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分攤成本的方法有哪些
成本費用泛指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所發生的各種資金耗費。其分配方法5種,分別是: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分類法、ABC成本法。
具體來講:
1、品種法:以產品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2、分批法:以產品批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3、分步法:以產品生產階段、「步驟」作為成本計算對象,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
4、分類法:以「產品類」作為成本計算對象、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
5、ABC成本法:是一種將製造費用等間接費用不按傳統的方法,而是以「作業」為費用歸集和分配的方法,它能夠更加合理地分配間接費用,使成本的計算更加合理。
以上方法均是基於以下分攤成本五大原則:
1. 成本降低原則。成本管理要「以人為本」,只有獲取利潤,才能求得生存,並增加投資,擴大生產經營規模,以求得發展,廣大職工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必須將全體員工都動員起來,真正做到全員重視成本,全員抓成本管理。
2. 有償使用原則。有償使用是指,企業把與生產經營相關的資源提供給阿米巴組織或個人使用,而阿米巴組織按照有償使用合同的規定,一次或分年度向企業繳納有償使用費的行為。
3. 資源有效使用原則。企業的有效資源是指企業整個資源體系中,可以有效利用的部分。例如,企業擁有非常優秀的人才,但沒有合理利用人才,就不構成有效的人力資源。這正是許多企業面臨的困惑,一方面公司人才濟濟,但另一方面人浮於事,有效人力資源不足。可見,有效的人力資源的大小不是由人力資源的數量決定,而是由人力資源的質量,即人力資源的適用率和人才能力發揮率決定的。
4. 一致認同原則。公共費用分攤是開展經營活動的基礎,直接決定了經營支出項目,進而對經營收益產生決定性影響,因而也決定了經營模式的認同程度。
5. 促進合作原則。公共費用分攤應當能促進組織之間的合作。
㈡ 費用要素包括哪些
問題一:成本要素有哪些? 你好,成本的要素一般有這四項,請看下面內容 成本要素一般分為: (1)原材料:指生產耗用由外部購入的原料、主要材料、輔助材料和其他材料。 (2)燃料:指耗用由外部購入的燃料。 (3)工資及附加費:指付給工人和職員的工資和附加費。 (4)折舊費:指提取各項固 望笑納!謝謝!
問題二:利潤要素包括哪些? 通常,利潤表主要反映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構成主營業務利潤的各項要素。從主營業務收入出發,減去為取得主營業務收入而發生的相關費用、稅金後得出主營業務利潤。(2)構成營業利潤的各項要素。營業利潤在主營業務盯激利潤的基礎上,加其他業務利潤,減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後得出。(3)構成利潤總額(或虧損總額)的各項要素。利潤總額(或虧損總額)在營業利潤的基礎上加(減)投資收益(損失)、補貼收入、營業外收支後得出。(4)構成凈利潤(或凈虧損)的各項要素。凈利潤(或凈虧損)在利潤總額(或虧損總額)的基礎上,減去本期計入損益的所得稅費用後得出。一、主營業務收入減: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二、主營業務利潤(虧損以「―」號填列)加:其他業務利潤(虧損以「―」號填列)減: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三、營業利潤(虧損以「―」號填列)加:投資收益(損失以「―」號填列)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減:營業外支出激核四、利潤總額(虧損以「―」號填列)減:所得稅五、凈利潤(虧損以「―」號填列)營業外收入是利得的組成部分,是非日常活動產生的,它隻影響利潤總額,不影響日常活動產生的營業利潤。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問題三:要素費用包括哪些?如何進行要素費用的歸集 要素費用的組成:
(1)外購材料。它是指企業為生產耗用而從外部購進的原材料、輔助材料、半成品、包裝物、低值易耗品、修理用備件以及其他直接材料。
