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作業成本法如何玩
擴展閱讀
房產稅計入哪個成本費用 2025-02-07 10:54:31
鑽石和黃金回收哪個值錢 2025-02-07 10:45:40

作業成本法如何玩

發布時間: 2023-08-25 06:45:07

❶ 作業成本法如何計算

作業成本法計算:

1、計算作業成本分配率:

實際作業成本分配率=當期實際發生的作業成本/當期實際作業產出;

2、某產品耗用的作業成本=Σ(該產品耗用的作業量×實際作業成本分配率);

3、某產品當期發生總成本=當期投入該產品的直接成本+該產品當期耗用的各項作業成本;

作業成本是指產品的生產和交付相關的作業活動所引起的與產品生產沒有直接聯系的成本構成。

❷ 作業成本法例題怎麼算

企業在開展作業成本管理的過程中,必須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分步驟的實施。但不同企業的應用也有相當多的共性因素所在,我們將之歸納為作業成本管理的八大實施步驟。參見圖2.在實施生產作業成本管理的過程中,注重在這八個步驟的基礎上創新和靈活應用,是實現ABCM成功的關鍵。

(一)作業調研:了解企業的運作過程、收集作業信息

目標是詳細了解企業的經營和作業過程,理清企業的成本流動次序和導致成本發生的因素,了解各個部門對成本的責任,便於設計作業以及責任控制體系。

(二)作業認定:掌握作業流程並分解歸並

作業往往分散在企業的組織結構中,隨著企業的規模、工藝和組織形式的不同而不同,認定作業可採用幾種方法,一是繪制企業的生產流程圖,將企業的各種經營過程以網路的形式表現出來,每一個流程都分解出幾項作業,最後將相關或同類作業歸並起來。

另一種辦法是從企業現有的職能部門出發,通過調查分析,確定各個部門的作業,再加以匯總。最後一個辦法是召集全體員工開會,由員工或工作組描述其所完成的工作,再進行匯總,這種辦法有助於提高全體員工的參與意識,加速作業成本管理的實施,而前兩種辦法可以較快取得資料,准確性高,不會對員工造成干擾。

(三)成本歸集:匯集和分析相關成本和成本動因

各類的資源成本在發生時,已由傳統會計進行了記錄,反映在應付工資、應付賬款、存貨等日記賬中,在本步驟要找出與各項作業相關的資源成本,可以通過現有的計量指標直接進行分配,例如將材料成本歸集到消耗材料的加工作業中。

也可以通過分析某一職能或某一員工的工作時間在不同作業上的分配來估計該職能部門的成本或該員工的工資如何分配到不同的作業上。而後,根據作業的類型和資源成本的性質來確定成本動因。

(四)建立成本庫:按照同質的成本動因將相關的成本入庫

一旦選定作業成本動因後,就可按照同質的成本動因將相關的成本歸集起來。每個成本庫可以歸集然人工、直接材料、機器設備折舊、管理性費用等。如設備調整人員的工資、福利,調整所用的物料、工具的損耗等。

有幾個成本動因,就建立幾個成本庫。建立不同的成本庫按多個分配標准分配製造費用是作業成本計算優於傳統成本計算之處。

(五) 設計模型:建立作業成本核算模型

在對企業的運作進行充分了解與分析的基礎上,設計企業的作業成本核算模型,主要確定以下內容:企業資源、作業和成本對象的確定,包括他們的分類,與各個組織層次的關系,各個計算對象的責任主體,資源作業分配的成本動因,資源到作業的分配關系,作業到產品的分配關系建立。

(六)應用軟體:選擇/開發作業成本實施工具系統

作業成本管理中需要的比傳統會計更豐富的信息,是建立在大量的計算上的。因此作業成本的實施離不開應用軟體工具的支持,軟體工具有助於完成復雜的核算任務,有助於對信息進行分析。作業成本軟體系統提供了作業成本核算體系構造工具,可以幫助建立和管理作業成本核算體系,並完成作業成本核算。

(七)運行分析:作業成本運行和結果分析

在建立作業成本核算體系的基礎上,輸入具體的數據,運行作業成本法。對作業成本的計算結果進行分析與解釋,如成本偏高的原因,成本構成的變化等;

(八)持續改進:開展相關改進工作以實現增值作業

對作業成本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採取相應措施,實現持續的效果改進,如考核組織和員工,重塑企業生產經營流程,消除不增值作業,提高增值作業運行效率等等。

(2)作業成本法如何玩擴展閱讀

作業成本計算是西方國家於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研究、90年代以來在先進製造企業首先應用起來的一種全新的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它是以作業為核心,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將耗用的資源成本准確地計入作業,然後選擇成本動因。

將所有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計算對象(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它是建立在「作業」這一基本概念上的,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 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

