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會計沉沒成本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工資怎麼分攤在產品價格 2025-02-03 23:29:50
完美產品哪個治便秘 2025-02-03 23:25:40

會計沉沒成本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9-28 02:25:49

㈠ 沉沒成本是什麼

分類: 商業/理財 >> 財務稅務
問題描述:

學會計時遇到個名詞-沉沒成本.請問這個詞的定義,最好能舉例說明解釋下,謝謝

解析: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如果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這被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那結論就不是純粹基於事物的價值作出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你付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算作你的沉沒成本。

當然有時候沉沒成本只是價格的一部分。比方說你買了一輛自行車,然後騎了幾天低價在二手市場賣出。此時原價和你的賣出價中間的差價就是你的沉沒成本。而且這種情況下,沉沒成本隨時間而改變,你留著那輛自行車騎的時間越長,一般來說你的賣出價會越低(折舊)。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電影的例子中,會有兩種可能結果:

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

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兩種情況下你都已經付錢,所以應該不考慮這件事情。如果你後悔買票了,那麼你當前的決定應該是基於你是否想繼續看這部電影,而不是你為這部電影付了多少錢。此時的決定不應該考慮到買票的事,而應該以看免費電影的心態來作判斷。經濟學家們往往建議選擇後者,這樣你只是花了點冤枉錢,而選擇前者你還要繼續受冤枉罪。

損衡腔失憎惡和沉沒成本謬誤

很多人對「浪費」資源很擔憂害怕,被稱為 「損失憎惡」。比如說很多人會強迫自己看一場根本不想看的電影,因為他們怕浪費了買票的錢。這有時被叫做「沉沒成本謬誤」。經濟學家們會稱這些人的行為「不理智」,因為類似行為低效,基於毫不相關的信息作出決定錯誤的分配了資源。

這些思考可能反映了對衡量效用尺度的不統一,因為這種衡量對消費者來說是主觀且獨特的。如果你真的預訂了一張電影票還發現電影確實不對春攔首你胃口,你可能會等到散場再走,你覺得你保存了臉面,這也是一種滿足。如果你中途退場,陌生人會發現你的判斷失誤,這可能是你想避免的。你可能從給電影找茬中得到些娛樂,並對自己的鑒賞結果感到自豪。或者你覺得有足夠資格在其他人面前批評電影。

沉沒成本的概念在分析商業決策時候會被用到。一個常見的沉沒成本例子就是宣傳品牌的促銷。這種情況經常引致不能被正常消化的成本,它不是典型的可能降低品牌含金量換來銷量的方式(除非執行市場退出策略)。在做將來投資、銷售或廣告決策時,僅應考扒數慮未來的可能性,不能因為最近大筆廣告投資而便宜。

沉沒成本謬誤有時也叫「協和效應」,指英國法國 *** 繼續為協和式飛機提供基金的事,而當時已經很顯然這種飛機沒有任何經濟利益可言。這個項目被英國 *** 私下叫做「商業災難」,本就不該開始,當時也就要取消了,但由於一些政治法律問題兩國 *** 最終都沒有脫身。

㈡ 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 會計學中的一個術語,是指已發生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比如不可收回的錯誤投資。沉沒成本是歷史成本,不會對未來造成影響,決策時應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簡單來說,沉沒成本就是你在賭場輸掉的錢,絕不能讓輸錢成為你繼續賭下去的理由。

對於普通人,沉沒成本很難在大腦中迅速清零,過去的投入常常會影響未來的行為,這就是 沉沒成本謬誤 。老人被騙後,連續多次給騙子匯款,就是這個原因。他不想接受自己被騙的事實,只要他一直匯款,騙子繼續安慰他,之前匯過去的錢就不一定是損失。而一旦停止匯款,他的血汗錢就真的損失了。所以,騙子在騙100萬之前,只要先騙到1萬就可以了。

20世紀60年代,英法兩國合作開發超音速客機——協和式飛機。在研發過程中,他們發現成本驟升,而且風險極大、前景不明,但如果放棄將血本無歸。最終飛機研發出來卻因為不適應市場而被淘汰,英法都蒙受巨大損失。因為這個經典案例,沉沒成本謬誤有時也被稱為「協和謬誤」。

心理學家認為 沉沒成本謬誤 源自於人的 損失厭惡 自我辯解 這兩種心理動機。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對於損失的痛苦要大於得到獲得的快樂,人天生對於損失更加敏感,為了避免損失,願意付出更大的代價。我們去餐廳里吃飯,點完菜發現很難吃,但是因為已經花了錢,我們不想承認這個損失就會強迫自己多吃一些,這其實就是 花錢買罪受

」自我辯解「是一種防禦機制。人是非常善於自我保護的動物,比如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或做事失敗時,人總會找一些理由來為自己辯解、保護自己,防止自己出現不安或不快。常見的「自我辯解」有以下這些形式:

如果處理不當,「沉沒成本謬誤」 有時候常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甚至有人會因此傾家盪產。但如果善於運用,「沉沒成本謬誤」 的心理有時候也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工作學習提供助力。比如我有個朋友想學德語,但自己一直堅持得不好,後來他花大價錢報了一門德語外教課,由於錢已經付出去了,他不想承受浪費這筆錢的損失,最近強迫自己堅持了下來。

在孩子的學習上,「沉沒成本謬誤」也是很有用處的。比如如果孩子不愛學習,你只要好好輔導他一段時間,讓孩子的某一門功課的成績考到高分,讓孩子享受到成績好帶來的各種好處,老師的偏愛,同學的尊重,各種贊揚和獎勵。由於「沉沒成本謬誤」心理的作用,為了維持這種好處,孩子通常會自發努力的學習。

㈢ 沉沒成本是什麼含義啊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沉沒成本是指過去已經發生,現在無法更改、因而也不應納入增減目前利潤水平的決策的成本。


取得CMA認證能幫助持證者職業發展,保持高水準的職業道德要求,站在財務戰略咨詢師的角度進行企業分析決策,推動企業業績發展,並在企業戰略決策過程中擔任重要的角色。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您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喲。


再次感謝您的提問,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㈣ 什麼是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例如,我們分析「人力資本」時,都會概括為五大構成,即取得、維護、發展、激勵和離職。但是,還有一項損耗成本,即高才低用,用較多的支付聘用高質量人才,但卻做著一般性的工作,這是一種浪費,同時也是沉沒成本(不能創造價值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