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本法與比較法的區別
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的區別
由於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對固定製造費用的處理方法不同,導致二者存在以下一系列差異:
(一)理論依據不同
變動成本法的理論依據:固定製造費用與特定會計期間相聯系,和生產經營活動持續經營期的長短成比例,並隨時間的推移而消逝。其效益不應遞延到下一個會計期間,而應在其發生的當期,全額列入損益表,作為該期銷售收入的一個扣減項目。
而傳統的完全成本法則強調成本補償的一致性,其理論依據是:固定製造費用發生在生產領域,與產品生產直接相關,其與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製造費用的支出並無區別,應當將其作為產品成本的一部分,從產品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
(二)應用前提與成本構成的內容不同
變動成本法是在成本性態分析的基礎上,對產品成本按其與產量變動間的線性關系劃分為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並進行粗略估計。其中,變動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性製造費用和變動性銷售及管理費用;固定成本包括固定性製造費用和固定性銷售及管理費用。
而完全成本法將成本按其用途分成生產成本與非生產成本兩大類。其中,生產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非生產成本包括銷售和管理費用等期間費用。
(三)產品成本構成內容不同
由於上述兩個方面的差異,使得兩種成本計算方法在產品成本構成內容方面也有所不同:完全成本法下,產品成本中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為生產產品而耗費的全部製造費用(包括變動製造費用和固定製造費用),成本隨著產品的流轉而結轉;而變動成本法則將製造費用中的固定部分視作當期的期間費用,隨同銷售和管理費用一起全額扣除,而與期末是否結餘存貨無關,產品成本中只包含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變動製造費用。
(四)存貨估價及成本流程不同
採用變動成本法,無論是在產品、庫存產成品還是已銷產品,其成本都只包含變動成本,故期末結餘存貨只按變動成本計價而不包括固定成本。
採用完全成本法,固定性製造費用作為產品成本的一部分參與期末成本的分配,這樣,已銷產品、庫存產成品及在產品均「吸收」了一定份額的固定性製造費用。可見,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貨計價必然高於變動成本法下的存貨計價。
(五)分期損益不同
由於對固定性製造費用的處理不同,導致兩種計算方法下損益表的基本結構也有所差異。
變動成本法下,產品的變動生產成本只與當前銷售量有關,而與期末是否結餘存貨無關,這也說明了變動成本法下產品成本中的固定製造費用並不隨產品的流轉而結轉,而在當期全額扣除,稅前凈利的多少僅與當前的銷售量呈線性關系。而完全成本法下,產品的本期生產成本取決於本期產量,固定性製造費用需要在已銷產品和期末結餘存貨間分配(當有未完工產品時還需在已銷產品、期末存貨和未完工產品間分配),由此二者稅前凈利產生差異。
⑵ 資本結構決策的方法
資本結構決策的方法:
1、資本成本比較法
資本成本比較法是指在不考慮各種融資方式在數量與比例上的約束以及財務風險差異時,通過計算各種基於市場價值的長期融資組合方案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並根據計算結果選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小的方案,確定為相對最優的資本結構。
資本成本比較法僅以資本成本最低為選擇標准,因測算過程簡單,是一種比較便捷的方法。但這種方法只是比較了各種融資組合方案的資本成本,難以區別不同的融資方案之間的財務風險因素差異,在實際計算中有時也難以確定各種融資方式的資本成本。
2、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法
資本結構是否合理,可以通過分析每股收益的變化來衡量,即:能提高每股收益的資本結構是合理的,反之則不夠合理。但每股收益的高低不僅受資本結構的影響,還受到銷售水平的影響。處理以上三者的關系,可以運用籌資的每股收益分析的方法。
每股收益分析是利用每股收益的無差別點進行的。所謂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是指每股收益不受籌資方式影響的銷售水平。根據每股收益無差別點,可以分析判斷在什麼樣的銷售水平下適於採用何種資本結構。
在籌資分析時,當息稅前利潤(或銷售收入)大於每股收益無差別點的息稅前利潤(或銷售收入)時,運用負債籌資可獲得較高的每股收益;反之,當息稅前利潤(或銷售收入)低於每股收益無差別點的息稅前利潤(或銷售收入)時,運用權益籌資可獲得較高的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法為企業管理層解決在某一特定預期盈利水平下應選擇什麼融資方式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分析方法。
3、企業價值比較法
