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絕對成本率如何計算
擴展閱讀
鑽石公主號工作人員多少 2025-02-06 23:20:55
收蒜苔的工具有哪些 2025-02-06 23:19:19
房屋拆除評估價格怎麼算 2025-02-06 23:05:30

絕對成本率如何計算

發布時間: 2023-08-28 16:10:09

1. 成本分析的方法

成本分析的方法

成本分析概述
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關資料,分析成本水平與構成的變動情況,研究影響成本升降的各種因素及其變動原因,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正確評價企業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揭示成本升降變動的原因,為編製成本計劃和制定經營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編輯本段]成本分析的主要內容
包括: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分析、技術經濟指標變動對成本影響的分析、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分析等。方法主要有:對比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
[編輯本段]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進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選擇的技術方法(也稱數量分析方法)很多,企業應根據分析的目的,分析物件的特點,掌握的資料等情況確定應採用那種方法進行成本分析。在實際工作中,通常採用的技術分析方法有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關分析法等三種。
1、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是根據實際成本指標與不同時期的指標進行對比,來揭示差異,分析差異產生原因的一種方法。在對比分析中,可採取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對比,本期實際與上期(或上年同期,歷史最好水平)實際指標對比,本期實際指標與國內外同類型企業的先進指標對比等形式。通過對比分析,可一般地了解企業成本的升降情況及其發展趨勢,查明原因,找出差距,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在採用對比分析時,應注意本期實際指標與對比指標的可比性,以使比較的結果更能說明問題,揭示的差異才能符合實際。若不可比,則可能使分析的結果不準確,甚至可能得出與實際情況完全不同的相反的結論。在採用對比分析法時,可採取絕對數對比,增減差額對比或相對數對比等多種形式。
比較分析法按比較內容(比什麼)分為:
(1)比較會計要素的總量
(2)比較結構百分比
(3)比較財務比率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將某一綜合性指標分解為各個相互關聯的因素,通過測定這些因素對綜合性指標差異額的影響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採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將構成成本的各種因素進行分解,測定各個因素變動對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影響程度,並據此對企業的成本計劃執行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進一步的改進措施。
採用因素分析法的程式如下:
(1)將要分析的某項經濟指標分解為若干個因素的乘積。在分解時應注意經濟指標的組成因素應能夠反映形成該項指標差異的內在構成原因,否則,計算的結果就不準確。如材料費用指標可分解為產品產量,單位消耗量與單價的乘積。但它不能分解為生產該產品的天數,每天用料量與產品產量的乘積。因為這種構成方式不能全面反映產品材料費用的構成情況。
(2)計算經濟指標的實際數與基期數(如計劃數,上期數等),從而形成了兩個指標體系。這兩個指標的差額,即實際指標減基期指標的差額,就是所要分析的物件。各因素變動對所要分析的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影響合計數,應與該分析物件相等。
(3)確定各因素的替代順序。在確定經濟指標因素的組成時,其先後順序就是分析時的替代順序。在確定替代順序時,應從各個因素相互依存的關系出發,使分析的結果有助於分清經濟責任。替代的順序一般是先替代數量指標,後替代質量指標;先替代實物量指標,後替代貨幣量指標;先替代主要指標,後替代次要指標。
(4)計算替代指標。其方法是以基期數為基礎,用實際指標體系中的各個因素,逐步順序地替換。每次用實際數替換基數指標中的一個因素,就可以計算出一個指標。每次替換後,實際數保留下來,有幾個因素就替換幾次,就可以得出幾個指標。在替換時要注意替換順序,應採取連環的方式,不能間斷,否則,計算出來的各因素的影響程度之和,就不能與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異額(即分析物件)相等。
(5)計算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其方法是將每次替代所得到的結果與這一因素替代前的結果進行比較,其差額就是這一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
(6)將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影響程度的數額相加,應與該項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額(即分析物件)相等。
上述因素分析法的計算過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設某項經濟指標N是由A,B,C三個因素組成的。在分析時,若是用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進行對比,則計劃指標與實際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計劃指標N0=A0×B0×C0
實際指標N1=A1×B1×C1
分析物件為N1-N0的差額。
採用因素分析法測定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程度時,各項計劃指標,實際指標及替代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計劃指標 N0=A0×B0×C0-----------(1)
