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本量利分析法計算公式
利潤=銷售收入-總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銷售量×單價-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銷售量×(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本量利分析法:是指在成本習性分析的基礎上,運用數學模型和圖式,對成本、利潤、業務量與單價等因素之間的依存關系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其變動的規律性,是為企業進行經營決策和目標控制提供有效信息的一種方法。
② 如何計算可變成本 3種方法來計算可變成本
目錄方法1:計算可變成本1、將成本區分為固定成本或可變成本。2、將給定期間的所有可變成本相加。3、用總可變成本除以產量。方法2:使用高低點法1、理解混合成本。2、衡量活動和成本。3、計算可變成本率。4、確定可變成本。方法3:利用可變成本信息1、判斷可變成本趨勢。2、使用可變成本比例來評估風險。3、比較同行業的公司。4、進行盈虧平衡分析。與企業經營相關的成本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分別是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可變成本會隨產量而波動,固定成本則保持不變。要管理成本並提高企業的效率,首先要學會如何區分這兩種成本。知道如何計算可變成本有助於降低每單位的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方法1:計算可變成本
1、將成本區分為固定成本或可變成本。固定成本是在產量發生改變時,仍然保持不變的成本。租金和管理人員工資都屬於固定成本。無論你是生產1個單位的產品,還是10,000個單位的產品,每個月的這類成本幾乎不變。可變成本則會隨產量而變化。像原材料、包裝和運輸及工人工資等,都是可變成本。產量越高,這些成本也會越高。了解固定成本遲改和可變成本之間的區別後,為自己企業的各種成本分類。許多如上文所舉示例那樣的成本都很好分類。但還有一些成本難以界定。
有些成本難以分類,無法嚴格符合固定成本或可變成本的定義。例如,一名員工的工資可能包括固定工資,以及與銷量掛鉤的傭金。最好是將這類成本分解為單獨的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在以上示例中,只有員工的傭金會被視為可變成本。
2、將給定期間的所有可變成本相加。歸類好所有可變成本後,將給定期間內的所有該類成本加總。例如,假設一個簡單的製造過程只有3個可變成本,那就是原材料、包裝盒運輸喝工人工資。三者之和即為總可變成本。假設最近一年產生的成本如下:原材料成本35,000元,包裝盒運輸成本20,000元,而員工工資100,000元。
因此,該年的總可變成本為35,000+20,000+100,000{displaystyle 35,000+20,000+100,000},即155,000{displaystyle 155,000}元。這些成本與該年的產量直接相關。
3、用總可變成本除以產量。用給定期間的總可變成本除以該期間的產量,得出每單位的可變成本。單位可變成本可使用公式v=VQ{displaystyle v={frac {V}{Q}}}進行計算,其中v為單位可變成本,V為總可變成本,而Q為生產的數量。例如,如果上述企業該年度生產了500,000個產品,則單位可變成本為155,000500,000{displaystyle {frac {155,000}{500,000}}},即0.31{displaystyle 0.31}元。單位可變成本就是生產一個單位產品所用的可變成本,也就是每多生產一個單位,會增加的額外成本。例如,如果上述企業多生產100個產品,預孫尺計會額外產生的生產成本是31元。
方法2:使用高低點法
1、理解混合成本。有時,我們無法將成本簡單地分類為可變成本或固定成本。這些成本可能隨產量而變化,即使在不進行生產或銷售的情況下,這類成本也會產生。它們被稱為混合成本。混合成本可被分為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以便准確計算任一類型的成本。混合成本的一個例子就是由薪水加傭金構成的員工工資支出。即使沒有售出任何商品,企業仍然要付出薪水,但傭金則取決於銷量。在這個例子中,傭金是可變成本,而薪水則是固定成本。
如果工薪族每天要保證固定時長的工作時間,則其工資也屬於混合成本。其中,正常工作時間的工資是固定成本,加班工資則屬於可變成本。
此外,員工福利成本可被視為混合成本。
公共事業費用是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即使沒有進行生產,企業也要支付水、電、天然氣費用。但是,在生產時,它們的用量會增加。將這類成本分割成固定類和可變類需要用到更復雜的方法。