與傳統成本計算方法相比,作業成本法在產品成本的經濟實質、經濟內容、成本計算對象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並更注重成本信息對決策的有用性。它適用於彈性製造系統下適時制生產方式。生產組織中作業的可分辨性極大地增強,同時,把企業成本控制觀念和控制手段也都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這種變化要求成本信息不僅要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還要滿足成本控制和生產分析的要求。當作業成本計演算法將資源、作業、作業中心、製造中心等概念引入成本控制時,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作業成本計算體系。

同時,作業成本計算是一個以作業為基礎的管理信息系統。它以作業為中心,而作業的劃分是從產品設計開始。到物料供應,從生產工藝流程(各車間)的各個環節、質量檢驗、總裝,到發運銷售的全過程。通過對作業及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最終計算出相對真實的產品成本。

同時,通過對所有與產品相關聯作業活動的追蹤分析。為盡可能消除「不增值作業」,改進「增值作業」,優化「作業鏈」和「價值鏈」。增加「顧客價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損失、浪費減少到最低限度,提高決策、計劃、控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最終達到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業價值的目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作業成本計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作業成本

❸ 如何用作業成本法進行成本控制

把成本按作業對象進行細分,可以找到影響成本的關鍵動因。

對關鍵動因進行控制,就可以控制每項作業的成本,從而控制總成本。

如:電費與耗電量相關。控制耗電量,或降低電費價格(如分時電價時可採用充分利用價格低時段耗電等),就成為控制該項成本的關鍵。

❹ sap 作業成本法如何在系統實現

作業成本法,英文 Activity based costing,它把資源按資源動因分配到作業或作業中心,作業成本按作業動因分配到產品。其在系統中的實現過程如下:
1 定義作業類型 (activity type),
這一步的目的是,把資源(費用)分配到各作業
常用的作業類型有,機器作業類型和人工作業類型。
2 分配作業類型到工作中心(Work center),並設置工作中心對應的成本中心(Cost center)
這一步是創建工作中心的過程。
比如,把人工作業類型和機器作業類型分配給裝配工作中心,並指定其對應裝配成本中心
3 制定產品工藝路線
這一步的目的是用作業類型和工作中心來描述各產品的工藝路線。
比如,產品A,在裝配環節,使用的工作中心是「裝配工作中心」,耗用機器工時是1小時,人工工時1.5

4 計算出作業類型的費率
作業類型費率對應的成本對象是成本中心,在計算時務必要清楚是計算某成本中心的作業費率。比如,裝配成本中心的人工作業費率=裝配成本中心的人工作業相關的費用/裝配成本中心的人工作業的作業時間。

因為步驟2中,工作中心被指定了成本中心,所以成本中心的作業費率也就分到了工作中心上。

5產品成本評估。
有了前四步的准備工作,資源(費用)按作業分配到產品上水到渠成。產品的作業成本=產品工藝路線中的作業時間*作業費率。

❺ 作業成本法四個步驟

一.直接成本費用的歸集;直接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其它直接費用,其計算方法與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一樣。直接材料易於追溯到成本對象上,通常在生產成本中佔有較大的比重,它計算的正確與否,對於產品成本的高低和成本的正確性有很大影響。為了加強控制、促進節約、保證費用歸集的正確性,直接材料從數量到價格等各個方面,都必須按成本核算的原則和要求,認真對待。直接人工是直接用於產品生產而發生的人工費用。

二.作業的鑒定;在企業採用作業成本核算系統之前,首先要分析確定構成企業作業鏈的具體作業,這些作業受業務量而不是產出量的影響。作業的確定是作業成本信息系統成功運行的前提條件。作業的鑒定與劃分是設計作業成本核算系統的難點與重點,作業劃分得當,能確保作業成本信息系統的正確度與可操作性。

四.成本動因的確定;成本動因即為引起成本發生的因素。為各成本庫確定合適的成本動因,是作業成本法成本庫費用分配的關鍵。在通常的情況下,一個成本庫有幾個成本動因,有的成本動因與成本庫費用之間存在弱線性相關性,有的成本動因與成本庫費用之間存在著強線性關系:這一步的關鍵就在於為每一成本庫選擇一個與成本庫費用存在強線性關系的成本動因。

五.成本動因費率計算;成本動因費率是指單位成本動因所引起的製造費用的數量。成本動因費率的計算用下式表示:成本動因費率=成本庫費用/成本庫成本動因總量

六.成本庫費用的分配;計算出成本動因費率後,根據各產品消耗各成本庫的成本動因數量進行成本庫費用的分配,每種產品從各成本庫中分配所得的費用之和,即為每種產品的費用分配額。

七.產品成本的計算;生產產品的總成本即生產產品所發生的直接成本與製造費用之和:總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