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收益
在固定成本總額一定和原材料采購價格一定的前提下,固定成本主要是通過生產量的增減變化來影響收益,它在單位產品中的成本比較與生產總量的關系成反比,可變成本主要是通過控制其在單位產品中的實物消耗量來實現對收益的影響,他與單位產品中的消耗量和生產總量成正比關系。
拓展資料: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的關系:成本習性,是指成本總額與業務量(產量或銷售量)總數的依存關系。凡是成本總額的增減變動與業務量總數的變動成正比例的,稱為變動成本,如材料費等;凡是成本總額不受業務量變動的影響而固定不變的,稱為固定成本,如折舊費、管理人員工資等。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的「變動」和「固定」都是指變動成本總額和固定成本總額而言,如果指的是單位成本,則恰恰相反,即單位產品的變動成本並不變動,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卻隨著業務量的增減而成反比例的變動,也就是說業務量越大,單位固定費用越少。
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構成產品成本的公式可表示如下:y=a+bx其中:y=總成本、a=固定成本總額、b=單位產品變動成本、x=業務量。固定成本大部分是間接成本,如固定資產的折舊和維護費、辦公費等。當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的變動超過一定的范圍時,固定費用就會有所增減。
所以,固定成本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概念,我們稱之為「相對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受業務量增減影響而變動。變動成本法又稱直接成本法。是指產品成本只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製造費用,而把固定性製造費用作為當期的期間成本,全額列入損益表,作為當期銷售收入的一個扣減項目。
② 邊際成本邊際收益有什麼意義
邊際收益是指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後一單位產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負值。邊際收益是廠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潤最大化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任何廠商的產量變化都不會影響價格水平,需求彈性對個別廠商來說是無限的,總收益隨銷售量增加同比例增加,邊際收益等於平均收益,等於價格。在非完全競爭(壟斷競爭)條件下,廠商的銷售量同價格成反比。如果需求彈性大於1,即售量的增加的百分比,快於價格降低的百分比,總收益隨銷售量增加而增加,盡管不是同比例增加,平均收益下降,邊際收益為零;如果需求彈性小於1,這時總收益隨銷售量增加而減少,平均收益更快下降,邊際收益為負數。 :邊際成本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實際上是在任何產量水平上,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資、原材料和燃料等變動成本。
理論上來講:邊際成本表示當產量增加1個單位時,總成本增加多少。一般而言,隨著產量的增加,總成本遞減的增加,從而邊際成本下降,也就是說的是規模效應。
邊際成本是指在一定產量水平下,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產量所引起成本總額的變動數。通常只按變動成本計算。邊際成本用以判斷增減產量在經濟上是否合算。它是在管理會計和經營決策中常用的名詞。例如,生產某種產品 100個單位時,總成本為5 000元,單位產品成本為 50元。若生產 101個時,其總成本5 040元,則所增加一個產品的成本為 40元,即邊際成本為40元。當實際產量未達到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擴大而遞減;當產量超過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擴大而遞增。因為,當產量超過一定限度時,總固定成本就會遞增。由此可見影響邊際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產量超過一定限度(生產能力)後的不斷擴大所導致的總固定費用的階段性增加。
當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收入(單位產量售價)高於邊際成本時,是合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所以,任何增加一個單位產量的收入不能低於邊際成本,否則必然會出現虧損;只要增加一個產量的收入能高於邊際成本,即使低於總的平均單位成本,也會增加利潤或減少虧損。因此計算邊際成本對制訂產品決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當產量增至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入時,為獲得其最大利潤的產量。
邊際成本的作用:
邊際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變化規律,配合邊際收入,計算邊際利潤。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可行。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不可行。
但教材沒有涉及邊際收入、邊際利潤,這是其不足之處。
邊際成本的計算:
邊際成本計算方法很多,教材所承的方法並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與概念不一致。但從應試角度,還應按其掌握。
③ 什麼是成本效益
成本效益也叫成本效益原則,是指進行財務決策時效益要大於成本的原則,如果不能實現效益大於成本,則從財務的角度來看,應該否決這一決策。
成本效益的原則:
1.成本效益的原則規定,在會計系統中,一項活動的收益必須大於其成本。一項活動的成本和收益,會影響內部和外部使用者的決策。其他系統原則(控制原則、相關性原則、適應性原則以及靈活性原則)方面的決策同樣會受成本效益原則的影響。
