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已知現價成本怎麼求
擴展閱讀
羅馬仕哪個產品做的好 2025-02-04 18:54:23
超清膜和鑽石膜哪個好 2025-02-04 18:45:09
一加如何設置工具箱 2025-02-04 18:43:43

已知現價成本怎麼求

發布時間: 2023-09-16 14:26:07

㈠ 已知售價和毛利率怎麼算成本

公式表示:毛利率=毛利/營業收入×100%=(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100%。
這里的售價就是銷售收入,有毛利率計算成本公式如下:
毛利率=毛利/售價=(售價-成本)/售價*100%
售價*毛利率=售價-成本
成本=售價(1-毛利率)
如果商品售價為16元毛利率在30%,這件商品的成本是:
商品成本=16(1-30%)=11.2元


拓展資料:
商品成本包括商品進價和商品流通費。商品進價成本是指企業購進商品的原始進價和購入環節交納的稅金。
商品流通費是指企業在從事商品購進、調撥、儲存、銷售活動或提供勞務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支出。
此外還要考慮商品在貯存和流通中的一點損耗。所以商品成本並不就是商品購進的簡單成本。
毛利率(grossprofitmargin)是毛利與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的百分比,其中毛利是收入和與收入相對應的營業成本之間的差額。
參考資料:
毛利率_網路
成本_網路

㈡ 成本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成本的三個計算公式如下:

1、成本=售價-利潤。

2、售價=成本+利潤。

3、利潤=售價-成本。

成本計算是按一定的成本對象,對生產、經營改巧過程中所發生的成本、費用進行歸集,以確定攜殲銀各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的一種專門方法。通過准 確計算成本,可以掌握成本構成情況,考核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了解生產經營活動的成果,促使企業加強核算,節約支出,提高經濟效益。

利用成本的計算對象

成本計算對象的計量單位。可以是實物單位,也可以是相對單位。實物單位如件、台、公斤、噸、千瓦小時等。相對單位以標准實物單辯宴位表示,標准實物量換算公式為:

標准實物量=實物量×換算系數。

確定成本計算單位是為了計算產品的單位成本,以利於成本的比較分析。單位確定是否正確合理,尤其是相對單位,對產品成本計算的正確性有一定影響。

㈢ 我原來成本18,現價43,再加2000股成本是多少,怎麼換算

你提供的信息無法幫你計算最終結果,因為不知道你18元的時候入手多少股。

計算方法如下:

把兩次買入成交金額加上兩次買入手續費,除以總的股票數量,就是平均每股的成本價。如果涉及多次買賣,計算公式如下:所有買入成家金額,加上左右買賣的手續費,減去所有賣出成交金額,最後除以剩餘股票數量,就是剩餘股票的成本價。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3)已知現價成本怎麼求擴展閱讀:

股票多次購買,成本價的計算公式為:
(買入成交金額+買賣的手續費-賣出成交金額)/剩餘股票數量

一、手動計算公式

打個比方,加入你現在有一支股票原來持有3000股,成本價是14塊,現在加倉,股價是10塊,加5000股的話成本價會變為:(3000*14+5000*10)/(3000+5000)。這里沒有考慮買賣的手續費。如果有多次買賣,計算剩餘股票成本價的公式為:所有買入成交金額,加上所有買賣的手續費,減去所有賣出成交額,最後除以剩餘股票數量,就是剩餘股票的成本價。

說明:

股票交易費用主要收取以下幾項:

1.印花稅目前股票交易印花稅已由雙邊徵收改為向賣方單邊徵收,收取成交金額的0.1%,由券商代扣,交易所統一代繳,支付給財稅部門。印花稅只有賣股票時才會收取,買股票不會收取,買賣場內基金、債券等交易都不收印花稅。

2.券商傭金根據監管規定,券商股票交易傭金最高為成交金額的0.3%,每筆交易傭金最低5元起,買股票和賣股票都要交費。根據實際情況...

