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如何進行分析
以下內容在這個網址
http://www.ahtvu.ah.cn/JXC1/zhykch/8210/chbkjweb/jxfd9.htm
(二) 成本分析的具體方法
成本分析的具體方法通常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連環替代分析法。
1、比較分析法
是把兩個經濟內容相同、時間或空間地點不同的經濟指標相減從而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它是一種絕對數的比較分析,只適用於同類型企業、同質指標進行對比分析。
由於分析者的目的不同,對比的基數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對比的基數有計劃數、定額數、以往年度同期實際數,以及本企業歷史最好水平和國內外同行業先進水平。
2、比率分析法
是通過計算有關指標之間的相對數,即比率,進行分析評價的一種方法。一般有三種形式:相關比率分析法、構成比率分析法、趨勢比率分法。
(1) 相關比率分析法:
是通過計算兩個性質不完全相同而又相關的指標的比率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通常計算的相關比率指標有:
產值成本率、銷售收入成本率、成本利潤率、存貨周轉率等。
(2) 構成比率分析法
是計算某項指標的各個組成部分佔總體的比重,即部分與總體的比率,進行數量分析一種方法。
(3) 趨勢比率分析法
是指對某項經濟指標不同時期數值進行對比,求出比率,分析其增減速度和發展趨勢的一種方法。由於計算時採用的基期數值不同,趨勢比率又分為定基比率和環比比率兩種形式:
定基比率=比較期數值/固定基期數值×100%
環比比率=比較期數值/前一期數值×100%
3、連環替代法(因素分析法)
(1)概念:
是根據因素之間的內在依存關系,依次測定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差異影響的一種分析方法。
(2)分析程序:
1〕 分解指標因素並確定因素的排列順序;
2〕逐次替代因素;
3〕確定影響結果;
4〕匯總影響結果。
(3)典型模式:
假設某項指標N是有A、B、C三個因素組成,各因素與經濟指標的關系為:
上年數 N0 =A0×B0 ×C0
本年數 N1 =A1×B1×C1
則N1與 N0 的差異是由A、B、C三個因素變動而引起的。
採用連環替代法分析計算如下:
綜合指標上年數 N0 = A0 ×B0 ×C0 (1)
第一次替代 N1 =A1×B0 ×C0 (2)
第二次替代 N2 =A1× B1 ×C0 (3)
第三次替代(本年數) N1 =A1×B1 ×C1 (4)
(2)-(1) 即 N1- N0是A因素變化影響綜合指標的結果:
N1 - N0 = ( A1 - A0 )×B0 ×C0
(3)- (2) 即 N2- N1是B因素變化影響綜合指標的結果:
N2 - N1 = A1 × ( B1 - B0 )×C0
(4)- (3) 即 N1 - N2是C因素變化影響綜合指標的結果:
N1 - N2 = A1 × B1 × ( C1 - C0 )
(4) 連環替代法的幾個特點:
• 連環替代的順序性
先替代數量指標,後替代質量指標;先替換基本因素,後替換從屬因素。
若同時出現幾個數量指標或幾個質量指標,應現替換實物量指標,後替換價值量指標。
• 替代因素的連環性
除第一次替換外,每個因素的替換都是在前一個因素替換的基礎上進行的。
• 計算結果的假設性
例:假設某企業有關產量、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材料單價及材料費用總額資料如下:
項目
計量單位
計劃數
實際數
產品產量
件
90
100
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
公斤
7
6
材料單價
元
4
5
材料費用總額
元
2520
3000
要求:採用連環替代法計算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總額的影響程度。
答案:
材料費用總額計劃指標:90×7×4=2520(元) (1)
第一次替代: 100×7×4=2800(元) (2)
第二次替代: 100×6×4=2400(元) (3)
第三次替代(實際指標):100×6×5=3000(元) (4)
(2)-(1)=2800-2520=280(元) 產量增加的影響
(3)-(2)=2400-2800=-400(元) 材料單位消耗的節約的影響
(4)-(3)=3000-2400=600(元) 材料單價提高的影響
280-400+600=480(元) 全部因素的影響
三、成本分析的主要內容
• 成本計劃完成情況分析
• 費用預算執行情況的分析
• 成本效益分析
(一)成本計劃完成情況分析
成本計劃完成情況分析包括:
–產品生產成本計劃完成分析;
–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分析。
分析的重點是產品生產成本分析中的可比產品成本分析。
1、 產品生產成本計劃完成分析
(1) 全部產品生產成本計劃完成情況分析
全部產品包括可比產品和不可比產品兩部分。對全部產品的分析,只能以本年實際成本和本年計劃成本進行比較,確定其實際成本較計劃成本的降低額和降低率,初步了解企業完成成本計劃的一般情況。
