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央銀行的政策工具是什麼如何操作
中央銀行的政策工具是什麼?如何操作? 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工具一般可分為四類: (1)一般性信用控制工具 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 ①法定存款准備率。法定存款准備率是指由中央銀行確定,並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的,用於各類金融機構按所接受存款提存一定數額存款准備金的一定比率。根據法定存款准備率計算出來的金額為法定存款准備,法定存款准備金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保持銀行資產的流動性,提高銀行的清償能力,保證存款人的利益和本身的安全,防止銀行倒閉。 法定存款准備率變動同銀行現有準備金、市場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成反比例關系,同聯邦基金利率、市場上短期利率的變動成正比例關系。因此,中央銀行可以針對經濟的繁榮與衰退以及銀根的松緊情況來調整法定存款准備率,發揮調節金融的作用。 ②再貼現政策。是指中央銀行對其他金融機構請求再貼現(或貼現)或請求給予轉貸款的票據、有價證券等,規定一定的標准和條件,影響取得信貸的數額,達到緊縮或擴張信用的目的,這就是所謂的再貼現政策(或貼現政策)。 再貼現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掌握貸款條件的松緊程度和影響信貸的成本。當提高再貼現率時,表明取得信貸的成本增加,將減少信貸的需求額,造成市場信貸和貨幣供給的緊縮,當降低貼現率時,表明取得信貸的成本減少,這會促使信貸的需求額增加,出現市場信用的擴張。 ③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和銀行承兌票據等,從而起到調節信用與貨幣供給作用的一種業務活動。 按照公開市場上買賣對象的范圍,可區分為廣義公開市場業務和狹義公開市場業務。廣義的公開市場業務是指公開市場上買賣對象的范圍較廣泛,包括政府債券、公司債券、銀行承兌票據、甚至外匯黃金等。狹義的公開市場業務則指公開市場上買賣對象的范圍較窄,主要指政府債券,尤指國庫券。 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活動所產生的政策效應主要有:第一,調節銀行准備金從而影響銀行提供信貸的規模。第二,對直接買賣的證券價格與收益產生影響。第三,影響人們對市場的預期,從而影響一般證券的價格和收益。第四,對政府的財政收支的影響。中央銀行購買政府債券,就是向政府提供資金融通的方便,當政府發行新債券時,中央銀行大量購入,就可使公債的收益率下降,減少政府的利息支出,中央銀行還可採取「換券活動」推遲政府在公債方面的財政支出。 (2)選擇性信用管制手段 選擇性信用管制主要對某一部門所能使用的信貸有很大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類: ①證券投機的信用管理。為了防止證券投機,中央銀行對各商業區銀行辦理的以證券為擔保的貸款,有權隨時規定保證金比率,例如,保證金比率規定為60%,證券購買者就得付出60%的現款,其餘40%才能向銀行借款。保證金比率愈高,付現款的比重愈大,可以向銀行貸款的比重則愈小。當證券價格上漲,中央認為有出現危機的可能性時,就提高保證金比率,反之,則降低保證金比率。 ②消費者信用管理。銀行可採取措施,干預消費者用分期付款方式購買消費品的條件。由於大部分消費信用是直接或間接由銀行貸款支持的,它不僅擴大企業的商品銷售,而且直接增加銀行存款,增加貨幣供應量。因此,也屬政策調節范圍。 ③不動產信用管理。與管理消費者信用的方法基本相同。例如,中央銀行為了減輕通貨膨脹的壓力,防止商業銀行對建築業過多貸款,規定不動產信用每次貸款限額,以及每次最低的償還條件等。 (3)直接信用管制 是指中央銀行不定期對商業銀行擴大信貸活動進行直接干涉。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信用分配。是指中央銀行根據經濟形勢,為避免信用過度擴張,同時也為了使有限資金用於最能發揮效能的用途上,對商業銀行的資金用途進行合理的分配,限制其信貸活動。限制信用方法,主要是對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提出的貸款申請,以各種理由拒絕,或者雖給予貸款,但規定不得使用於某些用途等。 ②直接行動。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直接進行干預和 控制。具體方式有:1)直接限制貸款額度。2)直接干涉銀行對活期存款 的吸收。3)中央銀行對業務活動不當的商業銀行,認為它違背信貸政策 時,可拒絕提供貸款,拒絕融通資金的要求;或者給予貸款,但採取高 於一般利息的懲罰性利率。4)規定各銀行放款及投資的方針,分兩類: 一類是資產項目的限制,如規定商業銀行對不動產投資的限制;一類是 貸款額度的限制,如對商業銀行發放的中期貸款規定最高額度,對儲蓄 銀行的股票投資、住宅融資規定最高的限制等。 ③流動比率。