第一次替代N2=A1×B0×C0-----------(2)
第二次替代N3=A1×B1×C0-----------(3)
實際指標 N1=A1×B1×C1-----------(4)
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數額按下式計算:
由於A因素變動的影響=(2)-(1)=N2-N0
由於B因素變動的影響=(3)-(2)=N3-N2
由於C因素變動的影響=(4)-(3)=N1-N3
將上述三個專案相加,即為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程度,它與分析物件應相等。
根據因素分析法的替代原則,材料費用三個因素的替代順序為產量,單耗,單價。各因素變動對甲產品材料費用實際比計劃降低8 000的測定結果如下:
計劃材料費用=250×48×9=108 000(元)-----(1)
第一次替代=200×48×9=86 400(元)------(2)
第二次替代=200×50×9=90 000(元)------(3)
實際材料費用=200×50×10=100 000(元)------(4)
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降低8 000元的影響程度如下:
由於產量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1)=86400-108000=-21600(元)
由於材料單耗變動對材料費的影響=(3)-(2)=90000-86400=3600(元)
由於材料單價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4)-(3)=100000-90000=10000(元)
三個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程度=-21600+3600+10000=-8000(元)
上述分析計算時,還可以採用另外一種簡化的形式,即差額計演演算法。差額計演演算法是利用各個因素的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額,直接計算各個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以上述經濟指標N為例,採用差額計演演算法時的計算公式如下:
由於A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A0)×B0×C0
由於B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B1-B0)×C0
由於C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B1×(C1-C0)
〖例3〗以例2材料費用的分析資料為基礎,採用差額計演演算法的結果如下:
由於產量增加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250)×48×9=-21600(元)
由於材料單耗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50-48)×9=3600(元)
由於材料單價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50×(10-9)=10000(元)
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1600+3600+10000=-8000(元)
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相同,但採用差額計演演算法顯然要比第一種方法簡化多了。
3、相關分析法
相關分析法是指在分析某個指標時,將與該指標相關但又不同的指標加以對比,分析其相互關系的一種方法。企業的經濟指標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絡的依存關系, 在這些指標體系中,一個指標發生了變化,受其影響的相關指標也會發生變化。如將利潤指標與產品銷售成本相比較,計算出成本利潤率指標,可以分析企業成本收益水平的高低。再如,產品產量的變化,會引起成本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利用相關分析法找出相關指標之間規律性的聯絡,從而為企業成本管理服務。
4、差額計演演算法
差額計演演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種簡化形式,它利用各個因素的目標值與實際值的差額來計算其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5、比率法
比率法是指用兩個以上的指標的比例進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先把對比分析的數值變成相對數,再觀察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常用的比率法有以下幾種。
● 相關比率法 由於專案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是相互聯絡,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的,因而可以將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關的指標加以對比,求出比率,並以此來考察經營成果的好壞。例如:產值和工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的關系又是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都希望以最少的工資支出完成最大的產值。因此,用產值工資率指標來考核人工費的支出水平,就很能說明問題。
● 構成比率法 又稱比重分析法或結構對比分析法。通過構成比率,可以考察成本總量的構成情況及各成本專案占成本總量的比重,同時也可看出量、本、利的比例關系(即預算成本、實際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比例關系),從而為尋求降低成本的途徑指明方向。
● 動態比率法 動態比率法,就是將同類指標不同時期的數值進行對比,求出比率,以分析該項指標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動態比率的計算,通常採用基期指數和環比指數兩種方法。

成本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進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選擇的技術方法(也稱數量分析方法)很多,企業應根據分析的目的,分析物件的特點,掌握的資料等情況確定應採用那種方法進行成本分析。在實際工作中,通常採用的技術分析方法有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關分...