產品
名稱
計量單位
產量
單位成本
成本計劃
(計劃產量)
本年總成本
(實際產量)
計劃
實際
上年實際
本年計劃
本年實際
按上年實際單位成本計算
按本年計劃單位成本計算
按上年實際單位成本計算
按本年計劃單位成本計算
實際
成本
P1
P2
C0
C1
C2
P1 C0
P1 C1
P2 C0
P2 C1
P2 C2
一、可比產品
甲產品
件
200
800
100
95
94
20000
19000
80000
76000
75200
乙產品
件
400
400
50
45
44
20000
18000
20000
18000
17600
小計
40000
37000
100000
94000
92800
二、不可比產品
丙產品
件
300
300
50
52
15000
15000
15200
小計
15000
15000
15200
全部產品成本
52000
109000
108400
設 P1 :計劃產量;P2 :實際產量;
C0: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C1:本年計劃單位成本; C2:本年實際單位成本
全部產品成本降低額=計劃總成本-實際總成本
=∑(實際產量×計劃單位成本)-∑(實際產量×實際單位成本)
=∑P2 C1-∑P2 C2=∑P2 (C1-C2)=109000-108400=600(元)
全部產品成本降低率=成本降低額÷計劃總成本×100%=600÷109000×100%=0.55%
(2)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的分析
計劃降低額= 全部可比產品計劃產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產品計劃產量
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按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計劃產量×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劃產量×計劃單位成本)
=∑P1 C0-∑P1 C1
計劃降低率=計劃降低額÷全部可比產品計劃產量按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100%
=(∑P1 C0-∑P1 C1)÷∑P1 C0×100%
實際降低額= 全部可比產品實際產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產品實際產量按本年
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實際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實際產量×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實際產量×本年實際單位成本)
=∑P2 C0-∑P2 C2
實際降低率=實際降低額÷全部可比產品實際產量按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100%
=(∑P2 C0-∑P2 C2)÷∑P2 C0×100%
例:某企業可比產品的成本及產量資料如下:
產品
名稱
計量單位
本年產量
單位成本
計
劃
實際
上年實際
本年計劃
本年
實際
P1
P2
C0
C1
C2
可比產品
甲產品
件
200
800
100
95
94
乙產品
件
400
400
50
45
44
要求:分析全部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
答案如下:
1〕首先計算全部可比產品的成本降低任務即計劃降低額和計劃降低率。
××××年度可比產品成本計劃表
產品
名稱
計量單位
計
劃
產 量
單位
成本
總成本
計劃降低任務
上年
實際
本年計劃
上年成本
計劃成本
降低額
降低率
P1
C0
C1
P1 C0
P1C1
P1C0-P1C1
降低額
P1 C0
可比產品
甲產品
件
200
100
95
20000
19000
1000
5%
乙產品
件
400
50
45
20000
18000
2000
10%
合計
40000
37000
3000
7.5%
7.5%= 3000 ×100%=1000+2000 ×100%=(20000×5%+20000×10%)×100%
40000 40000 40000
=〔20000 ×5% + 20000 ×10% 〕×100%=(50%×5%+50%×10%)×100%
40000 40000
上式中50%、50%是甲、乙產品計劃產量上年成本占可比產品計劃產量上年總成本的比重,也就是產品品種結構。
2〕其次,計算全部可比產品成本的實際降低額和實際降低率,與計劃降低額和計劃降低率相對比,分析其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
××××年度可比產品成本的實際完成情況表
產品
名稱
計量單位
實際產量
單位成本
總成本
實際降低情況
上年實際
本年計劃
本年實際
上年
成本
計劃成本
本年
實際
降低額
降低率
可比產品
P2
C0
C1
C2
P2C0
P2 C1
P2 C2
P2C0-P2C2
降低額
P2 C0
甲產品
件
800
100
95
94
80000
76000
75200
4800
6%