(2)外購動力。企業生產耗用而從外部購進的各種動力。
(3)外購燃料。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一切向外購進的各種燃料,包括固體燃料、液體燃料、氣體燃料等。
(4)職工薪酬。企業所有應計入生產費用的職工工資、工資性津貼、補貼、獎金及職工福利費用等。
(5)折舊費與攤銷費。企業計提的固定 資產折舊費和無形資產等的攤銷費。
(6)利息支出。借款利息支出減去利息收入後的金額。
(7)稅金。計入管理費用的各種稅金。
(8)其他支出。不屬於以上個要素的費用支出。如差旅費、辦公費、租賃費、保險費和訴訟費等。
1.輔助生產費用的歸集
輔助生產費用歸集和程序與基本生產費用歸集和程序相類似。「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科目可以按成本項目設置明細賬,歸集所發生的直接費用;單獨設置「製造費用―輔助生產車間」科目,歸集所發生的間接費用。期末,再從「製造費用」科目的貸方直接轉入或分配轉入「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科目及其明細科目借方的製造費用成本項目。
為了簡化核算工作,輔助生產所發生的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都記入「輔助生產―生產成本」科目及其所屬明細賬,不單獨設置「製造費用―輔助生產車間」科目。這樣,計算輔助生產成本時,可將成本項目與製造費用項目結合起來,設置簡化的項目,即費用項目,在「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明細賬中按成本項目與費用項目結合歸集費用,計算成本。
2. 製造費用的歸集和分配,是通過設置「製造費用」科目進行的,各項製造費用發生時,在生產多種產品的車間中,一般很難直接分清應由各成本核算對象負擔多少,因此,先通過「製造費用』科目借方匯總;月末,採用一定分配標准從該科目的貸方,分配轉入有關成本計算對象。該科目按照車間、部門設置明細賬,賬內按費用項自反映。製造費用的分配方法主要有:生產工時比例法、生產工人工資比例法、機器工時比例法、按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法等。分配時通過編制製造費用分配表進行,根明則掘據分配表編制會計分錄,登記有關總賬和明細賬。期末一般應無余額,如果期末有餘額(借余或貸余),則作為待攤費用或預提費用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年未如有餘額時,在12月末進行調整,調整後應無余額。
3.廢品損失的歸集
不符合規定的技術標准,不能按照原定用途使用,或者需要加工修理後才能使用的在產品、半成品和產成品,不論是在生產過程中發現,還是在入庫後發現的,都是生產中的廢品。按其報廢程度和修復價值,可分為不可修復廢品和可修復廢品。廢品損失也就是指的不可修復廢品的報廢損失和可修復廢品。廢品損失也就是指的不可修復廢品的報廢損失和可修復廢品的修復費。不可修復廢品的成本有兩種方法計算:(1)按廢品所耗實際費用的計算方法;(2)按廢品所耗定額費用的計算方法。通過廢品損失計算表,計算不可修復廢品的成本和廢品損失。 廢品損失的歸集和分配是通過設置「廢品損失」科目進行的。該科目借方登記不可修復廢品的成本和可修復廢品的修復費用,貸方登記不可修復廢品的殘值,以及廢品凈損失轉入「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科目的借方數額。期末根據廢品損失計算表,編制會計分錄,登記「廢品損失」總賬和明細賬,以及有關的科目。
問題四:請問費用要素和要素費用的區別是什麼 5分 費用要素和要素費用的區別是什麼?
1. 要素費用是指:按企業經濟釘務的性質分類的方法:它按費用的原始形態分類為:材料,工資。費用。
2. 費用要素是指:按企業經濟用途分類的方法,如企業產品成本核算的項目:中:原材料費用:工資;專用費用;廢品損失。製造費用等;
3.》兩者主要區別就是分類的口徑不同。前者是按原始形態分類;後者是按經濟用途分類:前者的「材料」要素1項,可以在後者的:原材料;廢品損失;製造費用都有發生。(因為它的費用中都含有材料費用)。
問題五:費用要素特點的有什麼 費用要素的特點:
1、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2、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
3、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
問題六:費用類賬戶有哪些科目 你說的是會計要素劃分中的費用類科目?
