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人為什麼很難以放棄沉沒成本
擴展閱讀
石油開采多在什麼時候 2025-02-04 02:56:49
房地產開發成本是什麼 2025-02-04 02:56:07

人為什麼很難以放棄沉沒成本

發布時間: 2023-09-24 12:02:54

1. 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你了解多少

什麼叫沉沒成本?通俗來講,就叫打水漂。你出去拉客戶關系,花了很多時間和代價去維護客戶,比如拜訪、請客吃飯、送禮,結果突然這個客戶公司破產了,那麼前面的付出就全都打了水漂。所有的這些投入,已經發生了,也追不回來了,這就是沉沒成本。

具體來說,很多人創業想去開奶茶店,開店需要投資,其中一部分投資用來裝修,另一部分投資用來購買機器、原材料等。當這家店關門的時候,機器轉讓賣給同行,成本就能收回來一部分,而裝修店面的錢,如果轉讓時沒人願意出錢補償你,那麼所有的裝修錢就都打水漂了,這就是沉沒成本。所以大家也能想像得到,為什麼很多製造業企業全都聚集在一起,因為這樣大家互相之間可以周轉,初期買設備不用買新的,不用投入50萬,沒准35萬就能把廠開起來,倒閉之後沒准30萬又能把設備賣給同行,沉沒成本非常低。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並不是所有的原因。我們今天在講沉沒成本,所以只在這里點了一下而已。

書本上講機會成本,目的是要告訴我們,沉沒成本是一種過去的、無法挽回的東西,既然已經過去,就別再糾結。

還是以開奶茶店舉例,你投資的奶茶店如果倒閉,至少有30萬打水漂。現在這家店經營得不好,你想找個網紅來店裡試吃宣傳。面對這個決策,如果你腦子里想的是,店倒閉要虧30萬,現在趕快放手一搏,萬一能救活也不至於虧損這么多。如果你這么想,那你就受到了沉沒成本的影響,因為在這個決策面前,無論你做還是不做,沉沒成本都是已經發生過的,無法收回來的。無論是否找網紅來宣傳,30萬都一樣收不回來。既然怎麼決策都一樣,那這個信息對你根本沒有任何影響,你就不應該把它納入考慮范圍,否則想得太多,就容易把自己繞進去。

我們在做決策的過程中,用機會成本的方式去思考,是去考慮每個選項將要失去什麼,這種「將要」代表著未來。沉沒成本則是我們已經失去了哪些,這種「已經」是指過去,過去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沒必要盯著過去看。

我們生活中買東西,總會遇到買錯的時候,尤其是女生喜歡逛街買衣服,買回來發現穿不了,然後又捨不得扔,只好在衣櫃里掛著,這個就是沉沒成本在影響你。那我再追問一句,假設你有一個東西是花1萬元買回來的,你用不了,轉賣只能轉出去2000元,是否要轉賣呢?這是個問題,我相信你們開始有想法了。

20世紀,英、法兩國有段時間聯合研發飛機,研發到一半的時候,波音的新型飛機先一步研發成功。經過對比,這種飛機即便研發出來,運營成本也要遠高於波音新型飛機,所以大概率不會有人願意買,很明顯這個項目應該趕快停掉。但是,因為飛機已經研究到了一半,投入的成本也有上百億,大家不願意就這么退出,於是繼續追加研發經費,繼續開發,終於做出了新飛機。結果,新飛機真的沒人買,後面追加的錢全都打了水漂。

沉沒成本在家庭關系、戀愛關系、人際關系當中,也有比較大的影響。很多人處在一種不健康的人際關系當中,你把一生中最好的5年給了另一半,但只要這個關系是你不喜歡的,無論你做什麼,你都無法追回這失去的5年,所以在決定你未來時就只能忽略它。

在心理學里,有一個叫「賭徒效應」的名詞,說的是一個賭徒連輸幾把後,很容易輸急眼,開始加大賭注,想要翻盤。這其實也是沉沒成本,一樣的道理。

朱自清的《背影》有一段要求背誦的內容,其中有一句話:「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句話多麼有哲理啊!這就在告訴我們,不要糾結沉沒成本。

講到這里,相信大家已經對沉沒成本有了深刻的印象。但這還不夠,我希望大家再回憶一下,生活中你遇到過哪些沉沒成本的現象?你還能總結出哪些規律來?

