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財務成本控制從哪方面入手
財務成本控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成本核算:建立科學的成本核算體系,對企業各項成本進行分類、計量和核算,深入了解成本構成和變化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成本過高的問題。
5. 供應鏈管理:通過優化供應鏈管汪耐理,降低采購成本、庫存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和競爭力。
6. 稅務管理:合理利用稅收政策,降低企業稅負,提高稅前利潤,增強企業盈利能力。
『貳』 期間費用中,哪些是可控費用,那些是不可控費用呢
一,可控費用:
1、職工教育經費
2、辦公費
3、圖書資料費
4、固定電話費
5、手機通訊費
6、郵寄費
7、差旅費
8、交通費
9、業務招待費
10、廣告費
11、業務宣傳費
12、會務費
13、水費
14、電費
15、燃料費
16、維修費
17、低值易耗品
18、勞動保護費
19、物料消耗
不可控費用:
1、工資
2、福利費
3、工會經費
4、養老保險金
5、醫療保險金
6、失業保險金
7、工傷保險金
8、生育保險金
9、住房公積金
10、住房補貼
11、勞動保險金
12、印花稅
13、水利基金
14、地方教育費附加
15、河道維護費
16、房產稅
17、土地使用稅
18、車船使用稅
19、殘疾人保障金
20、保險費
21、租賃費
22、網路系統維護費
23、保潔費
24、綠化費
25、折舊費
26、無形資產攤銷
27、長期待攤費用攤銷
28、環保費
(2)三林財務成本分析控制費用是多少擴展閱讀:
費用控制
期間費用的控制主要是搞好預算管理,建立各項費用的費用制度,按制度審核控制費用支出。
對管理費用的控制方法,主要是實現做出預算,然後按預算控制支出。這就要編制管理費用預算表,根據項目分部門確定費用限額,然後由各個部門負責審批和控制支出。
財務費用的控制應結合資金成本的控制來研究。
銷售費用的控制,也應事先編制銷售費用預算,然後由銷售部門負責人按銷售費用限額審批控制支出。為鼓勵銷售人員增加銷售額,減低銷售費用,可以事先規定銷售收入、銷售費用,貢獻額等幾項指標之間的比例,做出獎懲標准。
常見錯弊
1.數磨仿將不應該記入期間費用的費用支出記入期間費用的企業
在產品成本上有嚴格的要求,例如如果生產該種產品的平均成本大於某個數,有關負責人就要記過,或者受到批評。有的基層管理者,例如車間主任、分廠的廠長,就會將本來應該記入「生產成本」的一些費用支出記入期間費用,從而達到公司或者總廠的要求,免受處罰。
2.任游派意擴大開支范圍,提高開支標准
例如將超標的業務招待費列入管理費用,或者將旅遊費用列入銷售費用,擴大折舊攤銷額,縮短攤銷期限等。
3.虛列期間費用
有的員工或者管理者利用職務之便,將一些不屬於期間費用的支出列入期間費用。例如將高檔消費場所的消費支出記為「管理費用」,或者憑借假發票報銷費用。這種情況之所以會發生是由於企業的內部控制有漏洞,使這些人有機可乘。
4.用期間費用隱匿銷售收入,並將資金占為己有
有的公司存在部分管理者和財務人員相勾結,將銷售收入或者其他收入不記做「主營業務收入」、「投資收益」或者「營業外收入」、「其他業務收薯纖入」,而是將其記為期間費用,用這部分收入建立「小金庫」或者私自占為己有。
『叄』 企業的成本費用包括哪些內容
企業的成本:生產成本(製造成本):主要是指為生產產品所使用的原輔物料、煤水電、機器折舊、工人工資、生產期間產生的廢品損失;企業的費用:指在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要做成本核算,第一步:先做好成本數據的統計收集;第二步:根據你公司的要求(比如按產品大類計算成本,按單個產品計算成本)進行成本費用的歸集。
關於如何歸集,簡單說一下:就是把材料成本、工資、折舊、電費、製造費用按照產品大類先整理分類(能直接歸集的先直接歸集,不能直接歸集的採用一定標准分攤);然後在各大類間,按照你可以取得的而且較合理的標准(比如產品工時、重量、體積等)進行分配即可!