乙產品
件
400
50
45
44
20000
18000
17600
2400
12%
合計
100000
94000
92800
7200
7.2%
7.2%= 7200 ×100%=4800+2400 ×100% =(80000×6%+20000×12%)×100%
100000 100000 100000
=〔 80000 ×6% + 20000 ×12% 〕×100%=(80%×6%+20%×12%)×100%
100000 100000
上式中80%、20%是甲、乙產品實際產量上年成本占可比產品實際產量上年總成本的比重,也就是實際產品品種結構。
計劃降低額=∑P1 C0-∑P1 C1=(200×100+400×50)-(200×95+400×45)
=40000-37000=3000(元)
計劃降低率=(∑P1 C0-∑P1 C1)÷∑P1 C0×100%=3000÷40000×100%=7.5%
實際降低額=∑P2 C0-∑P2 C2=(800×100+400×50)-(800×94+400×44)
=100000-92800=7200(元)
實際降低率=(∑P2 C0-∑P2 C2)÷∑P2 C0×100%=7200÷100000=7.2%
可見,可比產品實際降低額超額完成了計劃,比計劃多降低4200元;實際降低率沒有完成計劃,低於計劃0.3%.
(3)影響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的因素分析
1〕影響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的因素有以下三個:
l 產品產量
可比產品成本降低額是根據各種產品的產量、品種結構和單位成本確定的。
成本計劃降低額是根據各種產品計劃產量制訂的,而實際成本降低額是根據各種產品的實際產量計算的。因此,在產品品種結構和單位成本不變時,產品產量增減,就會使成本降低額發生同比例的增減,然而,卻不會影響成本的降低率發生變化。例證如下:
假定該企業本年甲、乙產品產量都比計劃增長了20%,實際的單位成本又完全等於計劃單位成本,其結果如下表:
可比產品
實際產量
上年實際單位成本
本年實際單位成本
總成本
實際降
低情況
上年成本
計劃成本
實際成本
降低額
降低率
甲產品
240
100
95
24000
22800
22800
1200
5%
乙產品
480
50
45
24000
21600
21600
2400
10%
合計
48000
40600
40600
3600
7.5%
上表兩種產品實際產量比計劃產量增長了20%,因而使成本降低額相應從計劃的3000元,增長到3600元,增長率為20%(600÷3000),但成本降低率仍然為7.5%,由此可見,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產品產量的變動隻影響成本降低額發生變化,並不影響成本的降低率。
l 產品品種結構
由於各種可比產品成本降低率不同,如果成本降低率大的產品在全部可比產品中所佔的比重比計劃提高,則整體的降低額和降低率都會加大,反之亦然。
7.5%= 3000×100%=1000+2000 ×100%=(20000×5%+20000×10%)×100%
40000 40000 40000
=〔 20000 ×5% + 20000 ×10% 〕×100%=(50%×5%+50%×10%)×100%
40000 40000
上式中50%、50%是甲、乙產品計劃產量上年成本占可比產品計劃產量上年總成本的比重,也就是產品品種結構。
l 產品單位成本
計劃降低額= 全部可比產品計劃產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產品計劃產量
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按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計劃產量×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劃產量×計劃單位成本)
=∑P1 C0-∑P1 C1
計劃降低率=計劃降低額÷全部可比產品計劃產量按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100%
=(∑P1 C0-∑P1 C1)÷∑P1 C0×100%
實際降低額= 全部可比產品實際產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產品實際產量按本年
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實際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實際產量×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實際產量×本年實際單位成本)
=∑P2 C0-∑P2 C2
實際降低率=實際降低額÷全部可比產品實際產量按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100%
=(∑P2 C0-∑P2 C2)÷∑P2 C0×100%
由以上計算公式可知,產品實際單位成本比計劃降低的多,降低額和降低率就越大,反之亦然。
2〕影響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的因素分析
