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計算方法有6種,具體分為:
1、品種法是以產品品種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方法。它是工業企業計算產品成本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主要適用於大量大批生產的簡單生產或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驟計算成本的復雜生產。
2、分批法是按照產品批別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適用於單件、小批生產類型的企業,主要包括:
(1)單件、小批生產的重型機械、船舶、精密啟咐咐工具、儀器等製造企業。
(2)不斷更新產品種類的時裝等製造企業。
(3)新產品的試制、機器設備的修理作業以及輔助生產的工具、器具、模具的製造等,亦可採用分批法計算成本。
3、逐步結轉分步法也稱順序結轉分步法,它是按照產品連續加工的先後順序,根據生產步驟所匯集的成本,費用和產量記錄,計量自製半成品成本,自製半成品成本隨著半成品在各加工步驟之間移動而順序結轉的一種方法。
逐步結轉分步法成本計算對象是最終完工產品和各步驟的半成品。
4、平行結轉分步法是各生產步驟只歸集計算本步驟直接發生的生產費用,不計算結轉本步驟所耗用上一步驟的半成品成本;各生產步驟分別與完工產品直接聯系,本步驟只提供在產品成本和加入最終產品成本的份額,平行獨立、互不影響地進行成本計算,平行地把份額簡仿計入完工產品成本。
平行結轉分步法成本計算對象是最終完工產品。
5、作業成本核演算法又稱ABC成本法,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准確真實。
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
6、分類法是按照類別產品匯集生產費用,計算出各類產品的總成本,然後將總成本按一定標准在該類產品的各種產品間進行分配,計算出各種產品成本。
分類法適用於產品品種、規格繁多,並且可以按一定標准將產品劃分為若干類別的製造企業。
計算成本應遵循的原則。主要包括:
1、合法性原則。指計入成本的費用都必須符合法律、法令、制度等的規定。不合規定的費用不能計入成本。
2、可靠性原則。包括真實性和可核實性。
真實性就悄純是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與客觀的經濟事項相一致,不應摻假,或人為地提高、降低成本。可核實性指成本核算資料按一定的原則由不同的會計人 員加以核算,都能得到相同的結果。真實性和可核實性是為了保證成本核算信息的正確可靠。
3、相關性原則。包括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和及時性。有用性是指成本核算要為管理當局提供有用的信息,為成本管理、預測、決策服務。及時性是強調信息取得的時間性。及時的信息反饋,可及時地採取措施,改進工作。而這時的信息往往成為徒勞無用的資料。
4、分期核算原則。企業為了取得一定期間所生產產品的成本,必須將川流不息的生產活動按一定階段(如月、季、年)劃分為各個時期,分別計算各期產品的成本。
成本核算的分期,必須與會計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這樣可以便於利潤的計算。
5、權責發生制原則。應由本期成本負擔的費用,不論是否已經支付,都要計入本期成本;不應由本期成本負擔的費用,雖然在本期支付,也不應主考試本期成本,以便正確提供各項的成本信息。
6、實際成本計價原則。生產所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動力要按實際耗用數量的實際單位成本計算、完工產品成本的計算要按實際發生的成本計算。雖然原材料、燃料、產成品的賬戶可按計劃成本加、減成本差異,以調整到實際成本。
7、一致性原則。成本核算所採用的方法,前後各期必須一致,以使各期的成本資料有統一的口徑,前後連貫,互相可比。
8、重要性原則。對於成本有重大影響的項目應作為重點,力求精確。而對於那些不太重要的瑣碎項目,則可以從簡處理。
⑵ 作業成本法的間接成本怎麼計算
1.
確定作業,進行作業整合並建立作業中心成本庫 產品的生產過程或者項目的完成過程是由一系列作業組成的,在進行作業成本計侍純算時首先要根據實際計算的需要確定這老腔咐些作業。由於確定出的作業數目往往非常巨大,使得計算非常復雜,為了簡化計算一般還需要根據作業的相關性對同質作業進行合並圓滲,建立作業中心成本庫。成本庫是指作業所耗費資源的歸集中心。在作業成本法中,將每一個作業中心所耗費的資源歸集起來作為一個成本庫。因此,一個作業中心對應一個成本庫。
2.