(3)三林財務成本分析控制費用是多少擴展閱讀:
企業成本費用方法控制:
一、加強成本費用管理、控制工作
企業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企業產品盈利能力的大小和競爭能力的強弱。控製成本、節約費用、降低物耗,對於企業具有重要意義。財務部門要發揮自身擁有大量價值信息的優勢,運用量本利分析法,合理測定成本較低、利潤較大的產銷量,減少無效或低效勞動。
改變現行產品成本出現浪費後再控制的做法和只注重在生產過程中抓成本控制的行為,從產品的設計、論證抓起,把技術進步、成本控制和經濟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成本浪費消滅在產品的「源頭」,實現財務部門抓成本管理的事前參與和超前控制。
要重點抓好采購成本、銷售成本、管理費用等支出的管理,采購成本管理要重點抓好原輔材料的價格、質量結構和存量,要認真研究原輔材料的市場和采購策略,按照貨比多家、比質比價、擇優選擇的原則進行采購。
銷售成本控制重點放在銷售費用,壓縮庫存,清欠貨款,減少資金佔用和利息支出上;管理費用的控制重點放在業務招待費、差旅費上,嚴格審批手續,真正把管理費用管好、控制好。
二、認真編制和執行財務預算,實現財務管理預算化
財務管理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編制並執行財務預算十分必要。企業財務預算是由銷售、生產、現金流量等各個單項預算組成的財務責任指標體系。它以企業目標利潤為財務預算目標,以銷售前景為預算的編制基礎。綜合考慮市場和企業生產營銷諸因素,涵蓋了企業主要發展指標。
財務預算一經確定,企業各部門要圍繞實現財務預算開展經濟活動,企業決策執行機構按照財務預算的具體要求,按季分月滾動下達預算任務,財務部門按照預算方案跟蹤實施財務控制和管理,嚴格執行各項財務政策,及時反映和監督預算的執行情況。
『肆』 財務成本分析經常用哪些比率
財務成本分析經常用比率:
1、 利率=純粹利率+通貨膨脹附加率+風險附加率
2、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3、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4、保守速動比率=(現金+短期證券+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凈額)/流動負債
5、營業周期=存貨周轉天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
6、存貨周轉率(次數)=銷售成本/平均存貨 其中:平均存貨=(存貨年初數+存貨年末數)/2
存貨周轉天數=360/存貨周轉率=(平均存貨*360)/銷售成本
7、應收賬款周轉率(次)=銷售收入/平均應收賬款
其中:銷售收入為扣除折扣與折讓後的凈額;應收賬款是未扣除壞賬准備的金額
應收賬款周轉天數=360/應收賬款周轉率=(平均應收賬款*360)/主營業務收入凈額
8、流動資產周轉率(次數)=銷售收入/平均流動資產
9、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資產總額
10、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11、產權比率=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
12、有形凈值債務率=負債總額/(股東權益-無形資產凈值)
13、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14、銷售凈利率=凈利潤/銷售收入*100%
15、銷售毛利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100%
16、資產凈利率=凈利潤/平均資產總額
17、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或年末凈資產)*100% 或銷售凈利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或資產凈利率*權益乘數
18、權益乘數=平均資產總額/平均所有者權益總額=1/(1-資產負債率)
19、平均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發行在外的普通股數*發行在在外的月份數)/12
20、每股收益=凈利潤/年末普通股份總數=(凈利潤-優先股利)/(年末股份總數-年末優先股數)
21、市盈率=普通股每市價/每股收益
22、每股股利=股利總額/年末普通股總數
23、股票獲利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每股市價
24、市凈率=每股市價/每股凈資產
25、股利支付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每股凈收益*100%
26、股利保障倍數=股利支付率的倒數=普通股每股凈收益/普通股每股股利
27、留存盈利比率=(凈利潤-全部股利)/凈利潤*100%
28、每股凈資產=年末股東權益(扣除優先股)/年末普通股數
29、現金到期債務比=經營現金凈流入/本期到期的債務=經營現金凈流入/(到期長期債務+應付票據)
