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機會成本的含義及其應用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
主要應用在投資過程中.在投資決策中,放棄次優方案而損失的「潛在利益」,是選取最優方案的機會成本.比如投資者僅有一份資金,投資股票時必須放棄國債與基金.假如國債投資收益為1萬元,基金投資收益為2萬元,而股票投資收益為3萬元,則股票投資的機會成本是2萬元,國債投資的機會成本為3萬元,基金投資的機會成本也是3萬元.這機會成本並不牽涉實際金錢交易,所以也可成為隱含成本.
2. 機會成本在經濟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也可以理解為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還指廠商把相同的生產要素投入到其他行業當中去可以獲得的最高收益。
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如下:
案例資料
資料1、某企業准備將其所屬的餐廳改為洗浴中心,預計洗浴中心未來一年內可獲利潤70000元,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主是否應該將其所屬的餐廳改為洗浴中心?他應該怎樣決策?
機會成本
資料2、某企業有一筆閑置資金,如果用來購買設備,當年可盈利70000元,也可入銀行,每年得到利息50000元,那麼,企業主是否應將這筆錢用來購買設備?
資料3、投資者王某可以選擇股票和儲蓄存款兩種投資方式。他於1999年9月1日用1萬元購進某種股票,經過一年的操作,到2000年9月1日,投資股票的凈收益為450元。如果當時他將這1萬元存入銀行,一年期定期儲蓄存款的年利率為2.25%,扣除利息稅,則有180元的實際利息凈收益。
從上例可以看出,這180元就是王某投資股票而放棄儲蓄存款的機會成本。若考慮機會成本,王某的實際收益應為270元,而不是450元。如果到2000年9月1日,王某投資股票獲得的凈收益為150元,若考慮機會成本,他的實際收益則是虧損30元。
3. 什麼是機會成本及其在生活中的實例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
也指做一個選擇後所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
實例:
你本來買了股票A,後來賣掉了,再買了股票B。結果你買股票B虧了5000元,而如果繼續持有股
票A可以賺2000元。這個時候機會成本=5000+2000=7000元 機會成本一般指喪失的收益。
2.今晚你媽媽叫你去外婆家,說外婆要送你一台筆記本電腦,而你爸爸叫你去奶奶家,說奶奶給你買了一
輛自行車,姐姐叫你吃肯德基去; 總共有3種可能 ,如果你選擇去外婆家,那你就要放棄筆記本電腦和肯德基還有自行車;
你選擇了筆記本電腦,放棄自行車和肯德基,比較後兩者,取價值大的自行車,所以你去外婆家獲得筆記
本電腦的機會成本就是一輛自行車。
3.當一個廠商決定利用自己所擁有的經濟資源生產一輛汽車時,這就意味著該廠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
的經濟資源來生產200輛自行車。
於是,可以說,生產一輛汽車的機會成本是所放棄生產的200輛自行車。如果用貨幣數量來代替對實
物商品數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輛自行車的價值為10萬元,則可以說,一輛汽車的機會成本是價值為
10萬元的其他商品。
4.某企業有50萬元資金,擬投資快餐業,預計年收益為3萬元。而投資房地產,預計年收益是10萬
元,則投資房地產的機會成本是3萬元。
拓展資料:
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機會成本遞增法則是指:在既定的經濟資源和生產技術條件下,每增加一單位一種產品的產量所產生的機會成本遞增,即要放棄更多其他產品的產量。
如果在選擇中放棄選擇最高價值的選項(首選),那麼其機會成本將會是首選。而作出選擇時,應該要選擇最高價值的選項(機會成本最低的選項),而放棄選擇機會成本最高的選項,即失去越少越明智。
4. 機會成本的准確定義是什麼主要運用於哪些領域呢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
在生活中,有些機會成本是可以用貨幣來進行衡量的。例如,農民在獲得更多土地時,如果選擇養豬就不能選擇養雞,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養雞的收益。但有些機會成本往往無法用貨幣衡量,例如,在圖書館看書學習還是享受電視劇帶來的快樂之間進行選擇。而機會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選擇後其中一個最大的損失,機會成本會隨付出的代價改變而作出改變,例如被舍棄掉的選項之喜愛程度或價值作出改變時,而得到之價值是不會令機會成本改變的。