計劃降低額=∑P1 C0-∑P1 C1=(200×100+400×50)-(200×95+400×45)
=40000-37000=3000(元)
計劃降低率=(∑P1 C0-∑P1 C1)÷∑P1 C0×100%=3000÷40000×100%=7.5%
實際降低額=∑P2 C0-∑P2 C2=(800×100+400×50)-(800×94+400×44)
=100000-92800=7200(元)
實際降低率=(∑P2 C0-∑P2 C2)÷∑P2 C0×100%=7200÷100000=7.2%
由上可知,企業可比產品實際降低額超額完成了計劃,比計劃多降低4200元;實際降低率沒有完成計劃,低於計劃0.3%。下面用連環替代法分別計算產品產量、產品品種結構、產品單位成本三個因素的變動對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的影響。
設 P1 :計劃產量;P2 :實際產量;
C0: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C1:本年計劃單位成本; C2:本年實際單位成本
產品
名稱
計量單位
本年產量
單位成本
計
劃
實際
上年實際
本年計劃
本年
實際
P1
P2
C0
C1
C2
可比產品
甲產品
件
200
800
100
95
94
乙產品
件
400
400
50
45
44
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分析表
順序
指標
成本降低額(元)
成本降低率
(1)
按計劃產量、計劃品種結構、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的成
本降低額和降低率
∑P1 C0-∑P1 C1
=40000-37000
=3000
3000÷40000
= 7.5%
(2)
按實際產量、計劃品種結構、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的成
本降低額和降低率
∑P2 C0×7.5%
=100000×7.5%
=7500
7.5%
保持不變
(3)
按實際產量、實際品種結構、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的成
本降低額和降低率
∑P2 C0-∑P2 C1
=100000-94000
=6000
6000÷100000
= 6%
(4)
按實際產量、實際品種結構、實際單位成本計算的成
本降低額和降低率
∑P2 C0-∑P2 C2
=100000-92800
=7200
7200÷100000
= 7.2%
各因素的影響程度
產量變動影響 (2)-(1)
7500-3000= 4500
0
品種結構變動的影響 (3)-(2)
6000-7500=-1500
6%-7.5%=-1.5%
單位成本變動的影響 (4)-(3)
7200-6000= 1200
7.2%-6% = 1.2%
合計
+4200
-0.3%
2、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分析
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分析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技術經濟指標變動對單位成本的影響,二是單位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分析。
主要產品單位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分析,不僅要按成本項目逐項對比其計劃數與實際數,而且還要求列示主要消耗材料和耗用工時的對比資料。P192
分析時應注意:
(1) 一般可採用簡化的辦法,即本年實際成本直接與計劃成本對比。
(2) 如有可能,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分析時,可項剔除價格變動因素。即,實際消耗可按計劃單價計算,因為價格因素是外來因素,與產品生產無直接關系。
(3) 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分析時,對於占成本比重比較高的主要消耗材料和耗用工時,應盡可能分析得細致,使之更能反映出降低成本的方向。
(二)費用預算執行情況的分析
由於製造費用、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都是按整個公司或分廠、車間、部門編制預算加以控制,因而分析各種費用預算的執行情況,查明各種費用實際脫離預算的原因,也只能按整個公司或分廠、車間、部門進行。
對上述費用進行分析,首先應以本年實際數與本年預算數相比較,確定實際脫離預算的差異,然後分析差異形成的原因。此外,為了從動態上觀察、比較各項費用的變動情況和變動趨勢,還應將本月實際與上年同期實際進行對比。
為了深入研究製造費用、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變動的原因,評價費用支出的合理性,尋求降低各種費用支出的方法,可按費用的用途及影響費用變動的因素,將各種費用項目按以下類別進行研究。
(1) 生產性費用。如製造費用中的折舊費、修理費、機物料消耗等。
(2) 管理性費用。如行政管理部門人員的工資、辦公費、業務招待費等。
(3) 發展性費用。如職工教育經費、設計制圖費、研究開發費等。