30、現金流動負債比=經營現金流量/流動負債
31、現金債務總額比=經營現金流入/債務總額
32、銷售現金比率=經營現金流量/銷售額
33、每股營業現金凈流量=經營現金凈流量/普通股數
34、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經營現金凈流量/全部資產*100%
35、現金滿足投資比=近5年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近5年資本支出、存貨增加、現金股利之和
36、現金股利保障倍數=每股營業現金凈流量/每股現金股利
37、凈收益營運指數=經營凈收益/凈收益=(凈收益-非經營收益)/凈收益
38、現金營運指數=經營現金凈收益/經營所得現金(=凈收益-非經營收益+非付現費用)
39、外部融資額=(資產銷售百分比-負債銷售百分比)*新增銷售額-銷售凈利率x(1-股利支付率)x預測期銷售
額或=外部融資銷售百分比*新增銷售額
40、銷售增長率=新增額/基期額或=計劃額/基期額-1
41、新增銷售額=銷售增長率*基期銷售額
42、外部融資增長比=資產銷售百分比-負債銷售百分比-銷售凈利*[(1+增長率)/增長率]*(1-股利支付率) 如為負數說明有剩餘資金
43、可持續增長率=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權益期末總資產乘數
或=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收益留存率*期末權益乘數/(1-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收益留存率*期末權益乘數)
P-現值 i-利率 I-利息 S-終值 n—時間 r—名義利率 M-每年復利次數
44、復利終值S=P(S/P,i,n) 復利現值P=S(P/S,i,n)
45、普通年金終值:S=A{[(1+i)^n]-1}/i 或=A(S/A,i,n)
46、年償債基金:A=S*i/[(1+i)^n-1] 或=S(A/S,i,n)
47、普通年金現值:P=A{[1-(1+i)^-n/i] 或=A(P/A,i,n)
48、投資回收額:A=P{i/[1-(1+i)^-n]} 或=P(A/P,i,n)
49、預付年金的終值:S=A{[(1+i)^(n+1)]-1}/i 或=A[(S/A,i,n+1)-1]
50、預付年金的現值:P=A【[1-(1+i)^-(n-1)]/i】+1} 或:A[(P/A,i,n-1)+1]
51、遞延年金現值:一:P=A[(P/A,i,n+m)-(P/A,i,m)] 二、P=A[(P/A,i,n)*(P/F,i,m)] m-遞延期數
52、永續年金現值:P=A/i 年金=年金現值/復利現值
53、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的換算:i=(1+r/m)^m-1 式中:r為名義利率;m為年復利次數
54、債券價值:分期付息,到期還本=利息年金現值+本金復利現值
純貼現=面值/(1+必要報酬率)^n (面值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按本利和支付)
平息債券=年付利息/年付息次數(P/A,必要報酬率/次數,次數*年數)+(P/S,必要報酬率/次數,次數*年數) 永久債券=利息額/必要報酬率
55、債券購進價格=每年利息*年金現值系數+面值*復利現值系數
56、債券到期收益率=利息+(本金-買價)/年數/[(本金+買價)/2]
V-股票價值 P-市價 g-增長率 D-股利 R-預期報酬率 Rs-必要報酬率t-第幾年股利
57、股票一般模式:P=∑[Dt/(1+Rs)^t] 零成長股票:P=D/Rs
固定成長:P=∑[D0*(1+g)^t/(1+Rs)^t=D0*(1+g)/Rs-g=D1/Rs-g
58、總報酬率=股利收益率+資本利得收益率=D1/P+資本利得/P
59、預期報酬率=(D1/P)+g
60、期望值:、方差:標准方差:
61、證券組合的預期報酬率=∑(某種證券預期報酬率*該種證券在全部金額中的比重)
m-證券種類 A-某證券在投資總額中的比例-j種與種證券報酬率的協方差
-j種與種報酬率之間的預期相關系數 Q-某種證券的標准差證券組合的標准差:
62、總期望報酬率=投資於風險組合的比例*風險組合期望報酬率+投資於無風險資產的比例*無風險利率總標准差=Q*風險組合標准差
63、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64、證券市場線:個股要求收益率Ki=無風險收益率Rf+(平均股票要求收益率m-Rf)
65、貼現指標:凈現值=現金流入現值-現金流出現值 現值指數=現金流入現值/現金流出現值
內含報酬率:每年流入量相等 原始投資/每年相等現金流入量=(P/A,i,n) 不等時用試誤法
66、非貼現指標:回收期不等或分幾年投入=n+n年未回收額/n+1年現金流出量相等時同內含會計收益率=年均凈收益/原始投資額 67、投資人要求的收益率(資本成本)=債務比重*利率*(1-所得稅)+所有者權益比重*權益成本
68、固定平均年成本=(原值+運行成本-殘值)/使用年限 或=(原值+運行成本現值之和-殘值現值)/年金現值系數
69、營業現金流量=營業收入-付現成本-所得稅=稅後凈利潤+折舊=收入(1-所得稅)-付現成本(1-所得稅)+折舊*稅率