2、衡量活動和成本。為了將混合成本分為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你可以使用"高低點"法。要使用這種方法,需要先找出產量最高和最低的月份,然後用兩個月的差額來計算可變成本部分。首先,確定哪個月的活動水平(產量)最高,哪個月的活動水平(產量)最低。用可量度的方式記錄活動,比如機器工時,以及每個月要評估的混合成本。例如,假設在生產過程中,你的碼凱判公司會用水刀來切割金屬零件。這時,水就成為了隨產量增加而提高的可變成本。但是,為了運行工廠,你需要提供飲用水、洗手間等設施,這也會產生水費。因此,你的用水成本是一種混合成本。
在此例中,假設在最高的一個月,你的水費是9,000元,生產的機器工時為60,000小時。而在最低的一個月中,水費為8,000元,生產的機器工時為50,000。
3、計算可變成本率。通過計算兩個月成本和產量之間的差額,算出可變成本率。可變成本率可以用公式VCR=C?cP?p{displaystyle VCR={frac {C-c}{P-p}}}計算,其中C和c分別是最高月和最低月的成本,而P和p則是它們各自的產量。本例中,可變成本率VCR=9,000?8,00060,000?50,000{displaystyle VCR={frac {9,000-8,000}{60,000-50,000}}}。然後計算可以簡化為VCR=1,00010,000{displaystyle VCR={frac {1,000}{10,000}}},算出結果為0.10{displaystyle 0.10}元。這意味著每個額外的生產工時成本為0.10元。
4、確定可變成本。現在你可以用可變成本率,確定混合成本中有多少是可變成本。用可變成本率乘以產量,即可算出結果。在這個例子中,對於較低的月份,可變成本等於0.10×50,000{displaystyle 0.10 imes 50,000},即5,000{displaystyle 5,000}元。而對於最高的月份,可變成本等於0.10×60,000{displaystyle 0.10 imes 60,000},即6,000{displaystyle 6,000}元。這些就是這兩個月的可變成本。你可以用當月成本減去可變成本,算出固定成本。在這兩個月中,固定成本都是3,000元。
方法3:利用可變成本信息
1、判斷可變成本趨勢。大部分情況下,增加產量會使額外生產的每單位產品利潤更高。這是因為產量增加會攤薄固定成本。例如,如果一家每年生產500,000單位產品的企業,每年支出的租金是50,000元,分攤到每個單位的租金成本是0.10元。如果產量翻倍,分攤到每個單位的租金是0.05元。如此一來,每次銷售都會有更高的利潤空間。因此,已售商品的成本會隨收入增加而上升,但上升速率更慢,因為理想情況下,每單位的可變成本保持不變,而每單位的固定成本會下降。為了確定可變成本是否保持不變,用總可變成本除以收入。這樣就能知道有多少成本是可變成本。然後,你可以將這個數值與過去的歷史可變成本數據比較,確定每單位的可變成本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
例如,如果某年的總可變成本是70,000元,次年是80,000元,而兩年的收入分別為1,000,000元和1,150,000元,分別計算這兩年可變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70,000÷1,000,000{displaystyle 70,000div 1,000,000},等於百分之7{displaystyle 7},而80,000÷1,150,000{displaystyle 80,000div 1,150,000},等於百分之6.96{displaystyle 6.96},可以看出,可變成本在這兩年內是相對穩定的。
2、使用可變成本比例來評估風險。通過比較每單位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所佔百分比,可以確定各類支出的比例。你可以用每單位可變成本除以每單位的總成本來進行計算,即使用公式vv+f{displaystyle {frac {v}{v+f}}},其中v和f分別是每單位可變成本和每單位固定成本。例如,如果每單位的固定成本是0.10元,而每單位的可變成本是0.40元,即每單位的總成本為0.50元,則計算0.40/0.50=0.8{displaystyle 0.40/0.50=0.8}可知,單位成本的百分之八十是可變成本。如果你是一名外部投資者,可以使用這一信息來預測潛在的利潤風險。如果一家公司的生產成本主要由可變成本構成,那麼他們的單位成本可能會更穩定。在銷售穩定的前提下,這會帶來更穩定的利潤流。像沃爾瑪和家樂福這樣的大型零售商均是如此。由於與每筆銷售相關的成本佔比很大,因此相比可變成本,其固定成本相對較低。
但是,固定成本佔比更高的公司能夠更好地受益於規模經濟。它們的產量越高,每單位的成本就越低。收入的增速大大高於支出。例如,一家計算機軟體公司的成本包括與產品開發及支持人員相關的固定成本,但在大規模銷售軟體時,它承受的可變成本不會顯著增加。
也就是說,在銷量大幅下滑時,主要成本為可變成本的公司更容易縮減產量,並維持利潤,而主要成本為固定成本的公司必須找到方法,處理顯著增加的每單位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高而可變成本低的公司還會有產量杠桿,放大收入帶來的利潤或損失。從本質上講,當銷量高於某個點時,利潤會更高;而低於該點時,成本會更高。
