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計劃成本法下哪些科目用實際成本
擴展閱讀
鑽石二克拉買什麼色 2025-02-04 08:58:49
北海買新房要交哪些費用 2025-02-04 08:50:02

計劃成本法下哪些科目用實際成本

發布時間: 2023-09-21 07:11:04

⑴ 實際成本核算和計劃成本核算什麼情況下使用實際成本

1、實際成本就是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其他等價物。
2、計劃成本核算是指按照計劃成本核算存貨的制度,是我國工業企業普遍採用的存貨核算制度。在計劃成本核算方法下,需要設置「存貨采購」和「存貨成本差異」兩個賬戶。成本差異是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額,實際成本超過計劃成本為超支,反之為節約。存貨成本差異形成於存貨取得過程之中,就隨著存貨的發出而轉銷,即按照差異率將存貨成本差異分配到有關成本項目中。計劃成本核算的核算程序:
1.按實際成本支付材料款,「材料采購」賬戶的借方按計劃成本計價,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記入「材料成本差異」賬戶;
2.(按計劃)成本結轉材料成本;
3.領用原材料時按計劃成本結轉;
4.會計期間結束時,將材料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3、實際成本核算和計劃成本核算比較
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存貨的日常核算可以按實際成本,也可以按計劃成本來進行。採用計劃成本進行核算時,應當按期結轉其成本差異,將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1 實際成本核演算法
存貨按實際成本核算的特點是:從存貨的收發憑證到明細分類賬和總分類賬均按其實際成本計價。實際成本法一般適用於規模較小、存貨品種簡單、采購業務不多的企業。我們不難看出,實際成本法所強調的是「實際」,即要求在每批存貨的收發存中實際成本都應形影不離的相隨。當然由此而帶來的記錄和計量的繁重也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在實際發出存貨時,為了解決存貨的采購成本在銷售成本與期末成本之間的分配問題,《企業會計准則———存貨》規定可以採用的計價方法包括: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後進先出法。這幾種計價方法的選擇對企業損益的計算、資產負債表中有關項目的計算以及所要交納所得稅數額的計算都有直接的影響,也增加了財務部門工作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所以選擇一種穩健而准確的成本核算方法仍是企業不懈的追求。
2 計劃成本核演算法
計劃成本法是指企業存貨的收入、發出和結余均按預先制定的計劃成本計價,同時另設「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作為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聯系的紐帶,用來登記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的差額,同時計劃成本法下存貨的總分類和明細分類核算均按計劃成本計價。因此這種方法適用於存貨品種繁多、收發頻繁的企業。如果企業的自製半成品、產成品品種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別核算其計劃成本和成本差異的,也可採用計劃成本法核算。
採用計劃成本法,其首要問題是制定好一個合理的計劃成本,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2. 1 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構成內容相一致
為保持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的可比性,以考核財務部門業績,要求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的口徑一致,包括買價、運雜費和相關的稅金等。
2 .2 計劃成本應盡可能接近實際
雖然計劃成本的高低可通過材料成本差異調整為實際成本,對發生和結存存貨的實際成本並無影響,但如果計劃成本脫離實際成本太多,則無法隨時通過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差異考核采購部門的成果。所以在制定計劃成本時,應盡可能使計劃成本接近實際成本。可由企業的采購部門聯合財會等有關部門參照同類存貨以往實際成本,並根據物價漲幅等相關因素共同研究制定。當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發生重大差異時,應作調整。
採用計劃成本法進行存貨核算的企業,其基本的核算程序如下:
企業應首先考察與存貨成本相關的各種因素,規定存貨的分類、名稱、規格、計量單位和單位計劃成本。除一些特殊情況外,計劃單位成本在年度內一般不作調整。
其次,取得存貨時,應按計劃單位成本計算取得存貨的計劃成本填入收料單中,並按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額,作為「材料成本差異」進行登記。
還有,平時領用、發出存貨都按計劃成本計算,月份終了再將本月發出存貨應負擔的成本差異進行分攤,隨同本月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記入有關賬戶,經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發出存貨應負擔的成本差異應按月分攤,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攤。
3 實例比較說明
我們僅用材料取得和入庫這一過程為例,用簡單的分錄來加以說明:
實際成本法下:
取得材料:
借: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等×××。××
材料入庫:
借:原材料(實際成本)×××。××
貸:物資采購×××。××
實際成本法下原材料均是以實際成本反映,所以月末不需加以調整。計劃成本法下:
取得材料:
借: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等×××。××
材料入庫: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物資采購×××。××
計劃成本法下,要在月末進行匯總,計算材料成本差異,具體分錄如下:
借: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
貸:物資采購×××。××
或借:物資采購×××。××
貸: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
從以上對實際成本法和計劃成本法的描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在計劃成本法下,材料明細賬可以只記錄收入、發出和結存的數量,將數量乘以計劃單位成本,隨時求得材料收、發、存的金額,通過「材料成本差異」科目計算和調整發出和結存材料的實際成本,簡便易行。而在實際成本法下,對存貨的數量、單位成本和總金額都要詳細記錄,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計劃成本法雖然強調的是「計劃」下的成本,但它仍是適時地關注實際成本,與實際成本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在取得存貨時,將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相對比得出存貨的「材料成本差異」,表面上看只是一個簡單的計算過程,其實質是控制和決策過程。通過兩種成本的比較,使得采購部門不斷關注其計劃成本,結合更多的影響因素,不斷降低其采購成本,節約支出,也為制定更完善的計劃成本做准備。

