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沉沒成本有哪些表現
擴展閱讀
直播用哪些工具好 2025-02-09 04:07:47
dap費用包括哪些 2025-02-09 04:07:44
牛肉成本一般多少錢 2025-02-09 04:07:42

沉沒成本有哪些表現

發布時間: 2023-08-12 04:12:23

Ⅰ 男人感情中的沉沒成本有哪些

一個男生在追你的時候的時間,相信很多仙女都知道,我們需要拉長考察期,也就是放慢你的發育進度。這樣不僅會發現哪個男生更真誠,還會增加男生的時間成本。則扮沒同時在後期的溝通過程中,和你溝通的時候,放慢開發進度。....
當你難過的時候,他盡力逗你笑;你月經的時候,他跑遍葯店,給你煮紅糖孫納水;當你考試不及格時,他專注於你的輔導...這些都是他耗費的精力。他每一次把心思花在你身上,每一次對你痴迷,每一次來接你約會,都是慢慢積累的。....
金錢的代價「一個人的錢在哪裡,他的心就在哪裡。」至於錢的成本,我想各位小仙女都很熟悉了。從追求期的一束花,到戀愛紀念缺悉日的一支口紅,甚至求婚的時候。

Ⅱ 女人的沉沒成本有哪些

女人的沉沒成本有青春、容顏等。
女人最高級的自律,是在感情中懂得放棄沉沒成本,全身而退。不因為錯誤的付出繼續投資,不因為變質的愛情而惋惜哭泣,不因為孤單寂寞而一再丟掉底線,更不會因為埋怨報復而亂找備胎。
沉沒成本別稱沉落成本、沉入成本、旁置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它表示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存在形式有多種,比如時間、金錢、精力。它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Ⅲ 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區別是什麼投資看哪個

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是經濟領域常見的兩個概念,也是很多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會考慮的兩個因素。雖然都為成本,但兩者在概念是不同的。那麼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區別是什麼呢?下面就一起跟隨了解一下吧。

1、定義不同
沉沒成本是指由過去決策導致的已經無法挽回的成本,包括支出的費用、時間、精力等等。
例如投資者花10塊錢購買了一瓶飲料,但發現飲料十分難喝,這10塊錢就是沉沒成本,無論飲料喝沒喝,或是好不好喝,這10塊錢商家都不肯能再退還。
機會成本是指利用時間或資源進行一項決策時,所舍棄的另一決策可能產生的代價或預期收益,機會成本又成擇一成本。
例如投資者只有1萬塊錢本金,在貨幣基金和股票基金之間進行選擇,如果選擇低風險的貨幣基金,就必須放棄高預期收益的股票基金,反之亦然。當投資者得到一樣東西是,所舍棄的就是機會成本。
2、外在表現不同
沉沒成本是顯性的,很容易被投資者感知,而機會成本則是隱性的,容易被投資者忽略。
例如投資者花50元夠購買了一張電影票,但是電影並不好看,因為50元沉沒成本是非常顯性的,投資者通常認為既然已經付出了成本,不看完就浪費了。因而即使電影不好看,也會花兩個小時看完。
而這看定影的2個小時,也可視為機會成本,這兩個小時投資者本可以選擇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但這一點通常難以被感知。
在投資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對於已經付出的投資成本往往不願意舍棄。因而在投資決策中,一定盡力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更加關注機會成本。以上關於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區別是什麼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溫馨提示,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Ⅳ 沉沒成本的經典例子有哪些

如下:

1、一個人外出用餐,點了很貴的龍蝦,但是吃不了還剩了很多,又無法打包。傳統觀點認為這只龍蝦已經點了,吃不吃得了都得付一樣的錢,因此雖然吃飽了,不再吃一點就虧了。

但是運用經濟學的沉沒成本我們可以知道,點菜的行為已經發生,是沉沒的,應該不去考慮;因此問題就只剩下我已經吃飽了而應不應該再吃。

2、現在你已經花7美元買了電影票,你對這場電影是否值7美元表示懷疑。看了半小時後,你的最壞的懷疑應驗了:這電影簡直是場災難。你應該離開電影院嗎?在做這一決策時,你應該忽視這7美元。這7美元是沉沒成本,不管是去是留,這錢你都已經花了。