那樣的話包括在會計實務中兩類科目:成本類科目和損益類科目中的損失部分
主要包括: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營業外支出等
問題七:會計六大要素包括哪些內容? 會計的六大要素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1)資產是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並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經濟資源,該資源能夠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按照資產流動性的大小可分為:流動資產、長期資產;長期資產可以分為:中長期貸款、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其他資產。(2)負債是過去經濟業務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會使經濟利益流出企業。負債分為:流動負債、長期負債。(3)所有者權益是所有者在企業資產中享有的經濟利益,其金額是資產減去負債後的余額,即凈資產,也可以說是所有者享有的企業凈資產。(4)收入是企業在日常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中形成的經濟利益總流入。收入分為:營業收入、其他收入。(5)費用是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經濟活動中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費用與收入相配比。(6)利潤是企業在一定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有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等幾個概念。
問題八:生產費用要素有哪些 生產費用按經濟性質分類的構成內容。如企業的原料和主要材料、輔助材料、外購燃料、外購動力、工資和工資附加費、折舊修理費、其他費用等。按費用要素列示企業生產費用可以說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耗用。
問題九:什麼是會計要素?具體包括哪些要素?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如何? 會計要素是指會計報表的基本構成要素。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將會計要素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股東權益)、收入、費用(成本)和利潤六個會計要素。
會計要素的內容:
財政部2006年2月15日頒發的《企業會計准則》明確規定了企業會計要素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大基本會計要素。
(一)資產
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所形成的,由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並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有以下特徵:
①資產是由於過去的交易或事項所形成的,如過去購買、生產、建造等等,預期在未來發生的交易或事項不形成資產。即資產是現實中的資產而不是預期的資產(如談判或計劃中的)。
②該項資源必須為企業所擁有或控制,指企業享有該項資源的所有權,或雖不享有所有權,但該資源能被企業所控制。這樣才能排他性地從中獲取經濟利益。
③該資源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指直接或間接導致現金或現金等價物流入企業的潛力。如貨幣資金可以用於購買所需商品,廠房、機器設備、原材料可以用於生產經營過程,製造商品出售後收回貨款即為企業獲得的經濟利益。
④該資源的成本或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按資產的流動性可將其分為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即長期資產)兩類,其內容為:
①流動資產:可以在一年內或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變現、耗用的資產。如現金、銀行存款、應收款項、短期投資、存貨等。
②長期資產:是指變現期間或使用壽命超過一年或長於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的資產,包括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其他資產。
長期投資:准備持有一年以上,不隨時變現的股票、債券和其他投資
固定資產:使用期限較長,單位價值較高,並且在使用過程中保持原有實物型態的資產。如房屋建築物、機器設備等
無形資產:指企業為生產商品或者提供勞務、出租給他人、或為管理目的的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長期資產。如專利權、商標權、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等。
其他資產:除上述資產以外的資產,如長期待攤費用、銀行凍結財產、訴訟中的財產等。
(二)負債
由於過去的交易或事項所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特徵:
①這種現時義務是指在現行條件下已承擔的義務或者說經濟責任,其清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②負債是由於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
③流出的經濟利益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④負債有確切的債權人和償還日期,或者債權人和償還日期可以合理加以估計。
負債按流動性分:流動負債、長期負債
負債的內容包括:
①流動負債:指在一年內或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償還的債務。如短期借款、應付款項、應付工資、應交稅金等。
②長期負債:指在一年以上或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以上償還的債務。如應付債券、長期借款、長期應付款等。
(三)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是企業投資者對企業凈資產的所有權,是企業全部資產減去全部負債後的凈額。所有者權益表明了企業的產權關系,即企業歸誰所有。
所有者權益的特點:
①無須償還。除非發生減資、清算,企業不需償還所有者權益。
②企業清算時,接受清償在負債之後,所有者權益是對企業凈資產的要求權。
