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流成本之運輸成本控制的意義和目的
物流作為商品的流通活動每天都在發生。它作為現代經濟運行的基本活動之一,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起著巨大的後勤支持作用,企業有相當多的價值也蘊含在物流作業當中,這就把物流管理提到了一個亟待關注的層面。物流成本管理不但成為企業消除「物流冰山」,獲取利潤的第三源泉,而且成為關乎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戰略性問題。
物流學家發現,在產品從開始生產直至到達消費者手裡的整個過程,產品的包裝、儲存、搬運、配送、運輸等方面的費用在總費用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物流因其消耗了企業大部分的資源成本而被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教授喻為「企業經營的黑大陸」;被著名物流管理學家西澤修教授喻為「物流冰山」和獲取利潤的「第三源泉」。可見,物流管理具有巨大的成本降低、利潤增長效應。
運輸是物流成本管理與節約的關鍵所在。除采購物料的成本外,運輸成本比任何其他物流活動的成本所佔的比重都高。對大多數企業而言,通常代表物流成本中最大的單項成本。控制運輸成本的關鍵是要做好運輸決策與運輸線路的安排。
一、運輸決策
運輸模式的選擇與庫存、選址密切相關,運輸決策受到庫存、選址等的影響。
就不同的運輸模式而言,其對庫存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一)較慢的運輸模式會引起較大的中轉或運輸庫存。
(二)較大運量單位的運輸方式會出現訂單批量超過當前需求量的情況,出現不需要的庫存。
(三)較慢的運輸方式會引起安全庫存的提高。
這時,要綜合考慮訂購成本與訂購批量之間的關系,即採用EOQ模型進行分析,選取最優方案。
綜上所述,小批量、較快的運輸方式會降低庫存成本,但是,會引起運輸成本的提高。
企業面對多種多樣可供選擇的運輸服務方式,常用的運輸方式有鐵路、公路(整車發運、零擔貨運)、包裹運輸、空運、水運等。在各種運輸方式中,如何選擇適當的運輸方式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問題。一般來講,應根據物流系統要求的服務水平和可以接受的物流成本來決定。可以選擇一種運輸方式,也可以選擇使用聯運的方式。運輸方式的選擇通常要考慮以下因素:貨物品種、運輸期限、運輸成本、運輸距離、運輸批量。
二、線路優化模型
不管是給本地還是外地的客戶送貨,在零售的配送中,車輛的時間進度安排要達到最優的路線以及最大的裝載量,都是特別重要的。車輛的時間進度安排過程即以恰當的車輛運送特定數量的貨物。通常貨物一般是從固定的倉庫供給的,並且各個客戶的地點都是已知的。對車輛作業的限制有幾個方面:工作小時、每日運行的總距離、以及單一工作日下所能達到的送貨點數等。較好的車輛時間安排方案應當是滿足顧客要求的最優路線。本文主要論述物流配送系統的基本演算法點點間運輸——最短路徑求解方法和多點間運輸——運輸演算法。
(一)點點間運輸——最短路徑求解方法
兩點之間的最短路徑演算法是物流配送系統涉及的最基本演算法,通過計算兩點之間的最短路線來決定多個配送點之間的最佳運輸路線,考慮到道路的單行限制和通行速度以及對於車輛類型的控制,配送區域內的道路網可以視為一個具有權值的有向圖(連通圖)G=(V,E)。其中每條邊的權值是一個非負實數。另外,定義V中一點也就是配送點的起點作為源。計算源到其他各個頂點的最短路線長度,也就是常說的單源最短路徑問題。最短路徑問題是優化模型理論中最為基礎的問題之一,也是解決其他一些線路優化問題的有效工具。
連通圖的最短路徑問題,即求兩個頂點間長度最短的路徑。其中,路徑長度不是指路徑上邊數的總和,而是指路徑上各邊的權值總和。路徑長度的具體含義不是指取決於邊上權值所代表的意義。對最短路徑問題的描述為:
在考慮使用最短路徑求解時,為了能夠得到合理的、正確的解,問題模型一般需要滿足一定的假設條件。
1.兩點之間的弧線距離為整數
2.在連通圖中,從任何一個端點vi到其他所有的端點都有直接的路徑,如果存在不直接相連的端點時,可以在它們之間加上一個極大的距離,例如∞,表示它們之間是不可能作為一個備選方案。
3.連通圖的所有距離為非負。
4.連通圖是有方向性的。