沉沒成本在投資中的運用

沉沒成本在股市裡最常見的應用就是補倉。很多人買股票不會一上來就傾其所有,而是先用小倉位買入,發現被套住了以後,就開始連續補倉,越補越大,最後把所有的錢都買了進去。

本質上講,你的每一筆交易都是彼此獨立的,你買入股票只有一個原因,看好它未來能漲,而不是我前面有被套的倉位想要降低整體成本。這樣一來會像葫蘆娃里演的一樣,二娃去救大娃,三娃去救大娃二娃,四娃去救大、二、三娃,最後全部被蛇精拿下。

Ⅳ 沉沒成本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087488/answer/740711648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是指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

為了一個行動或者目標,你付出了大量時間、精力,情緒、金錢,如果結束這個行動付出了沉沒成本,如果再懷疑,就相當於否定自我。而人是最難以自我否定的,總會找種種理由證明自己是對的。

因此,在發生了沉沒成本後,如果停止投資,則意味著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為發生虧損,而如果繼續投資,則意味著還有收回成本的可能。所以當發生了沉沒成本時,人們願意冒險去繼續投資,從而也就產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具體表現就是:總是在腦海里幻想「萬一呢?」

明尼蘇達大學的神經科學博士 Brian Sweis 及團隊設計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來研究老鼠的沉沒成本,並且給這個實驗取了一個名字叫「餐廳探險」:

具體的操作是:

把老鼠放在一個設置了四個「鼠食餐廳」的迷宮里,不同的「鼠食餐廳」位於迷宮不同的位置,老鼠在這四個餐廳里分別可以享用葡萄、酸奶、巧克力、香蕉這四種食物中的一種。

在迷宮里,每一個餐廳都分為進食區和候餐區兩個區域,老鼠首次進入某個餐廳時,可以在進食區吃到這個餐廳的特色美食,但食物只有一點點,吃完以後就沒有了。如果老鼠想要再次獲得食物,就需要進入候餐區等上一段時間,然後食物才會掉落在進食區。

當然,老鼠在巧克力餐廳候餐區等待食物掉落的過程中可以隨時選擇放棄等待,轉而去香蕉(或者葡萄、酸奶)餐廳覓食,但不管去了哪個餐廳,老鼠都必須在該餐廳的候餐區老老實實等上一段時間才能吃到好吃的。

實驗過程中,老鼠共有 30分鍾 的時間在四個餐廳里排隊候餐、吃飯。因此,時間的合理分配對於老鼠來說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這個實驗中,在候餐區已經等待的時間也就是老鼠的沉沒成本。而選擇繼續等待還是放棄等待轉而去別的餐廳,就是老鼠在沉沒成本情境下所要做的決策。

實驗結果表明, 老鼠在候餐區等待的時間越長,它就越不會改變自己的決定 。也就是說,老鼠在同一候餐區繼續等待下去的意願會受到已等待時間,也就是沉沒成本的影響。

如果你覺得上面這段話不太好懂,正常,因為這個實驗本身就很繞。總之,結論是: 不僅是人類,老鼠也會有沉沒成本效應。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這個實驗,文獻傳送門在這里 :

好啦,不扯老鼠了。回到題主的問題。

不具備高度理性思維的老鼠會向沉沒成本低頭,這不難理解。可是,作為具有豐富生活經驗和復雜思維的我們,明明知道沉沒成本是不理智的,可還是會一次又一次地禁錮於沉沒成本之中,作出相對不那麼明智的決策呢?