理想情況下,公司應調整其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以在風險和盈利能力之間取得平衡。
3、比較同行業的公司。計算一家公司的每單位可變成本及總可變成本。然後,找到該公司所在行業的平均可變成本數據。你可以用這個數據作為評估該公司的比較標准。單位可變成本更高可能意味著一家公司的效率低於其他公司,而單位可變成本較低則可能代表某種競爭優勢。每單位成本高於平均值,意味著一家公司在生產商品上花費了比其競爭者更多的金錢,或勞動力、材料、公共事業等資源。這說明它的效率更低,或資源更加昂貴。無論哪種情況,除非該公司降低支出或提高價格,否則它的利潤會低於競爭者。
另一方面,如果一家公司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生產相同的商品,那就能夠以價格打壓市場上的競爭者,實現競爭優勢。
這種成本優勢可能來自於更便宜的資源,更廉價的勞動力,或更高的生產效率。
例如,一家能夠以較低價格購得棉花的公司在生產襯衫時,它的可變成本低於競爭者,從而可以為襯衫制定更低的價格。
上市公司會通過網站或上市的證券交易所公布自己的財務報表。研究它們的損益表,可以找到可變成本信息。
4、進行盈虧平衡分析。如果知道可變成本,可以結合固定成本對新項目進行盈虧平衡分析。管理者可以放大生產的數量,並估算每個步驟中生產的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這會讓他們知道怎樣的產量水平可以得到最高的利潤。例如,如果你的公司正計劃生產一種新產品,初期需要投入100,000元,你想知道自己必須銷售多少件該產品,才能收回投資並獲得利潤。要知道問題的答案,需要在各種產量水平下用投入的資金加上其他固定成本及可變成本,再減去收入。
你可以用以下公式來計算盈虧平衡點:Q=FP?v{displaystyle Q={frac {F}{P-v}}}。其中,F和v分別是你的固定成本和每單位可變成本,P是產品的銷售價格,而Q是盈虧平衡數量。
例如,如果生產過程中除初期投入的100,000元外,其他固定成本總額為50,000元,即總固定成本為150,000元,而可變成本為每單位1元,每單位產品的售價為4元,使用公式Q=150,0004?1{displaystyle Q={frac {150,000}{4-1}}}來計算盈虧平衡點,計算結果為50,000個單位的產品。
小提示注意,上文舉例中的計算以其他貨幣單位表示時同樣適用。
③ 本量利分析法計算公式
本量利分析法的計算公式:利潤=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單價-單位變動成本)×銷量-固定成本=(P-V)×Q-F。
本量利分析是以成本性態分析和變動成本法為基礎的,其基本公式是變動成本法下計算利潤的公式,該公式反映了價格、成本、業務量和利潤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在銷售總成本已定的情況下,盈虧臨界點的高低取決於單位售價的高低。
單位售價越高,盈虧臨界點越低;單位售價越低,盈虧臨界點越高。
④ 量本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即分析考察企業的成本—業務量(銷售收入)—利潤之間的依存關系。這三個變數之間的依存關系,即形成企業的利潤結構,進行本量利分析的目的是要從結構上把握企業銷售收入的增加或減少會給經營利潤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根據成本(Cost)、業務量(Volume)和利潤(Profit)三個詞的英語首字母,也將本量利分析簡稱為CVP分析。
本量利分析,包括盈虧臨界點分析、各因素變動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首先先引入幾個概念:
貢獻毛益—指銷售凈額減去變動成本總額後的余額。
變動成本—變動性製造成本、變動性銷售費用和變動性管理費用。
單位貢獻毛益,通過貢獻毛益與銷售量的比值推算。
貢獻毛益率=單位貢獻毛益/單位產品售價
或:貢獻毛益率=總的貢獻毛益/總的銷售收入
以此推算企業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業務量水平才可以補償企業的所有成本——正好夠本,盈虧相抵。這就是盈虧臨界點分析。用公式可表示為:
BE=FC/(SP-VC)
BE表示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
FC表示固定成本;
SP表示單位產品售價;
VC表示單位產品變動成本。
企業業務量如低於此點,就發生虧損;如高於此點,則取得盈利。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該指標說明企業要實現盈利所要求的最低作業水平。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正常開工的業務量
安全邊際:表示盈虧臨界點銷售量與預計業務量之間的差額,經濟含義是指現有的業務量再降低多少企業將從盈利狀態轉入虧損狀態。計算公式如下:
