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含義 外部不經濟的後果 急需
社會成本(Social cost)是指按全社會各個生產部門匯總起來的總成本,也可以指某一種產品的社會平均成本。社會成本一詞是著名經濟學家庇古在分析外部性侵害時首先提出來的。社會成本是產品生產的私人成本和生產的外部性給社會帶來的額外成本之和。社會成本的分擔與補償的目的是促進社會公平。明確社會平均成本概念以為了解整個社會和掌握本個業的成本管理水平提供了依據。
私人成本(Private cost)是指單個使用者為了能夠使用某一資源而帶來的費用指廠商生產過程中投入的所有生產要素的價格。私人成本是從廠商私人角度來看的成本,廠商投入的生產要素如勞動、資本、土地、企業家才能等價格均應計入私人成本。西方經濟學中討論的成本概念與一般企業會計人員所指的成本相比有著不同的含義。。 私人成本也稱為私人費用。
外部不經濟性,是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消費者或生產者的超越活動主體范圍的利害影響,其包括正、負兩方面影響,正面的影響亦稱正外部性或外部經濟性,負面的影響亦稱負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性。
⑵ 社會邊際成本與私人邊際成本的關系
1、不存在外部性時,私人邊際收益=社會邊際收益。
2、存在外部性時,私人邊際成本跟社會邊際成本不相等。
一、什麼是社會邊際成本和私人邊際成本
1、社會邊際成本:不存在外部性時:生產者邊際成本+消費者邊際成本=社會邊際收益;存在外部性時:私人邊際成本與外部邊際成本的總和才是社會邊際成本。社會邊際成本指每增加一個單位某種物品或服務的生產量所需增加的資源消耗的價值,通常可以通過人們為補償因增加一個單位的該種物品或服務的生產量所消耗的資源價值而需付出的貨幣最低額進行測定。
2、私人邊際成本:為生產(消費)一件物品,生產者(消費者)自己所必須承擔的邊際成本。
二、社會邊際成本與私人邊際成本
1、存在負外部性時,私人邊際收益等於企業主獲得的收益以及工人獲得的工資等等,而社會上除了該企業的相關人員能夠獲得收益,別人無法獲得收益,社會邊際收益=私人邊際收益。
2、存在正外部性時,除了企業相關人員能獲得收益外,別人也可以獲得收益,社會邊際收益大於私人邊際收益。
三、當邊際收益不等於邊際成本時,利潤不會最大化。
1、邊際成本大於邊際收益(MC>MR):假設邊際成本為2元,邊際收益為1元,多生產一個晶片讓你額外付出的成本比額外得到的收益多,即是說你的凈利潤會因為多生產這個晶片而下跌(跌一元)。這種情況下得減少你目前的生產量,直到你不會因為多生產一個晶片而讓邊際成本超越邊際收益為止。
2、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MR>MC):假設邊際成本為1元,邊際收益為2元,生產一個晶片雖然要付出多1元成本,但好在可以賺回來2元,那凈利潤可以多加一元呢。這時候可以生產這個晶片會增加生產量直到沒有多餘的賺錢空間為止。
⑶ 私人成本的相關區別
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
(1)私人成本也稱為私人費用。指廠商生產過程中投入的所有生產要素的價格。私人成本是從廠商私人角度來看的成本,廠商投入的生產要素如勞動、資本、土地、企業家才能等價格均應計入私人成本。西方經濟學中討論的成本概念與一般企業會計人員所指的成本相比有著不同的含義。私人成本包括以下內容:廠商在生產過程中投入的所有生產要素(如勞動、資本、土地)的貨幣價格;由於行業之間競爭所決定的資本家對企業進行經營管理的報酬;行業之間的競爭所決定的在風險相同的情況下資本的正常報酬,如廠商自己擁有的資本和土地應得到的利息和租金;企業家承擔某些不確定性風險而應得到的風險貼水。除了要素價格的其他內容可以稱之為廠商的正常利潤,而一般會計人員所說的成本則不包括這一部分。廠商的私人成本僅僅按照生產要素價格和正常利潤計算,因此,在外部不經濟下產生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給別人和社會帶來的損失都沒有計入私人成本,從而使得私人成本會低於社會成本;同時在外部經濟下私人成本高於社會成本。這都會造成資源的不合理配置,經濟學家主張用津貼、公共管理或稅收、法律等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2)社會成本是與私人成本相對的概念,等於私人成本加上對別人沒有補償的損失,是一種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的機會成本。社會成本考察的是當生產一種產品時的投入改為該產品之外的其他最優用途時的收益以及因而給別人帶來的損失。例如,某企業生產食品,在未給別人帶來損失的情況下一年內可獲利10萬元;若該企業以同樣數量的投入經營化工產品,可獲利12萬元。但向空氣和水中排放的有毒物質使得附近的農作物因環境污染而產量下降,從而減少收入3萬元,廠商不會把這3萬元計入自己的成本。而社會成本則必須考慮這3萬元的損失。社會成本與資源的稀缺性密不可分,因為資源從整個社會來看是極其有限的,考慮社會成本有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這個例子屬於外部不經濟問題,廠商沒有補償農作物欠收給農民帶來的損失,其所進行的成本核算也只是計算自己所付出的生產要素的價格,所以這時私人成本小於社會成本。同理,在外部經濟的情況下,私人成本則大於社會成本。外部性一般會使私人成本不等於社會成本,這時要麼受損失的一方得不到補償,要麼產品的生產不能達到最優產量,從而導致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西方經濟學家主張用津貼或公共管理的辦法來鼓勵產生外部經濟的廠商擴大生產,同時用稅收或制定法律的辦法來解決外部不經濟問題,使私人成本等於社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