3.其他雜費其他雜費包括證券監管費和證券交易經手費。

二、成本價計算持股期間賣出股票盈虧

即用戶買入單只股票後,成本價為買入股票的買入金額加上交易費用(傭金和手續費)除以持股股數的數值,如持股期間賣出股票有盈利,則買入金額需要扣除這些金額;

計算公式:成本價=(買入金額-盈虧金額)/持股股數

說明:

1.公式中的盈虧金額包括賣出股票的盈利或虧損金額;

2.如盈虧金額為負值,即為虧損,公式中減負值則為加正值,因此公式中的分子比買入金額大,成本價增加;反之當賣出股票盈虧,盈虧金額為正值,則公式中的分子比買入金額小,成本價減小。

其實,股票多次購買,成本價一般軟體都會自動幫忙計算出來,不需要您再去單獨計算,不知道您使用的是哪家證券公司的炒股軟體,具體可咨詢客服,問一下成本價如何自動計算,這樣省去很多麻煩,因為如果是自己計算的話,多次買賣,計算起來還是會比較耽誤時間。

㈣ 股票成本價怎麼計算

買入成本=買入價格*股數*(手續費率)+過戶費+通信費

賣出成本=賣出價格*股數*(手續費率+印花稅率)+過戶費+通信費

1、股票補倉後成本價計算方法:(以補倉1次為例)

(第一次買入數量*買入價+第二次買入數量*買入價+交易費用)/(第一次買入數量+第二次買入數量)

2、股票補倉是指投資者在持有一定數量的股票的基礎上,又買入同一股票。補倉是被套牢後的一種被動應變策略。

同時補倉,就是因為股價下跌被套,為了攤低該股票的成本,而進行的買入行為。

(4)已知現價成本怎麼求擴展閱讀:

補倉是被套牢後的一種被動應變策略,它本身不是一個解套的好辦法,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它是最合適的方法。股市中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方法。

只要運用得法,它將是反敗為勝的利器;如果運用不得法,它也會成為作繭自縛的溫床。因此,在具體應用補倉技巧的時候要注意以下要點:

一、熊市初期不能補倉。這道理炒股的人都懂,但有些投資者無法區分牛熊轉折點怎麼辦?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股價跌得不深堅決不補倉。

如果股票現價比買入價低5%就不用補倉,因為隨便一次盤中震盪都可能解套。要是現價比買入價低20%~30%以上,甚至有的股價被夭斬時,就可以考慮補倉,後市進一步下跌的空間已經相對有限。

二、大盤未企穩不補倉。大盤處於下跌通道中或中繼反彈時都不能補倉,因為,股指進一步下跌時會拖累絕大多數個股一起走下坡路,只有極少數逆市走強的個股可以例外。

補倉的最佳時機是在指數位於相對低位或剛剛向上反轉時。這時上漲的潛力巨大,下跌的可能最小,補倉較為安全。

三、弱勢股不補。特別是那些大盤漲它不漲,大盤跌它跟著跌的無庄股。因為,補倉的目的是希望用後來補倉的股的盈利彌補前面被套股的損失。

既然這樣大可不必限制自己一定要補原來被套的品種。補倉補什麼品種不關鍵,關鍵是補倉的品種要取得最大的盈利,這才是要重點考慮的。所以,補倉要補就補強勢股,不能補弱勢股。

四、前期暴漲過的超級黑馬不補。歷史曾經有許多獨領風騷的龍頭,在發出短暫耀眼的光芒後,從此步入漫漫長夜的黑暗中。

如:四川長虹、深發展、中國嘉陵、青島海爾、濟南輕騎等,它們下跌周期長,往往深跌後還能深跌,探底後還有更深的底部。投資者攤平這類股,只會越補越套,而且越套越深,最終將身陷泥潭。

五、把握好補倉的時機,力求一次成功。千萬不能分段補倉、逐級補倉。首先,普通投資者的資金有限,無法經受得起多次攤平操作。

其次,補倉是對前一次錯誤買入行為的彌補,它本身就不應該再成為第二次錯誤的交易。所謂逐級補倉是在為不謹慎的買入行為做辯護,多次補倉,越買越套的結果必將使自己陷入無法自拔的境地。

㈤ 知道售價和利潤率怎麼算成本

成本=銷售額×(1-利潤率)

知道銷售額和利潤率可以按以下公式計算成本:

成本=銷售額×(1-利潤率)

利潤率=(利潤÷銷售額)×100%

銷售額=利潤+成本

例:700元銷售額,利潤率是40%,求成本是多少?