在我學過經濟學很多年後,漸漸有了以下這些感悟。

第一點,普通人容易忽視機會成本,並容易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如果要給這個現象做一個命名的話,我要叫它「沉沒成本第一定律」。

舉一個例子,假設你有一個房子想要對外出租,租金每月3000元。第一種情況是,有個租客想要租,但是要跟你講條件。你一聽,不想出租了,然後房子就隨之閑置一個月。

另一種情況,房子3000元租掉了,結果過了沒多久,租客沒交房租逃跑了。

兩種情況,想像一下自己的心情。我猜大部分人遇到第一種情況時,都會很坦然地說,無所謂,空著就空著。遇到第二種情況的時候,絕對是氣得直拍大腿,這個人,欠我3000元。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但實質上損失是一樣的,都是3000元。前一種是損失了機會成本,但是很多人往往看不到,白白讓機會成本損失了。經濟學就是想要告訴大家,這個有成本,它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你忽視它,你就不會遭受損失。而後一種是沉沒成本,每個人都能看到沉沒成本,並且大部分人都在糾結沉沒成本。經濟學想要告訴你的是,這個東西已經打水漂了,已經找不回來了,已經不在你的掌控之中了,既然這樣,就不要再去受它的影響。

第二點,為什麼人們更容易忽視機會成本,而又更容易放不下沉沒成本呢?我覺得這背後的本質原因是人性中的一些弱點。人就是喜歡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不願意承認錯誤。這條原理我很想管它叫「沉沒成本的第二定律」。

比如租房的例子,房子不租,放棄了機會成本,你可以用一句話解釋這種損失-我願意,用你管,空著不賺錢我也願意。但租客跑了,你很難用自己願意解釋,唯一的解釋就是,承認自已當初眼瞎。然而我們就是不願意承認錯誤,所以才會如此痛苦。

賭徒效應的例子也是一樣,如果賠了大筆錢之後收手離開,豈不是證明自己錯了嗎?只能繼續賭下去,萬一贏回來翻盤了,不就沒事兒了嗎?

在我當交易員的時候,我就發現了一個現象:越是心高氣傲、自尊心比較強的男交易員,越容易犯賭徒效應的錯誤。他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出現巨額的虧損,原因就是出現了一筆虧損之後,往往急於翻盤,結果越虧越多。

所以要想開,我們都是普通人,不是神仙,誰這一輩子不會做點錯事呢?錯了再改,沒什麼大不了的。改了再錯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大家如果能夠嘗試著去接受自己的錯誤,接受生活中的失誤和不如意,達到一種淡定的狀態,那麼即便沒學過經濟學,也能比較少受沉沒成本的影響。

第三點,當我們了解了前面兩個原理時,我們就可以用沉沒成本去影響別人,改變別人的判斷,這也是「沉沒成本第三定律」。

很多男生在追人的時候事無巨細,隨叫隨到,但鞍前馬後地服務女神好幾年,最終人家也不理你,這種男生在網上被嘲諷叫作「舔狗」。學完這一節我們會知道,不斷付出這種行為,得到的是沉沒成本。這種沉沒成本導致他很難放棄,陷了進去,他很可能最終自己都分不清楚,一直這樣追求,究竟是真的愛女神,還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很有可能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所以自己也催眠自己說這就是為了愛情。

所以,一味地付出只能影響自己,你要想改變對方,那麼就需要讓對方付出,讓對方增加沉沒成本。當你鞍前馬後了一段時間後,趕快趁機讓對方幫你做一些細微的事兒,比如讓對方幫忙擰瓶蓋等。想要改變態度,索取會比付出更有效。

我有一次聽到一個老江湖談自己的人生感悟。這個人說,自已一生之中幫助過很多人,也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那麼誰才是自己最親近的朋友呢?他本能地以為那些受到過自己幫助的人,會更願意把自己當朋友,結果當自己遇到事之後,發現曾經受過自己幫助的人,基本都求不著,而那些曾經幫過自己的人,基本都還會願意再次幫助自己。我當時聽完這個感悟,頓時覺得,這不就是沉沒成本嗎?