采購成本分析的具體方法

倉管提供的各類物資的每月使用情況:
各類物質的使用數量,長期的關注找到一個合理采購計劃!
采購自己記錄的同類物質的質量,價格,供給情況:
提煉最佳供應商:這是成本控制里較為隱性的控制方式
與生產部門和其他使用物資部門保持經常性溝通:
提高因一些異常急需物資的應變速度

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1.比較法
比較法,又稱"指標對比分析法"。就是通過技術經濟指標的對比,檢查計劃的完成情況,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進而挖掘內部潛力的方法。這種方法,具有通俗易懂、簡單易行、便於掌握的特點,因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在應用時必須注意各技術經濟指標的可比性。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稱連鎖置換法或連環替代法。這種方法,可用來分析各種因素對成本形成的影響程度。在進行分析時,首先要假定眾多因素中的一個因素發生了變化,而其他因素則不變,然後逐個替換,並分別比較其計算結果,以確定各個因素的變化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3.差額計演演算法
差額計演演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種簡化形式,它利用各個因素的計劃與實際的差額來計算其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4.比率法比率法,是指用兩個以上的指標的比例進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先把對比分析的數值變成相對數,再觀察其相互之間的關系。

企業資金成本分析的幾種方法

姜定軍企業在進行籌資或投資的決策對,首先考慮的是資金成本的高低,也就是企業籌措資金和使用資金過程中應付的使用費和各種籌資費用。前者包括需支付的股息、利息和資金佔用費等,它與籌資金額大小、時間長短有直接關系,屬於資金成本中的變動費用;籌資費用包括委託金融機構代理發行股慄、債券所支付的注冊費、代辦費和向銀行借款的手續費等,它與籌資金額大小、佔用時間長短無直接關系,屬資金成本中的固定費用。在實際工作中,資金成本通常以相對數表示為資金成本率,計算公式:資金成本率一資金使用費用/(籌集資金總額一籌資費用)X100%。由於籌資渠道不同,資金成本的組成內容、計算方法也不一致。一、債務成本的計算1.銀行貸政資全成本事企業從銀行取得貸款支付的利息,新財務會計制度規定: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發生的利息、支出等費用計入財務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從而企業就少繳了一部分所得稅,企業實際負擔的借款使用費用應從利息支出中扣除應繳納的所得稅輛^計算公式。如某公司取得一筆貸款200萬元,年利息率為12%,每季結息一次,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3%。

百元商品產值成本分析的幾種方法

產品成本指標是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質t的一項綜合指標,反映企業的生產水平、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因此,努力降低產品成本是企業加強經濟核算、提高經濟效益的核心。但成本指標本身只能表明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所發生的勞動耗費,至於這種耗費的效果如何,則必須藉助於其他指標來考核,由此看來,企業用什麼指標來考核成本的耗費與效果就顯得極為重要。 為了把企業商品產品的生產耗費和生產成果聯絡起來,全面地、綜合地評價企業生產經營的經濟效果,在產品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分析中,用「商品產值成本率」指標作為工業企業的成本考核指標是可行的。這是因為:工業企業產品的商品產值,反映了凝結在產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用「商品產值成本率」來考核企業的成本,就是從經濟效益角度衡量企業計劃期生產產品而消耗的個別勞動時間。因此,它是一項較為客觀的考核標准。 產值成本率是指產值與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是一個綜合性的經濟效果指標,通常用每百元商品產值成本指標來表示。百元商品產值成本是指每百元商品產值所發生的勞動耗費,其計算公式如下: (一)一般分析 一般分析,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 1.用本期實際數與計劃指標對...... (本文共計3頁) [繼續閱讀本文] 贊