利潤=700×40%=280元

成本=700-280=420元,或700×(1-40%)=420元

銷售額=利潤+成本=280+420=700元

(5)已知現價成本怎麼求擴展閱讀:

各種利潤計算方法

1.毛利計算的基本公式是:

毛利率=(不含稅售價-不含稅進價)÷不含稅售價×100%

2.不含稅售價=含稅售價÷(1+稅率)

3.不含稅則春進價=含稅進價÷(1+稅率)

4.從一般納稅人購入非農產品,收購時衡卜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取得17%進項稅額,銷售按17%交納銷項稅額。

5.從小規模納稅人購進非農產品,其從稅務局開出增值稅專用發票,取得4%進稅額,銷售按17%交咐盯穗納銷項稅額。

6.從小規模納稅人購進非農產品,沒有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銷售時按17%交納銷項稅額。

7.總的來說,增值稅是一種價外稅,它本身並不影響毛利率,影響毛利率的是不含稅的進價和售價。要正確計算毛利率,只要根據其商品的屬性,按公式換算成不含稅進價和售價就可以了。

8.營業利潤=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㈥ 成本價怎麼算 公式

一、成本價怎麼算公式
股票的成本一般包括股票的買成本和交易費用這兩部分

即股票的成本價=(股票的買入成本+交易費用)/股票數量

某股票市價為50元的時候,買入1000股,傭金費用按照成交額的萬分之三收取,則投資者的股票成本價=(50×1000+50×1000×0.03%)/1000=50.015元

賣出成本價計算公式:股票成本價=(所有買入股票的成交金額+所有買賣交易手續費-平倉賣出股票的成交金額)/剩餘的股票數量。

比如,投資者以50元的價格購買某股票1000股,當股價上漲到52元時,再賣出500股,其中手續費為30元,則投資者賣出後的成本=(1000×50+30-52×500)/500=48.06元,與原來50元相比,其成本下降了1.94元,在盈利過程中不斷的進行賣出操作,可以降低投資者的成本價。

不斷買入成本價計算公式:股票成本價=(每次買入股票的成本之和+交易費用)/股票數量。

比如,投資者以50元的價格購買某股票1000股,當股價上漲到52元時,再買入1000股,其中手續費為30.6元,則股票成本價=(1000×50+52×1000+30.6)/2000=51.02元,與原來50元相比,其成本上升了1.02元,在股價上漲過程中,不斷的買入,其成本價會相應的提高。

二、買入均價和成本價的區別是
1、含義不同:
成本價是指投資者多次買入賣出這只股票後,手中剩下的這部分股票的持倉成本價;而買入均價是指每次買入後的算術平均價格。

2、計算方式不同:
成本價計算方式:在不賣出的情況下,成本價=買入均價+手續費,但是如果賣出後,持倉成本就會變化。

如:10元買進,在10.5元賣出,賣出後系統的會低於10元,因為將價格上漲後的0.5元收益平攤到剩餘的股份上,使其成本下降。

反之如果是9.5元賣出了一筆,虧損後賣出則系統會將虧損也會平攤到剩餘的股份上,使其成本價提高。

買入均價計算方式:是計算多次買入,不包括賣出。

如:投資者在10元的時候買入某股票1000股,在11元的時候,買入手續費用為5元,再次買入1000股,買入手續費用為5元,則投資者買入該股的買入均價=(10×1000+11×1000)/2000=10.5元

㈦ 已知成本和毛利率如何 計算銷售價格 。 比如成本是1500元

計算公式:
1.售價-成本=毛利;
2.毛利率=毛利/售價;
3.售價=成本/(1-毛利率)
4.舉例:
1.比如進價20,毛利率要在20%,應該賣多少錢?
銷售價:20÷_1-20%_=20÷80%=25
2.比如一桌酒席成本價是1500元,要求毛利%69,這一桌酒席要賣多少錢?
毛利率=0.69,成本率=1-0.69=0.31,售價=1500/0.31=4838.71

(7)已知現價成本怎麼求擴展閱讀:
利潤的質量特徵:
(1)一定的贏利能力。它是企業一定時期的最終財務成果。
(2)利潤結構基本合理。利潤是按配比性原則計量的,是一定時期的收入與費用相減的結果。
(3)企業的利潤具有較強的獲取現金的能力。
(4)影響利潤的因素較復雜,利潤的計算含有較大的主觀判斷成份,其結果可能因人而異,因此具有可操縱性。