(4) 防護性費用。如勞動保護費、保險費等。
(5) 非生產性費用。主要指材料、在產品、產成品的盤虧和毀損等。
(三)成本效益分析
反映企業成本效益的指標很多,常用的有產值成本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等。
1、 產值成本率分析
(1)概念:
產值成本率是企業全部產品生產成本對商品產值的比率,通常用每百元商品產值總成本指標表示。
(2)計算公式:
產值成本率=全部產品生產成本÷商品產值×100%
= ∑(產品產量×該產品單位成本) ×100%
∑(產品產量×該產品出廠價格)
或 產值成本率(元/百元)=全部產品生產成本÷商品產值×100
其中,商品產值一般按現行價格計算。產值成本率越低,說明生產耗費的經濟效益越好;反之,經濟效益越差。
(3)影響產值成本率指標變動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三個因素:
1〕 產品品種構成的變動
2〕 產品單位成本的變動
3〕在商品產值按現行價格計算時,還有價格變動的影響。
(4)影響產值成本率指標變動的各因素影響程度的計算
可採用連環替代法計算各因素變動的影響程度,計算如下:
(1) 以計劃(或上年實際)產值成本率指標為基礎。
產值成本率= 按計劃產量、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100
按計劃產量、計劃出廠價格計算的商品產值
(2) 計算按實際產品品種構成、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的每百元商品產值的計劃總成本
產值成本率= 按實際產量、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100
按實際產量、計劃出廠價格計算的商品產值
(3) 計算按實際產品品種構成、實際單位成本計算的每百元商品產值的實際總成本
產值成本率= 按實際產量、實際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100
按實際產量、計劃出廠價格計算的商品產值
(4) 計算按實際產品品種構成、實際出廠價格計算的每百元商品產值的實際總成本
產值成本率= 按實際產量、實際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100
按實際產量、實際出廠價格計算的商品產值
(2)-(1) 為產品品種構成變動的影響數額
(3)-(2) 為產品單位成本變動的影響數額
(4)-(3) 為出廠價格變動的影響數額
2、成本費用利潤率分析
(1) 概念:
成本費用利潤率是企業一定期間的利潤總額與成本、費用總額的比率。
(2)計算公式:
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
其中,成本費用一般指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期間費用。
該指標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費用可獲得多少利潤,體現了經營耗費所帶來的經營成果。該指標越高,利潤就越大,表明企業的經濟效益越好。
(3)成本費用營業利潤率
成本費用營業利潤率是企業一定期間的營業利潤與成本、費用總額的比率。
計算公式:
成本費用營業利潤率=營業利潤額÷成本費用總額×100%
若利潤總額中包括其他業務利潤,成本費用中也應包括其他業務支出。
第十六章習題:
1、 假定A產品的直接材料費用定額為800000元,實際為851400元。有關資料如下:
項目
產品數量
(件)
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公斤)
單價
(元)
材料費用
(元)
定額
1000
20
40
800000
實際
1100
18
43
851400
差異
+100
-2
+3
+51400
要求:採用連環替代法計算產品產量、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和材料單價三項因素對產品直接材料費用超支51400元的影響程度。
2、某企業產品生產成本表如下:
產品
名稱
計量單位
實際產量
單位成本
本年總成本
(實際產量)
上年實際
本年計劃
本年實際
按上年實際單位成本計算
按本年計劃單位成本計算
實際
成本
一、可比產品
甲產品
件
30
1050
1035
1020
乙產品
件
35
1350
1275
1245
小計
二、不可比產品
丙產品
件
20
-
600
690
全部產品成本
產值成本率計劃數為60元/百元,商品產值本月實際數按現行價格計算為153000元。
要求:(1)計算和填列產品生產成本表中總成本各欄數字。
(2)分析全部產品生產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和產值成本率計劃的完成情況。
3、某企業本年度可比產品成本資料如下表所示:
可比產品名稱
計劃產量(件)
實際產量(件)
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
本年計劃
單位成本
本年實際
單位成本
甲產品
1650
2200
100
90
89
乙產品
550
550
200
190
188