簡述成本分析的作用

對全部產品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進行總的評價,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在核算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深入分析,正確評價企業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提高企業和職工講求經濟效益的積極性。
第二,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正確地查明影響成本高低的各種因素及其原因,進一步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第三,尋求進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徑和方法。成本分析還可以結合企業生產經營條件的變化,正確選定適應新情況的最合適的成本水平。

施工成本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哪些

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進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選擇的技術方法(也稱數量分析方法)很多,企業應根據分析的目的,分析物件的特點,掌握的資料等情況確定應採用那種方法進行成本分析。在實際工作中,通常採用的技術分析方法有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關分析法等三種。 1、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是根據實際成本指標與不同時期的指標進行對比,來揭示差異,分析差異產生原因的一種方法。在對比分析中,可採取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對比,本期實際與上期(或上年同期,歷史最好水平)實際指標對比,本期實際指標與國內外同類型企業的先進指標對比等形式。通過對比分析,可一般地了解企業成本的升降情況及其發展趨勢,查明原因,找出差距,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在採用對比分析時,應注意本期實際指標與對比指標的可比性,以使比較的結果更能說明問題,揭示的差異才能符合實際。若不可比,則可能使分析的結果不準確,甚至可能得出與實際情況完全不同的相反的結論。在採用對比分析法時,可採取絕對數對比,增減差額對比或相對數對比等多種形式。 比較分析法按比較內容(比什麼)分為: (1)比較會計要素的總量 (2)比較結構百分比 (3)比較財務比率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將某一綜合性指標分解為各個相互關聯的因素,通過測定這些因素對綜合性指標差異額的影響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採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將構成成本的各種因素進行分解,測定各個因素變動對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影響程度,並據此對企業的成本計劃執行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進一步的改進措施。 採用因素分析法的程式如下: (1)將要分析的某項經濟指標分解為若干個因素的乘積。在分解時應注意經濟指標的組成因素應能夠反映形成該項指標差異的內在構成原因,否則,計算的結果就不準確。如材料費用指標可分解為產品產量,單位消耗量與單價的乘積。但它不能分解為生產該產品的天數,每天用料量與產品產量的乘積。因為這種構成方式不能全面反映產品材料費用的構成情況。 (2)計算經濟指標的實際數與基期數(如計劃數,上期數等),從而形成了兩個指標體系。這兩個指標的差額,即實際指標減基期指標的差額,就是所要分析的物件。各因素變動對所要分析的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影響合計數,應與該分析物件相等。 (3)確定各因素的替代順序。在確定經濟指標因素的組成時,其先後順序就是分析時的替代順序。在確定替代順序時,應從各個因素相互依存的關系出發,使分析的結果有助於分清經濟責任。替代的順序一般是先替代數量指標,後替代質量指標;先替代實物量指標,後替代貨幣量指標;先替代主要指標,後替代次要指標。 (4)計算替代指標。其方法是以基期數為基礎,用實際指標體系中的各個因素,逐步順序地替換。每次用實際數替換基數指標中的一個因素,就可以計算出一個指標。每次替換後,實際數保留下來,有幾個因素就替換幾次,就可以得出幾個指標。在替換時要注意替換順序,應採取連環的方式,不能間斷,否則,計算出來的各因素的影響程度之和,就不能與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異額(即分析物件)相等。 (5)計算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其方法是將每次替代所得到的結果與這一因素替代前的結果進行比較,其差額就是這一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 (6)將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影響程度的數額相加,應與該項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額(即分析物件)相等。 上述因素分析法的計算過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設某項經濟指標N是由A,B,C三個因素組成的。在分析時,若是用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進行對比,則計劃指標與實際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計劃指標N0=A0×B0×C0 實際指標N1=A1×B1×C1 分析物件為N1-N0的差額。 