是指中央銀行為了限制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能力,除 規定法定存款准備金外,還規定商業銀行對其資產維持某種程度的流動 性。流動性資產包括:超額准備、銀行互助拆借、國庫券、可轉讓定期 存單、銀行承兌匯票、經短期期票交易商或銀行保證的商業本票、公債 及其他經中央銀行核準的證券。 ④利率上限。這種辦法是限制商業銀行竟相以高利吸收存款。多年 來,對這個辦法爭論很大。直到1980年4月美國制定《存款機構解除管 制及貨幣控製法案》,進行多項金融改革,其中有一項是利率自由化, 利率高限規定失去效用。 (4)間接信用管制 間接信用管制主要有以下四種: ①道義說服,日本叫「窗口指導」。主要是中央銀行向各家銀行說 明立場,加以勸勉,希望借道義的影響和說服力量,達到干涉和控制各 銀行業務的目的。 ②金融檢查。是指中央代表政府從事金融管理,可以使中央銀行不 用管制措施而達到管制金融的要求。中央銀行經常檢查各銀行的業務活動,一方面有利於維護銀行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加強對金融時控制。 ③自動合作。這是指通過道義說服方式,要求主要金融機構能夠自動合作,以影響信貸活動。例如,美國在1951年3月因侵朝戰爭造成國內通貨膨脹,實行了「自動信用限制方案」,要求主要金融機構支持重要生產事業,減少投機活動和非生產性的貸款等。 ④公開宣傳。這是指中央銀行利用各種機會向金融界及全國各界說明其金融政策的內容和意義,求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從而使金融活動按照中央銀行預期的方向發展。
㈡ 管理成本包括哪些費用
管理成本包括哪些費用如下:
施工企業項目部發生的辦公費差旅費,計入「工程施工---辦公費」
借:工程施工---辦公費(差旅費等)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如有
貸:銀行存款(其他應付款等科目)
企業在商品經濟范疇內,作為組織單元的多種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組織規律,有機構成的經濟實體,一般以營利為目的,以實現投資人、客戶、員工、社會大眾的利益最大化為使命,通過提供產品或服務換取收入。
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因社會分工的發展而成長壯大。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各種企業並存共同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姿坦
企業存在三類基本組織形式: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和公司,公司制企業是現代企業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組織形式。
㈢ 管理成本包括哪些
管理成本指的是用於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各種成本的總稱,包括責任成本、變動成本、邊際成本、設計成本、質量成本、差別成本、機會成本、沉沒成本、重置成本、固定成本。這些成本都是按照企業經營管理的各種要求,根據財務成本和其他有關資料進行不同的歸類、分析和調整分別計算出來的,其目的是為了進行專題的成本分析和某一方面的經營管理。
管理成本是近年來相對財務成本(實際成本)而提出來的一個概念。 用於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各種成本的總稱。 如責任成本、變動成本、邊際成本、設計成本、質量成本、差別成本、機會成本、沉沒成本、重置成本、固定成本等都屬於管理成 本的范疇。
這些成本都是按照企業經營管理 的各種要求,根據財務成本和其他有關資料進行不同的歸類、分析和調整分別計算出來 的,其目的是為了進行專題的成本分析和某 一方面的經營管理。所以,管理成本是財務 成本的深化和發展。
有人提出,財務成本與管 理成本歸根到底都是為了進行管理(微觀的 經營管理和宏觀的經濟管理),因而把成本劃 分為財務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否適當,還有待商榷。
㈣ 銀行資金成本由哪幾部分構成怎麼測算
資產負債表構成
從資產負債表分析,商業銀行的資產由三部分構成,即流動資產、長期資產、其他資產。流動資產是指具有較強流動性的資產,包括庫存現金、在中央銀行的存款。
在同業的存款、拆出資金、短期貸款、短期投資、一年內到期的投資、其他流動資產等;長期資產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項資產,包括中長期貸款、逾期貸款、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其他長期資產。
資金成本=每年的用資費用/(籌資總額-籌資費用)
(4)中央銀行管理成本有哪些擴展閱讀:
銀行資產管理內容
包括銀行資產結構的調整、貸款種類的設置、貸款原則的確定、貸款及投資方法的選擇、貸款利率的制定、資產的評估、資產風險的處置、本金和利息的回收、貸款和投資等計劃的編制執行,等等。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後,西方國家貨幣管理當局和商業銀行十分注意銀行的資產管理,政府通過立法明確規定資產管理的內容和標准。以美國為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的主要內容是:
1、對商業銀行貸款比例的限制:
a.信用貸款的比例限制,對某一客戶的信用貸款不得超過銀行全部資產的0.9~1.05%;
b.抵押貸款的比例限制,包括動產抵押貸款、不動產抵押貸款和對證券貸款的限制;
c.對附屬機構貸款的比例限制;
d.對內部借貸的限制。
2.對商業銀行貸款地區分布的管理。包括為機構所在地優先提供金融服務的原則,向金融管理機構報告為所在地提供資金滿足需要程度的情況,聯邦金融機構要對金融機構為所在地提供的金融服務質量作出評價。
㈤ 商業銀行的成本管理包括什麼內容
現代商業銀行全面成本管理 內容提要
全面成本管理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為指導,以亞哲學「三論」的基本原理為基礎,借鑒現代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成本會計學、行為科學、現代數學和金融工程的研究成果與工具手段,結合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具體實踐,以商業銀行經營模式和經營機制轉換為突破口,以全面、全程、全維控制商業銀行成本為手段,以價值管理為核心,不斷創造核心競爭力,促進商業銀行高效低耗運行,持續健康發展。全面成本管理與傳統成本管理有三大區別,即:由狹義管理轉變為廣義管理,由靜態控制轉變為動態控制,由單向管理轉變為多維管理。全面成本管理以促成商業銀行經營機制轉變為重點,將成本管理和商業銀行業務發展融為一體,把成本優勢戰略作為商業銀行創造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把作業成本控制和作業優化作為成本管理的主線,把立足於21世紀的經營模式的創立作為成本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從更高層面、更廣領域提出了改善商業銀行成本管理現狀的解決途徑。
全面成本管理是建立在現代作業會計理論基礎之上的新型成本管理理論。按照美國會計學家恩斯特和揚的觀點,全面成本管理就是由三種技法構成的體系: (1) 建立在作業分析基礎之上的業務過程分析或者稱為銀行業務流程分析; (2) 以作業為核心的成本管理或者稱為作業基礎成本管理; (3) 提出改善成本管理現狀的對策、措施並進行持續性改革。由此不難看出,全面成本管理所包含的三種技法中,第一種技法的核心是重新建立成本管理的基礎,將成本管理建立在業務流程即業務發展的基礎之上,將成本管理與業務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第二種技法的關鍵是改變傳統成本管理的對象與內涵構成,將全面成本管理的對象界定為以作業為載體的價值,即作業鏈和價值鏈;第三種技法提出了全面成本管理的發展要求,即持續、健康、良性發展是全面成本管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此外,全面成本管理概念的內涵構成有兩個層次: (1) 全面成本管理是一種理論和原理,是立足於商業銀行經營實踐並從中提煉、升華、概括、總結出來用以指導商業銀行成本管理實踐的一種原理體系; (2) 全面成本管理是一種管理活動,是商業銀行以改善經營體制、轉換經營模式為基礎,提高經營效益的一種經營管理活動,它是商業銀行經營和成本管理的有效統一。
商業銀行推行全面成本管理目前還處於探索與試驗階段。國外商業銀行強化成本管理、健全效益意識和成本意識的實踐給我們提供了成功的範本,但我國商業銀行成功實施全面成本管理還需要市場、政策和經濟環境的配合。因此,借鑒國外商業銀行的成功實踐,認真研究全面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論,以促進我國商業銀行成本管理實踐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工商銀行重慶市分行在總行的領導下,結合自身多年來的改革探索和加強成本管理的實踐,從認識與實踐相結合的視野,組織部分同志深入研究了國內外商業銀行和企業界強化成本管理的成功經驗,以作業成本管理為主線,以建立全面、全程、全維成本管理機制為重點,結合世紀之交世界經濟和現代金融變化趨勢及其對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要求,較為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在商業銀行特別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商業銀行推行全面成本管理的一系列問題,形成了《現代商業銀行全面成本管理》這樣一個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力求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國內與國外相結合、立足現實與著眼未來相結合、觀念更新與實際運作相結合、理論探索與方法引導相結合、借鑒運用與創造發展相結合,以體現方法與手段的創新、觀念與思路的創新,在當前商業銀行面臨緊迫的發展壓力、急需沖破重圍、重塑優勢的現狀下,這種探索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