70、調整現金流量法:調後凈現值=∑][a*現金流量期望值/(1+無風險報酬率)^t] a-肯定當量
71、風險調整折現率法:調後凈現值=∑[預期現金流量/(1+風險調整折現率)^t]
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無風險報酬率+B *(市場平均報酬率-無風險報酬率)
項目要求的收益率=無風險報酬率+項目的B *(市場平均報酬率-無風險報酬率)
72、凈現值=實體現金流量/實體加權平均成本-原始投資 =股東現金流量/股東要求的平均率-股東投資
73、B權益=B資產*(1+負債/權益) B資產=B權益/(1+負債/權益)
74、現金返回線R= 上限=3*現金返回線-2*下限
75、收益增加=銷量增加*單位邊際貢獻
76、應收賬款應計利息=日銷售額*平均收現期*變動成本率*資本成本
平均余額=日銷售額*平均收現期 佔用資金=平均余額*變動成本率
77、折扣成本增加=新銷售水平*新折扣率*享受折扣比例-舊銷售水平*舊折扣率*享受折扣的顧客比例
78、訂貨成本=訂貨固定成本+年需要量/每次進貨量*每次訂貨變動成本
取得成本=訂貨成本+購置成本=訂貨固定成本+訂貨變動成本+購置成本
儲存成本=儲存固定成本+儲存單位變動成本*每次進貨量/2
存貨總成本=取得成本+儲存成本+缺貨成本
K-每次訂貨成本 D-總需量 Kc-單位儲存成本 N-訂貨次數 u-單價 p-日送貨量 d-日耗用量
79、經濟訂貨量(Q^*)= 總成本= 最佳訂貨次數(N^*)=D/Q^* 經濟訂貨量佔用資金=Q^*/2*u 最佳訂貨周期=1/N^*
陸續進貨的Q^*= 總成本=
80、再訂貨點=交貨時間*平均日需求量+保險儲備 缺貨量=交貨時間*平均日需求量
保險儲備總成本=缺貨成本+保險儲備成本=單位缺貨成本*缺貨量*N+保險儲備*Kc
81、放棄現金折扣的成本=CD/(1-CD)x( 360/N x 100%) 式中:CD為現金折扣的百分比;N為失去現金折扣延期付款天數,等於信用期與折扣期之差
82、實際利率=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或=利息/本金
83、債券發行價格=面值/(1+市場利率)^n+∑(利息/(1+市場利率)^n)=面值現值+利息年金現值
84、可轉換債券轉換比率=債券面值/轉換價格
85、發放股票股利後的每股收益(市價)=發放前每股收益(市價)/(1+股票股利發放率)
86、銀行借款成本:Ki=I(1-T)/L(1-f)=i*L*(1-T)/L(1-f) 或=i(1-T) (當f忽略不計時)
式中:Ki-銀行借款成本;I-年利息;L-籌資總額;T-所得稅稅率;i-利率;f-籌資費率
考慮時間價值的稅前成本(K): L(1-F)=∑[I/(1+K)^t]+[本金/(1+K)^n]
稅後成本=稅前成本*(1-T)
87、債券成本:Kb=I(1-T)/B0(1-f)=B*i*(1-T)/B0(1-f) 式中:Kb-債券成本;I-每利息;
T-所得稅稅率;B-面值;i-票面利率;B0-籌資額(按發行價格);f-籌資費率
88、留存收益成本:股利增長模型=本年股利(1+g)/市價+g 風險溢價法=債務成本+風險溢價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無風險報酬率+B(平均風險必要報酬率-無風險報酬率)
89、普通股成本=[D1/P(1-f)]+g 式中:D1-第1年股利;V0-市價;g-年增長率
90、籌資突破點=可用某特定成本籌集到的某種資金額/該種資金在資本結構中所佔的比重
91、加權平均資金成本:Kw=∑Wj*Kj
式中:Kw為加權平均資金成本;Wj為第j種資金占總資金的比重;Kj為第j種資金的成本
92、籌資總額分界點=TFi/Wi
式中:TFi為第i種籌資方式的成本分界點;Wi為目標資金結構中第i種籌資方式所佔比例
p-單價 V-單位變動成本 F-總固定成本 S-銷售額 VC-總變動成本 Q-銷售量 N-普通股數
93、經營杠桿DOL=Q(p-V)/Q(p-V)-F=(S-VC)/(S-VC-F)
財務杠桿DFL=EBIT/(EBIT-I) 總杠桿DCL=DOL*DFL SF-償債基金
94、每股收益無差別點:[(EBIT1-I1)(1-T)-SF]/N1=[(EBIT2-I2)(1-T)-SF]/N2
當EBIT大於無差別點時,負債籌資有利;當EBIT小於無差別點時,普通股集籌資有利
95、總價值(V)=股票價值(S)+債券價值(B)
S=(EBIT-I)(1-T)/Ks Ks-權益資本成本(按資本資產模型計算)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稅前債務資本成本*(B/V)*(1-T)+Ks*(S/V)
或=∑(個別資本成本*個別資本佔全部資本的比重)
96、材料分配率=材料實際總消耗量或實際成本/產品材料定額銷量或定額成本之和
人工(製造費用)分配率=生產工人工資(製造費用)總額/各產品實用(定額、機器)工時之和輔助生產單位成本=輔助費用總額/產品或勞務總量(不含對輔助各車間提供的產品或勞務)
各受益車間、產品、部門應分配的費用=輔助生產的單位成本*耗用量
97、在產品約當產量=在產品數量*完工程度 產成品成本=單位成本*產成品產量
單位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生產費用/(產成品產量+月末在產品約當產量)
