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停工期間的人工費、機械租賃費、周轉材料費用怎麼計價
停工損失費用計算說明:
一、停工人工費的計算:
1、工人退、進場費 工人退、進場費原則上按照合同約定執行,如合同未約定可參照: 工人退、進場費=退、進場人數×退、進場人員回家路費 。
2、留用工人的現場值班費 留守工人費用=留守工人人數×留守人員工資 留守工人:指的是停工期間,為維護工程不遭受破壞及現場看守施工材料所必需留守的人員。
3、下場工人遣返費 工人遣返費原則上按照合同約定執行,如合同未約定可參照: 工人遣返費=遣返人數×遣返人員返迴路費 。
二、機械設備、材料費的計算:
1、機械設備退、進場費 機械設備拆卸費:按照實際消耗人工費、機械費計算 機械設備運輸費:機械設備退場至某地點公里數×運價費用計算。
2、租賃設備租賃費:按實際發生付款憑證或租賃合同單價計算。
3、自有大型機械設備閑置費=∑各機械閑置台班數量×閑置台班費 閑置台班數量=閑置天數×閑置系數(閑置系數=機械年平均工作台班數÷365天),機械年平均工作台班數有相關定額,也可以到單位設備管理部門索要相關資料。 閑置台班費:一般《施工機械台班費定額》中有規定。
4、周轉材料租賃費:按實際發生付款憑證或租賃合同單價計算。
5、自有周轉材料攤銷費:可以按租賃制考慮,租賃單價參考當地造價信息相關數據,也可以按攤銷費計算=(材料購進原值-材料報廢後殘值)÷材料預期使用時間×停工時間。
❷ 季節性生產企業,每年12月-3月停產,幾種產品的生產成本怎麼核算最合理停產時與生產部門的費用如何核算
產品成本核算方法採用品種法,材料成本按材料消耗定額計算,季節性生產企業成本核算的特殊性是製造費用分配方法不同,可以採用計劃成本法。
計劃分配率法是指分配製造費用時不論各月實際發生的製造費用多少,均按各種產品實際產量的定額工時和年度計劃分配率,計算各種產品應分配的製造費用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製造費用年度計劃分配率=年度製造費用計劃總額÷年度各種產品計劃產量的定額工時之和某種產品應分配的製造費用=該月該種產品實際產量的定額工時數×製造費用年度計劃分配率按照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製造費用時,年度內各月實際發生的製造費用與按計劃分配率計算分配的製造費用會出現一定的差額,既「製造費用」賬戶月末可能有餘額。年終時,應將差額調整計人12月份的產品成本。調整時,如果製造費用實際發生額大於計劃分配額,用藍字補記;如果實際發生額小於計劃分配額,則用紅字沖減。按計劃分配率分配製造費用,手續簡便,特別適用於季節性生產的企業或車間,但要求企業或車間具有較高的計劃管理水平。否則,計劃分配額與實際發生數差異過大,就會影響分配結果的准確性,最終導致產品成本的數據不實。
❸ 成本費用的分配方法有哪些
企業的要素費用按與生產工藝的關系分類分為直接生產費用與間接生產費用。按其計入產品成本的方法分類分為直接計入費用與間接計入費用。直接費用可能是直接計入費用,也可能是間接計入費用。
直接計入的要素費用直接計入某種產品。而間接計入的要素費用分配關鍵是找到一種合理的分配標准。合理的分配標准與所分配的費用多少有密切的聯系,因而分配結果比較准確合理,而且還應是比較容易取得的資料,計算也應比較容易。分配間接計入費用的分配標准主要有三類:1 成果類:如產品的重量、體積、產量、產值等;2 消耗類:如生產工時,生產工人的工資、機器工時、原材料消耗量等。3 定額類:如定額消耗量、定額費用等。
分配時先計算費用分配率,即每一單位分配標准應負擔的費用額。然後再根據各種產品的分配標准額乘以費用分配率,即可求得每種產品應分配的間接計入要素費用。
部門費用的核算
部門費用是指企業為商品產品的生產提供產品、勞務或直接從事生產組織管理工作的生產部門所發生的費用。包括輔助生產成本和製造費用。
關於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可劃分為兩種情況:根據輔助生產車間生產的特點,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是,即產品性生產和勞務性生產。產品性生產如自製材料、工具、模具等,其特點是產品的生產與耗費可以分布在不同的時點。而勞務性生產其生產與耗費不能間斷,必須同時進行。如供電、維修、運輸等。
對於產品性生產的輔助生產成本可先計算出其產品的單位成本,然後再按各部門領用耗費多少進行分配。對於勞務性生產的輔助生產成本可採用直接成本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計劃成本法、代數分配法、順序分配法等方法進行分配。關於部門費用中的製造費用,應重點理解按年度計劃分配率法。採用這種方法,不論各月實際發生多少製造費用,每月各種產品中的製造費用都按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但在年度內如果發現全年的製造費用與實際數可能發生較大差額時應及時調整計劃分配率。採用這種方法製造費用的總賬和明細賬月末會有餘額,而且余額所在方向不固定,即有可能在借方,也有可能在貸方。這個余額就是全年製造費用的實際發生數與計劃分配額的差額,一般應於年末計入12月份的產品成本。生產損失的核算
