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致營業成本異常波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這個有很多方面的,比如說原材料突然漲價 ,人工費用增加,意外的事件發生,都可能導致營業成本增加。
2. 社會運行成本上升的原因有什麼
導致當下中國社會運行成本居高不下既有主觀意識的原因, 也有客觀體制的 因素和外在因素的連帶影響。 以「地溝油」事件為例,它已經引起了公眾長時間的關注,中國各地方政府 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投入資金整頓。但有機構推算,目前我國每年流回餐館 的「地溝油」約有 200 萬—300 萬噸。我們在外面吃 10 頓飯,可能就有 1 頓會 碰上「地溝油」。
可見投入的成本收效並不明顯,而政府作為國家的管理者並不 能就此對問題置之不理,這就導致了政府治理「地溝油」的成本不斷上升。 探因如下: 官員的主觀意識 政府官員也是「經濟人」,那麼他就具有利己性,追求消費的最大化。因為 政府成本和收益的分離, 使得政府預算盈餘或政府收益不能在政府官員中進行再 分配,所以政府的行為目標往往不是節約成本增加產出,而是致力於預算開支和 政府消費的擴張。目前,在我國政府中存在的諸多消費隨意性大,財政資金浪費 嚴重的現象多和這種主觀傾向密切相關。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 中的威信和形象。 現行財政管理制度的缺陷
1. 財政預算制度的缺陷 我國現行的政府預算收支科目是建國初期依據計劃經濟管理體制要求建立 起來的,幾十年來基本框架一直沒有進行較大調整,收支分類的缺點和局限性也 日漸顯現,有學者對這一個問題進行了歸納:一是收支范圍偏窄,部分收支項目 分類較粗,分類體系、結構不夠科學,難以客觀、准確地反映政府各方面職能活 動,缺乏軟預算約束。這樣一種財政體制使得一些需要加強建設的事項因沒有項 目經費而苦坐等待,一些有經費的項目又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消費對象。在專款專 用制度下,這種矛盾就只能產生「雙輸」的結果。 美國學者戴維·奧斯本和特勒·蓋指出:「精明的政府管理人員會把每一個 明細分類中的每一分錢都花掉,不管他們是否有需要。這說明政府機構為什麼會 變得如此臃腫。 原因是我們的預算制度實際上在慫恿每一個政府管理人員浪費錢 財。」中美財政體制雖然不是完全相同,但是由於財政預算體制的缺陷而引起的 消極影響還是具有比較意義的。
2. 缺乏有效的績效評估制度 績效評估通過訂立明確標准, 可以將組織、 人員的行為引向設定的目標導向, 同時,績效評估通過比較的方式,還可以約束組織、人員的不規范行為,建立競 爭機制。 「地溝油」應該怎麼管?當前,運動式的突擊檢查是治理「地溝油」的主要 手段:政府部門統一行動,端掉回收、煉制「地溝油」的黑窩點。這種「圍剿式」 的集中整治,雖有立竿見影的戰果,卻難以走出「一管就見效,一松就泛濫」的 怪圈。為了尋找更有效的管理機制,績效評估機制是必要的。
一些客觀原因的連帶影響 1. 政府部門規模的連帶影響 政府部門規模擴張,政府運行成本自然連帶上升,不僅如此,在我國,政府 部門規模還有一個領導公務人員職數過多的突出問題,即編制不科學。據有關資 料顯示,我國部門的領導人員與下屬人員之比為1 ∶ 0.84,高於美國、日本、 印度等國的同類情況。在我國,有的部門領導人員就佔了一半的比例,
1 個科長 下面就只有1 名科員,甚至,只有科長沒有科員。各級黨政機關領導人員職數過 多,不僅體現在副職人數多,而且有的副職還能享受正職待遇。名目繁多的領導 人員,無形中增加了與此相關的職務消費,導致運行成本居高不下。
