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工資屬於什麼資產,為什麼
工資不屬於資產。如果是辦公室人員工資,那就是管理費用;如果是工廠工人工資就是製造成本月末要轉生產成本,對於一般的小規模或是一般納稅人,都進管理費用。
新企業會計准則雖仍設置了「長期股權投資」科目,但其核算內容和其次核算方法與原制度相比有了根本性變化。另外新企業會計准則還設置了「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科目,調整時,企業應對「長期股權投資」科目的余額進行分析:
對於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產生的長期股權投資,「長期股權投資——股權投資差額」科目的余額全額沖銷,並響應調整「盈餘公積」和「年初未分配利潤」科目。
(1)會計學為什麼成本不算工資擴展閱讀:
資產必須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是指企業享有某項資產的所有權,或者雖然不享有某項資產的所有權,但該資源能被企業所控制。例如,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要求,也應將其作為企業資產予以確認。
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是指直接或間接導致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流入企業的潛力。資產必須具有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不能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不能確認為企業的資產。
❷ 工業企業中生產工人的工資為何計入到生產成本為什麼不計入到製造費用中有老會計願意教做賬么
生產成本包括迅氏直接材料,直接腔衡人工,製造費用,所以工人工資應直接計入生產成本,車間管理人畝圓散員的工資計入製造費用,最終也是要轉入生產成本的。
生產成本是直接成本,製造費用是間接成本
❸ 成本會計中工資核算要怎麼算
薪資明細表一般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部分:收入元素、扣減元素、社保公積金費用、應付工資、稅前工資、個人所得稅、稅後扣除項目、實際收入。
1、收入元素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資、計件工資、補貼(常見的有:交通補貼、通訊補貼、餐費補貼、油費補貼、住房補貼、駐外補貼、夜班補貼、出差補貼等)、津貼(常見的有:崗位津貼、技術津貼、職稱津貼等);
帶薪假期工資(帶薪假期一般有:年假、病假、產假、產檢假、陪產假、喪假、工傷假、婚假、哺乳假、流產假)產假工資差額、獎勵金額、優秀員工獎、高溫補貼、防寒補貼、經濟補償金、競業限制補償金、加班工資(平時加班工資、周末加班工資、法定節假日加班工資)、工齡工資、補發工資等。
2、扣減元素包括:事假扣除、績效獎金扣除金額、考勤扣除(遲到、早退、曠工、缺卡等)、其他罰款、抵稅額等。
3、應付工資即收入元素加扣減元素的總和。
4、社保公積金費用報告:社保公積金繳費基數、社保公積金繳費比例、社保公積金繳費金額(公司部分和個人部門)。
5、個人所得稅:個人稅前工資超過免稅起征點的部分要按照一定的稅率繳納個稅,一般都由公司代為扣除和申報。稅前工資=應付工資-社保公積金費用(個人部分)-抵稅額。
6、稅後扣除、補發項目:一般為公司特殊的規定項目,如水電費、借支費用等。
7、實際工資:即員工當月實際收到的工資。實發工資=稅前工資-個人所得稅-稅後扣除項目+稅後發放項目。
(3)會計學為什麼成本不算工資擴展閱讀
1、當月實際工作日:某一個月份除周六日以外的天數,包含法定節假日天數。即員工某月應出勤的天數。例如:2016年12月自然日天數為31天,工作日天數為22天,則當月員工應出勤的時數為22天。員工正常出勤的工資應該按照實際出勤天數與該應出勤天數進行折算。
2、月工作日:勞保部門規定的以制度月工作時間,每月固定為20.83天。
月工作日=(365天-104天(每年周末休息日)-11天(法定節假日))/12月=20.83天。需要明確的是20.83天和工資計算沒有直接關系,只是月出勤天數的基準而已。
3、月計薪天數:勞保部門規定的計算日工資、小時工資時的天數為21.75天,與制度月工作日的區別為該天數包含每年11天的法定節假日天數。
月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月=21.75天。法定假日現在為帶薪假日,平時加班、休息日加班、法定假日加班都是按照21.75天計薪日得出的「日工資」來計算加班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