2. 徹底放下一個人的好方法:放棄「沉沒成本」

文/時光

-01-

前段時間讀到一本名為《巴黎沒有摩天輪》的書,裡面有句很經典的話讓我記憶猶新:曾經夢想的未來被打亂之後才明白,原來把自己的未來和另一個人綁在一起是件很可怕的事,一旦沒有了另一個人,隨之也就失去了未來。就算兩個人的終點自己一個人到達了,最後也只有一種感覺:我曾經以為,站在這里的會是兩個人。

每一個人,初涉感情時,都希望能和對方以相愛的形式走到最後。

那個時候,心裡最浪漫的愛情,大概就是和心愛的人,從天晴乍破到暮雪白頭,一起手牽手走過漫漫歲月,無論歲月如何蹉跎,只要和對方在一起,就像有無窮的力量,可以去面對一切暴風雨。

但是,很多時候感情並不像是書寫一個故事那麼簡單,那麼多人在感情中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卻還是沒有辦法把控兩個人的結局。

所以,不少人要面對新的問題,那就是:到底該如何放下一個深愛過的人。

放下一個人,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就像有句話說的:「你越是想要忘記一個人,那麼就越要想起和他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曾經在一起的時光那麼美好,不管分手的時候多麼難堪,但你越是想要刻意的去忘記,內心關於從前的記憶會越清晰。

-02-

但說到底,大多數人無法忘記一個人,就是因為覺得自己對於這段感情付出了太多的精力、時間甚至金錢,所以不甘心那麼輕易的放棄。這也是感情中的「沉沒成本」。

所謂「沉沒成本」,通俗的來說,就是你已經做完了的事情,由此產生的成本。

很多人之所以在感情結束之後,放不下過去,其實並不是還有多愛,而是不甘心曾經付出了那麼多,終究成為了一場空。

但這不是一個好現象,曾經發生的一切,就應該讓它過去,如果始終因為不甘心而讓自己陷在過去走不出來,那這一生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因此,要想徹底放下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到放棄「沉沒成本」。

畢竟,沉沒成本是你在感情中肯定會付出的,這就是一個不可控的成本,你付出了就沒辦法再收回,因此大可不必為此感到惋惜,否則你將會永遠停留在這段感情里,為自己的不甘心而感到憤憤不平。

-03-

事實證明,光靠刪除和拉黑是沒有辦法徹底放下一個人的,只有認清了「沉沒成本」,將自己的百態擺正,才有可能繼續朝前走。

這不是沒有依據的空穴來風,而是很多人的經驗:

大概每個人真心愛上一個人,都是抱著想要和對方走進婚姻殿堂的念頭而交往著。

所以,這個人在你的心中是非常特別的,即便是有一天你們分道揚鑣了,他對於你來說仍佔了心中彌足珍貴的位置。

因此,你總是不停地懷念對方,總是想要去挽留他,所以才放不下。

韓通和他的前女友就是這般,前女友是他的初戀,從上班開始交往,他們互相見過對方最窮困潦倒的樣子,他們也互相鼓勵對方,才有了今時今日的成就,所以對於韓通來說前女友很重要。

即使分了手,他也關注著前女友的一切,只要前女友需要韓通總是會第一時間出現。

也許是心有不甘,也許是沒有愛夠,韓通總想著他們可能會和好,所以不斷的付出,最終前女友享受著他給的一切,和別人攜手走進婚姻殿堂,韓通這才明白不是他放不下,只是他太眷戀以前的感情。

