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機會成本
前段時間聽到過讓人潸然淚下的創業故事是,10年前,一位創業者以80萬元的總價賣掉自己深圳的房子去創業。幾年白手起家的努力後,公司開始走上了正軌。辛苦打拚到去年,終於賺到了400多萬元的利潤。他非常高興。最近他用這些錢做首付,把自己當初賣掉的那套房子又買回來了。
很多人說,房地產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負擔。為什麼這么說?大家都能賺點錢,不是挺好的嗎?要理解這句話,你首先要理解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機會成本。
你到底是賺還是賠,不能僅僅看賬面收益,還要看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你做了某項選擇,而不得不因此失去的其他利益。比如,如果做出選擇A,就必須放棄B的話,B就是A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一個聽上去很簡單,但是在商業決策中,極其重要的概念。經濟學大師弗里德曼說過,你去吃飯,就算餐廳不收你的飯錢,你還是要付出代價的。比如你用這個時間,談了一筆生意,去圖書館獲得新知,甚至偶遇未來的女朋友。這些「可能性」,都是你吃這頓飯的「機會成本」。所以他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你要知道你每一項選擇,都有機會成本,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B. 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你了解多少
在經濟學定義中提過資源是稀缺的,你不可能擁有一切,所以必須做好取捨?換句話說,你每做一個選擇,背後都會有放棄。你放棄的其他選項中,最高的價值,就是這個選擇是機會成本?
濃縮成一句話——機會成本就是你放棄的最高價值。
教科書經常會用時間或者金錢的分配來進行舉例。我們先看一個時間分配的例子。
你晚上回到家後,有兩小時空閑時間。這兩小時你可以有很多種選擇,看電影或者讀書,但因為時間有限,兩種樂趣不可兼得。在這里,看書的機會成本就是看電影的樂趣,看電影的機會成本就是看書的樂趣。
如果你覺得看電影更有樂趣,就說明看書的機會成本高。成本高的事,不要選,選成本低的。從經濟學的角度,哪怕你很閑,時間也一樣有成本。
巴菲特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叫「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因為就算是免費的午餐,不花錢也一樣花了時間,時間也有成本。
但是很不幸,國內認可時間機會成本的並不多。舉個例子,養一個孩子的成本是多少?如果按照會計的演算法,就看花出去的錢有多少。從出生開始,要花的錢有奶粉、尿布、服裝、搖籃、玩具等;上學之後,有學費、書本費、伙食費等。把所有這些錢加在一起,看花銷高低,成本大概幾十萬。
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我們考慮成本,從來不是按照支出多少錢來算的,而是看放棄了多少。上面這幾十萬直接花出的錢,是一種放棄,所以要計入成本中。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種放棄,比如說孩子出生後,有可能家裡的老人來幫忙照顧,那麼老人就放棄了他們娛樂或者工作的時間。再說孩子父母,為了陪伴和教育小孩,他們減少了自己工作或者加班的時間,減少了工作晉升的機會,減少了出去遊玩、娛樂的時間,犧牲掉了很多享受。
再進一步,小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有自己的卧室,父母不會收孩子的房租。但是如果沒有孩子,那麼可能會把這個空房間租出去收一份租金,也有可能把它改造成書房或者影音娛樂室,獲得一份享受。有了孩子之後,這個房間的價值也放棄了,這種放棄的成本也要計入。
養孩子的過程中,肯定還有很多很多的放棄。所以在經濟學視角下,這種成本是非常高的。
以上是關於時間的機會成本的例子,再說一個錢的分配的例子。
在我准備讀MBA之前,面臨一個選擇。MBA分為兩種:一種是脫產班,周一到周五上課,這個時間你不能再去工作;另一種是在職班,周六、周日上課,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讀書。脫產班的學費是15萬,在職的學費是30萬。所以我們怎麼衡量這兩個班的成本高低呢?直接按價格來衡量嗎?我們不是學會計的,所以按照經濟學,我們要去衡量機會成本,去考慮自己放棄了什麼。