生產損失是指在正常的生產下,為了獲得合格品而不可避免的、連帶發生的資金耗費。主要包括廢品損失和停工損失兩部分。在這兩部分損失中,除個人責任事故和非正常損失外,其餘都要由本期生產的同種產品或同類合格品的成本負擔。
1 廢品損失是指生產過程中發現的不可修復廢品的生產成本以及可修復廢品的修復費用,扣除回收的廢殘料價值和應收賠款以後的凈損失。
廢品損失的核算應專設「廢品損失」科目核算。可修復廢品的修復費用直接計入該科目,不可修復廢品的生產成本應先從生產成本賬戶中結轉出來計入生產成本。由於廢品損失屬於成本開支范圍的一項內容,因此計算出實際的費用損失之後,還應再轉入生產成本賬戶。
2 停工損失是指生產車間或車間內某個班組在停工期間發生的全部費用。包括停工期間發生的原材料費用、工資及福利費用和製造費用等。應由過失單位或保險公司負擔的賠款,應從停工損失中扣除。
為簡化核算工作,停工不滿一個工作日的,一般不計算停工損失。
在產品成本核算
約當產量法、按定額成本計價法、定額比例法三種方法。
1 約當產量法:所謂在產品的約當產量是將尚示完工的在產品按其完工程度或投料程度折算成完工產品的數量。
2 定額比例法:是指企業分別成本項目,按照完工產品與月末在產品定額耗用量或定額費用比例分配成本費用的一種方法。先計算出每一單位定額應分攤的費用即費用分配率,然後用費用分配率乘以完工產品或在產品的定額,分別計算出完工產品和在產品的生產成本。
3 按定額成本計價法:是指月末在產品成本按其數量和事先核定的在產品單位定額成本來計算在產品生產成本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將在產品實際成本與定額成本的差異全部轉嫁給了完工產品,因此如果在產品數量較多採用這種方法就不太合理了。
以上這三種方法是難度相對較大的方法,對此作了特別的提示。再次提醒大家要認真理解掌握每一種方法的優點及其缺陷,才能在實際工作中採用適合自己企業實際情況的具體方法。
❹ 本月未生產產品(即沒有在產品也沒有產成品),但是有租賃費發生,怎麼結轉生產成本
1.如果停產是由於非正常原因造成的,那麼應計入管理費用核算。轉入"管理費用---停工損失"科目。
2.如果停產是季節性等正常原因造成的,那麼可以計入製造費用,等恢復生產產品的時候再轉入生產成本。
一、停工損失
停工損失是指企業或生產車間、班組在停工期間內(非季節性停工期間)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停工期內支付的直接人工費用和應負擔的製造費用。
企業發生停工的原因是多種多樣,如停電、待料、機械故障、機器設備修理、發生非常災害以及計劃壓縮產量等,都可能引起停工。企業在停工期間所發生的停工損失應由開工生產的產品負擔,計入產品生產成本。
注意:由於非常災害造成的停工損失和由於計劃壓縮產量而使主要生產車間連續停產一個月以上或整個企業連續停產十天以上所造成的停工損失,按制度規定由營業外支出列支。
停工計算損失的時間和空間界限,一般由企業主管部門規定,因而一定時間和一定范圍內的停工不計算損失,只有超過一定時間和范圍的停工才計算損失。
停工損失主要包括在停工時間所支付生產工人工資,按工資額計提的職工福利費,以及應負擔的製造費用等。停工可分為計劃內停工和計劃外停工損失,計劃內停工是計劃規定停工、計劃外停工是各種事故意外造成的,因而對於這種停工損失的費用列入製造費用。
二、停工損失的歸集
對停工損失的歸集,是在「基本生產」賬戶下設置「停工損失明細賬」來進行核算的。企業發生停工時,應填列「停工報告單」,在報告單上寫明停工的原因、時間和過失單位或個人等事項,經財會部門審核後的「停工報告單」就作為登記「停工損失明細賬」借方各項費用的依據。通過登賬停工損失都歸集起來了。但由於企業發生停工的時間有長有短,停工的原因多種多樣,因此,對其發生的停工損失,應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分配處理。
1、由非常災害造成的停工損失和因計劃壓縮產量而使主要生產車間連續停產一個月以上的停工損失,則應借記「營業外支出」賬戶,貸記「基本生產─停工損失」賬戶。
2、對計劃壓縮產量而使主要生產車間連續停產不滿一個月,而下個月准備連續停工的,其停工損失本月可以不予結轉,留到下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結轉。
(1)上月和本月累計仍然不滿規定期限的,應將全部停工損失借記「基本生產─××產品」賬戶,貸記「基本生產─停工損失」賬戶;
(2)上月和本月累計已超過規定期限的,應將全部停工損失借記「營業外支出」賬戶,貸記「基本生產─停工損失」賬戶。
3、應由當月產品負擔的停工損失,應全部記入當月生產成本,並按一定的分配方法和分配標准分配記入各種產品成本中的「停工損失」項目。
三、屬於季節性停工的,在停工期間內發生的費用,不作為停工損失進行核算,而在「製造費用」賬戶進行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