而如果在選擇中放棄選擇最高價值的選項(首選),那麼其機會成本將會是首選。而作出選擇時,應該要選擇最高價值的選項(機會成本最低的選項),而放棄選擇機會成本最高的選項,即失去越少越明智。拿融資租賃和貸款比較誰的融資成本高,如果不把機會成本加進去的話,可能會得出一個不正確的結論。比如人們通常感覺融資租賃的融資成本比銀行貸款高。出現這種認識錯誤的主要在於沒有把機會成本考慮進去。
生產一單位的某種商品的機會成本是指生產者所放棄的使用相同的生產要素在其他生產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例如,當一個廠商決定利用自己所擁有的經濟資源生產一輛汽車時,這就意味著該廠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經濟資源來生產200輛自行車。於是,可以說,生產一輛汽車的機會成本是所放棄生產的200自行車。如果用貨幣數量來代替對實物商品數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輛自行車的價值是10萬元,則可以說,一輛汽車的機會成本是價值為10萬元的其他商品。
在西方經濟學中,企業的生產成本應該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理解。企業的生產成本可以分為顯成本和隱成本。
「機會成本」的概念告訴我們,任何稀缺的資源的使用,不論在實際中是否為之而支付代價,總會形成「機會成本」,即為了這種使用所犧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夠帶來的益處。因此,這一概念拓寬和深化了對消耗在一定生產活動中的經濟資源的成本的理解。通過對相同的經濟資源在不同的生產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較,將使得經濟資源從所得收入相對低的生產用途上,轉移到所得收入相對高的生產用途上,否則就是一種浪費。
5. 機會成本法的應用
外部市場條件下的應用
中間產品存在外部市場,即市場價格可供利用時,理想的內部轉移價格應是含一定折扣的市場價格。根據機會成本法,在完全市場下,銷售分部可以向外部以市場價格銷售任意數量的產品,若轉移價格比市場價格低,它就會遭受損失。同樣的,購買分部也能以市場價格獲得所需的產品,故它不願意支付比市場價格更高的價格購買內部產品,此時銷售分部的最低轉移價格和購買分部的最高轉移價格似乎就是市場價格,其實不然。機會成本法在指導內部定價時能同時滿足合理業績評價,目標一致和自主經營權這三項,此時的市場價作為轉移價僅能充分說明各分部的自主經營決策權,未能很好地體現業績評價與目標一致的功能。從目標一致上講,公司應鼓勵購買分部向銷售分部采購內部產品,銷售分部應優先向購買分部銷售不是都從市場上購買(或銷售);從業績考核上講,由於是內部轉移物品,與產品銷售相關的銷售費用、包裝費用、廣告費用、收款費用、壞賬損失及各種相關稅費等並未實際支出,若以市場價為內部轉移價將虛增銷售分部的利潤,不能完全真實地體現出銷售分部的業績。因此,合理的內部轉移價格應是打了一定折扣的市場價格,具體折扣的比例可以由公司總部制定也可以由銷售分部與購買分部協商,這樣的定價既不會損害銷售分部的利益,又會促使購買分部主動地向銷售分部購買而向市場購買,因為這樣的價格低於購買方的機會成本,購買方有利可圖。所以,當中間產品存在外部市場時,合理的內部轉移價格是折扣後的市場價格,它能使業績評、目標一致、自主經營有機結合。
非外部市場條件下的應用
當中間產品不存在外部市場,無法確定中間產品的市場價格時,以市場價為基礎的轉移價格就不適宜了,此時用機會成本法指導的內部轉移價格是協商轉移價而非以成本為基礎的轉移價格。這是因為以成本為基礎的轉移價格(包括完全成本、完全成本加成及變動性成本加固定成本)的弊端很多。
(1)以成本為基礎的轉移價格不考慮或很少考慮雙方的機會成本。如完全成本所耗直接材料、人工、變動性製造費用及部分固定性製造費用完全由銷售方控制,購買分部無法控制其成本,此價格不是購買方所願意接受的價格,它將可能由於銷售分部的行為而受損,這樣會產生不良刺激並歪曲業績的評價,造成分部間的苦樂不均,影響公司的整體利益。
(2)它沒有考慮不完全市場競爭對企業的影響。例如,在不完全的市場競爭中,銷售分部可能無法銷售其所有的產品,這將導致生產能力過剩,生產能力的過剩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銷售分部的產品價格,而購買分部所能接受的機會成本也將充分考慮生產能力過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