⑵ 計劃成本法的科目設置

計劃成本法的科目設置:
計劃成本法只能對存貨進行日常的會計核算。在會計期末,企業需要通過「材料成本差異」等賬戶,將發出的存貨和期末結余的存貨調整為實際成本。
以「原材料」為例,講述如何運用「計劃成本法」進行核算。其他存貨的計劃成本法核算與原材料的計劃成本法相同。
存貨採用計劃成本法核算,除需要設置「原材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等實際成本法核算運用的科目外,還需要增加「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並將「在途物資」科目改為「材料采購」科目。
(一)「材料采購」科目
「材料采購」科目用來核算企業購入材料、商品等的采購成本。其借方登記已經付款的外購材料等存貨的實際成本和結轉已經驗收入庫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的節約差額;貸方登記已經付款並驗收入庫的材料等存貨的計劃成本和結轉實際成本大於計劃成本的超支差額。期末余額在借方,表示已經付款但尚未入庫的材料等存貨(即在途貨物)的實際成本。「物資采購」科目應按供應單位和物資品種設置明細賬,進行明細核算。
(二)「材料成本差異」科目
「材料成本差異」科目用來核算企業各種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以及調整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其借方登記驗收入庫材料成本的超支差異:貸方登記驗收入庫材料成本的節約差異以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超支用藍字,節約用紅字):期末余額在借方,反映企業庫存材料擁有的超支差異:期末余額在貸方,反映企業庫存材料擁有的節約差異。
本科目應分別「原材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等,按會計核算依照類別或品種進行明細核算,不能使用一個綜合差異率。
企業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單獨設置本科目,也可以不設置本科目,而在「原材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等科目內分別設置「成本差異」明細科門核算。

⑶ 某企業採用計劃成本法進行材料日常核算,下列各項中,采購材料的實際成本應計入的會計科目是

A材料采購。採用實際成本進行材料日常核算的,購入材料的采購成本,在「在途物資」科目核算。

⑷ 計劃成本核算下哪些科目按計劃成本入賬哪些不按

根據企業計劃成本的核算范圍,如原材料按計劃成本核算,涉及的科目有「原材料」、「材料采購」「材料成本差異」。
簡單說,原材料按計劃成本的核算分兩步來完成。
第一步分解,將實際成本分解為計劃成本和材料成本差異。
第二步還原,將計劃成本還原為實際成本。
具體的分錄如下所示:
(1)采購
借: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貸:銀行存款
(2)驗收入庫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材料采購(計劃成本)
注意:原材料驗收入庫時是用計劃成本核算的。
(3)結轉驗收入庫形成的差異
①計劃成本大於實際成本
這種情況下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就為公司節約了成本,計劃成本減去實際成本的差額我們稱之為節約差。
這時就需要介入材料成本差異賬戶來進行調整。
會計分錄如下所示:
借:材料采購
貸:材料成本差異
②計劃成本小於實際成本
這種情況下實際成本要大於計劃成本,那麼公司的成本就會超支了,實際成本減去計劃成本的差額我們稱之為超支差。運用材料成本差異賬戶來進行調整,
會計分錄如下:
借:材料成本差異
貸:材料采購
(4)發出原材料
借:生產成本等(計劃成本)
貸:原材料(計劃成本)
(5)期末結轉發出材料負擔的差異額
①結轉應負擔的節約差
借:材料成本差異
貸:生產成本
②結轉應負擔的超支差
借:生產成本
貸:材料成本差異
發出材料計劃成本應負擔的差異額=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差異率

總結:
第一,采購時,按實際成本付款,計入「材料采購」賬戶借方;
第二,驗收入庫時,按計劃成本計入「原材料」賬戶借方,「材料采購」賬戶貸方;
第三,期末結轉,驗收入庫材料形成的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的借方,節約差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的貸方;
第四,平時發出材料時,一律用計劃成本;
第五,期末,計算材料成本差異率,結轉發出材料應負擔的差異額。
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材料成本差異+本期購入材料的成本差異額)/(期初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購入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發出材料應負擔的差異額=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⑸ 計劃成本法下有哪些會計分錄要做

計劃成本法會計分錄:
一、企業在採用計劃成本核算材料時,購入材料時按實際成本計入「材料采購」科目:
借: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
二、驗收入庫後按計劃成本計入「原材料」,兩者的差額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中核算: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借: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
貸:材料采購(實際成本)(或)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
三、發出材料時結轉發出材料的節約成本差異時:
借: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貸: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管理費用
四、發出材料時結轉發出材料的超支成本差異時:
借: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管理費用,
貸: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⑹ 原材料科目到底是用在計劃成本中還是用在實際成本中原材料和材料采購的區別是什麼


  1. 賬戶使用的不同:

    實際成本法下,購買的尚未驗收入庫材料的實際成本記入「在途物資」科目:

    計劃成本法下,購買的尚未驗收入庫材料的實際成本記入「材料采購」科目,同時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之間的差額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科目。

2.計入成本費用時,實際成本可以直接轉入,但是計劃成本法首先要將計劃成本轉入,然後將「材料成本差異」轉入到相關的成本費用中去。

賬務處理:

(1)實際成本法:

未入庫時:

借:在途物資

貸:銀行存款

入庫時:

借:原材料等

貸:在途物資

分配到成本費用中:

借:管理費用等

貸:原材料等(實際成本)

(2)計劃成本法:

未入庫時:

借:材料采購

貸:銀行存款

入庫時:

借: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異(借或貸)

貸:材料采購

分配到成本費用中:

借:管理費用等

貸:原材料等(計劃成本)

月末結轉材料成本差異:

借:管理費用等

貸:材料成本差異(借或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