如果你還不太了解「沉沒成本」,以下是一個簡單的介紹

如果你已經知道「沉沒成本」是個啥了,接下來這一段可以跳過

「定義」:人們在做決策時,受到了自己過去所投入的時間、金錢、精力等因素的干擾,對於先前付出了投資的事情有更強的忠誠度和繼續投資的意願。

「日常例子 1 」:「都排了半小時了這隊伍才前進了一小半,旁邊那個收銀員動作好像更利落,要不去旁邊排著吧?唉不行不行,那我剛排的半小時隊不就浪費了嘛!」

「日常例子 2 」:「其實他在外面沾花惹草我早就知道了,我也知道我和他不合適,可是我倆從初中到現在已經好了十年了,我的青春也全部都喂給他了。天下烏鴉一般黑,要不還是湊合著過吧…」

對於人類為什麼會存在沉沒成本效應,主要存在以下三種主流解釋:

前景理論

根據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人們在心中對於損失和收益是存在一個參照點的,他們會根據這個參照點去評估自己的損失和收益 ,如果最終選擇的結果在參照點以上,那麼人們就會認為這是一個盈利的結果,反之則是發生了虧損。

其次,人們對於損失表現出的厭惡要比獲得收益時感受到的愉悅情緒強烈得多。損失100元和獲得100元收益對於人們來說,前者誘發的情緒更強。也就是說,人們對於損失更加敏感。 根據人們對於收益和損失的心理評估,可以建立一個價值函數,在這個價值函數中,不管是收益還是損失,都存在一種邊際價值遞減的效應。

對於損失的情況來說,這種邊際價值遞減指的是,當已經發生了損失時,進一步的損失對人們的心理量不會再造成巨大波動。而對於損失的挽回過程,則可以大大減少先前損失造成的失落等消極情緒。

因此, 在發生了沉沒成本後,如果停止投資,則意味著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為發生虧損,而如果繼續投資,則意味著還有收回成本的可能。 所以當發生了沉沒成本時,人們願意冒險去繼續投資,從而也就產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2. 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之前對自我的一貫認知 (一般是積極且正面的) 產生了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會讓個體產生不適的緊張情緒。而 我們為了克服這種心理緊張,往往會選擇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者改變自己的看法和態度。

有研究者提出,認知—失調理論可以用於解釋沉沒成本效應的發生。他們認為, 當人們對某項選擇進行了金錢、時間、努力上的投資後,會對該項投資存在一種心理預期上的收益,而沉沒成本的發生則和這種收益性預期背道而馳。

因此, 人們為了維持先前投資將會獲取收益的心理預期,往往就會選擇堅持對該項投資進行投入。

此外,人們也希望對外展示一個 前後一致的決策者形象 。如果停止對先前決策的投資,就意味著承認了當時決策的失敗,意味著自己先前投入的資源是無用的、白費的,而如果繼續投資,則可以贏得他人尊敬。而贏得他人的尊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彌補先前虧損帶來的心理喪失感。以上這些都會帶來更大的沉沒成本效應。

3. 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指的是人們在心理上對結果 (尤其是經濟結果) 的編碼、分類和估價的過程。Thaler 提出,個體會建立心理賬戶 (mental accounts) 來追蹤某項交易,並且先前的損失會使得他們追求收益的動機變得更強,從而平衡其心理賬戶對於此次交易的預期。

比如,你花了 400 元買了一張 NBA 球賽門票,那麼你就會建立起一個心理賬戶叫做 「 NBA 」 ,它的存款就是虧損 400 元,也可以理解為負債 400 元。只有當你去看了這場球賽,讓這 400 元發生它的使用價值,這 400 元的虧損才會從你的心理賬戶消失。否則,你就會認為自己虧損了400 元,產生消極情緒。

因此,如果在球賽當天下了百年難遇大暴雨, 比起免費得到門票的人,花了 400 元購買門票的人更願意冒著大暴雨去看球賽, 也就是發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那麼,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來減少沉沒成本效應呢?

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往往比年輕人更少發生沉沒成本效應 。因為年輕人對於消極信息的關注多於積極信息,未來的可能收益或許只能給年輕人帶來一點點樂趣,但他們卻非常在意過去的損失,也就是沉沒成本。越是在意,也就越容易被沉沒成本所影響。而老年人,則更多地關注著積極的信息,他們 更少去關注那些已經過去的壞事情或是損失,而更在意當下的情緒體驗,從而也就更少發生沉沒成本效應了。

因此,為了減少沉沒成本效應的發生,我們能做的,或許是:

少去關注過去那些已經發生的、不可挽回的損失,而把目光放在此時此刻以及未來的獲益上。

多根據當下的反饋和未來的預期去做出更加理性的決策。

做到這一點這當然很難啦。

不然就不會有題主的這個問題啦。(/∇\*)

