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沉沒成本的經典例子有哪些
如下:
1、一個人外出用餐,點了很貴的龍蝦,但是吃不了還剩了很多,又無法打包。傳統觀點認為這只龍蝦已經點了,吃不吃得了都得付一樣的錢,因此雖然吃飽了,不再吃一點就虧了。
但是運用經濟學的沉沒成本我們可以知道,點菜的行為已經發生,是沉沒的,應該不去考慮;因此問題就只剩下我已經吃飽了而應不應該再吃。
2、現在你已經花7美元買了電影票,你對這場電影是否值7美元表示懷疑。看了半小時後,你的最壞的懷疑應驗了:這電影簡直是場災難。你應該離開電影院嗎?在做這一決策時,你應該忽視這7美元。這7美元是沉沒成本,不管是去是留,這錢你都已經花了。
沉沒成本在投資中的運用
沉沒成本在股市裡最常見的應用就是補倉。很多人買股票不會一上來就傾其所有,而是先用小倉位買入,發現被套住了以後,就開始連續補倉,越補越大,最後把所有的錢都買了進去。
本質上講,你的每一筆交易都是彼此獨立的,你買入股票只有一個原因,看好它未來能漲,而不是我前面有被套的倉位想要降低整體成本。這樣一來會像葫蘆娃里演的一樣,二娃去救大娃,三娃去救大娃二娃,四娃去救大、二、三娃,最後全部被蛇精拿下。
㈡ 商學篇——沉沒成本
重點:人們在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僅是看這件事情未來對他是不是有好處,同時也會注意自己是不是在過去,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面有過投入,這是一種非常有趣而頑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我們稱之為叫做沉沒成本,也叫做協和效應。
第一,我們要認清沉沒成本其實沒有好壞的區別,你可以把它叫做既定成本,或者是已經發生的花費。
第二,因為這種心態的頑固性,有目的性地製造對方的沉沒成本,有利於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最後我們還是要反過來說,你如果真的能夠克服這種沉沒成本所帶來梁帆搏的心理偏見,不被這種情緒所左右,將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業判斷。
內容拓展:
(1)任何事情的了解都需要一定的時間、精力、金錢,如果我們意識到當這個東西有問題、不適合自己的時候,可以把之前的投入當成交學費,因為沒有失敗的投入,怎麼會有以後的成功。把沉沒當試錯成本會更容易克服這種心態
(2)清轎衫晰地了解自己的唯一資產———時間的價值,如果能夠意識到哭泣、繼續投入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而如果把這個時間花在更有成效的事情上,未來正確方向所掙回的價值會遠遠高於沉沒成本,那就可以轉變心態,專注當下更有價值的事情
(3)關注和思考未來,把價值放在未來,那麼沉沒成本只屬於過去,活在未來的人和活在過去的人是不一樣的,以未來為導向就可以調整現在的情緒和行為。
(4)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抽離出去站在另一個人的角度遠觀自己和自己的沉沒成本,這種視角會更客觀、也可以找人咨詢,旁觀者有時候會出其不意點到重點。止損也是一門智慧啊~~~
案例:商業行為利用人類對沉沒成本心理偏見的
1.購買車子時,銷售人員會陪你花很多時間,觀看,試車,並收取一部分預付款。
2.很多網游的設定,不斷舉辦各種活動讓你在其中的投入的精力和錢越來越多,讓你不願意離開。
3.公司設定年終獎的時間,比如每年7月份,造成無論什麼時候,都至少有一半年終獎的沉默成本來穩定員工。要想避免當這種沉默成本謬誤的受害者,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概念,在平時做決策的時候反思,訓練。
4.股票賠了並且判斷該拋的時候就拋,
5.男女朋友沒感情了該分就得分,
6.不喜歡的,沒有成長性的工作就離開吧。
7.當你感知到不是你玩游戲,而是游戲在玩你的時候,就不要再玩了。
案例思考:如果你是HR你會怎麼做讓你的應聘員工付出沉默成本 並願意留下
關於沉沒成本,還有橡祥兩個和商業非常相關的重要概念:沉沒成本悖論和處置效應:
【沉沒成本悖論】當有更好的投資項目時,對虧損賬戶進行額外投資的決策被稱為沉沒成本悖論。沉沒成本悖論在企業的項目決策中非常常見。很多企業的決策已經被市場證明是錯的,但是仍舊會繼續投入資源。既有成本上的考量,也有人性弱點的原因。
【處置效應】金融研究中已經記錄了大量人們售出自己的盈利股,保留虧損股的偏好。這也是人性的弱點導致:人總是想看到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如果處置虧損股就意味著自己投資失敗。這會激發人的損失厭惡心理。
㈢ 關於對沉沒成本的理解和認識
沉沒成本(Sunk Cost),是管理會計學中的一個術語,指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並且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做決策的時候理性行為應該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一般來說,資產的流動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強,其沉沒的部分就越少。「現金為王」的觀念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固定資產、研發開發、專用性資產等都容易沉沒的,分工和專業化也往往與一定的沉沒成本相對應。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應該在做決策的時候考慮沉沒成本。
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面臨各種需要做決策的事情,不論是決定未來10年人生的大事,還是僅在今天有效的小事。如何才能理性地做出正確的選擇,就取決於我們腦子對各種概念的理解程度,我們說一個人是否聰明或者智慧,其實就是看他腦子里有多少准確、清晰、必要的概念,以及各種概念之間的關聯是否准確、清晰和必要。對於沉沒成本這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只有在准確理解之後,才能對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理性決策,起到關鍵的作用。
人都是有「損失厭惡」情緒的,在股市中賺了10000元帶來的喜悅,肯定抵不上虧損10000元帶來的痛苦,有研究表明,要彌補同樣大小的損失帶來的痛苦,必須要超過2.75倍的收益才能抵消。那麼我們在做決策時候,在理解沉沒成本之後,是否還能做到理性呢?