放棄「沉沒成本」,也就意味著凡事你應該向前看,不應該只惦記著往昔那些回憶。

畢竟,過去了的事就是過去了,說了結束必然有一個人是真的不愛了,所以你應該把你的精力投入其它事情中。

石穎是怎麼放下前任的?就是因為她沒有覺得以前付出的精力不值得。

當然,剛開始那段時間她也十分痛苦,她總是強迫自己不去想往日的事情,後來工作忙碌,她也沒有時間去懷念以前的那些事、那個人。

偶爾工作空隙時,她也在做其他的事情。

漸漸的,忙碌的石穎已經不再去想前任了,偶爾和朋友聊天,朋友提到前男友,她也能很坦然的去面對,不再為往昔的付出感到惋惜。

《小王子》里有一句話:「正因為你為你的玫瑰花費了時間,這才使你的玫瑰如此重要。」在感情中也是這樣,因為你付出了所以這份感情就會在你心中變得無比重要,你越是想要收回什麼,就越付出得多,就損失的越多。

劉鑫一直都很捨不得前女友,他們在一起的時間不久,可從來都是劉鑫在主動付出,前女友只需要享受就可以了。

後來,前女友提出分手,劉鑫也一直捨不得的放開她,還是隨傳隨到。

因為剛開始他覺得前女友和他說分手就是鬧脾氣,自己繼續對她好,前女友還是會回心轉意,直到最後人財兩空,劉鑫才明白自己早該放棄這段感情,才不會失去太多。

-04-

要放下一個人,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只要你下定決定要埋葬過去,自然會找到放下的方法。

其實,你不是放不下那個人,而是放不下你付出的那些感情,這就是你在這段戀愛里投入的成本,但是你們選擇了分開之後,這些成本就變成了「沉沒成本」。

而「沉沒成本」是無法挽回的東西,無論如何,你也得不到賠償,感情也不會有轉機。

所以,何不把懷念過去的精力用在眼前,試著去努力工作或者培養新愛好,或者去認識新的人……

當你不再把過去當做生命的全部,開啟了全新的生活以後,真正的幸福就會朝你而來。

說白了,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你的不甘心,只會阻礙你重新得到幸福。

何不看開一點,當愛已成往事,何不以「斷舍離」來處理這段感情?

斷絕繁雜,簡化生活;舍棄重負,安穩前行;脫離執念,放下是舵。

人這一生,唯有放下,才能繼續前行。

3. 沉沒成本什麼意思

沉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簡單的說,沉沒成本就是那些已經發生且無法收回的支出,如已經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等都屬於沉沒成本。

為什麼我們要避開沉沒成本

原因一:沉沒成本會影響我們決策的正確性

我們在做決策時,不僅會對當前的情況綜合考慮,還會看過去是不是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過去在這件事上有過投入,在做選擇時,這些投入就會成為干擾我們的因素。

為什麼你不願放棄自己讀了一半的書,因為你已經投入了時間。為什麼你在遇到自己不喜歡的電影時不願立刻離開電影院,因為你已經買了票投入了金錢。

原因二:沉沒成本不屬於成本

經濟學對成本的定義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而放棄沉沒成本是沒有產生代價。你放棄看不喜歡的電影,沒有產生代價。你放棄閱讀不喜歡的書,也一樣沒有產生代價。沉沒成本本質上就不屬於成本,也更不應該對我們現在和將來的決策產生影響。

4. 沉默成本為何是經濟學中最難處理的問題之一

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從決策的角度看,以往發生的費用只是造成當前狀態的個因素,當前決策所要考慮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費用及所帶來的收益,而不考慮以往發生的費用。

沉沒成本舉例:

租房子時候的押一付三,如果租住了幾個月之後,由於其他鄰居太吵和小區環境太差,你想搬走。

但是由於合同未到期,如果直接搬走之前的押金就不能拿回,為了押金,所以大多數人會選擇繼續忍受糟糕的環境,怎麼怎麼也要熬到合同期滿。

看電影的時候,你花了69元買了一張電影票,看到中途,你覺得這部電影就是個爛片,演員一點水平也沒有,故事也沒有新意,但是你花錢了。如果你走了,電影票是不能退的,為了不浪費這69元,你還是會忍氣吞聲的看完。