月末在產品成本=單位成本*約當產量
98、月末在產品成本=在產品數量*在產品定額單位成本
產成品總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費用)-月末在產品成本 產成品單位成本=產成品總成本/產成品產量
99、材料分配率=(月初在產品實際成本+本月投入的實際成本)/(完工產品定額材料成本+月末在產品定額成本)
工資分配率=(月初在產品實際工資+本月投入的實際工資)/(完工產品定額工時+月末在產品定額工時)
在產品應分配的材料(工資)成本=在產品定額材料(工資)成本*材料(工資)分配率
完工產品應分配的材料(工資)成本=完工產品定額材料(工資)成本*材料(工資)分配率
100、聯產品成本售價法:某產品成本=某產品銷售價格/銷售價格總額
實物數量法:單位數量(重量)成本=聯合成本/各聯產品的總數量(總重量)
101、利潤=單價*銷量-單位變動成本*銷量-固定成本或=安全邊際率*邊際貢獻率
102、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成本 單位邊際貢獻=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邊際貢獻率=邊際貢獻/銷售收入=單位邊際貢獻/單價 變動成本率=變動成本/銷售收入=單位變動成本/單價
變動成本率+邊際貢獻率=1 盈虧點作業率+安全邊際率=1
103、加權平均邊際貢獻率=各產品邊際貢獻之和/各產品銷售收入之和*100%
或=∑(各產品邊際貢獻率*各產品占總銷售額的比重)
104、保本量=固定成本/單位邊際貢獻 保本額=固定成本/邊際貢獻率
盈虧點作業率=保本量/正常銷售量(或銷售額) 正常銷售額=保本額+安全邊際
105、安全邊際=正常銷售額-保本額 安全邊際率=安全邊際*正常銷售額(實際訂貨額) 銷售利潤率=安全邊際第*邊際貢獻率
106、敏感系數=目標值(利潤)變動率/參數變動率
107、材料價差=實際數量*(實際價格-標准價格) 材料數差=(實際數量-標准數量)*標准價格
108、工資率差=實際工時*(實際工資率-標准工資率) 人工效率差=(實際工時-標准工時)*標准工資率
109、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製造費用預算總額/直接人工標准總工時 費用標准成本=直接人工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變動製造費用耗費差=實際工時*(實際分配率-標准分配率) 效率差=(實際工時-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110、固定製造費用耗費差=固定製造費用實際數-預算數
能量差=預算數-標准成本=(生產能量-實際產量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閑置能量差=(生產能量-實際工時)*標准分配率 率差=(實際工時-實際產量標准工時)*標准分配率
111、部門邊際貢獻=收入-變動成本-可控固定成本-不可控固定成本 部門稅前利潤=部門邊際貢獻-管理費用
112、投資報酬率=部門邊際貢獻/資產額 剩餘收益=部門邊際貢獻-部門資產*資本成本
113、營業現金流量=年現金收入-支出 現金回收率=營業現金流量/平均總資產 剩餘現金流量=經營現金流入-部門資產*資本成本
『伍』 酒店財務分析成本指標有哪些
酒店成本控制分析 酒店成本控制的點面比較多,如何切實有效地擬定有關的成本控制分析指標,既能及時、重點地找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辦法,又能綜合判斷成本取向,保證酒店獲取最大經濟利益。根據酒店成本類型以及管控的目標,可以分別將酒店成本控制的指標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成本水平高低的分析 這類指標的計算是將成本費用額除以收入額,用以計算在收入中相應成本費用所佔的比例,以此衡量收益獲取中對資源投入的控制效果。既包括綜合的成本費用收入率,也可以計算單項成本費用收入比率。計算公式是:收入成本費用率=成本費用總額/收入×100%。譬如:某酒店某期間總的收入6000萬元,總的成本費用(包括營業成本、營業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能源等)5200萬元,其中營業成本為1500萬元,人工成本為1020萬元,其他營業費用為1300萬元,銷售費用200萬元,能源費用為430萬元。則總的成本費用收入率為86.67%,營業成本收入率25%,人工成本收入率17%,其他營業費用收入率21.67%。通過將各項成本費用占收入比指標值與行業水平或者酒店計劃指標進行對比,可以了解成本費用水平的高低,反映出酒店獲取同樣收益投入資源的水平,也就可以評價酒店盈利能力的高低。
請給好評謝謝您
『陸』 成本效益分析怎麼計算
成本效益分析計算方法是:所有項目效益之和除以成本之和。
一旦確定了行動的好處及其相關成本,下一步就很容易了。應用成本效益比公式,如下所示:效益/成本。 簡而言之,它是所有項目效益之和除以成本之和。
在激烈競爭的經濟環境下,成本控製成為每個企業關注的焦點問題。如何科學分析企業的各項成本構成及影響利潤的關鍵要素,找到成本控制的核心思路和關鍵環節,使企業更好地應對競爭壓力下的成本控制問題?