③可分享企業利潤。所有者能憑借所有者權益參與利潤的分配。
所有者權益的內容包括:
①實收資本:所有者按出資比例實際投入到企業的資本。
②資本公積:指由投資者投入但不構成實收資本,或從其他非收益來源取得,由全體所有者共同享有的資金。包括資本溢價、資產評估......>>
㈢ 成本費用的分配方法有哪些
企業的要素費用按與生產工藝的關系分類分為直接生產費用與間接生產費用。按其計入產品成本的方法分類分為直接計入費用與間接計入費用。直接費用可能是直接計入費用,也可能是間接計入費用。
直接計入的要素費用直接計入某種產品。而間接計入的要素費用分配關鍵是找到一種合理的分配標准。合理的分配標准與所分配的費用多少有密切的聯系,因而分配結果比較准確合理,而且還應是比較容易取得的資料,計算也應比較容易。分配間接計入費用的分配標准主要有三類:1 成果類:如產品的重量、體積、產量、產值等;2 消耗類:如生產工時,生產工人的工資、機器工時、原材料消耗量等。3 定額類:如定額消耗量、定額費用等。
分配時先計算費用分配率,即每一單位分配標准應負擔的費用額。然後再根據各種產品的分配標准額乘以費用分配率,即可求得每種產品應分配的間接計入要素費用。
部門費用的核算
部門費用是指企業為商品產品的生產提供產品、勞務或直接從事生產組織管理工作的生產部門所發生的費用。包括輔助生產成本和製造費用。
關於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可劃分為兩種情況:根據輔助生產車間生產的特點,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是,即產品性生產和勞務性生產。產品性生產如自製材料、工具、模具等,其特點是產品的生產與耗費可以分布在不同的時點。而勞務性生產其生產與耗費不能間斷,必須同時進行。如供電、維修、運輸等。
對於產品性生產的輔助生產成本可先計算出其產品的單位成本,然後再按各部門領用耗費多少進行分配。對於勞務性生產的輔助生產成本可採用直接成本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計劃成本法、代數分配法、順序分配法等方法進行分配。關於部門費用中的製造費用,應重點理解按年度計劃分配率法。採用這種方法,不論各月實際發生多少製造費用,每月各種產品中的製造費用都按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但在年度內如果發現全年的製造費用與實際數可能發生較大差額時應及時調整計劃分配率。採用這種方法製造費用的總賬和明細賬月末會有餘額,而且余額所在方向不固定,即有可能在借方,也有可能在貸方。這個余額就是全年製造費用的實際發生數與計劃分配額的差額,一般應於年末計入12月份的產品成本。生產損失的核算
生產損失是指在正常的生產下,為了獲得合格品而不可避免的、連帶發生的資金耗費。主要包括廢品損失和停工損失兩部分。在這兩部分損失中,除個人責任事故和非正常損失外,其餘都要由本期生產的同種產品或同類合格品的成本負擔。
1 廢品損失是指生產過程中發現的不可修復廢品的生產成本以及可修復廢品的修復費用,扣除回收的廢殘料價值和應收賠款以後的凈損失。
廢品損失的核算應專設「廢品損失」科目核算。可修復廢品的修復費用直接計入該科目,不可修復廢品的生產成本應先從生產成本賬戶中結轉出來計入生產成本。由於廢品損失屬於成本開支范圍的一項內容,因此計算出實際的費用損失之後,還應再轉入生產成本賬戶。
2 停工損失是指生產車間或車間內某個班組在停工期間發生的全部費用。包括停工期間發生的原材料費用、工資及福利費用和製造費用等。應由過失單位或保險公司負擔的賠款,應從停工損失中扣除。
為簡化核算工作,停工不滿一個工作日的,一般不計算停工損失。
在產品成本核算
約當產量法、按定額成本計價法、定額比例法三種方法。
1 約當產量法:所謂在產品的約當產量是將尚示完工的在產品按其完工程度或投料程度折算成完工產品的數量。
2 定額比例法:是指企業分別成本項目,按照完工產品與月末在產品定額耗用量或定額費用比例分配成本費用的一種方法。先計算出每一單位定額應分攤的費用即費用分配率,然後用費用分配率乘以完工產品或在產品的定額,分別計算出完工產品和在產品的生產成本。
3 按定額成本計價法:是指月末在產品成本按其數量和事先核定的在產品單位定額成本來計算在產品生產成本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將在產品實際成本與定額成本的差異全部轉嫁給了完工產品,因此如果在產品數量較多採用這種方法就不太合理了。
以上這三種方法是難度相對較大的方法,對此作了特別的提示。再次提醒大家要認真理解掌握每一種方法的優點及其缺陷,才能在實際工作中採用適合自己企業實際情況的具體方法。
㈣ 成本要素有哪些
工業企業生產成本要素一般分為原材料、燃料:指耗用由外部購入的燃料、工資及附加費和附加費折舊費。
成本要素是按成本中費用的經濟用途或費用的經濟性質所作的一種分類。用以分析在各個時期各種生產費用支出的多少。
工業企業生產成本要素一般分為:
原材料:指生產耗用由外部購入的原料、主要材料、輔助材料和其他材料。
燃料:指耗用由外部購入的燃料。
工資及附加費:支付給工人和職員的工資和附加費。
折舊費:指提取各項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用。
在SAP系統中,成本要素是用於記錄不同類型的費用,分為以下兩類:
一.初級成本要素,它們實質上就是財務會計中的損益類科目。
二.次級成本要素,它們可以用來描述管理會計內部各成本對象間成本流轉時的成本性質。
㈤ 請問成本六大要素是什麼
一、會計要素的定義 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進行的基本分類,是會計核算對象的具體化。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統稱為企業的六大會計要素。其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項會計要素表現資金運動的相對靜止狀態,即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構成資產負債表的要素;收入、費用和利潤三項會計要素表現資金運動的顯著變動狀態,即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構成利潤表的要素。二、資產負責表要素(一)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企業的資產按流動性: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 1.流動資產是指預計在一個正常營業周期內或一個會計年度內變現、出售或耗用的資產和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主要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資產、應收及預付款項和存貨等。2.非流動資產是指在流動資產以外的資產,主要包括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長期待攤費用等。 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的有形資產。 