要求:計算確定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並分析各個因素變動對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的影響。(附表如下)
××××年度可比產品成本計劃表
產品
名稱
計量單位
計
劃
產 量
單位
成本
總成本
計劃降低任務
上年
實際
本年計劃
上年成本
計劃成本
降低額
降低率
可比產品
P1
C0
C1
P1 C0
P1C1
P1C0-P1C1
降低額
P1 C0
甲產品
件
乙產品
件
合計
××××年度可比產品成本的實際完成情況表
產品
名稱
計量單位
實際產量
單位成本
總成本
實際降低情況
上年實際
本年計劃
本年實際
上年
成本
計劃成本
本年
實際
降低額
降低率
可比產品
P2
C0
C1
C2
P2C0
P2 C1
P2 C2
P2C0-P2C2
降低額
P2 C0
甲產品
件
乙產品
件
合計
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分析表
順序
指標
成本降低額(元)
成本降低率
(1)
按計劃產量、計劃品種
B. 銷售額今年與去年同期對比怎樣計算
銷售額今年與去年同期對比計算方法如下:
銷售額同比增長率計算公式:銷售額同比增長率=(今年銷售收入-去年同期銷售收入)/去年同期銷售收入*100%。
同比增長率一般是指和去年同期相比較的增長率。假如今天實現產值1000萬元,去年實現產值800萬元,那麼,與去年同期百分比=1000/800*100%=125%,增長百分比(增長率)=(1000-800)/800*100%=25%,同期增長是指相同主體,一年中的同一時期,但是年份不同進行對比。
1.同比增長就是「去年同期比增長」的意思,其中,去年同期又簡稱「同期」。
2.同比增長率=(本期數-同期數)÷同期數*100%
3.同比是指不同時期相同主體進行對比。
例子:某公司營業額同期比。07年10月份營業額為15萬,06年10月份營業額為10萬。
計算同期比為[(15-10)/10]×100%=50%
實施同期比法主要是防止銷售人員由於工作時間較長,資格較老而出現的「老油條」的工作態度;或者是不安心於本職工作,在外兼職而導致銷售額下降。它不適合由於市場狀況的整體惡化而導致的銷售額下降。
銷售額是指納稅人銷售貨物、提供應稅勞務或服務,從購買或接受應稅勞務方或服務方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但是不包括向購買方收取的銷項稅額以及代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業性收費。
拓展資料
價外費用是指納稅人向購買方價外收取的手續費、補貼、基金、集資費、返還利潤、獎勵費、違約金、滯納金、延期付款利息、賠償金、代收款項、代墊款項、包裝費、包裝物租金、儲備費、優質費、運輸裝卸費以及其他各種性質的價外收費。
下列項目不包括在內:
1.受託加工應征消費稅的消費品所代收代繳的消費稅。
2.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代墊運輸費用:
承運部門的運輸費用發票開具給購買方的;
納稅人將該項發票轉交給購買方。
3.同時符合以下條件代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業性收費。
4.由國務院或者財政部批准設立的政府性基金,由國務院或者省級人民政府及其財政、價格主管部門批准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
5.收取時開具省級以上財政部門印製的財政票據。
6.所收款項全額上繳財政。
7.銷售貨物的同時代辦保險等而向購買方收取的保險費,以及向購買方收取的代購買方繳納的車輛購置稅、車輛牌照費。
C. 去年營業成本140萬,今年營業成本194萬,增長幅度為多少如何計算
增長幅度=(今年營業成本-去年營業成本)/去年營業成本=(194-140)/140=38.57%
D. 如何通過成本費用比對收入
解釋如下
一、成本占收入的比例,費用占收入的比例,利潤總額占收入的比例都沒有辦法給出合理的比率。因為這個與企業生產經營密切相關,不同地域的企業、不同行業的企業、同一行業的不同公司、即使是同一企業的不同時期這個比率都有不同情況。
核定徵收企業所得稅暫行辦法中,提到一個應稅所得率。其中製造業為5%-15%。可以把這個應稅所得率暫時的看做是利潤總額占收入的比例。
二、成本費用利潤率的計算公式: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式中的利潤總額和成本費用用總額來自企業的損益表。成本費用一般指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和三項期間費用。
分析時,可將成本費用與營業利潤對比,計算成本費用營業利潤率指標。其計算公式如下:成本費用營業利潤率=營業利潤額÷成本費用總額×100%,如利潤中還包括其他業務利潤,而其他業務利潤與成本費用也沒有內在聯系,分析時,還可將其他業務利潤扣除。
三、成本占收入的比例沒有統一規定,但可以參考所得稅定率徵收的所得稅率。小規模商業(批發和零售貿易業),應稅所得率4%-15%,如果應稅所得率太低,會引起稅務關注,但只要是實際情況,不會罰款的。
應稅所得率=應納所得稅額/銷售收入
成本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壞賬損失+存貨跌價損失)/營業收入
成本和銷售額之間的比率可以參考所得稅定率徵收的所得稅率