脫產班首先放棄的是學費15萬;其次要放棄工作脫產兩年,就等於放棄兩年的年薪。所以,當我們考慮放棄的年薪之後,就會發現,即便一個年薪只有10萬的人,他讀脫產班的成本也已經達到了35萬,已經略微超過了在職班的學費。如果年薪更高的話,那麼讀脫產的成本只會大幅高於在職班。
放棄的只有這兩項嗎?應該還不止。越高端的工作,就越會考慮候選人的職業連貫性以及累計的工作年限。工作年限短或者是中間有斷檔,都屬於求職過程中的瑕疵,這種瑕疵有可能讓你無法進入最好的企業,而最好的企業和次好的企業之間,同樣的崗位可能還會存在著10%的年薪差異。多年累積,這種損失也是巨大的。
綜合以上種種,可以算出來,讀脫產班的機會成本可能超過50萬,對高收入的人來說,甚至超過100萬。相較之下,當然是在職班便宜,所以上海的名校MBA,在職班一年能招400個人,脫產班一年只能招30來個人。
聽完這兩個例子,相信你大概已經有點懂什麼叫機會成本了,但是這還不夠。
如果我拿出四張錢,一張100元、一張50元、一張10元、一張1元,你有一個選擇,可以從中選一張。這時候如果你選1元,就要放棄另外三張。另外三張中面值最大的是100元,所以你選1元的機會成本就是100元,選10元或者50元也是同理。只有選100元的時候,機會成本最低,因為你放棄的最大價值是50元,這是教科書教給我們的。
但是,現實生活中沒有這么容易、清晰的選項,以下幾種情況更為常見。
第一種情況:你面前有一個選項,但因為眼界問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還隱藏著一堆選項。
講一個20世紀90年代貧民窟美少女的故事,女孩生在窮鄉僻壤,學習不好但唱歌非常有天賦,中學老師推薦她去參加藝考,藝考的老師看到她以後,覺得她長得好看,唱歌又好聽,是一個寶貴的苗子,不管是學音樂還是學表演,前途都不可限量。藝考老師告訴這個孩子,一定要報北京的學校,去改變命運。結果考完後,女孩銷聲匿跡,老師上門去找才發現,村長家到女孩家說了親,彩禮收完,親事已定。老師不忍心她放棄大好前途,反復勸說,但這家人從來沒見過那種生活,在他們看來,嫁給村長家的兒子就等於榮華富貴了,站在門口就能實現理想生活,為什麼要去遙遠的城市呢?
故事講完,大家心裡應該會有各種感慨,記住現在這種情緒和唏噓的感覺。因為直覺是一種感覺記憶,就像人看到黑暗,會感到很害怕,之後當你做選擇的時候,如果有要唏噓的直覺,就說明你開始有了機會成本思維的底子。
第二種情況:商業社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洗腦,比如有商家跟你說,看這里有1元,它超級有價值,你趕快來拿,然後你就被眼前的1元吸引了,別的都忘了,這叫洗腦成功。
假如有一個物品,我們預期它會持續地漲價,每年增長10萬,2020年它值50萬,到2024年會值90萬。那麼,2020年讓你花80萬買,你怎麼計算你的盈利和虧損呢?在商業社會中,商家會天花亂墜地給你宣傳,說5年後它肯定值90萬,你現在花80萬買,5年後就能賺10萬。如此一來,很多人真的就沖過去買了。然而我們在經濟學上要算機會成本,要算放棄的東西。如果你本來能用50萬買到,結果你非要花80萬不可,等於你多放棄了30萬,這就是虧了30萬。你本來能賺40萬,現在只賺10萬,這就是虧損30萬。
我們再回到這4張錢,前面已經說了兩種情況,一是眼界問題,二是洗腦問題。
還有第三種情況:預見性的問題。
比爾·蓋茨在大學期間,輟學去創辦微軟。我們事後當然能看到,當時他選擇繼續讀書的機會成本,就是失去微軟。去創辦微軟的成本,是要中斷學業。我們現在知道微軟很牛,所以知道失去微軟的成本最高,所以不能選成本高的,退學創業是對的。然而在當時結果沒發生的時候,兩個選項是透明的,你根本就看不清楚每張錢到底是什麼價值,所以有可能預判錯誤。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的機會成本是最難以讓人理解的,因為它未必是真實發生的,因為你放棄的東西,往往只是一種可能性,能不能預見得到這種潛在的可能性,取決於你的想像力、預見性、規劃能力,以及你的膽量和野心。
茨威格寫過一本書,叫《斷頭王後》。這本書的主人公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後,這個王後出身名門,一生最愛玩樂,她大修宮殿,每天舉辦舞會,買最奢華的衣服珠寶,花光了法國的國庫。20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瑪麗·安托瓦內特被送上了斷頭台,史稱「斷頭王後」。
茨威格寫到她早年的奢侈生活時,無比感慨,寫下了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這個價格是什麼啊-機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