Ⅵ 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你了解多少

什麼叫沉沒成本?通俗來講,就叫打水漂。你出去拉客戶關系,花了很多時間和代價去維護客戶,比如拜訪、請客吃飯、送禮,結果突然這個客戶公司破產了,那麼前面的付出就全都打了水漂。所有的這些投入,已經發生了,也追不回來了,這就是沉沒成本。

具體來說,很多人創業想去開奶茶店,開店需要投資,其中一部分投資用來裝修,另一部分投資用來購買機器、原材料等。當這家店關門的時候,機器轉讓賣給同行,成本就能收回來一部分,而裝修店面的錢,如果轉讓時沒人願意出錢補償你,那麼所有的裝修錢就都打水漂了,這就是沉沒成本。所以大家也能想像得到,為什麼很多製造業企業全都聚集在一起,因為這樣大家互相之間可以周轉,初期買設備不用買新的,不用投入50萬,沒准35萬就能把廠開起來,倒閉之後沒准30萬又能把設備賣給同行,沉沒成本非常低。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並不是所有的原因。我們今天在講沉沒成本,所以只在這里點了一下而已。

書本上講機會成本,目的是要告訴我們,沉沒成本是一種過去的、無法挽回的東西,既然已經過去,就別再糾結。

還是以開奶茶店舉例,你投資的奶茶店如果倒閉,至少有30萬打水漂。現在這家店經營得不好,你想找個網紅來店裡試吃宣傳。面對這個決策,如果你腦子里想的是,店倒閉要虧30萬,現在趕快放手一搏,萬一能救活也不至於虧損這么多。如果你這么想,那你就受到了沉沒成本的影響,因為在這個決策面前,無論你做還是不做,沉沒成本都是已經發生過的,無法收回來的。無論是否找網紅來宣傳,30萬都一樣收不回來。既然怎麼決策都一樣,那這個信息對你根本沒有任何影響,你就不應該把它納入考慮范圍,否則想得太多,就容易把自己繞進去。

我們在做決策的過程中,用機會成本的方式去思考,是去考慮每個選項將要失去什麼,這種「將要」代表著未來。沉沒成本則是我們已經失去了哪些,這種「已經」是指過去,過去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沒必要盯著過去看。

我們生活中買東西,總會遇到買錯的時候,尤其是女生喜歡逛街買衣服,買回來發現穿不了,然後又捨不得扔,只好在衣櫃里掛著,這個就是沉沒成本在影響你。那我再追問一句,假設你有一個東西是花1萬元買回來的,你用不了,轉賣只能轉出去2000元,是否要轉賣呢?這是個問題,我相信你們開始有想法了。

20世紀,英、法兩國有段時間聯合研發飛機,研發到一半的時候,波音的新型飛機先一步研發成功。經過對比,這種飛機即便研發出來,運營成本也要遠高於波音新型飛機,所以大概率不會有人願意買,很明顯這個項目應該趕快停掉。但是,因為飛機已經研究到了一半,投入的成本也有上百億,大家不願意就這么退出,於是繼續追加研發經費,繼續開發,終於做出了新飛機。結果,新飛機真的沒人買,後面追加的錢全都打了水漂。

沉沒成本在家庭關系、戀愛關系、人際關系當中,也有比較大的影響。很多人處在一種不健康的人際關系當中,你把一生中最好的5年給了另一半,但只要這個關系是你不喜歡的,無論你做什麼,你都無法追回這失去的5年,所以在決定你未來時就只能忽略它。

在心理學里,有一個叫「賭徒效應」的名詞,說的是一個賭徒連輸幾把後,很容易輸急眼,開始加大賭注,想要翻盤。這其實也是沉沒成本,一樣的道理。

朱自清的《背影》有一段要求背誦的內容,其中有一句話:「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句話多麼有哲理啊!這就在告訴我們,不要糾結沉沒成本。

講到這里,相信大家已經對沉沒成本有了深刻的印象。但這還不夠,我希望大家再回憶一下,生活中你遇到過哪些沉沒成本的現象?你還能總結出哪些規律來?