採用因素分析法測定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程度時,各項計劃指標,實際指標及替代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計劃指標 N0=A0×B0×C0-----------(1) 第一次替代N2=A1×B0×C0-----------(2) 第二次替代N3=A1×B1×C0-----------(3) 實際指標 N1=A1×B1×C1-----------(4) 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數額按下式計算: 由於A因素變動的影響=(2)-(1)=N2-N0 由於B因素變動的影響=(3)-(2)=N3-N2 由於C因素變動的影響=(4)-(3)=N1-N3 將上述三個專案相加,即為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程度,它與分析物件應相等。 根據因素分析法的替代原則,材料費用三個因素的替代順序為產量,單耗,單價。各因素變動對甲產品材料費用實際比計劃降低8 000的測定結果如下: 計劃材料費用=250×48×9=108 000(元)-----(1) 第一次替代=200×48×9=86 400(元)------(2) 第二次替代=200×50×9=90 000(元)------(3) 實際材料費用=200×50×10=100 000(元)------(4) 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降低8 000元的影響程度如下: 由於產量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1)=86400-108000=-21600(元) 由於材料單耗變動對材料費的影響=(3)-(2)=90000-86400=3600(元) 由於材料單價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4)-(3)=100000-90000=10000(元) 三個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程度=-21600+3600+10000=-8000(元) 上述分析計算時,還可以採用另外一種簡化的形式,即差額計演演算法。差額計演演算法是利用各個因素的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額,直接計算各個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以上述經濟指標N為例,採用差額計演演算法時的計算公式如下: 由於A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A0)×B0×C0 由於B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B1-B0)×C0 由於C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B1×(C1-C0) 〖例3〗以例2材料費用的分析資料為基礎,採用差額計演演算法的結果如下: 由於產量增加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250)×48×9=-21600(元) 由於材料單耗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50-48)×9=3600(元) 由於材料單價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50×(10-9)=10000(元) 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1600+3600+10000=-8000(元) 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相同,但採用差額計演演算法顯然要比第一種方法簡化多了。 3、相關分析法 相關分析法是指在分析某個指標時,將與該指標相關但又不同的指標加以對比,分析其相互關系的一種方法。企業的經濟指標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絡的依存關系, 在這些指標體系中,一個指標發生了變化,受其影響的相關指標也會發生變化。如將利潤指標與產品銷售成本相比較,計算出成本利潤率指標,可以分析企業成本收益水平的高低。再如,產品產量的變化,會引起成本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利用相關分析法找出相關指標之間規律性的聯絡,從而為企業成本管理服務。 4、差額計演演算法 差額計演演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種簡化形式,它利用各個因素的目標值與實際值的差額來計算其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5、比率法 比率法是指用兩個以上的指標的比例進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先把對比分析的數值變成相對數,再觀察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常用的比率法有以下幾種。 ● 相關比率法 由於專案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是相互聯絡,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的,因而可以將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關的指標加以對比,求出比率,並以此來考察經營成果的好壞。例如:產值和工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的關系又是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都希望以最少的工資支出完成最大的產值。因此,用產值工資率指標來考核人工費的支出水平,就很能說明問題。 ● 構成比率法 又稱比重分析法或結構對比分析法。通過構成比率,可以考察成本總量的構成情況及各成本專案占成本總量的比重,同時也可看出量、本、利的比例關系(即預算成本、實際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比例關系),從而為尋求降低成本的途徑指明方向。 ● 動態比率法 動態比率法,就是將同類指標不同時期的數值進行對比,求出比率,以分析該項指標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動態比率的計算,通常採用基期指數和環比指數兩種方法。

