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核算成本的方法有哪些
成本核算方法有:1、品種法。2、分批法。3、分步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
貨的計價方法之一,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種存貨計價方法。即企業存貨入庫每次均要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新的平均單位成本, 並以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確定領用或者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永續制下加權平均法的稱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下庫存商品的成本價格根據每次收入類單據自動加權平均;其計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數量和金額與各次收入前的數量和金額為基礎,計算出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其計算公式如下: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數量+本次收入商品數量 )
舉例:在第一次發出時,期初是300,2萬。8日風入200,2.2萬,到10日發出時,共計500,4.2萬。則加權平均單價為4.2萬除以500件等於 84元。
所以10日發出的成本為400*84=33600元。
10日余額為100件,8400元。從10日到28日第二次發出做為一個「月」來計算。
期初就是10日的余額 100件,8400元,入庫為20日購入300件,2.3萬,合計為400件,3.14萬。則加權平均單價為3.14/400=78.5元。
所以,28日發出成本為200*78.5=15700元。
28日余額為200件,15700元,28日到31日為一個「月」計算,沒有發出。所以,31日余額為400件,金額為15700+25000=40700元
總計,全月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的發出存貨成本為:33600+15700=49300元
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出來的商品成本比較均衡和准確,但計算起來的工作量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不多、或者前後購進商品的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流通類企業。
全月平均法
全月平均法(Weighted-average System)是以本月的期初數量和本月全部進貨數量作為權數,取出本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期初的進貨成本,計算出本月存貨平均單位成本,
以此作為基礎算出本月的發出存貨的成本以及月末的庫存實際成本。主要適用於生產企業的產成品、半成品的成本核算;原材料的成本核算。
加權單價=(月初結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
舉例:如果原有材料單價5元,數量5個,一次購入原材料實際單價6元,數量6元,那麼當發出原材料時,我們算發出成本的單價則為:
(5*6+5*6)/(5+6)=5.45元/個
在全月平均法下,採用全月平均法使得本期銷貨成本介於早期購貨成本與當期購貨成本之間。這種方法計算得到的銷售成本不易被操縱,因而被廣泛採用。
全月平均法作為一種平均價格法,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價格波動趨勢的影響;存貨計價工作可以分散在月內進行。缺點:不利於核算的及時性;與現行成本相比畢竟物價是隨行就市的,有比較大的差異。
⑵ 成本核算主要包含哪些內容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成本核算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1.完整地歸集與核算成本計算對象所發生的各種耗費。
2.正確計算生產資料轉移價值和應計入本期成本的費用額。
3.科學地確定成本計算的對象、項目、期間以及成本計算方法和費用分配方法,保證各種產品成本的准確、及時。
作為全球領先的財經證書網路教育領導品牌,高頓財經集財經教育核心資源於一身,旗下擁有高頓網校、公開課、在線直播、網站聯盟、財經題庫、高頓部落會計論壇、APP客戶端等平台資源,為全球財經界人士提供優質的服務及全面的解決方案。
高頓網校將始終秉承"成就年輕夢想,開創新商業文明"的企業使命,加快國際化進程,打造全球一流的財經網路學習平台。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問,歡迎向高頓企業知道平台提問!