上面這些假設條件對於絕大部分演算法都是要求的,只有一些特殊的演算法,這些假設可能是多餘的。
對工程實際的研究和抽象,在最短路徑問題中有4種基本原型,分別是:
求解此類最短路徑問題,主要有以下演算法。
1.Dijkstra演算法。(Dijkstra在1959年提出了按路徑長度的遞增次序,逐步產生最短路徑的Dijkstra演算法)
2.逐次逼近演算法。
Dijkstra演算法可以用於求解按路徑長度的遞增次序,逐步產生最短的演算法。該演算法可以用於求解任意指定兩點 之間的最短路徑,也可以用於求解指定點到其餘所有節點之間的最短路徑。
⑵ 運輸成本對國際貿易有什麼影響什麼是國內商品什麼是國際商品
你怎麼做的題目都跟我一樣。 = =
運輸成本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運輸成本縮小了國際貿易的規模。運輸成本一方面減少了出口國的出口數量,另一方面,增加了進口國自我供給的數量。
2)運輸成本減少了國際貿易的利益。國際貿易利益與(國際市場價格——出口國國內市場價格——運費)成正比,只有當運費<(國際市場價格——出口國國內市場價格)時,才能形成利益。
3)運輸成本國際間的完全分工難以實現。運輸成本提高了出口商品的成本和在進口國市場的銷售價格,因而實際上是對貿易過之間競爭同種產品的天然保護。
國內商品,是指運輸成本占商品價值的比重較高、不能進入國際貿易市場參與價格競爭的商品。
國際商品,是指運輸成本占商品價格的比重較低、能夠進入國際貿易市場參與價格競爭的商品。
⑶ 運輸價格的運輸成本
運輸價格由運輸成本、稅金與利潤構成。運輸成本是制定運價的重要依據,一般指完成單位運輸產品或旅客應分攤的運輸支出。運輸成本的特點是不包含原料費,而燃料、工資、折舊以及修理等項支出占的比重較大在各種不同的運輸工具或者運輸方式之間,運輸成本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也存在著各種比價關系。例如,鐵路運輸中貨運有貨物種類、整車、零擔和集裝箱等運輸成本,客運有硬座、硬卧、軟座、軟卧等運輸成本;水運有內河、沿海運輸成本,也有按不同的航線計算的拖駁、油輪等運輸成本;汽車運輸除單車成本外,有的還計算分線路和區域的運輸成本;民航除計算各種機型成本外,還計算專業飛行成本。合理的比價,對於貨源分配、貨物流向,以及各種運輸工具效率的充分發揮,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運輸價格水平的高低,對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影響很大。特別是貨物運費的高低,直接關繫到工農業產品的生產和經營費用。如果生產地點遠離原料基地,遠離銷售市場,運輸費用就得增加,從而使產品價格升高,使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不同社會制度下的運價在英、美等西方國家,運輸價格又是運輸業內部和企業相互間競爭的手段。在公路運輸尚未充分發展時期,鐵路運價在一定條件下是以壟斷價格出現的。鐵路企業為了謀求本身最大利潤,提出按貨物負擔能力訂價,即依據所運貨物價格的高低或所運貨物發送與到達地區的物價差價來確定運價。隨著公路運輸的發展,鐵路為了同公路競爭,在短距離運輸上降低運價,並按貨物種類和運輸距離等不同運輸條件制定差別運價。隨著通貨膨脹與運輸市場競爭加劇,有些西方國家制定運價由原來受到國家干預控制逐漸改為隨物價、市場條件變化由國家或企業制定浮動運價。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營運輸企業運價是國家計劃運輸價格。國家以運輸價值為基礎,有計劃地運用運價與運輸價值的背離,區別不同的運輸條件制定差別運價,以此發揮運價在促進生產力合理布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組織合理運輸、經濟利用各種運輸工具等方面的經濟杠桿作用。社會主義運價的特徵是:在全國或在一定地區范圍內運價基本統一,並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從而有利於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
邵循明王陽
⑷ 運輸成本和價格的關系
