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作業成本法(概念、基本原理)
概念:作業成本法又稱ABC成本法,BC成本法是根據事物的經濟 、技術等方面的主要特徵,運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統計、排列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重點與一般,從而有區別地採取管理方式的一種定量管理方法。
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
「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准確真實。
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
作業成本法在精確成本信息,改善經營過程,為資源決策、產品定價及組合決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廣泛的贊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先進的公司已經實施作業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會計系統,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B. 簡述什麼是作業成本法
問題一:簡述什麼是作業成本法?有什麼特點? 作業成本法簡單來說是一種成本核算方法,他適合高科技企業等,這種企業他的特點是產量沒法核算清楚,同時間接成本很大
具體方法是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成本,即先把成本按照成本動因分配到作業,比如機加工作業,裡面有很多明細項目如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等,然後再把產品消耗的作業歸集到產品。
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叫產量基礎成本核算方法,他是以產量為基礎來分配各項間接成本。
問題二:作業成本法有什麼優勢 作業成本法主要有以下一些特點:①作業成本法克服了傳統成本計算方法導致的成本信息失真問題,能提供相對准確的成本信息。②傳統緩拆慎成本管理的主要是產品;而作業成本法不僅包括產品,而且包括作業。企業改進作業鏈,減少作業耗費,提高作業的效益成為可能。 ③作業擾敬成本法是更廣泛的完全成本法。作業成本法涉及較多方面的成本,這樣提供的成本信息更有利於企業的進行定價等相關決策。④所有作業成本均是變動的,這有利於企業分析成本產生的動因,進而降成本。⑤作業成本法更具有管理意義,因為它相當於是一種實現成本前饋控制與反饋控制相結合,成本計算與成本管理相結合的「全面成本管理系統」。
望採納,謝謝。
問題三:作業成本法的特點? 作業成本法的主要特點:
1.以製造費用發生的成本動因分別設立作業中心,按作業中心建立製造費用成本庫。
最主要的特點
2.製造費用分配標准由單標准改為多標准,提高了產品成本中製造費用項目的准確性。
在作業成本法下,一個車間發生的製造費用細分為各個成本動御仿因的費用,各個成本動因就按各自的標准進行分配。如質量檢驗費以送檢數量和次數為標准分配;設備調整、維修費用按調整、維修的工時,設備耗用電費、機油等則按機器工時為標准分配。
3.作業成本法是更廣泛的完全成本法,並且在這種方法下,所有的成本均是變動的。
在作業成本法下,對於營銷、產品設計等領域發生的成本,只要與特定產品相關就可通過有作業分配至有關產品(或其他成本對象)中,而不同於傳統的完全成本法將其列為期間費用,一次性扣除。同時,某些原先被視為變動成本的成本在作業成本法的觀點下,它們雖然不隨產量增加而增加,但卻會隨其他因素的變化而改變,因此均被視為變動成本。
4.根據生產技術和生產組織的不同特點,在採用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時結合使用作業成本法。
由於作業成本法僅僅是更准確的分配製造費用,對於直接材料和直接工資項目仍要按產品為對象歸集。對於多步驟生產,仍要在全廠范圍內採用其他的成本計算方法,才能計算出產品的生產成本。因此成本計算對象從全廠范圍來講,仍是最終的完工產品或半成品,只是製造費用分配的對象是作業中心。成本計算期和是否計算在產品成本、半成品成本也依所採用的全廠成本計算方法而定。
問題四:什麼是作業成本法和成本驅動力? 作業成本法是將間接成本和輔助費用更准確地分配到作業、生產過程、產品、服務及顧客中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成本驅動力是導致成本發生的主要因素。
企業可以通過對各項作業進行分析,找到影響企業成本的主要作業,進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潤。
例如甲企業是一家印刷廠,它的主要作業有:排版、製片、印刷、裝訂、裁剪等,通過分析它發現製片過程的成本比較高,這就是主要的成本驅動力,此時企業就可以針對製片這項作業制定一系列成本節約的措施,進而降低企業的成本,增加利潤。
問題五:簡述作業成本法下間接費用的分配程序 主要要解決2個問題,一作業成本的計算(分配)過程,二作業的控制過程。
作業成本法下間接成本的分配路徑是「資源-作業-產品」。
在作業成本法下,成本動因是成本分配的依據,成本動因通常以作業活動耗費的資源來進行度量,成本動因,是指導致成本發生的因素。
問題六:作業成本法產生的背景 網上找吧= = 雖然我研究生寫的論文就是作業成本法 不過這定義問題。。。。
./...AiC0Eq
這種都行
問題七:[簡答題]:作業成本法與作業成本管理較傳統的成本會計核算方法的區別 《網路收集――小熊》:你看看這遍文章吧( cma-china/...江0 )
