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醫療服務價格的醫療服務價格影響因素
1.醫療服務成本
醫療服務成本是指醫療單位為提供醫療服務而支付的各項費用的總和。首先醫療服務成本是醫療價格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醫療價格構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一般來說,成本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醫療服務質量的大小,並同醫療價格的高低成正比。醫療服務的價值和其他商品的價值一樣,取決於它所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消耗,既包括物化勞動的消耗,也包括活勞動的消耗。物化勞動的消耗是指提供衛生服務時所消耗的儀器、設備、衛生材料等,其價值轉移到醫療服務商品中去。活勞動的消耗創造了新的價值,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醫務勞動者為自己的勞動,屬於必要勞動的消耗;另一部分勞動消耗則屬於醫務勞動者為社會的勞動。其次,醫療服務成本是制定醫療價格的界限。一般情況下,醫療服務的價格應該與其價值大體相符。但由於供求關系的影響,或者是為貫徹國家的衛生政策.使某些醫療服務項目的價格有計劃地偏離其價值,這也是可以的。
2.供求關系
價格與供求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一方面價格運行調節供求關系,另一方面供求關系狀況又制約著價格運動的方向。當供不應求時,價格在價值的基礎上向偏高的方向運動即價格上漲;當供過於求時,價格在價值的基礎上向偏低的方向運動,即價格下降。
醫療服務的特殊性,削弱了供求關系對醫療服務價格的影響。醫療服務市場中,醫療服務是由醫務人員提供的高度專業化服務,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很高,普通患者很難掌握復雜的醫學知識,而且人們搜尋醫療服務相關信息的成本也比較高,因此醫療服務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表現得更為嚴重。醫生具有醫療服務提供者和患者代理人的雙重身份,可以創造額外的醫療服務需求。而且醫療服務需求比較缺乏彈性,醫療服務消費具有強制性,患者雖然會對醫療服務的價格變化有所反應,但是反應的敏感程度不高。在醫療服務需求缺乏彈性的情況下,醫療服務供給者提高價格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使其有提價的潛在動機。
3.財政補貼
由於醫療服務是一種消費無排他性但有競爭性的准公共產品,醫療服務產品具有極強的正外部性,政府對醫療進行財政補貼,以改善醫療價格形成的成本補償機制是十分必要的。中國醫療機構大部分屬於非營利性質,其收入主要來自三個部分:財政補貼、醫療服務價格和葯品費用。其中,財政補貼和醫療服務收費在本質上均是對醫療機構的運行成本的一種補償。
4.價格政策
由於醫療服務市場的特殊性,在不同的國家及不同的醫療保險形式下,實行不同的價格來進行宏觀調控。中國的衛生事業是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業,對醫療價格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醫療服務的價值不是全部通過市場實現的,體現福利的那部分價值通過財政補貼的形式實現。國家的價格政策對衛生服務價格的形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是衛生價格決策已經向科學化決策發展,衛生價格的制定開始注重衛生價格研究成果,部分研究成果被應用到衛生價格決策中;二是衛生服務價格決策既考慮到衛生服務項目的成本,又考慮到消費者的支付能力;三是衛生服務價格逐步實行分級管理,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價格管理的靈活性。
5.醫療費用支付方式
醫療費用的支付方式對醫療服務供給者具有激勵和導向作用。常見的支付方式有按服務項目付費和按病種付費兩種方式。在按服務項目支付醫療費用的方式下,醫療服務供給者提供的所有服務項目都將得到償付,他們不承擔任何經濟風險。按病種付費通過提供適當的經濟激勵影響醫療服務供給者行為,能夠防止醫療服務供給者延長住院時間或提供不必要的、可有可無的保健服務,以降低成本或降低成本上升的速度,控制醫療費用的過度上漲。
⑵ 四費合一是什麼
四川省政府辦公廳近日下發《關於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將通過調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費項目、收費標准和醫保支付政策等,從多種渠道補助官辦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用以支撐人員和業務支出。現有的掛號費、診查費、注射費(含靜脈輸液費,不含葯品費)和葯事服務成本等4項費用將合並為一般診療費,全省統一定價10元,不再單設葯事服務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者發生的一般診療費全部由醫保報銷支付。其他服務仍按現有項目和標准收費。
