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核算成本
一、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下庫存商品的成本價格根據每次收入類單據自動加權平均;其計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數量和金額與各次收入前的數量和金額為基礎,計算出移動加權平均單價。其計算公式如下: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數量+本次收入商品數量
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出來的商品成本比較均衡和准確,但計算起來的工作量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不多、或者前後購進商品的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流通類企業;
以下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例1:貨品A,期初結存數量10,加權價10,金額為100,發生業務如下:
銷售11;
采購10,采購價格11;
成本計算過程如下:
銷售時,成本金額為11*10=110;銷售後結存數量:-1;加權價:10;結存金額:-10;
采購後,結存單價位:(-10+10*11)/(-1+10)=11.111111
二、個別指定法:
個別指定法又叫個別計價法,是指定每一件或每一批商品的實際進價,計算該件或該批商品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採用個別指定法計算商品成本,每一件或每一批商品按照批號來分別計算,計算出來的的商品成本最為准確,主要適用於能分清進貨件別獲批次的庫存商品的企業,比如醫葯銷售企業、食品銷售企業。
個別指定法的業務流程:
1、進倉類單據上面指定該批貨品的批號,該單據上的進倉價格就是該批貨品的成本價;
2、出倉類單據必須選擇貨品對應的批號,出倉成本就是該批貨品的成本;
3、對應的報表可查看「報表」菜單下的「批次報表」;
注意:
1、個別指定法的貨品每批的成本是按照進倉單確定的,它不會自動加權平均計算,所以查看個別指定法的貨品資料的加權價是沒有意義的;
2、個別指定法的貨品在做單據的時候必須有批號;
3、存貨調價、組裝拆卸、庫存變動三種單據不支持個別指定法貨品;
4、個別指定法貨品不支持零庫存出庫;
三、全月一次平均法:
全月一次平均法主要適用於生產企業的產成品、半成品的成本核算。原材料的成本核算,用戶可以自己選擇,比如移動加權平均法
由於各企業費用分攤所採用的方法不盡相同,因此,用戶可以手工進行計算,然後再將計算結果輸入到各個產品入庫單中。
⑵ 數學中成本是什麼
問題一:數學題目辯侍中成本是什麼意思? 成本就是你一共要花多少錢才能達到目的
比如說你想做一件衣服,要花1000元,那這件衣服的成本就是1000元
比如說你要蓋房子,水泥磚石+勞動力+……一共需要10萬,那10萬就是這房子的成本
再比如說你想找一個家教,每小時需要付他100元工資,要他教你盯灶宏3小時,那300元就是你雇他的成本
至於你做的衣服蓋的房子是不是要賣掉,那就是關於利潤的了,不管是贏是虧,成本並沒有改變
問題二:小學數學 中成本是凱冊什麼 生產某一產品所耗費的全部費用
問題三:初一數學中利潤率是什麽關系什麼意思 利潤=售價-進價
利潤率=利潤÷進價×100%
總利潤=(售價-進價)×數量
利潤=成本×利潤率
利潤=售價-成本
售價×折扣率-成本=利潤(打折銷售)。
利潤率=(定價-成本)÷成本
預定售價=成本×(1+利潤率)
問題四:數學中的利潤率是指成本的百分比還是售價的百分比 成本利潤率就是用利潤除以成本的結果
例如成本利潤率為10% ,成本本身是100元,則利潤就是10元 售價則為110元
僅供參考!
問題五:數學題中的成本和進價一般都一樣嗎 不一樣。成本是包括進價在內的,進價應該只是成本的一部分。當然,大部分時候,是忽略商品的其它花費,近似認為成本就是進價。
問題六:數學,不問答案,只問7題中的成本最小是什麼意思 離差
離差也叫差量,是單項數值與平均值之間的差。
一般計算離差平方和來表示數據分布的集中程度,反映了真實值偏離平均值的差距。可能出現結果與平均預期的偏離程度,代表風險程度的大小。
概念
設ξ是一個隨機變數,令η=ξ-Eξ,則稱η為ξ的離差.它反映了ξ與其數學期望Eξ的偏離程度.根據數學期望的性質
Eη=E(ξ-Eξ)= Eξ-Eξ=0
即隨機變數的離差的數學期望恆為零.這是由於η的取值有正有負相互抵消的原因,故它不能在總體上描述隨機變數ξ的取值在其數學期望周圍的分散程度.
方差
通常我們用隨機變數ξ離差的平方的數學期望來描述隨機變數ξ的分布的分散程度,並把其稱為ξ的方差,記作Dξ:
Dξ= E(ξ-Eξ)^2
Dξ是一個非負的數,Dξ較小時,表示ξ的取值比較集中在Eξ的附近.反之, Dξ較大時,表示ξ的取值比較分散.
由來
離差是由每個項目的5名專家評分計算該項目的平均分,某專家對該項目的評分與該項目的平均分之差稱為離差,離差反映了該專家在該項目上與全體專家間的差異.該專家在其所有評審項目上離差的均數稱為平均離差,平均離差反映了該專家的平均非共識程度。
⑶ 存貨資本成本為多少
存貨成本
存貨在訂貨、購入、儲存過程中的各種費用
存貨成本是存貨在訂貨、購入、儲存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費用,以及存貨短缺造成的經濟損失。它一般包括:
(1) 購置成本。指購買貨物、取得貨物所有權所花費的費用,通常包括貨物的買價、運雜費、裝卸費、保險費、相關稅費等。它主要取決於購貨數量和單位購置成本兩個因素。
(2) 訂貨成本。指訂購貨物所發生的有關費用,包括采購部門費用、訂貨過程中的文件處理費、郵電費等。可用一定的方法將其分為變動性和固定性兩部分,其中變動性訂貨成本是與訂貨次數直接相關的費用,固定性訂貨成本是維持采購部門正常活動所必須的費用。
(3) 儲存成本。指在儲存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包括倉庫房屋的折舊費、修理費、保險費和佔用資金的利息等。也可用一定的方法將其分為變動性和固定性兩部分,其中變動性儲存成本是指與儲存數量直接相關的費用,固定性儲存成本則是維持一定的儲存能力所必須的費用。
(4) 缺貨成本。指因未能儲存足夠存貨滿足生產經營需要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如存貨短缺引起的停工損失、少生產產品而損失的邊際利潤、因延期交貨而支付的罰金以及在商譽上的損失等。缺貨成本取決於保險儲備量,保險儲備量越高,缺貨的可能性越小,缺貨成本越低;反之,缺貨的可能性越大,缺貨成本越高。[1]
中文名
存貨成本
內容
取得成本,存儲成本、缺貨成本
包括
一切直接和間接的支出
分類
采購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