問題八:ABC成本法的簡介 ABC成本法又稱作業成本分析法、作業成本計演算法、作業成本核演算法。作業成本法的指導思想是:「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准確真實。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作業成本法在精確成本信息,改善經營過程,為資源決策、產品定價及組合決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廣泛的贊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先進的公司已經實施作業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會計系統,增強企業的競爭力ABC成本法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傑出的會計大師、美國人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科勒教授在1952年編著的《會計師詞典》中,首次提出了作業、作業帳戶、作業會計等概念。1971年,喬治・斯托布斯(George Staubus)教授在《作業成本計算和投入產出會計》(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 Output Accounting)中對作業、成本、作業會計、作業投入產出系統等概念作了全面、系統的討論。這是理論上研究作業會計的第一部寶貴著作。但是,當時作業成本法卻未能在理論界和實業界引起足夠的重視。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MRP、CAD、CAM、MIS的廣泛應用,以及MRPII、FMS和CIMS的興起,使得美國實業界普遍感到產品成本處處與現實脫節,成本扭曲普遍存在,且扭曲程度令人吃驚。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青年學者庫伯(Robin Cooper)和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S Kaplan)注意到這種情況,在對美國公司調查研究之後,發展了斯托布斯的思想,提出了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計算(1988)(Activity Based Costing,簡稱ABC法)。作業成本法在過去10年中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新型的咨詢公司已經擴展了作業成本法的應用范圍並研發出相應的軟體。ABC成本法引入了許多新概念,下圖顯示了作業成本計算中各概念之間的關系。分配到作業的資源構成該作業的成本要素(圖中的黑點),多個成本要素構成作業成本池(中間的小方框),多個作業構成作業中心(中間的橢圓)。
C. 物流作業的物流作業成本法
作業成本法(Activity_Based Cost.ing,ABC)。
目前,作業成本法是被認為確定和控制物流成本最有前途的方法。作業成本法應用於物流成本核算的理論基礎是: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並導致成本的發生。作業成本法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業層次,它以作業為單位收集成本,並把「作業」或「作業成本池」的成本按作業動因分配到產品。優點:如果能夠充分利用作業成本法,則能反映物流作業的變化而計算其物流成本。雖輸送個數相同,會因對應的作業不同,使得物流成本有所差異。換言之,若進行多品種、少量、多頻率物流,則會顯示出物流成本增加,甚至不劃算而虧損。這樣的結果,可以喚起對多品種、少量、多頻率物流需求的注意。隨著物流作業成本管理的使用,可以更清楚地分析造成物流成本增加的原因,並要求相應的責任人負擔相應的成本部分,並且在物流績效考核和物流定價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物流也是一種商品,即為商品,則應按照不同的物流成本對象來計算其成本,而據以決定其價格,則「物流產品有價化」就可以實現。 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據「產品耗用作業,作業耗用資源;生產導致作業的產生,作業導致成本的發生」的指導思想,以作業為成本核算對象,首先通過資源動因的確認、計量將資源費用追蹤到作業,形成作業成本;再通過作業動因的確認和計量將作業成本追蹤到產品(或勞務),最終形成產品(或勞務)的成本。
ABC為作業、經營過程、產品、服務、客戶提供了一個更精確的分配間接成本和輔助資源的分配方法。通過對作業及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最終算出相對真實的產品(或勞務)成本。同時,通過對所有與產品(或勞務)相關聯的作業活動的追蹤分析,盡可能消除「不增值作業」,改進「增值作業」,優化「作業鏈」,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損失、浪費減少到最低限度,提高決策、計劃、控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最終達到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業價值的目的。 首先,確認各項作業的成本動因。成本動因的確認是否客觀合理,是實施成本作業法有無成效的關鍵。因此,成本動因的確認與篩選,應由有關技術人員、成本會計核算人員和管理人員等共同分析討論。在確定成本動因時,應遵循三個原則:
a、確定的成本動因應簡單明了,能從現有的資料中直接分辨出來;
b、在選擇成本動因時,為避免作業成本核算過於復雜,要篩選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影響的成本動因;
c、選擇信息容易獲得的成本動因,以降低獲取信息的成本。
其次,對作業進行篩選整合,建立作業中心及作業成本庫。首先對各項作業進行確認,確認的方法主要有業務職能活動分解法、過程定位法、價值鏈分析法和作業流程圖分析法等。其中,業務職能活動分解法是將企業各業務職能部門的活動進行分解,確定每一個部門應完成的作業有幾種、多少人參與該項作業以及作業耗費的資源:作業流程圖分析法,是通過繪製作業流程圖來描述企業各部門的作業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便確定完成特定業務所要求的各項作業、各項作業所需要的人員以及所消耗的時間。
在確認作業的基礎上,對作業進行篩選與整合。在一個企業內部,其作業數量的多少取決於其經營的復雜程度,生產經營的規模與范圍越大,復雜程度越高,導致成本產生的作業量也就越多。事實上,如果列示全部的作業數量,有可能過於繁瑣和復雜,並增大信息採集的成本。因此有必要對這些作業做必要的篩選與整合,確保最後可設計出特定而有效的作業中心。
再次,依據資源動因,將各項作業所耗費的資源追蹤到各作業中心,形成作業成本庫。在對企業作業和資源動因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依據各項資源耗費結果、資源動因及作業之間的相關性,將當期發生的生產費用按不同作業中心進行歸集,即按各作業中心的作業成本庫歸集作業成本,並計算全部成本庫中的成本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