⑶ 成本核算的主要內容和一般流程是什麼
成本核算的主要內容:
一、做好各項基礎工作。
二、正確劃分各種費用支出的界限。
1、正確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
2、正確劃分成本費用、期間費用和營業外支出的界限;
4、正確劃分各種產品成本費用的界限;
5、正確劃分本期完工產品和期末在產品成本的界限。
三、根據生產特點和管理要求選擇適當的成本計算方法。
產品成本的計算,關鍵是選擇適當的產品成本計算方法。目前企業常用的產品成本計算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分類法、定額法、標准成本法等。
成本核算的一般流程:
1、根據生產特點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確定成本核算對象。
2、確定成本項目。
3、設置有關成本和費用明細賬。
4、收集確定各種產品的生產量、入庫量、在產品盤存量以及材料、工時、動力消耗等,並對所有已發生費用進行審核。
5、歸集所發生的全部費用,並按照確定的成本計算對象予以分配,按成本項目計算各種產品的在產品成本、產成品成本和單位成本。
6、結轉產品銷售成本。
⑷ 成本核算方法有哪些
1、品種法。按產品品種組織成本計算,適用於大量大批單步驟生產。
2、分批法。按批別旁納產品組織成本計算,適用於單件小批生產的企業及企業新產品試制、大型設備修造等。
3、分步法。按產品在加工過程中的步驟組織成本計算,適用於大量大批連續式多步驟生產企業。又分為逐步結轉分步法和平行結轉分步法。
4、分類法。按照類別產品匯集生產費用,計算出各類產品的總核坦成本,然後將總成本按一定標准在該類產品的各種產品間進行分配,計算出各種產品成本。
(4)成本核算有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用製造成本法核算成本時,製造費用的分配方法有生產工時比例分配法、機器工時比例分配法、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法等。製造費用屬於企業的間接費用,按照基本生產車間來歸集,並於期末分配至不同的成本計算對象。
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里,直接人工所佔的比重較大,製造費用占的比重較小,因而用上述分配方法來分配製造費用,即便有不合理之處,但因為比重較小,通常也不會嚴重扭曲產品成本;又因為該方法的簡便易行,被多數製造業企業樂於採用。
但是,在先進製造環境下,大量人工被機器改啟桐取代,製造費用大比例上升。據調查,70年前的間接費用僅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現今該比例提高到了400%~500%;在製造成本法正適用時,直接人工成本占產品成本的40%~50%,而現今該比例不到10%。
產品成本結構如此重大的變化,使得傳統的「數量基礎成本計算」(如以工時、機時為基礎的成本分攤方法)不能准確分配製造費用,導致不同產品之間的「成本轉移」,繼而影響產品成本計算的准確性,不能為企業決策和控制提供正確有用的成本會計信息。
⑸ 成本核算包括哪些方面
一般成本核算包括的成本費用設置成本項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進行核算。 生產車間生產產品發生的費用計入到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中, 領用原材料,原材料減少記貸方。借 生產成本 貸 原材料 發生人工及生產產品發生的間接費用則分別貸記應付職工薪酬和製造費用。 製造費用用於核算間接計入費用即無法正確區分哪種產品所用的費用, 發生時借記製造費用。貸記生產車間發生的機器折舊等。 由於製造費用也是因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 所以製造費用要按照相關的分配方法分配至產品成本中:如人工工時、人工工資、機器工時、年度計劃分配等方法。 借:生產成本 貸:製造費用。 產品完工入庫時要結轉生產產品所發生的成本, 即借:產成品/庫存商品 貸:生產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 完工的產品銷售出去時會形成收入同時要結轉成本。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產成品/庫存商品 查看原帖>>
求採納
⑹ 商業企業會計核算成本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商品采購成本
商品采購成本是指商品流通企業購進商品的成本,國內購進的用於進出口銷售的商品,其采購成本就是指進貨原價,進口商品的采購成本應該由購進商品的國外進價以及進口環節的各種稅金構成,委託其他單位代理進口的商品采購成本為實際支付給代理單位的全部價款;
企業收購農副產品的采購成本應包括支付的收購價款以及稅金等。采購環節所發生的各項運雜費,不計入商品采購成本,而作為企業的經營費用處理。
2、商品銷售成本