資源費用的歸集 (1)對間接費用的處理。不同行業不同工作的間接費用的范圍各不相同,對於製造業來說間接費用主要指製造費用,而建築施工項目的間接費用主要指施
⑶ 作業成本
作業成本法也稱ABC法,是一種新的產品成本計算方法,主要是對間接計入費用的分配實現了突破,它按作業歸集並分配產品成本。適用於下面兩種情況:
(1)當非產量相關製造費用比重加大時;
(2)產品多樣性程度提高時,因為如果繼續使用傳統意義上的分配標准,必然難以使成本信息趨於真實。
作業成本法作為新興的成本計算方法,主要分為兩步:
(一) 第一步:歸屬成本
★ 作業成本法第一步要求建立間接成本歸集庫,這些成本在庫內性質應該是同一的。所謂「同一」是指歸集在相同成本庫的的不同成本是由相同的成本動因引起的。在選擇成本歸集庫時需確認引起間接計入成本的主要作業,所以,確認與生產後援助功能有關的所有作業是這項工作的起點。
★ 在實際生產中可能出現的作業類型一般有:起動准備、購貨訂單、設備維修、材料處理、材料采購、質量監督、生產計劃、工程設計變更、動力消耗、機器小時、存貨移動、裝運發貨、行駛里程、空間佔用等。
★ 在一個組織機構內部,其作業數量的多少取決於其經營的復雜程度。有必要對這些作業量作必要的篩選,確保最後可設計出特定而有效的信息系統。為了有效篩選,必須了解:(1)每項作業的有關成本的重要性,以便評價它們是否值得單獨列示為一獨立的成本歸集庫;(2)影響每項作業成本的因素(成本動因),以便評價個別作業的成本性態是否同質,從而考慮它們是否可能被合並為一個成本歸集庫。
(二) 第二步:分配成本
★ 如何為不同的成本庫選取相對應的成本動因,在選擇成本動因時,首先要考慮如下兩方面的因素:
(1) 獲取信息的成本。在一個同質成本歸集庫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成本動因的情況下,要選擇信息容易獲得的成本動因,以降低獲取信息的成本。
(2) 成本動因和實際的成本消耗之間的關聯程度。在不歪曲反映各成本庫信息性質的情況下,為降低取得成本動因所需的成本,可以用與成本的實際消耗並非直接關聯的成本動因代替那些與成本的實際消耗直接關聯的成本動因。在用與成本的實際消耗非直接關聯的成本動因代替那些直接關聯的成本動因時,對各產品而言,每一作業所消耗的作業量是穩定的,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所替換的成本動因與成本的實際消耗之間才有較高的關聯度,這種代替才不致喪失成本計算的精確性。
★ 在決定選用多種成本動因之前,還應評價是否會帶來成本信息失實,這就需要考慮下列因素:
(1) 產品的多樣性。如果產品高度多樣化,那麼將成本歸集庫合並以減少成本動因後,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成本信息的精確性。
(2) 匯總作業的相對成本。每項歸集作業成本庫的成本大小,即它相對總歸集成本的重要性,影響著成本信息的精確性。
(3) 數量多樣性。即產品生產的批別大小不同也會對成本信息造成影響。因為對作業的需求,由此而帶來的間接計入成本與批別大小,並不與產出的數量相關。這樣,如果一種產品按不同的批別生產卻不相應地改變其成本動因,則會造成成本分配的歪曲。
★ 為了完成成本計算過程,還必須建立:
(1) 定期收集選定成本動因的數量資料;
(2) 專門認定在企業各最終產出期間,各成本動因的數量是如何分解的。作業成本法認為引起成本產生的原因不是產品產量,而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所消耗的各種作業。
【意義】
1 作業成本法增加了歸集間接計入成本的成本庫數量。成本庫的增加,一方面使 成本歸集渠道多樣化,另一方面有利於成本分配的精確。
2 作業成本法改變了將間接計入成本分配到各種產品或產品線中去的標准。以
導致成本產生的成本動因作為間接計入費用的分配標准,可以說是作業成本法區別於
現行方法的一大特點。
3 作業成本法改變了許多間接計入費用的性質。從某種程度上講,作業成本法
使間接計入費用直接化了,即通過一一對應的成本動因這種直接方式將某些原來意義
上的間接計入成本直接歸屬到產品中去,從而可免去成本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