E. 如何進行企業營業成本分析
營業成本分析時可結合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的相關內容來核實企業產品銷售成本結轉的合理性。在實務中,往往是每月末匯總銷售成本後一並結轉,而不是在每次發出庫存產成品時立即結轉產品銷售成本。企業為了虛增利潤或掩蓋虧損,有可能採取當期少結轉產品銷售成本的方法。這種情況單獨陸毀從利潤表上也許無法直接禪悉岩發現,但可以用利潤表中"營業成本"項目的數額和資產負債表中"存貨"項目的年初與年末平均數相除,計算"存貨周轉率"。存貨資產周轉次數,反映存貨資產的使用效率。一般而言,存貨周轉率越大越好。如賀御果企業某一期的存貨周轉率不正常降低,則說明該企業可能存在少結轉"營業成本"而存在虛增利潤或掩蓋虧損的問題。
F. 同一產品每月不同成本怎麼分析
一)按成本項目反映的產品生產成本表的分析
按成本項目反映的產品生產成本表,一般可以採用對比分析法、構成比率分析法和相關指標比率分析法進行分析。
1、對比分析法
指標對比分析法也稱比較分析法,它是通過實際數與基數的對比來揭示實際數與基數之間的差異,藉以了解經濟活動的成績和問題的一種分析方法。
對比分析法只適用於同質指標的數量對比。在採用這種分析法時,應當注意相比指標的可比性。如果相比的指標之間有不可比因素,應先按可比的口徑進行調整,然後再進行對比。
2、構成比率分析法
它是通過計算某項指標的各個組成部分佔總體的比重,即部分與全部的比率,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這種比率分析法也稱比重分析法。通過這種分析,可以反映產品成本或者經營管理費用的構成是否合理。
產品成本構成比率的計算公式列示如下:
直接材料成本比率=直接材料成本÷產品成本×100%
直接人工成本比率=直接人工成本÷產品成本×100%
製造費用比率=製造費用÷產品成本×100%
不論採用什麼比率分析法,進行分析時,還應將比率的實際數與其基數進行對比,揭示其與基數之間的差異。
3、相關指標比率分析法
它是計算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關的指標的比率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它可以反映各企業經濟效益的好壞。
產值成本率、銷售收入成本率和成本利潤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產值成本率=成本÷產值×100%
營業收入成本率=成本÷銷售收入×100%
成本利潤率=利潤÷成本×100%
從上述計算公式可以看出,產值成本率和營業收入成本率高的企業經濟效益差;這兩種比率低的企業經濟效益好。而成本利潤率則與之相反,成本利潤率高的企業經濟效益好;成本利潤率低的企業經濟效益差。
(二)按產品種類反映的產品生產成本表的分析
按產品種類反映的生產成本表的分析,一般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本期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對比分析;二是本期實際成本與上年實際成本的對比分析。
1、本期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對比分析。進行這一方面成本分析,確定全部產品和各種主要產品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了解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
2、本期實際成本與上年實際成本的對比分析,對於可比產品,還可以進行這一方面的成本對比,分析可比產品成本在本期與上年相比的升降情況。如果企業規定有可比產品成本降低計劃,即成本的計劃降低率或降低額,還應進行可比產品成本降低計劃執行結果的分析。
(1)可比產品成本升降情況的分析
企業應當根據產品生產成本表中所列全部可比產品和各種可比產品的本月實際總成本和本年累計實際總成本,分別與其本月按上年實際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和本年按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累計總成本進行比較,確定全部可比產品和各種可比產品本期實際成本與上年實際成本的差異,了解成本升降情況。
(2)可比產品成本降低計劃執行結果的分析
在產品品種比重和產品單位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產量增減會使成本降低額發生同比例增減,但由於按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本年累計總成本也發生了同比例增減,因而不會使成本降低率發生變動。產品單位成本的變動,則會影響成本降低額和降低率同時發生變動。產品單位成本降低使成本降低額和降低率增加;反之,則會減少。
以上便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知識,相信大家通過以上知識都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您的情況比較復雜,華律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