舉個例子,花了30元買一張電影票去看電影,看了半個小時發現這個電影不好看或者自己根本不喜歡,那這個時候該如何決策呢?可以選擇繼續看下去,浪費後面的1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也可以選擇退場,浪費了電影票的錢,或者選擇在電影院里睡一覺?這里電影票的30元其實已經花出去了,是不可能再收回的沉沒成本,而對於這個節點的決策思考,理性的思維則只需要考慮繼續坐在電影院還是提前退場即可,如果對電影不感興趣則應該選擇退場,畢竟時間才是最寶貴的財富,繼續在電影院是浪費時間了。
我們生活中有非常多的案例,例如談戀愛的時候,已經花了這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在某位妹子身上,但發現兩個人在生活中總是不和諧,那是繼續還是分手呢?分手則之前所付出都是沉沒成本,一無所獲心有不甘,不分手則讓自己更痛苦,持續更多的投入合適嗎?
在股票投資上也同樣的存在這樣的問題,股票對應的公司價值已經偏低,而且公司的業務在走下坡路了,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呢?此時賣出股票帶來的虧損則是沉沒成本,如果無望未來企業再走上坡路,則應該選擇賣掉股票,重新選擇有高成長性的公司股票,因為再持有下去沉沒成本將會更多(這里只是簡單舉例子,從常規考慮來出發的,如果考慮異常情況和投機行為,這個決策就未必正確了)。
創業項目也是很常見的例子,選擇了一個行業或者項目進行投入,花了半年到一年,發現該項目可能做不下去了,是繼續堅持還是放棄?很多時候是因為沉沒成本無法接受,一廂情願地期望之前的投入能起到效果,從而將企業做起來,但事實是殘酷的,一旦確認是沉沒成本,則在決策的時候需要向前看,不要受沉沒成本的干擾,才能做出理性的決策。
和沉沒成本對應的是機會成本,參考我前面一篇文章「 聊聊機會成本 」,因為我們做決策的時候,通常都會需要考慮過往的投入和未來的機會,需要將二者結合起來考慮,才能更加全面理性地分析,做出更優的選擇。
在完全理解沉沒成本的概念基礎上,能清晰准確地評估沉沒成本,是理性決策的基礎。
首先需要准確評估沉沒成本,必須是已經投入的,在現階段或者未來都無法收回的成本,但並不包括這些投入帶來的影響。例如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去學習,習得了的能力可以對未來帶來增值,但這個花掉了的時間和學費,則應該算作沉沒成本,你通過學習增值了可以為你帶來更多的機會和收入,並不能改變過去已經支出的部分。通過投資學習和成長是最好的投資,未來可以賺得更多的回報,在決定是否學習的時候就應該考慮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
其次在做決策的時候,不要考慮已經發生的沉沒成本,而需要更多地考慮機會成本,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向前看,已經發生的事情是無法改變的,刻舟求劍的做法肯定是愚蠢的,就如你在某地丟失了100元錢,是否需要再花100元打車和很多時間去尋找那丟失的100元呢?這個100元的案例應該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去做,但換做其他不是直接金錢的事情,則很多人都會去干這樣的傻事。
最後要對沉沒成本有清晰地認識,理性分析、系統分析,然後再做出選擇,也需要考慮選擇的結果對過往的投入是否會有影響,決策之後的影響和效果,以及更多地要考慮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效果,甚至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念過往、不畏將來! 這句話正是對沉沒成本最好的詮釋,已經發生的沉沒成本,不應該成為我們做選擇決策的羈絆,一切向前看,基於現在的環境和條件,全面分析後作出最優的選擇。
㈣ 都說沉沒成本,什麼是沉沒成本,有什麼用
按照經濟學理論,沉沒成本是指那些已經付出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金錢、時間、精力、感情等。那麼人們為什麼會對沉沒成本念念不忘呢?沉沒成本有什麼作用嗎?
所以,如果一件事情發展的方向已經不是你當初的預期,正確的做法是及時止損,不要為之前的沉沒成本而繼續付出,以致影響到未來的美好發展。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微信公號:天藍小魚 分享職場經驗,提升成長精進!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