成本控制絕對不僅僅是單純的壓縮成本費用,它需要與宏觀經濟環境、企業的整體戰略目標、經營方向、經營模式等有效結合需要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成本分析與控制系統,讓企業的管理者全面、清晰地掌握影響公司業績的核心環節,全面了解企業的成本構架、盈利情況,從而把握正確的決策方向,從根本上改善企業成本狀況,真正實現有效的成本控制。
『柒』 企業如何控製成本費用
企業控製成本費用方法如下:
1、降低日常費用。公司日常費用採用預算報批制度;各部門厲行節約,嚴格控制業務費用。各部門業務費用嚴格按照公司標准執行,超標准業務費用一律不予報銷。
2、降低物資采購成本。采購人員要提高議價能力,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采購人員要及時了解和掌握市場價格信息,洞察物資價格變動趨勢,以選擇合理的采購時機。
5、加強資金管理。財務部根據公司月度、季度、年度計劃和有關資金撥付的管理規定合理調配資金,將庫存現金降低到最小;遵循「早收晚付」的收支原則;合理利用貸款、應付賬款的支付周期。
『捌』 財務成本怎麼計算
問題一:財務費用怎麼算 借:應收賬款 291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51000
主營業務收入 300000*(1-0.2)=240000
商業折扣在銷售時即已發生,並不構成最終成交價格的一部分。企業銷售商品涉及商業折扣的,應當按照扣除商業折扣後的金額確定銷售收入金額。
240000*1%=2400
借:財務費用 2400
銀行存款 288600
貸:應收賬款 291000
現金折扣按確定的主營業務收旅薯舉入金額算,不包括增值稅
問題二:會計成本怎麼計算的? 我把會計成本計算的原理給你,你看懂以後,任何的成本計算自己就可以完成。
生產成本包括生產各種產品(產成品、自製半成品等)、自製材料、自製工具、自製設備和提供勞務等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企業應設置「生產成本」科目,本科目核算企業進行工業性生產發生的各項生產成本,包括生產各種產品(產成品、自製半成品等)、拆碧自製材料、自製工具、自製設備等。本科目可按基本生產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進行明細核算。基本生產成本應當分別按照基本生產車間和成本核算對象(產品的品種、類別、定單、批別、生產階段等)設置明細賬(或成本計算單,下同),並按照規定的成本項目設置專欄。企業應將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按其耗用情況直接或分配計入各有關成本類賬戶。對基本生產車間發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費用;對於基本生產車間發生的間接費用通過「製造費用」科目手搜核算;對輔助生產車間發生的費用通過「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科目核算。各輔助生產車間在計算出各自的勞務成本後,按提供勞務量的情況分配計入各有關成本賬戶。如果輔助生產車間也單獨核算本身發生的製造費用,月末還應先將這些製造費用分配計入輔助生產成本。 生產成本的賬務處理一般包括以下情況:1、企業發生的各項直接生產成本,借記本科目(基本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貸記「原材料」、「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職工薪酬」等科目。2、各生產車間應負擔的製造費用,借記本科目(基本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貸記「製造費用」科目。3、輔助生產車間為基本生產車間、企業管理部門和其他部門提供的勞務和產品,期(月)末按照一定的分配標准分配給各受益對象,借記本科目(基本生產成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其他業務成本」、「在建工程」等科目,貸記本科目(輔助生產成本)。4、期末,按照一定的方法,將按產品歸集的累計費用在已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計算出完工產品和期末在產品的實際成本,然後,將完工產品負擔的生產費用從「生產成本」賬戶轉入「庫存商品」賬戶,借記「庫存商品」等科目,貸記本科目(基本生產成本)。「生產成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額,反映企業尚未加工完成的在產品成本。二、產品銷售成本 是通過一定方法對所銷售產品的生產成本進行結轉,按加權平均法結轉產品的銷售成本公式如下:
