只計算產品的變動成本的成本計算方法,也是西方管理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採用變動成本法時,固定成本作為期間成本直接計入當月損益,不計入產品成本。算出的產品成本只包括變動成本,不包括固定成本。這是變動成本法的主要特點。
要了解變動成本法,必須先了解成本按其性態的分類。按照成本性態,可以把成本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三類。
(二)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的區別
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對比,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不同特點:(1)產品成本內容構成不同;(2)存貨估價不同;(3)利潤計算方式不同;(4)產銷量不平衡時算出的利潤額不同。
(三)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優缺點
前面各章所述各種成本計算方法算出的產品成本,都是既包括變動成本,又包括固定成本的產品成本,通稱完全成本。因此前述的各種成本計算方法,可以通稱完全成本法。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都能為管理當局提供有用服務,只是在不同情況下兩種方法所存在的優缺點不同。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1.關於利潤與產銷量的聯系。採用變動成本法算出的利潤多少與銷售量增減相一致,可以促使企業注重銷售,根據市場需求以銷定產,避免盲目增產。2.關於決策分析。採用變動成本法,能夠提供創利額這一指標,揭示銷售量、成本和利潤之間的依存關系,進行量本利分析,為企業短期的生產經營預測和決策提供所需數據。3.關於成本控制和業績評價。變動成本法,在成本控制方面比完全成本法有更多的優越性,還有利於各部門業績的評價。4.關於產品定價、對外報告和計稅。變動成本法算出的產品成本不完全,不符合產品定價的要求。據變動成本法計算的存貨價值和損益,也不符合對外報送會計報表的要求和所得稅法對計算應稅所得額的要求。完全成本法則符合這些要求。因此,需要採用變動成本法計算產品成本的企業,一般只宜在帳外計算,不宜在帳內計算,不能在帳內根據這種成本計算營業利潤、編制對外會計報表。如果產品變動成本在帳內計算,那麼在月末計算營業利潤、編制對外會計報表以前,必須將帳面成本調整為完全成本。
(四)變動成本法的計算程序
採用變動成本法,必須先將成本劃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並將混合成本採用適當的方法分解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很多。本科目考試用書只講述了兩種方法,即:高低點法和散布圖法。
(五)各種成本計算方法的實際應用
前面各章節所述的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種基本方法,以及分類法、定額成本法、標准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四種輔助方法,都是典型的成本計算方法。在實際工作中,由於情況錯綜復雜,一個企業、一個車間、一種產品往往同時採用或者結合採用幾種成本計算方法。1.幾種成本計算方法和同時應用。2.幾種成本計算方法的結合應用。
如何計算可變成本?
總成本=固定成本+可變成本
10700-600×7-2000-300=4200
選b
單位變動成本的計算公式
單位變動成本的計算公式:1. 單位變動成本的計算公式 目標利潤=總收入-總支出=銷售量*(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單價-[(總收入-總支出 + 固定成本)/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 或者 單價-[(目標利潤 + 固定成本)/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 可以由此得出利潤既然不確定,那麼單位變動成本也就不好確定。 2. 財務上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劃分 1)在財務上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是如何劃分的? 在財務上,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劃分,一般是看該成本項目是否隨產銷量的變化而變化。若隨著產銷量變化而逐步增大的成本項目,則是變動成本;不隨產銷量變化而變化的成本項目,則為固定成本。 2)對於這兩種成本有什麼控制辦法? A.變動成本,一般包括產品的原材料費用及直接工人計件工資。由於這部分成本增加與產量成正比,故應在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制定經濟批量、制定績效獎金以調動工人積極性、提高良品率等方面入手。 B.固定成本,一般包括直接工人的固定工資、生產管理人員工資、房租(或自有廠房折舊)、機器設備折舊、機器維修保養費用等。由於這部分成本費用不隨產量的增加而增加,每月的變動額不大,所以,是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降低單位成本的,所以提高產量是降低固定成本最直接的方法。
請問變動成本怎麼算?
一)變動成本法的特點變動成本法是一種只計算產品的變動成本的成本計算方法,也是西方管理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採用變動成本法時,固定成本作為期間成本直接計入當月損益,不計入產品成本。算出的產品成本只包括變動成本,不包括固定成本。這是變動成本法的主要特點。要了解變動成本法,必須先了解成本按其性態的分類。按照成本性態,可以把成本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三類。(二)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的區別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對比,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不同特點:(1)產品成本內容構成不同;(2)存貨估價不同;(3)利潤計算方式不同;(4)產銷量不平衡時算出的利潤額不同。(三)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優缺點前面各章所述各種成本計算方法算出的產品成本,都是既包括變動成本,又包括固定成本的產品成本,通稱完全成本。因此前述的各種成本計算方法,可以通稱完全成本法。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都能為管理當局提供有用服務,只是在不同情況下兩種方法所存在的優缺點不同。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1.關於利潤與產銷量的聯系。採用變動成本法算出的利潤多少與銷售量增減相一致,可以促使企業注重銷售,根據市場需求以銷定產,避免盲目增產。2.關於決策分析。採用變動成本法,能夠提供創利額這一指標,揭示銷售量、成本和利潤之間的依存關系,進行量本利分析,為企業短期的生產經營預測和決策提供所需數據。3.關於成本控制和業績評價。變動成本法,在成本控制方面比完全成本法有更多的優越性,還有利於各部門業績的評價。4.關於產品定價、對外報告和計稅。變動成本法算出的產品成本不完全,不符合產品定價的要求。據變動成本法計算的存貨價值和損益,也不符合對外報送會計報表的要求和所得稅法對計算應稅所得額的要求。完全成本法則符合這些要求。因此,需要採用變動成本法計算產品成本的企業,一般只宜在帳外計算,不宜在帳內計算,不能在帳內根據這種成本計算營業利潤、編制對外會計報表。如果產品變動成本在帳內計算,那麼在月末計算營業利潤、編制對外會計報表以前,必須將帳面成本調整為完全成本。(四)變動成本法的計算程序採用變動成本法,必須先將成本劃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並將混合成本採用適當的方法分解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很多。本科目考試用書只講述了兩種方法,即:高低點法和散布圖法。(五)各種成本計算方法的實際應用前面各章節所述的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種基本方法,以及分類法、定額成本法、標准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四種輔助方法,都是典型的成本計算方法。在實際工作中,由於情況錯綜復雜,一個企業、一個車間、一種產品往往同時採用或者結合採用幾種成本計算方法。1.幾種成本計算方法和同時應用。2.幾種成本計算方法的結合應用。
平均變動成本這個怎麼計算呢?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平均可變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是廠商在短期內平均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可變成本,即平均可變成本是總可變成本除以產量。字母表示為:AVC(Q)=TVC(Q)/Q。
希望高頓網校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怎麼計算,有什麼區別
成本由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部分組成。其中固定成本是無法避免要付出的代價,而變動成本是隨著產量或銷量的增加而近似正比例變動的成本。所謂完全成本法就是把兩部分成本合起來記入成本。而變動成本法只看後者。完全成本法理論上是大於變動成本法的。
望樓主採納
沈陽金蝶財務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