2.在成本效益觀念下,成本絕對數並非越低越好,關鍵看一項成本的發生產生的效益(收入或引起的企業總成本的節省)是否大於該項成本支出。
3.成本效益觀念是戰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礎,戰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均體現了成本效益觀念。而傳統成本管理則強調成本絕對數的節約與節省,而這樣做的結果可能得不償失。
拓展資料:
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驟:
1.確定購買新產品或一個商業機會中的成本;
2.確定額外收入的效益;
3.確定可節省的費用;
4.制定預期成本和預期收入的時間表;
5.評估難以量化的效益和成本。
成本收益分析的三種主要方法:
1.凈現值法:指在投資項目的壽命期內,將所有的成本和效益按照一定的貼現率折算為成本現值和效益現值,如果效益現值減去成本現值後的差額大於零,則該投資項目就是可行的。
2.現值指數法:指在投資項目的壽命期內,計算所有的效益現值與成本現值之比,如果該比率大於1,則投資項目就是可行的。
3.內含報酬率:指能夠使投資方案的凈現值為零的貼現率。這種方法就是通過計算投資項目的未來所有成本和效益的現值之差為零的貼現率,如果這一內含貼現率比要求的貼現率高,則該投資項目就是可行的。
④ 什麼是成本收益分析
問題一:成本/收益分析的目的是什麼? 成本收益分析是指以貨幣單位為基礎對投入與產出進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它是一種是預先作出的計劃方案。能更好的在經濟價值上計算得失,以便對投入與產出關系有一個盡可能科學的估計。
問題二:需求分析中,成本/效益分析包括哪些內容 淺談在經營管理中降低成本的方法 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每個單位加強了經濟核算,實行企業化管理。 按照擴大企業自 *** 精神及實行留利的制度,有效地調動了職工搞好 經營管理的積極性,經濟效益不斷提高。但是,近幾年來,因市場疲 軟,一些企業只是微利或虧損,紡織行業則更為嚴重。在這種情況下, 我單位根據市場的需求,不斷改進經營方法,把如何降低成本增加產 量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現結合我單位的實踐談談如何在經營 管理中,找出降低產品成本的方法。 要按照成本的習性對產品進行分類。產品成本與產量銷售及單耗 存在依存關系。在生產中消耗的原材料是按生產量多少消耗的。最終 從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產品成本大體可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兩 類,變動成本中有原材料、輔助材料,燃料及動力和生產工人計件工 資等成本。固定成本中有生產部門的經費和企業管理費中的辦公費、 差旅費、折舊費、勞保費及職工的計時工資。固定成本不論從事生產 或銷售工作量多少,企業都必須按期支付這些費用。 分析研究如何降低生產成本。降低生產成本要考慮三個因素:1、 產品產量:生產成本降低是根據實際產量計量的。在其他因素不變時, 產品產量的增減,就會使成本降低額發生同比例的增減。2、產品品 種結構:選擇好品種有一個重要的環節,要根據市場的需求確定品種。 3、產品單位變動成本:在這里我們著重來談談這個因素。按成本習 性可以把企業全部成本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其公式如下:總成 本=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單位變動成本×產量)。 從上式看,變動成本與產量是有著密切關聯的,如果當期產量不 變,想降低生產成本,就要從單位成本著手。如產品的製成率的提高。 因為現在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原材料以次充好的現象很多,劣質材料 充斥市場以及材料采購人員不得力,致使原材料價格偏高或材料運雜 費增加等,都使原材料價格不穩定。因此,原材料的優劣和價格高低 直接影響成本的升降。所以,材料采購人員就要認真負責,把好采購 這一環節,減少原材料消耗費用降低生產成本。 舉例:如我單位生產的濾塵袋,原來有些原材料在外地采購,在 價格上就增加了運雜費,使原材料的價格上升。現在單位已在本地找 到貨源,就減少了運雜費,使原材料價格下降了。再如,我單位生產 濾塵袋用紗工藝方面,在不改變它的使用性能的情況下,由原來的3 股紗改為2股紗,這樣也使原材料的耗用大大減少,使成本下降。 另外,在原材料及輔助材料不變時,提高產品產量也能降低生產 成本。 綜上所述,要保證能達到預期的降低成本,必須深入生產領域, 了解生產中的每個環節,具體掌握成本變動的因素,使企業有個明確 的目標利潤,以確保經濟效益的實現。 對製造業降低成本的方法的探討 製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第二大產業之一,提高製造業的經濟效益將有效地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製造業提高經濟效益有多種方法和途徑,如提高商品銷售價格、擴大銷售數量、降低成本費用等。這些方法當中,降低成本費用是最容易見成效的。 一、 從優化產品設計方案入手,降低產品的綜合成本 很多製造企業在設計產品時,往往偏重於如何實現產品的功能,不重視產品成本構成的研究。設計人員往往是技術上的行家裡手,對所用材料的技術特性了如指掌,但對它們的價格卻所知甚少或一無所知,這就使得產品設計從技術上雖然達到了較優或最優,但是從成本的角度卻不一定是較優或最優。因此,在設計方面如果能在保證產品在性能、質量達到優良的前提下,也使成本適中或較低,就可以節省製造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這就要讓設計人員提高對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要程度的認識,自覺地在保證產......>>
問題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概念是? 成本效益分析是通過比較項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來評估項目價值的一種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為一種經濟決策方法,將成本費用分析法運用於 *** 部門的計劃決策之亥,以尋求在投資決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常用於評估需要量化社會效益的公共事業項目的價值。非公共行業的管理者也可採用這種方法對某一大型項目的無形收益(Soft benefits)進行分析。在該方法中,某一項目或決策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將被一一列出,並進行量化。