固定資產是企業的主要勞動資料,使用期限長,能夠連續參與若干生產經營過程,並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保持原有的實物形態基本不變。 無形資產: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等。(二)負債:指企業由過去交易或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 現時義務:是指企業在現行的條件下已承擔的義務,未來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義務不屬現在義務,不得確認負債。 負債按流動性分為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 流動負債:指預計在一個正常營業周期中清償或者自資產負債表日起一年內到期應予以清償的債務,以及企業無權自主地將清償推遲至資產負債表日後一年以上的債務,包括短期借款、應付及預收款項、應交稅費、應付職工薪酬等。 應交稅費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所得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附加等。(三)所有者權益:也稱為凈資產,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後由所有者享有的剩餘權益。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又稱為股東權益 所有者權益的來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利得和損失、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權益的構成內容通常劃分為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等項目。三、利潤表要素(一)收入: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日常活動:是指企業所從事的經常性的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活動。 企業非日常活動形成的經濟利益流入不能確認收入,而應當作為利得。收入不包括為第三方或者客戶代收的款項。 企業收入的來源:a.銷售商品收入 b.提供勞務收入 c.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 根據重要性要求,企業的收入可以分為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二)費用: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費用按照功能分為營業成本和期間費用兩大部分。 營業成本是企業本期已實現銷售的商品產品成本和已對外提供勞務的成本。 期間費用是企業為組織和管理企業生產經營、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以及銷售商品等而發生的各項費用。期間費用應在發生當期直接計入損益,並在利潤表中分項目列示,包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等。管理費用:公司統一負擔的公司經費、董事會費、聘請中介機構費、咨詢費、業務招待費、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技術轉讓費、研究費用等。財務費用:包括利息支出(減利息收入)、匯兌損益和相關的手續費等。銷售費用:包括運輸費、裝卸費、包裝費、保險費、商品維修費、展覽費、和廣告費以及志設銷售機構的職工薪酬、業務費、折舊費等經營費用。(三)利潤:指一個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後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 具體包括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期間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如果是收益就相加損失就相減)+投資收益(減損失)=(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如果是收益就相加損失就相減)+投資收益(減損失)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營業利潤+營業外凈收益所得稅=利潤總額*適用稅率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四、會計要素的計量屬性 (一)歷史成本:又稱實際成本,是指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二)重置成本(管理會計范疇)(三)可變現凈值(只有資產的計量,無負債計量)(四)現值:指對未來現金流量以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後的價值。(五)公允價值: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採用歷史成本。
㈥ 次級成本要素的用途
我的理解次級成本要素主要是用來完成分攤的,如果你們公司成本核算夠簡單,沒有那麼多要相互結算的部門,也沒有那麼多復雜的業務,初級成本要素夠用,當然可以不用次級成本要素拉
㈦ 舉例說明攤余成本在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中的應用
攤余成本是指攔陸在生產簡兄頃過程中,無法准確地將成本歸屬到具體的產品上,因此需要將這部分成本在生產過程中分攤到各個產品中的成本。攤余成本在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中的應用如下。
會計要素確認:在確定攤余成本的時候,需要確認攤余成本的科目,例如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這些科目的數量和金額都需要准確確認。
計量:攤余成本的計量主要是指如何將攤余成本分攤到各個產品中。一般來說,攤余成本可以按照比例分攤,例如按照產品的數塵納量或金額進行分攤。另外,攤余成本也可以按照實際生產情況進行分攤。
舉個例子,如果公司生產了兩種產品A和B,生產過程中產生了1萬元的攤余成本,則可以將這1萬元的攤余成本按照產品A的數量和產品B的數量的比例進行分攤。例如,如果產品A的數量是產品B的數量的1.5倍,則可以將攤余成本的1.5份分攤到產品A中,剩下的0.5份分攤到產品B中。
㈧ 哪些費用需要分攤會計分錄什麼做
最常見的是製造費用和輔助生產成本分攤。
屬於成本會計的范疇,你說的是不是這個方面?
財務費用,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是期間費用,不用分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