毛利潤 是一個在商業,實業企業根深蒂固,約定成俗的概念,但也是一個可以自定義的概念。在利潤區間的劃分上並沒有一個統一,清晰的定義。我們通俗的說就的沒有去皮的,沒有去各種小支出的利潤。跟凈利潤相對應。

毛利潤簡介
它一般是指:毛利潤=銷售價格-原料進價-人工費
但也可以計入稅收成本,或房租成本或更多.
影響最終利潤的因素很多,對於不同的企業在不同的情況下差別很大,毛利潤考慮對於該業務的主要支出,就是小支出還沒有算。
計算毛利潤的意義在於,如果不做該(筆)業務,一些資源就會被浪費或仍然會消耗,利潤就會變成負值;如果做該業務,就可能贏利或減少虧損。
對於效益相當好,資源利用率高的企業,完全可以忽視毛利潤這個概念。

毛利潤就是大概的利潤,是我們判斷營收和虧損的基本判斷。

㈧ 如何計算成本價

成本價計算方法:
1、 生產成本=直接材料+直接工資+直接費用。
2、 銷售成本=生產成本+銷售費用,銷售費用包括廣告費用、運費、稅費等。
3、 期末成本=期初余額+本期增加額-本期減少額。
4、 產品總成本=固定成本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成本總額+單位產品變動成本×產品總量。
5、 單位產品目標成本=預測的出廠價格×(1-稅率)-利潤目標/預測產量。
6、 產品單位成本=(固定成本總額÷產品總量)+單位變動成本=產品總成本÷產品產量。
7、 完工產品成本=完工產品產量×分配率。
8、 股票成本=買入股票的價格+券商的手續費用+印花稅+過戶費用。
拓展資料:
1、成本價原指商家購入商品的價格,成本價並不是出廠價,成本價中含有一定的手續費用,有時還會加上其他費用,如果是自己生產的商品,其成本價包括轉移到商品里的原材料、工人工資、應該分攤的折舊費、生產管理人員工資、水電費、維修費等;如果是購進的商品,成本價即商品的購進價值,有運費的話還會加上運費,某些時候也稱出廠價。
2、但是在股票市場中,成本價指的是實際買入股票的價格,股票的成本價是買股票的價格和券商的手續費以及印花稅和過戶費的集合。股票中的成本價格是指用戶在購買股票時花費的一部分。大陸的股市規定用戶買入時不需要收取印花稅的,只有手續費。無論投資者投入多少費用,只要有產生交易,就會產生成本。股票購買和商家購買商品是不一樣的,商品的價格不會出現快速的變動,但是股票價格會在短時間內產生波動。
計算成本應遵循的原則:
1、合法性原則;
2、可靠性原則,包括真實性和可核實性;
3、相關性原則;
4、分期核算原則;
5、權責發生制原則;
6、實際成本計價原則;
7、一致性原則;
8、重要性原則。

㈨ 求成本,利潤怎麼算

若知道售價和成本,則可以直接計算利潤,利潤=售價-成本。若利用利潤率來算的話,因為:利潤率=利潤÷成本×100%=(售出價÷成本-1)×100%,所以利潤=利潤率×成本。

比如定價為10元也就是售出價為10元,成本為8元,顯然利潤=10-8=2元,利潤率=利潤÷成本×100%=2÷8×100%=25%或者利潤率=(售出價÷成本-1)×100%=(10÷8-1)×100%=25%

拓展資料:

根據上面的練習可以解決下面這道題:定價也就是售出價為30元,利潤率為20%的話,可以先算出成本,成本=售出價÷(利潤率÷100%+1)=30÷(20%÷100%+1)=30÷1.2=25元,進而可算出利潤,利潤=30-25=5元,或者利潤=20%×25=5元。

利潤率是剩餘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利潤率是剩餘價值率的轉化形式,是同一剩餘價值量不同的方法計算出來的另一種比率。

利潤率反映企業一定時期利潤水平的相對指標。利潤率指標既可考核企業利潤計劃的完成情況,又可比較各企業之間和不同時期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成本利潤率=利潤÷成本×100%,銷售利潤率=利潤÷銷售×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