問題四:成本效益分析的特點,難點和優點是什麼? 費用效益分析著重於費用與效益兩方面的分別計量與相互比較。但它與財務會計核算不同,不是從企業觀點而是從社會觀點來計量的;不是只分析直接的效益與費用,而是分析包括間接的效益與費用在內的全部的效益與費用;不限於貨幣收支的比較,還包括不能用貨幣反映甚至較難數量化的一些效益與費用的比較;不是考慮過去實際發生的效益與費用,而是預期決策後與行動方案選擇有關的未來的效益與費用。原則上,費用的計量應與稀缺資源的有效使用相符合,效益的計量應與政策的發展目標相符合。具體說來,一個方案或項目的費用包括基本費用(投資費用和經營費用)、輔助費用(為充分發揮效益而產生的有關費用)、無形費用(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引起的經濟損失和社會代價);一個方案或項目的效益相應地也包括基本效益(能直接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派生效益(有關派關活動所增加的收入)、無形效益(增進國家安全、減少生命死亡、美化風景等社會效益)。在計量過程中,由於市場價格因稅收、壟斷等種種原因不能正確反映甚至極大歪曲投入與產出的社會價值,還由於某些項目(如時間、生命等)不是商品沒有市場價格,但為了比較又需要給予貨幣估價,西方經濟學家提出和使用了影子價格。他們認為採用影子價格能更好地反映機會成本。在計量中為了使不同時期的費用與效益能在同一基礎上加總和比較,還需把未來時期的費用與效益通過貼現、回扣換算成為基年現值。貼現率(或回扣率)的確定,要參考利息率和根據決策者的意見。在計量的基礎上比較費用與效益,可以計算它們的現值之間的差額,看其凈效益(總效益減總費用)現值的大小;也可以計算它們的現值之間的比率,或者表現為總效益對總費用之比,一般要求大於1,或者表現為總費用對總效益之比,一般要求小於1,這兩種表現方法互為倒數。
假定投資費用I於基年一次支出,經營費用O在使用期間逐年支出,輔助費用已從基本效益中扣除,派生效益已加於基本效益,構成各年的效益 B,無形費用與無形效益均從略,這時比較費用與效益的計算公式有:
同理,有總效益對總費用比率的計算公式:
或總費用對總效益比率的計算公式:
費用效益分析為評價一個或幾個行動方案提供了能全面處理多種因素的邏輯結構,可為有效的決策提供經過處理的大量有用信息。它是一種「次優」方法(secondbest method) 。它不同於最優分析,不研究經濟中為使最優狀態得以存在的那些條件,只是比較兩種或有限幾種的行動方案,從中得出何者為優的結論,而所有行動方案本身不一定就是好的或最優的。只能在已有的方案中進行選擇,這是費用效益分析的局限性。
問題五:成本收益分析的基本概念 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一個普遍的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前提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從事經濟活動的主體,從追求利潤最大化出發,總要力圖用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益。在經濟活動中,人們之所以要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成本收益分析的特徵是:自利性、經濟性、計算性。
問題六:什麼是成本--業務量-利潤關系分析? 本量利分析是成本--產量(或銷售量)--利潤依存關系分析的簡稱,也稱為CVP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是指在變動成本計算模式的基礎上,以數學化的會計模型與圖文來揭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銷售量、單價、銷售額、利潤等變數之間的內在規律性的聯系,為會計預測決策和規劃提供必要的財務信息的一種定量分析方法。
問題七:怎麼做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做一件事情可能發生盯成本有哪些項,收益有哪些項,分別支出或收入多少,然後看做這個事情是會賺錢(收益>成本)還是賠錢(收益<成本)
問題八:成本效益分析基本內容有哪些 好難哦,我也不懂!
問題九:成本效益分析有哪些方法?其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分別適用於什麼情況 成本分析是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關資料,分析成本水平與構成的變動情況,研究影響成本升降的各種因素及其變動原因,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的分析方法。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正確評價企業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揭示成本升降變動的原因,為編製成本計劃和制定經營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成本分析中鵬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在核算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深入分析,正確評價企業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提高企業和職工講求經濟效益的積極性。
第二,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正確地查明影響成本高低的各種因素及其原因,進一步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第三,尋求進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徑和方法。成本分析還可以結合企業生產經營條件的變化,正確選定適應新情況的最合適的成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