商品的銷售成本是指已銷售商品的采購成本,這也是商業企業成本核算的主要內容之一。
3、期間費用
期間費用包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這也是商業企業成本核算的重要內容之一。
對於商業企業所收取的商品銷售量、以及銷售額無關的費用稅務如何進行處理呢?比如進場費、廣告促銷費、上架費、展示費、管理費等費用,即是平銷返利,不能夠沖減當期的增值稅和進項稅,營業稅的適用稅目和稅率進行收取營業稅。
比如,A企業的納稅人是商業企業,B企業是常年A企業的供貨方,A企業向B企業購貨20萬元,A企業收取B企業取貨整理費是2萬元,甲企業應該上繳營業稅是0.1萬元。
可以計入銀行存款或是應付帳款會計科目的借方,計入其他業務收入的貸方,金額都是20000。同時,還計入其他業務支出會計科目的借方,計入應交稅金應交營業稅會計科目的貸方,金額是1000元。
(6)成本核算有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企業特徵
一、以商品的購、銷、運、存為基本業務
商業企業的這一特徵是與生產企業比較而言的。生產企業主要是藉助機器和機器體系對原材料進行加工,使之生產出符合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的產品。
而商業企業則主要是通過對商品的購進和銷售以及因此而必需的運輸和儲存業務,完成商品由生產領域到消費領域轉移的過程,滿足消費的需要。商品的購進、運輸、儲存、銷售也是流通過程中的四個基本環節。
它們在流通過程中各自處於不同的地位,起著不同的作用。合理組織商品流通的四個基本環節,是實現流通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流通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也是商業企業的基本職能。
二、對經營的商品基本上不進行加工或只進行淺度加工
通常情況下,商業企業的主要職能是組織商品的流通,實現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與生產企業不同,它們對經營的商品基本上不進行加工或只進行淺度加工。大部分商品,特別是生產資料中的機電產品和大部分消費品,經過流通過程,其使用價值和外部形態不發生變化。
隨著流通規模的擴大,為解決生產的「少品種、大批量、專業化,與消費多樣化之間的矛盾,流通加工發展較快。
從開始時的裝袋、分包、貼標簽、折彎、打眼等簡單形式,向按照用戶需要進行金屬材料剪裁切割,木材精細加工,平板玻璃套裁,混凝土和水泥製品加工,型煤及工業配煤等高級和復雜形式發展。
三、實現商品使用價值的運動和價值形態的變化
生產企業通過對原材料和半成品進行加工、製造,改變其內部結構、外部形態和物理化學性能,從而形成新的使用價值。在該過程中付出的活勞動也物化到產品中去,創造出新的價值。
進入流通領域,商業企業通過購進、運輸、儲存、銷售等一系列流通活動,將商品由生產企業轉移到消費者或用戶手中,完成商品的空間位移和價值形態變化。
商品的使用價值保持不變,商品的價值在商流(購進和銷售)中也保持不變。在這一過程中,商業企業要投入一定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從而發生一定的流通費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業企業
⑺ 成本核算的主要內容和一般流程是什麼
產品成本是企業一定時期內為生產一定產品所支出的生產費用。產品成本核算是對生產經營過程中實際發生的成本、費用進行計算,並進行相應的賬務處理。成本核算一般是對成本計劃執行的結果進行事後的反映。
一、成本核算的要求
(一)做好各項基礎工作
(二)正確劃分各種費用支出的界限
1.正確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
2.正確劃分成本費用、期間費用和營業外支出的界限;
3.正確劃分本期費用和以後期間費用的界限;
4.正確劃分各種產品成本費用的界限;
5.正確劃分本期完工產品和期末在產品成本的界限。
(三)根據生產特點和管理要求選擇適當的成本計算方法
產品成本的計算,關鍵是選擇適當的產品成本計算方法。目前企業常用的產品成本計算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分類法、定額法、標准成本法等。
二、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1.根據生產特點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確定成本核算對象。
2.確定成本項目。
3.設置有關成本和費用明細賬。
4.收集確定各種產品的生產量、入庫量、在產品盤存量以及材料、工時、動力消耗等,並對所有已發生費用進行審核。
5.歸集所發生的全部費用,並按照確定的成本計算對象予以分配,按成本項目計算各種產品的在產品成本、產成品成本和單位成本。
6.結轉產品銷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