安全生產業務量=預計業務量-盈虧臨界點業務量
安全邊際率=(安全邊際/實際業務量)*100%
銷售邊際率=銷售利潤/銷售收入=安全邊際率*貢獻毛益率
表明只有安全邊際部分(即超出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的貢獻毛益率才構成為企業的利潤。
⑤ 什麼是本量利分析如何進行分析
本量利分析法是根據有關產品的產銷數量、銷售價格、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等因素同利潤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分析計量而確定企業目標利潤的一種方法。
我們知道,企業從事生產、經營的目的之一是獲利,對納稅人來說,稅收是支出構成的一部分。因此,就像企業節約費用、節約成本一樣,為了獲利,企業開始節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納稅籌劃。納稅籌劃與管理會計中的基本決策分析方法――本量利分析有著許多聯系和共同點。本文就本量利分析中應關注稅收成本性態影響提一些自己的觀點。 本量利分析,是將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並假定產銷量一致的情況下,根據成本、業務量、利潤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預測和決策的一種技術方法。其原理在決策、計劃和控制中具有廣泛的用途,是管理會計的重要基礎。
由於稅收從本質上來講是企業成本的構成部分,基於其計稅依據的不同,可以分別歸入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這就是我們常提及的稅收成本性態分析。 如營業稅,由於應納稅額 = 營業收入×稅率,營業稅與收入總數量呈正比例增減變動關系,因此,營業稅可以歸入變動成本;再如房產稅,若採用公式應納稅額= 計稅房產余值×1.2%來計稅,營業稅在一定時期內(計稅房產余值不發生變化)不受業務量的增減變動影響而固定不變,可以歸入固定成本。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本量利分析中稅收成本性態的影響: 我們先給出本量利分析的計算公式: 利潤=(單位產品銷售價格-單位變動成本)×產品銷售數量-固定成本總額,並設定如下前提:
(1)產銷量能夠一致;
(2)例中所給出的成本不含所給出的稅金。 例1,某商業企業小規模納稅人產品銷售價格為26元/台,單位變動成本為15元/台,增值稅稅率為4%,固定成本為8萬元,預測市場銷量為8000台,能否投入經營?若市場銷量為12000台,結果該如何? 如前所述,由於應納增值稅隨業務量增減變動呈正比例變化,因此可歸入變動成本。 在市場銷量為8000台的條件下: 利潤=[26-15-26÷(1+4%)×4%]×8000-80000= 0(元) 可見,在市場銷量為8000台的條件下,企業如投入經營為盈虧臨界狀態,因此,方案不可取。而在這個方案中若忽略稅收變動成本影響,利潤=(26-15)×8000-80 000=8000(元),看起來有盈利,則會得出錯誤結論。
在市場銷量為12000台的條件下: 利潤=[26-15-26÷(1+4%)×4%]×12 000-100 000=20 000(元) 可見,若市場銷量為120000台,企業投產可獲利20000元,因此,該方案可取。 例2,某企業產品銷售價格為25元/台,單位產品變動成本為15元/台(含稅收變動成本),企業應納房產稅 5萬元,年折舊 7萬元,我們以市場銷量為目標,進行市場決策分析。
如前所述,企業年納房產稅不隨業務量增減而變動,可歸入固定成本,我們先計算一下利潤為零的市場銷量,也即損益臨界點。 利潤=(25-15)×銷售量-7000-5000=0 銷售量=(70000+50000)÷(25-15)=12000(台) 企業可做籌劃如下,若該期市場銷量預測值大於1200O台,企業方能獲利,投產方案才可取。否則,方案不可取。 例3,企業產品銷售價格為25元/台,車位變動成本為15元/台(含稅收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總額為15萬元,企業主管部門要求稅後利潤按13.4萬元上交並以此考核,我們以市場銷量為目標,做有關分析(假定所得稅稅率為33%): 稅前利潤=稅後利潤÷(1-所得稅稅率)=13.4÷(1-33%)=20(萬元)這20萬元為最低目標利潤,近似於固定成本,所以有:200000=(25-15)×銷售量-150000,銷售量=(150000+200000)÷(25-15)=35000(台)。
因此,若市場銷量預測值大於35000台時,企業才能完成上級考核目標;否則,企業則完不成考核目標。 從以上計算可以看出,在將各稅種所繳納稅款分別歸類並入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前提下,本量利分析與納稅籌劃思路可以很好地結合,給企業管理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從而最終實現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