做投資也是一樣,你買一個幣,100元買的,現在跌到90元,後期走勢你是看跌的,但是由於你成本價在100,你心裡的希望是反彈,僥幸能回本,這些心理因素會讓你繼續持有。若不回本很少人會選擇割肉。

以上這些例子,都是沉沒成本阻礙著你。

因為金錢的原因浪費著你的時間、成本、體驗感乃至投資周期和回報。

產生原因:

沉沒成本是經濟界最棘手的難題之一,處理不好很容易導致兩種誤區:

一、害怕走向沒有效益產出的「沉澱成本」而不敢投入。

二、對「沉沒成本」過分眷戀,繼續原來的錯誤,造成更大的虧損。

實際工作中,人們往往會對因為過去的決策造成大量設備積壓、閑置。

「大馬拉小車」現象產生一定的心理負擔,隨之而來的相關決策,總是希望「能多少挽回點損失」。

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最終的結果可能會事與願違,甚至在錯誤決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實際上,在「是否繼續使用」的決策上,過去的采購成本已經作為「沉澱成本」的形式「固定下來」了,不會隨未來決策的改變而改變,在制定決策時可以不予考慮。

但在這些資產是否繼續使用的決策里,必須注意到相關的成本仍會發生,如運營費用、維護費用等等。

因此,事關「未來」的決策一定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

「向後看」 的人大多因為捨不得。

還是回到以上的例子,假設你花了69元去看場電影,看了30分鍾後,你很失望,再看10分鍾,更加失望。

你會馬上走出電影院,放棄浪費時間,還是帶著怨氣,繼續失望的看完電影呢?

我想大部分人不會中途離開,而是選擇忍受著無聊繼續看下去。

因為已經花了69元錢和40分鍾時間,無法收回,如果離場,就白白浪費了已經付出的時間和金錢。

在咱們投資中也是一樣的,很多人會遇到相同的問題。

比如你買的幣,買了以後就下跌,你開始虧錢了,而接下來的趨勢大概率是還會繼續下跌的。

你會馬上割肉離場還是抱著莊家拉盤或者等待著被動解套?

我想大部分人是不會割肉的,而是選擇死扛,這裡面當然還有心存僥幸,期待莊家拉盤或者是賭反彈。

因為你心裡很清楚,已經跌破了你的成本價,你已經虧錢了,暫時無法收回,如果離場就白白的浪費了你的資金和花出去的時間。

所以你會選擇繼續持有,幻想著有一天莊家拉盤能夠幫你解套。

不要讓我們的投資被沉沒成本所綁架,不然你的投資生涯也就那樣了,總在不安與不甘中度過。

這里我就說下關於投資中的沉沒成本應對方法:

應對方法:

一、如果損失不是很大,就不要去考慮挽回損失,忘掉之前的成本和付出的時間。

二、根據行情的變化及時地做出調整,該減倉就減倉,該走就走,控制好風險,把損失做到最小化。

三、根據行情的變化,理性的做出新的決策。不要一位的死扛,有時候需要換換思路。

四、強迫自己止損。

這里我推薦定額止損發,如果你能承擔的最小損失是5%,最大的損失是20%。那麼你就給自己定個止損假點。

設你在某個幣種上只願意損失5%,如果到了止損點位,請及時止損,不要想其他的。(止損點位跟你個人自身情況設定,畢竟大家的情況不一樣).財大氣粗的人止損位可以設的高一點,反之設的低一點

五、坦然接受沉沒成本,我們不太可能完全避免沉沒成本。學會接受虧損也是我們的必修課之一,沒有人是穩賺不賠的,只有賠了你才會去總結經驗,汲取教訓。虧了就虧了,還能怎麼辦呢?人只要活著,就有機會賺回來,所以不要總去緬懷過去,我們更應該去勇敢的面對未來。

其實砸投資中,沉沒成本不可怕,可怕的是為了填補沉沒成本而盲目追加資金,增加了新成本。在投資中,如果選錯了方向,無法及時果斷的操作,可能越堅持,損失會越大!所以不要總拿那些希望、僥幸、不甘而去為沉沒成本買單,有時候真的不值得,特別是熊市操作,更需果斷!