2. 政府交易成本的連帶影響 良好的運行機制意味著決策信息充分、政令暢通、反饋及時,即各個過程與 環節相互配合,協力處理行政問題。但是,在我國,由於機構臃腫、層級過多和 職能模糊權利界定不清等原因,不僅嚴重影響了政府效率的優化,還使得政府管 理過程中的協調成本和代理成本大幅度提高。 從橫向的角度看,政府一般首先從橫向上進行職能的劃分,並按照職能的不 同,分別設立不同的機關提供不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務。「從顧客的角度看,按職 能分工的層級組織是一種次優機構。因為,與按業務流程的組織結構相比,它運 行延誤多,費用高,效率低。」這樣一種管理模式,容易引發政府部門之間推諉 扯皮、相互掣肘的現象,容易生成職權關系復雜、權責不明的問題,往往導致多 個政府部門插手同一事情或管理同一對象, 或者根據自身利益而刻意忽視經濟改 革過程中衍生的社會問題, 這種現象使得各個部門之間由於行政目標函數差異而 引起的協商、談判、整合成本倍數上升。這種管理模式也容易滋生過多的行政決 策和審批流程。
從縱向的角度看,我國目前有中央、省、市(地區)、縣(市)、鄉(鎮) 五級政府,五級政府對應五級財政,加重了政府的運行成本。政府層次太多,而 管理幅度太小。由於層級過多,信息流在政府系統傳遞中發生能量的消耗,一方 面容易導致上下級之間信息的不對稱,另一方面,政府各機構之間存在著人為的 阻隔,導致政府內部信息流通不暢,信息利用率低。層層上報審批的運行機制使 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在部門層級之間, 最終導致政府運行不暢, 成本上升。
更為重要的是, 每一級政府層次的設立, 必然有與之相適應的機構、 人員來支撐, 連帶影響也就會增加政府運行成本。此外,過多的政府層級,使中央到地方的分 級職能分配和實施過程中,產生了過長的委託代理鏈。委託代理鏈越長,相對委 託人、代理人越多,他們之間的利益對沖、信息扭曲就越大,從而提高了代理成 本。 「地溝油」 到底歸誰管?我國對 「地溝油」 的監管涉及衛生監督、 食品安全、 工商管理、質量監督、環保、市政市容等多個部門,由於管理難度大、成本高, 「誰都管」變成了「誰都難管」 。監管的缺失,給不法商販提供了「黑色產業」 的膨脹空間。因此,進一步明確監管部門、監管職責,是規范「地溝油」回收利 用的當務之急。
3. 政府消費特性的連帶影響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的價格受到供給與需求的雙重影響,反過來價格的 變動又進一步的影響到該種商品的供給量和需求量。同時,在市場中,幾乎所有 的商品都存在著替代品。商品可替代的大小影響到該種商品對價格的敏感程度。 一般來講,商品價格的下調會導致對該種商品的需求量下降,但是可替代性大的 商品所受到的影響顯然會高於可替代性相對較小的商品。 當某種商品價格上升的 時候, 出於降低生產成本的考慮, 市場中的其他主體會在保證質量不變的情況下, 選擇該種商品的替代品。 政府運行中所消耗的各種資源的購買雖然是以稅收為後 盾的,但是購買行為作為發生在市場中的行為同樣要遵守市場價值規律。但是, 由於政府僅僅是一種代理機關,它的行為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限制,與市場中的 企業不同,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根據市場的變動自由地決定商品的購買。最主 要的原因是,由於政府的運行資金主要來自於稅收和各種收費,這種強制性徵集 而來的資金與政府部門之間不存在直接的聯系, 稅收的減少並不一定導致特定政 府部門可用資金的減少,而稅收的節余也不會直接歸特定部門或個人。因此,當 商品價格上升的時候,政府並不一定會轉向該種商品替代品的購買,也不必然引 起政府對該商品購買量的下降。因此,隨著商品物價總水平的上升,政府的運行 成本可能還會持續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