省衛生廳政策法規處處長郭以雄解釋,此舉意在發揮醫保對基層醫療機構的補償作用,在不加重百姓負擔的前提下增加醫療機構收入。他表示,實行基本葯物制度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多通過葯品差價獲取利潤,但基本葯物制度取消了葯品加成,這些機構的收入相應減少,因此需要以政府補助的方式保障其運行。郭以雄稱,10元的一般診療費用與全國平均水平一致,並由醫保統籌基金全額報銷。在此之前,掛號費等4項收費項目中部分由醫保的統籌基金承擔,餘下則從個人賬戶支付。
《意見》顯示,調整醫療服務收費及醫保支付政策將從已實施基本葯物制度及已開展基本醫保門診統籌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先行執行。合並項目內容由省價格主管部門會同衛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按國家要求具體規定,已合並到一般診療費里的原收費項目,不得再另行收費或變相收費。
政府補助額與績效考核掛鉤
政府舉辦的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產生的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等發展建設支出,由政府足額安排,其承擔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則通過專項經費補助。去年各級政府撥付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准為不低於人均15元,根據《意見》的設計,今年起將進一步提高人均經費標准。
在政府專項補助和調整醫療服務收費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經常性收入仍不足以彌補經常性支出的差額部分,由政府在年度預算中足額安排,先預撥後結算。
實施多渠道補償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否會產生過度依賴性?郭以雄表示,針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績效考核辦法已開始試行,根據管理績效、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服務對象滿意度、居民健康狀況改善等指標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綜合量化考核,考核結果將與資金安排和撥付掛鉤。績效考核好的可獲適當獎勵,反之或被扣減資金安排。
對非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對其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給予合理補助。其中符合條件的機構將被納入醫保定點范圍,執行與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相同的醫保支付和報銷政策。
《意見》還提出了對村衛生室的補助方式,主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實現,由衛生部門在核定村衛生室承擔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服務人口數量能力的基礎上,為其安排一定比例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量。符合條件的村衛生室門診服務可被納入新農合報銷范圍。
⑶ 我國醫療資源的現狀是怎樣的
醫療資源是指提供醫療服務的生產要素的總稱,通常包括人員、醫療費用、醫療機構、醫療床位、醫療設施和裝備、知識技能和信息等。隨著我國醫療衛生水平的發展,我國醫療費用、醫療機構、床位等資源均呈持續上漲形勢。
醫療衛生支出情況
根據衛生部統計數據,2010-2019年我國衛生總費用呈現聯繫上漲趨勢,並且增速都保持在10%以上。2019年我國衛生籌資總量增長、結構優化,居民醫療衛生費用的個人負擔相對減輕。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預計達65195.9億元。其中,政府衛生支出17428.5億元,佔26.7%;社會衛生支出29278.0億元,佔44.9%;個人衛生支出18489.5億元,佔28.4%。人均衛生總費用4656.7元,衛生總費用佔GDP百分比為6.6%。預計2020年我國衛生總費用持續增長,達到約7.2萬億元。
註:村衛生室人員不包括鄉鎮衛生院在村衛生室工作的人員數(這部分人員計入鄉鎮衛生院中)
醫療衛生資源發展趨勢
當前,我國正在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國居民生產生活方式和疾病譜不斷發生變化,社會迫切需要更加高效、精準的醫療健康服務。互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數字技術作為提升醫療健康服務水平的有效技術手段備受重視。
再者,我國的醫療支出和醫療機構雖然數量規模較大,但是由於我國人口眾多的原因,我國人均擁有的醫療資源數量相比發達國家又有很大的差距。未來我國的醫療資源仍然會保持擴充趨勢,對於醫療人才的需求仍然保持上漲,尤其是技師、葯師等數量佔比較少的特殊性醫療人才。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醫療機構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