5. 人生最昂貴的代價——沉沒成本

這種現象,在經濟學角度,叫 沉沒成本 ,指的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我們無法收回或者改變的付出,包括但不限於時間、金錢、經歷、感情等。

人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栽在沉沒成本上,為了過去的付出和錯誤,跟現在的自己較勁,非理性的做出更多不理性的決策。

為何我們明知道吃虧,還是無法停下非理性腳步,任由過去的錯誤繼續懲罰現在以及未來的自己?

不懂沉沒成本,我們越堅持越不理智。

沉沒成本考驗的是內心深處的恐懼和自尊。

我們都害怕否定自己,證明自己是錯誤的,在面對質疑時,我們大腦會進行本能的自我防禦,將其識別成攻擊。

這讓我們習慣於,將外界的負面反饋和自身價值相綁定,否定過去自己的選擇,就等於否定過去的自己。

為了緩解否定自身的痛苦,我們寧願堅持,當初錯誤的決定,以達到自欺欺人,安撫內心的效果。

這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這種本能的恐懼,導致了損失厭惡效應。

相對於「獲得」的快樂,我們對「損失」更加敏感。

這種本能,會讓我們高估這個選擇未來的價值,忽視可能帶來的損失。

因為我們在這上面已經花費了大量的成本,我們不願意放棄消耗的成本,依舊抱著僥幸心理繼續付出更大的成本。

為了證明我們是對的,有價值的,我們寧願投入更大的代價,去給過去填坑,去合理化,每一個過去的選擇。

於是,我們的理性被大大削弱,非理性占據上風。

承認錯誤,別被過去綁架,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

電信詐騙大家都清楚,人人都清楚他們的套路,為何還會有這么多人被騙到傾家盪產?

他們就是利用了沉沒成本,許諾在未來很短時間內,可以獲得非常高的回報,讓大家交幾百先嘗試。

如果我們真的去嘗試了,那就掉入陷阱了。

他們會利用這很少一部分資金,一點一點收錢,哄騙著對方不斷交錢,直到無錢可交,達到詐騙的目的。

在詐騙初期,大部分人都能夠識別出來騙子的手法,為何還是依舊被騙?

這就是沉沒成本現實的體現,在初期明知是詐騙,但是顧忌自己損失的幾百元,還是抱著僥幸心理,不敢否定自己,不能及時止損,最後只能跌進詐騙的無底洞。

及時放棄,是大智慧,能夠幫助我們避免更大的損失。

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在其著作《斷舍離》中說:

沒有誰,喜歡被當作輕易放棄的人,同樣,背負沉重的過去,也讓我們難以承受。

因為過去的一個小小錯誤而苦苦堅持,是更大的失敗。

恰到好處的放棄,才能夠讓我們有機會更快的接近明日的美好。

6. 因為投入的越多而捨不得放棄叫什麼原理

這個叫「沉沒成本」。

對一件事情付出的越多越捨不得放棄,很多時候人們即使已經知道繼續的付出並不能帶來有效收益可還是會因為之前的投入對這件事情難以舍棄。

內涵闡釋

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與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投資決策時應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

對企業來說,沉沒成本是企業在以前經營活動中已經支付現金,而經營期間攤入成本費用的支出。因此,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等均屬於企業的沉沒成本。

從成本的可追溯性來說,沉沒成本可以是直接成本,也可能是間接成本。如果沉沒成本可追溯到個別產品或部門則屬於直接成本;如果由幾個產品或部門共同引起則屬於間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