運輸價格由運輸成本、稅金與利潤構成。運輸成本是制定運價的重要依據,一般指完成單位運輸產品或旅客應分攤的運輸支出。運輸成本的特點是不包含原料費,而燃料、工資、折舊以及修理等項支出占的比重較大在各種不同的運輸工具或者運輸方式之間,運輸成本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也存在著各種比價關系。
貨物運輸和旅客運輸價格。簡稱運價。
運輸成本是運輸生產活動的綜合性指標,它能比較全面地反映運輸企業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運輸量的多少,勞動生產率的高低,運輸工具和設備的利用程度,材料、燃料、電力消耗水平,以及貨幣資金的運用情況和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等,最終都通過運輸成本反映出來。
⑸ 降低物流成本的意義是什麼
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和收益。對於一個企業來講,控制物流成本不單單是該企業的事情,即追求該企業的物流效率化,而應該考慮從產品製成到最終用戶整個流通過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亦即物流設施的投資或擴建與否要視整個流通渠道的發展和要求而定。
例如,有些廠商是直接面對批發商經營的,因此,很多物流中心是與批發商物流中心相吻合,從事大批量的商品輸送,然而,隨著零售業界便民店、折扣店的迅速發展,客戶上要求廠商必須適應零售業這種新型的業態形式,展開直接面向零售店鋪的物流活動。
因而,在這種情況下,原來的投資就有可能沉澱,同時又要求建立新型的符合現代物流發展要求的物流中心或自動化的設備。顯然,這些投資盡管從企業來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從整個流通過程來看,卻大大提高了物流績效。
(5)運輸成本的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降低物流成本的方式:
1、通過實現供應鏈管理,提高對顧客物流服務的管理來降低成本。
2、藉助於現代信息系統的構築降低物流成本。
3、從流通全過程的視點來加強物流成本的管理。
4、通過效率化的配送降低成本。
5、通過削減退貨來降低物流成本。
⑹ 物流成本管理有什麼目的
物流成本是指伴隨著企業的物流活動而發生的各種費用,是物流活動中所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貨幣表現,也稱為物流費用。其由三部分構成:第一,伴隨著物資的物理性活動發生的費用以及從事這些活動所必需的設備、設施的費用:第二,物流信息的傳送和處理活動發生的費用以及從事這些活動所必需的設備和設施的費用;第三,對上述活動進行綜合管理的費用。
物流成本一般有以下幾種分類:
(1)一般分類:直接成本或運營成本、間接成本。
(2)按物流功能范圍分類:運輸成本、流通加工成本、配送成本、包裝成本、裝卸與搬運成本、倉儲成本。
(3)按物流活動范圍分類:供應物流費、企業內物流費、銷售物流費、回收物流費、廢棄物物流費。
所謂物流成本管理,就是通過成本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對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物流成本管理可以說是以成本為手段的物流管理方法。物流成本管理的意義在於,通過對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間的效益背反關系,科學、合理地組織物流活動,加強對物流活動過程中費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動中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消耗,從而達到降低物流總成本,提高企業和社會經濟效益的目的。
物流成本管理的目的:
企業在進行物流成本管理時,首先要明確管理目的,有的放矢。一般情況下,企業物流成本管理的出發點是:
(1)通過掌握物流成本現狀,發現企業物流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對各個物流相關部門進行比較和評價;
(3)依據物流成本計算結果,制訂物流規劃、確立物流管理戰略;
(4)通過物流成本管理,發現降低物流成本的環節,強化總體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