在我學過經濟學很多年後,漸漸有了以下這些感悟。

第一點,普通人容易忽視機會成本,並容易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如果要給這個現象做一個命名的話,我要叫它「沉沒成本第一定律」。

舉一個例子,假設你有一個房子想要對外出租,租金每月3000元。第一種情況是,有個租客想要租,但是要跟你講條件。你一聽,不想出租了,然後房子就隨之閑置一個月。

另一種情況,房子3000元租掉了,結果過了沒多久,租客沒交房租逃跑了。

兩種情況,想像一下自己的心情。我猜大部分人遇到第一種情況時,都會很坦然地說,無所謂,空著就空著。遇到第二種情況的時候,絕對是氣得直拍大腿,這個人,欠我3000元。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但實質上損失是一樣的,都是3000元。前一種是損失了機會成本,但是很多人往往看不到,白白讓機會成本損失了。經濟學就是想要告訴大家,這個有成本,它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你忽視它,你就不會遭受損失。而後一種是沉沒成本,每個人都能看到沉沒成本,並且大部分人都在糾結沉沒成本。經濟學想要告訴你的是,這個東西已經打水漂了,已經找不回來了,已經不在你的掌控之中了,既然這樣,就不要再去受它的影響。

第二點,為什麼人們更容易忽視機會成本,而又更容易放不下沉沒成本呢?我覺得這背後的本質原因是人性中的一些弱點。人就是喜歡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不願意承認錯誤。這條原理我很想管它叫「沉沒成本的第二定律」。

比如租房的例子,房子不租,放棄了機會成本,你可以用一句話解釋這種損失-我願意,用你管,空著不賺錢我也願意。但租客跑了,你很難用自己願意解釋,唯一的解釋就是,承認自已當初眼瞎。然而我們就是不願意承認錯誤,所以才會如此痛苦。

賭徒效應的例子也是一樣,如果賠了大筆錢之後收手離開,豈不是證明自己錯了嗎?只能繼續賭下去,萬一贏回來翻盤了,不就沒事兒了嗎?

在我當交易員的時候,我就發現了一個現象:越是心高氣傲、自尊心比較強的男交易員,越容易犯賭徒效應的錯誤。他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出現巨額的虧損,原因就是出現了一筆虧損之後,往往急於翻盤,結果越虧越多。

所以要想開,我們都是普通人,不是神仙,誰這一輩子不會做點錯事呢?錯了再改,沒什麼大不了的。改了再錯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大家如果能夠嘗試著去接受自己的錯誤,接受生活中的失誤和不如意,達到一種淡定的狀態,那麼即便沒學過經濟學,也能比較少受沉沒成本的影響。

第三點,當我們了解了前面兩個原理時,我們就可以用沉沒成本去影響別人,改變別人的判斷,這也是「沉沒成本第三定律」。

很多男生在追人的時候事無巨細,隨叫隨到,但鞍前馬後地服務女神好幾年,最終人家也不理你,這種男生在網上被嘲諷叫作「舔狗」。學完這一節我們會知道,不斷付出這種行為,得到的是沉沒成本。這種沉沒成本導致他很難放棄,陷了進去,他很可能最終自己都分不清楚,一直這樣追求,究竟是真的愛女神,還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很有可能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所以自己也催眠自己說這就是為了愛情。

所以,一味地付出只能影響自己,你要想改變對方,那麼就需要讓對方付出,讓對方增加沉沒成本。當你鞍前馬後了一段時間後,趕快趁機讓對方幫你做一些細微的事兒,比如讓對方幫忙擰瓶蓋等。想要改變態度,索取會比付出更有效。

我有一次聽到一個老江湖談自己的人生感悟。這個人說,自已一生之中幫助過很多人,也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那麼誰才是自己最親近的朋友呢?他本能地以為那些受到過自己幫助的人,會更願意把自己當朋友,結果當自己遇到事之後,發現曾經受過自己幫助的人,基本都求不著,而那些曾經幫過自己的人,基本都還會願意再次幫助自己。我當時聽完這個感悟,頓時覺得,這不就是沉沒成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