年度成本分析的重點是

成本包括原料、燃料、維修、動力、包裝、工資、折舊。要對各產品的各項生產成本做出分析,與指標進行對比,與計劃、與同期作對比,分析消耗是超耗還是節省。

2. 固定成本怎麼算

問題一:固定成本包括哪些罩則東西? 又稱「固定費用」。指在業務量的一定變動幅度內,成本總額並不隨之變動而保持相對穩定的那部分成本,如企業管理費用、銷售費用以及車間生產管理人員工資、職工福利費、辦公費、固定資產折舊費、修理費等。這些成本就其總額來說,在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的一定變動幅度內,雖不隨之增減而增減,但就單位產品或商品負擔的成本來說,則隨著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而成反比例的變動。即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增加,單位產品或商品分攤的成本隨之減少;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減少,單位產品或商品分攤的成本隨之增加。由於產品成本和商品流通費中有固定成本,因此,增加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就能降低產品成本或商品流通費。區分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有助於進行成本分析和尋求降低成本的途徑。要降低單位成本中的固定成本,主要應從節約各個時期的絕對支出數和增加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著手。

問題二: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如何區分計算? 在一定銷售額的范圍內,不隨銷售額增減而變化的成本稱為固定成本。而隨著銷售產品數量增減而同步變化的成本稱為變動成本。??主要的固定成本包括銷售經理和銷售人員的工資,銷售辦公費用,培訓師的工資,被增訓銷售人員的工資,例行的銷展示費用,返敏保險,一些固定稅收,固定交通費用,固定娛樂費用,折舊等等。??變動成本通常包括提成和獎金,郵寄費,運輸費,部份稅收(增值稅),交通費,廣告和銷售促進費等。

問題三:計算盈虧平衡點固定成本包括哪些 企業經營生產的固定成本主要包括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用。固定成本包含機器的折舊,場地的租金,管理人員的工資。 盈虧平衡分析是通過分析經營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與盈利之間的關系來推算盈虧平衡點的。 1.固定成本:指成本中不隨產量變化而變化的部分。 企業經營生產的固定成本主要包括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用。 2.變動成本:指成本中隨產量增減而變化的部分。企業經營生產的變動成本一般包括材料、工資等。變動成本可以表示為單位產量變動成本與產品產量之積。 3.總成本: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之和。總成本、固定成本、變動成本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下: C=F+V=F+v×Q C表示總成本,F表示固定成本,V表示變動成本,v表示單位產量變動成本,Q表示產品產量。 盈虧平衡點的測算在通常狀況下,企業總收入等於單位產品售價與產品產量之積。當達到盈虧平衡時,總收入等於總成本。有以下等式: vQ+F=PQv表示單位產量變動成本,Q表示產量,F表示固定成本,P表示單位產品售價。經等式變換得到下式: Q=F/(PCv)該等式即為盈虧平衡點產量的計算公式。其中的Q就是維持收支平衡時的最小產量。

問題四:固定成本的計算工式是什麼? 固定成本a=(p-b)X-EBIT,這個是固定成本的計算公式

問題五:平均固定成本的平均成本的計算公式 平均成本是指單位產量的成本,具體地:平均總成本=總成本/總產量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總產量平均可變成本=可變成本/總產量

問題六:知道銷售額 固定成本 變動成本 怎麼求達到盈虧平衡時得銷售額 例:某企業2005年的銷售額是2400萬,固定成本是500萬,變物世棚動成本是1200萬,試求盈虧平衡時的銷售額是多少?該企業是盈利還是虧損?具體數值是多少?營業狀態如何?
解:
單位變動成本:1200/2400=0.5
盈虧平衡銷售額:500/0.5=1000萬元
該企業盈利2400-500-1200=700萬元
營業狀態一般

問題七:邊際成本與固定成本的關系如何? 邊際成本實際上是在任何產量水平上,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資、原材料和燃料等變動成本。 丁 邊際成本是指在一定產量水平下,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產量所引起成本總額的變動數。通常只按變動成本計算。邊際成本用以判斷增減產量在經濟上是否合算。它是在管理會計和經營決策中常用的名詞。例如,生產某種產品 100個單位時,總成本為5 000元,單位產品成本為 50元。若生產 101個時,其總成本5 040元,則所增加一個產品的成本為 40元,即邊際成本為40元。當實際產量未達到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擴大而遞減;當產量超過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擴大而遞增。因為,當產量超過一定限度時,總固定成本就會遞增。由此可見影響邊際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產量超過一定限度(生產能力)後的不斷擴大所導致的總固定費用的階段性增加。
固定成本(又稱固定費用)相對於變動成本,是指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受業務量增減變動影響而能保持不變的成本。
固定成本的特徵在於它在一定時間范圍和業務量范圍內其總額維持不變,但是,相對於單位業務量而言,單位業務量所分攤(負擔)的固定成本與業務量的增減成反向變動。
固定成本總額只有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才是固定的,這就是說固定成本的固定性是有條件的。這里所說的一定范圍叫做相關范圍。如業務量的變動超過這個范圍,固定成本就會發生變動。