企業價值比較法,是通過計算和比較各種資本結構下公司的市場總價值來確定最優資本結構的方法。最優資本結構亦即公司市場總價值最大的資本結構。
企業的市場總價值=股票的市場價值S+長期債務的市場價值B
為簡化起見,假定長期債務的市場價值等於其賬面價值(即平價債務,其賬面價值又等於其面值)。
股票的市場價值
權益資本成本=RF+β×(Rm-RF)
平價債務,無籌資費的債務資本成本=i×(1-T)
然後根據市場價值權數即可計算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⑶ 成本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1.比較法
比較法,又稱指標對比分析法。就是通過技術經濟指標的對比,檢查計劃的完成情況,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進而挖掘內部潛力的方法。這種方法,具有通俗易懂、簡單易行、便於掌握的特點,因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在應用時必須注意各技術經濟指標的可比性。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稱連鎖置換法或連環替代法。這種方法,可用來分析各種因素對成本形成的影響程度。在進行分析時,首先要假定眾多因素中的一個因素發生了變化,而其他因素則不變,然後逐個替換,並分別比較其計算結果,以確定各個因素的變化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3.差額計演算法
差額計演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種簡化形式,它利用各個因素的計劃與實際的差額來計算其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4.比率法,是指用兩個以上的指標的比例進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先把對比分析的數值變成相對數,再觀察其相互之間的關系。
⑷ 分析資本成本比較法、每股收益分析法和公司價值比較法在基礎原理和決策標准上
資本成本比較法是企業在籌資決策時擬定多個備選方案,分別計算各個方案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並相互比較來確定最佳資本結構。
每股收益分析法是選擇每股收益最大的籌資方案作為最優籌資方案的方法。每股收益分析法在計算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時,應當考慮公司是否存在優先股。如果不存在優先股,那麼當期凈利潤就是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
企業的鼓佳資本結構應當是使企業的總價位hl高,而不一定是每股利潤最大的資本結構。同時在企業總價仇最大的資本結構下,企業的資本成本價低。
(4)成本比較法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資本結構是否合理,可以通過分析每股收益的變化來衡量,即能提高每股收益的資本結構是合理的,反之則不夠合理。但每股收益的高低不僅受資本結構的影響,還受到銷售水平的影響。處理以上三者的關系,可以運用籌資的每股收益分析的方法。
2、每股收益分析是利用每股收益的無差別點進行的。所謂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是指每股收益不受籌資方式影響的銷售水平。根據每股收益無差別點,可以分析判斷在什麼樣的銷售水平下適於採用何種資本結構。
3、在籌資分析時,當息稅前利潤(或銷售收入)大於每股收益無差別點的息稅前利潤(或銷售收入)時,運用負債籌資可獲得較高的每股收益;反之,當息稅前利潤(或銷售收入)低於每股收益無差別點的息稅前利潤(或銷售收入)時,運用權益籌資可獲得較高的每股收益。
⑸ 成本分析的四種基本方法包括
比較法、因素分析法、差額計演算法、比率法
(一)比較法
1.將實際指標與目標指標對比
分析影響目標完成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以便及時採取措施,保證成本目標的實現。
2.本期實際指標與上期實際指標對比
可以看出各項技術經濟指標的變動情況,反映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程度。
3.與本行業平均水平、先進水平對比
可以反映本項目的技術和經濟管理水平與行業的平均及先進水平的差距,進而採取措施提高本項目管理水平。
(二)因素分析法
該方法主要指根據價值工程對象選擇應考慮的各種因素,憑借分析人員的知識和經驗集體研究確定選擇對象。該方法簡單易行,要求價值工程人員對產品熟悉,經驗豐富,在研究對象彼此相差較大或時間緊迫的情況下比較適用,缺點是無定量分析、主觀影響大。
(三)差額計演算法
根據各項因素的實際數與基數的差額來計算各項因素影響程度的方法,是連環替換分析法的一種簡化的的計算方法。
(四)比率法
通過財務報表的有關指標的比率計算,分析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了解企業發展前景的分析方法
⑹ 什麼是采購成本比較法
是通過計算分析針對不同夥伴的采購成本,選擇采購成本低的合作夥伴的一種方法
⑺ 平均資本成本比較法定義
平均資本成本比較法,是通過計算和比較各種可能的籌資組合方案的平均資本成本,選擇平均資本成本率最低的方案。
關注環球網校平均資本成本比較法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