單位銷售成本=(期初庫存成本總額+本月生產成本總額+本月采購產品成本)/(期初庫存數量+本月產量 產品銷售成本(主營業務成本)=∑產品銷售數量*單位銷售成本(∑代表如果是多種產品剛進行分產品計算單位成本,最後進行匯總計算即可) 賬務處理如下: 1、計算計算確認時借:產品銷售成本 貸:生產成本 2、結轉銷售成本時借:本年利潤 貸:產品銷售成本
問題三:財務成本如何計算 我感覺財務成本只有:和銀行業務有關的手續費、存款利息,其它都直接管理費用吧。
問題四:房地產開發的財務成本是什麼?怎麼算? 最大的就是貸款利息和其他渠道借款利息,計算參考與銀行或出資人的貸款協議
問題五:如何核算成本 一、移動加權梗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下庫存商品的成本價格根據每次收入類單據自動加權平均;其計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數量和金額與各次收入前的數量和金額為基礎,計算出移動加權平均單價。其計算公式如下: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數量+本次收入商品數量
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出來的商品成本比較均衡和准確,但計算起來的工作量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不多、或者前後購進商品的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流通類企業;
以下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例1:貨品A,期初結存數量10,加權價10,金額為100,發生業務如下:
銷售11;
采購10,采購價格11;
成本計算過程如下:
銷售時,成本金額為11*10=110;銷售後結存數量:-1;加權價:10;結存金額:-10;
采購後,結存單價位:(-10+10*11)/(-1+10)=11.111111
二、個別指定法:
個別指定法又叫個別計價法,是指定每一件或每一批商品的實際進價,計算該件或該批商品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採用個別指定法計算商品成本,每一件或每一批商品按照批號來分別計算,計算出來的的商品成本最為准確,主要適用於能分清進貨件別獲批次的庫存商品的企業,比如醫葯銷售企業、食品銷售企業。
個別指定法的業務流程:
1、進倉類單據上面指定該批貨品的批號,該單據上的進倉價格就是該批貨品的成本價;
2、出倉類單據必須選擇貨品對應的批號,出倉成本就是該批貨品的成本;
3、對應的報表可查看「報表」菜單下的「批次報表」;
注意:
1、個別指定法的貨品每批的成本是按照進倉單確定的,它不會自動加權平均計算,所以查看個別指定法的貨品資料的加權價是沒有意義的;
2、個別指定法的貨品在做單據的時候必須有批號;
3、存貨調價、組裝拆卸、庫存變動三種單據不支持個別指定法貨品;
4、個別指定法貨品不支持零庫存出庫;
三、全月一次平均法:
全月一次平均法主要適用於生產企業的產成品、半成品的成本核算。原材料的成本核算,用戶可以自己選擇,比如移動加權平均法
由於各企業費用分攤所採用的方法不盡相同,因此,用戶可以手工進行計算,然後再將計算結果輸入到各個產品入庫單中。
問題六:工業企業會計成本具體怎麼計算? 成本會計一般核算的是成本在完工產品與未完工的在產品之間的分配,其分配的方法有7種:
1不互算在產品成本法
2按年初數固定計算在產品
3在產品按所耗原材料費用計價法
4約當產量比列法
5在產品按完工產品成本計演算法
6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價法
7定額比列法
輔助生產車間的分配有4種:
1直接分配法、
2交互分配法、
3代數分配法、
4計劃成本分配法
有的書還會有一種是:順序分配法(這種我沒有學)
以上是成本會計的核心內容,
(你問得太廣,以上具體的核算我就不詳細說明了,我建議你也去看一下成本會計書認識一下它們的核算方法,)
問題七:會計基礎 單位成本的公式是什麼 該產品總成本/該產品入庫數
問題八:怎樣計算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 成本/收入*100%
問題九:貸款財務成本怎麼算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經常遇到資金不足的問題。為了籌集資金,企業需要對不同籌資方式的籌資成本進行比較,從而實現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
企業最常用的籌資方式是向社會發行股票、債券和向銀行申請貸款。企業發行債券和借銀行貸款,都屬於企業對外借債,其借債成本有相似之處。企業發行債券的成本是債券的利息和債券的發行費用,借銀行貸款的成本即貸款利息。
發行股票的成本較為復雜,它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純粹的發行費用,即股票發行人在發行過程中支出的相關費用,如股票印刷費用、承銷費用、宣傳費用、其他中介服務機構的費用等:二是發行公司每年對投資者支付的股息。因此,發行股票的成本與實際籌資額的比率等於股息除以扣除純粹發行費用後的發行價格,用數學公式表示為:
發行股票成本比率=(股息)/(發行價格-發行費用)*100%
由於發行費一般相差不大,因此股票籌資的成本主要取決於發行價格和企業每年對投資者支付的股息。在實踐中,新股發行一般都以超過面值的價格溢價發行,在股利一定的情況下,這就大大降低了股票籌資的成本。如某家企業的股票面值為1元,發行過程中的費用支出摺合為每股0.2元,公司對股東按每股0.1元支付股利,那麼,按面值計算的股票籌資成本比率為12.5%=0.1/(1-0.2)*100%。但如果該企業是以每股5元的價格溢價發行的。那麼。扣除純粹發行費用後,企業實收資金為每股4.8元,故實際股票籌資成本比率尚不到2.1%。
從實際情況來看、股票籌資成本與銀行貸款成本相比誰高誰低,取決於各個國家的金融環境、利率政策、證券市場發育程度以及公司股權結構等很多因素。例如,日本在六七十年代曾大力實行低利率的信貸政策。在這一時期,股票籌資的成本要普遍高於銀行貸款的成本。而在90年代美國信息產業高速增長的過程中,由於大部分高技術公司的股東希望將利潤留在公司進行再投資,因此公司較少發放現金股息。在這種情況下,股票籌資的成本顯然比銀行貸款低。
從我國情況看,由於大部分上市公司規模較小,它們都希望擴張股本,增強公司抵抗外部沖擊的能力,因此,發放現金股息的較少、更多的是採用送紅股的形式來分配公司盈餘。因此,發行股票的成本明顯低於銀行貸款的成本。
另一方面、從企業籌資的財務負擔看,發行股票的成本也要低於銀行貸款。因為接受銀行貸款對企業而言是負債,體現的是債權債務關系,必須按期還本付息,所以成為公司較重的財務負擔;而通過發行股票籌集的資金是企業的資本金,它反映的是財產所有權關系,沒有到期之日、一經購買便不得退股,企業不用償還,因而財務負擔較輕。
當然,公開發行股票也有其不利之處。如企業必須定期公布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接受證券主管機關和公眾投資者的監督,企業控制權也將發生分散和轉鼎。由於這些原因,國外一些家族企業往往不願意對外公開發行股票。所以說,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可以發行股票,也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宜發行股票。
問題十:怎樣計算增值稅成本 增值稅是價外稅,購進貨物的增值稅可以進行抵扣。上述計算均未考慮可以抵扣的進項稅。正確的計算應該是:
(1)稅前售價(110+5+5)×(1+20%)=132
在此基礎上考慮增資額應納稅金,具體的計算為:
(2)(稅前售價-購進貨物能夠取得抵扣發票的進項額)×17%=應該計入售價的增值稅
上述二項合計為能夠達到銷售毛利20%的銷售價格。
『玖』 如何控製成本費用
企業控製成本費用的方法如下:
1、加強財務管理,控製成本,在能使利潤最大化的前提下合理測定最低成本,經過多重審核,把控成本。嚴格把控購買材料的價格,質量與存量。節約費用,減少物耗,在手續上嚴格批准,真正的把管理費用控制好
2、認真編制財務預算。以目標利潤為預算目標,以自身財務能力為基礎,實現利潤最大化,企業各部門的運作根據預算產開經濟活動,及時對財務流通記性登記,必要時可以對財務流通進行制約手段,減少不必要的消耗。
3、僱傭專業技術人員,利用最先進的信息化手段,使用專業的運算軟體。對企業每個部門的財務集中管理,保障基礎數據的准確性。提高整個企業的財務管理運營能力與效率。
『拾』 與成本相關的財務指標
成本分析內容:
成本總額分析——按產品分別進行成本總額分析;按成本項目進行成本總額分析。
影響企業成本總額的因素:生產規模、技術裝備、地理位置、資源條件、原材料和燃料的價格水平、市場佔有率、勞動者文化水平和技術熟練程度以及經營管理水平等。
可比產品成本降低指標分析方法:
因素分析法——產量變動對成本的影響、品種結構變動的影響、單位成本變動的影響、價格變動的影響等等。
成本習性分析——變動成本的影響和固定成本的影響
單位成本分析——成本項目分析(材料、工資、製造費用等)
技術經濟指標對成本影響——產量變動、質量變動、勞動生產率變動、材料消耗變動。
與成本相關的指標主要有:
不可控成本變動率 = 不可控成本增加值/總成本
不可控成本增加值是指按製造成本法規定列入成本的各種費用中的一些不可控的成本費用。如,直接材料中機物料的漲價增加值;直接人工中的國家對職工的各種補貼;攤派性費用等。
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
考察企業成本費用與利潤的關系,說明1元成本實現多少利潤
銷售成本、費用率=成本費用總額/銷售收入
考察每1元銷售收入耗費成本、費用多少
目標成本=預計價格-目標單位成本
=預計單價/市場可接受價格×基期實際成本
=基期原材料費用/[1-(基期公司費用比重+基期製造費用比重)]
成本升降臨界點(分析)產銷量=固定成本/(單位成本-單位變動成本)
最低單位成本=固定成本總額/該設備最大生產能力+單位變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