問題八:直接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區別 1、直接成本是指生產費用發生時,能直接計入某一成本計算對象的費用。某項費用是否屬於直接計入成本,取決於該項費用能否確認與某一成本計算對象直接有關和是否便於直接計入該成本計算對象。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備品配件、外購半成品、生產工人計件工資通常屬於直接成本。2、固定成本(又稱固定費用)相對於變動成本,是指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受業務量增減變動影響而能保持不變的成本。 固定成本 一企業在某時段即使在產量為零時也會發生的成本。總固定成本由諸如暢息支出、抵押支出、管理者費用等契約性開支所組成。3、間接成本就是與生產產品和服務難以形成直接量化關系的資源投入成本。間接成本主要包括固定資產折舊成本、管理費用、營銷費用等。4、變動成本是指那些成本的總發生額在相關范圍內隨著業務量的變動而呈線性變動的成本。典型的變動成本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

問題九: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的計算 盈虧平衡原理:固定成本+可變成本=銷售收入。即,固定成本+單位可變成本*產量=單位售價*產量
列方程既可以算出盈虧平衡點產量,假設為X件,
(1)當固定成本為50萬元時,則500000+10X=20X X=50000(件)
(2)當固定成本為60萬元時,則600000+10X=20X X=60000(件)

3. 怎樣依據絕對成本選擇生產項目

選擇生產項目要考慮項目單位自身的資源條件、地理交通運輸條件、經營單位的外在條件,尤其要考慮經濟效益的大小。

絕對成本是指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實際花費的成本。假設甲、乙兩個單位水稻和棉花每公斤的成本如下表所示:

4. 成本效益分析怎麼計算

成本效益分析計算方法是:所有項目效益之和除以成本之和。

一旦確定了行動的好處及其相關成本,下一步就很容易了。應用成本效益比公式,如下所示:效益/成本。 簡而言之,它是所有項目效益之和除以成本之和。

在激烈競爭的經濟環境下,成本控製成為每個企業關注的焦點問題。如何科學分析企業的各項成本構成及影響利潤的關鍵要素,找到成本控制的核心思路和關鍵環節,使企業更好地應對競爭壓力下的成本控制問題?

成本控制絕對不僅僅是單純的壓縮成本費用,它需要與宏觀經濟環境、企業的整體戰略目標、經營方向、經營模式等有效結合需要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成本分析與控制系統,讓企業的管理者全面、清晰地掌握影響公司業績的核心環節,全面了解企業的成本構架、盈利情況,從而把握正確的決策方向,從根本上改善企業成本狀況,真正實現有效的成本控制。

5. 怎樣計算毛利和成本

毛利率計算公式為:毛利率=毛利÷營業收入×100%=(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100%;毛利率是毛利占商品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的百分比,其中毛利是收入和與收入相對應的營業成本之間的差額。毛利率計算公式為:毛利率=毛利÷營業收入×100%=(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100%;毛利率是毛利占商品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的百分比,其中毛利是收入和與收入相對應的營業成本之間的差額。

毛利,即毛利潤,是指銷售收入扣除主營業務的直接成本後的利潤部分,其中的直接成本不包括企業的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以及稅收等。毛利潤是核算企業經營成果和價格制訂是否合理的依據。毛利潤的計算公式為:毛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