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男人在戀愛中的沉沒成本,讓他離不開你
不管是戀人之間也好,還是朋友之間也罷,沒有付出的感情就會不被珍惜。在感情中投入多的那個人,往往會更珍惜這段關系,而付出的少的那個人,則覺得就算失去這段關系,自己也沒什麼損失。所以,如果想要和戀人、朋友之間的關系更穩固,就不能一味的付出,你還要給對方付出的機會,這樣,對方的沉沒成本高了之後,才不會隨意對待你們之間的關系。這不是教你算計,而是告訴你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法則。
提高沉沒成本不一定單指金錢方面,這裡面還可以包括精力的付出、感情的投入,以及時間的成本。當然,這個度要掌握好,不能讓對方覺得你在計較。只有讓對方在這些地方付出了成本,他才會珍惜你,珍惜這段感情。
『貳』 生活和工作中的沉沒成本
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小實驗:一條鱷魚咬住了你的腳,你會怎麼辦呢?如果你用一隻手去幫忙,鱷魚就會把你的手也咬住,你越掙扎失去的就越多。
被鱷魚咬住的那隻腳就是「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一個經濟性范疇的概念,但是現在已經非常流行應用了除經濟學以外的領域,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處處都有沉沒成本的影子。記得之前讀過羅伯特.西奧迪尼寫的《影響力》,這本書中也提到類似的觀點:人們對於已經付出的努力、金錢和時間會額外珍惜,很多行業就是利用了人們的這個特點,從事商業活動或者職場溝通,他稱之為承諾和一致原理,其實就是經濟學上講的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的就是在當前時間節點以前,人們為某件事投入的時間、金錢和精力等等。由於沉沒成本的存在,給人們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那麼大家都知道生活、工作中有哪些沉沒成本的情況呢?
(一)生活中的沉沒成本:
買了橡豎張電影票,發現電影不好看,捨不得中途離場,繼續看下去;
買了一本書,看了一半發現不值得一看,捨不得丟棄,繼續看完;
等公交車一直是滿員,想著下一輛會有座位,繼續等待下去,結果還是滿員;
國慶長假到景區一看人滿為患,來都來了,那就排隊等吧,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
和情侶談戀愛,發現對方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因為談了很多年,又捨不得放下。
(二)工作中的沉沒成本:
大學畢業好幾年,過去專業知識早就全部消耗殆盡,工作中有更好的方向,卻苦苦不肯轉型;
一個項目已經投資了很多資金和人力進去,因為投入了很多,硬著頭皮也會繼續做下去;
為提升專業技能,買了很多專欄或者付費產品,但是又沒有時間去學習和實踐。
(三)產生沉沒成本的底層原因:
可以看出,沉沒成本存在於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如果我們沒有做好足夠的應對和准備,沉沒成本會耗盡我們的各種資源,甚至讓自己陷入泥潭、讓損失無法挽回。那麼首先我們要從底層認知上探究產生沉沒成本的原因。
沉沒成本的產生,其實是和人性有相當大的關系:
一是 人們都不希望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所以希望通過更多的投入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沒有錯誤;
二是 人們總是對未來抱有一定的幻想和期待,即便現實表明繼續投入下去成功的幾率比較低,人們還是會有賭一把的想法存在;
三是 人們趨於感性思考多於理性思考,特別是管理者,不希望自己的決策和威望受到質疑和動搖,就會不斷的讓項目繼續保留下來。
(四)如何避免沉沒成本
(1)理性思考
對於沉沒成本,我們需要理扮兆性思考,做好充分的論證,把各種因素考慮全面,特別是對於未來的預期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判斷,不能活在過去的價值、影響和影子裡面,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感性。
(2)懂得斷舍離
山下英子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做《斷舍離》,告訴我們有舍有得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智慧、一個人的心態、一個人的眼光問題,我們要懂得阻斷、懂得舍棄、懂得隔離,斷舍離的生活方式對於我們規避風險具有很好的幫助。
(3)及時止損
很多時候,我們陷入沉沒成本的陷阱,並不是我們看不到繼續投入的風險,而是因為心不甘。比如我們講那些迷戀賭博的人,一旦上了賭桌就很難下來了,明明已經輸得很慘了,還是要繼續堵下去,總幻想著能夠翻盤,結果越多越輸、甚至傾家盪產。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及時制止這樣的行為,當從梁缺大事各種股市投資、風險投資、商業投資的時候,都需要我們具備這樣的意識。
(4)換一個視角
對於已經投入的金錢、人力和時間,我們有時候需要靜下心來,多問幾個為什麼和如果,從其他的角度來分析已經產生的沉沒成本,將會有更好的選擇和判斷。比如問自己「如果我不知道我對此已經花了多少時間、精力和投入多少資金,如果讓我們來做決策,我會怎麼決定呢?」等等。
(5)抓住關鍵
我們在決策一件事情的時候,有時候往往容易將很多因素都考慮進去,最後導致無法下定決心,給自己的決策帶來很多的不確定性,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做減法,把一些非主要因素剔除,而有時候這個沉沒成本就很可能部署最主要的影響因素,需要你去剔除的。
(五)如何用好沉沒成本
用於商業上:免費送的優惠券,改成10元錢買一張限期使用的59元的優惠券,就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用於交友上:比如同學聚會,一般很難湊齊,可以約大家微信群裡面一人交上100元錢作為AA制的餐費,這樣來的人就容易齊一些;
用於個人上:為了讓自己養成某一個習慣,比如健身,可以去買一張很貴包年的健身卡,這樣逼著自己因為不想舍棄金錢,而堅持下去養成習慣。
所以說,沉沒成本沒有好壞之分,在不同的場合、條件、環境下,我們要用好沉沒成本或者有效規避沉沒成本,使沉沒成本朝著對我們有利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最好的沉沒成本應對法則。同時要理解的是沉沒成本是過去的、已經發生的,我們要抬頭看路,有長遠的眼光,要看到未來的機會成本,要更加理性的做出決策,從而選擇出更優的方案和更美好的預期。
『叄』 什麼是沉沒成本並舉例說明
一、沉沒成本是指由過去的決策所產生的不可挽回的成本,屬於歷史成本,現在及未來的任何決策都無法挽回沉沒成本沉沒成本包括時間、金錢和精力等等。從決策的角度看,以往發生的費用只是造成當前狀態的某個因素,當前決策所要考慮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費用及所帶來的收益,而不考慮已往發生的費用。
二、沉沒成本舉例
1.投資者花10萬購買了一輛車,付款後這10萬就是已經付出去的沉沒成本,投資者只享有該車子的所有權,而沒有了那10萬元的支配權。
投資者可以二手車市場上將車子賣出,賣出價格一般要低於新車買入價格,那麼賣出價和買入價之間的差額就是沉沒成本,車子購買時間越長賣價就越低,沉沒成本也就越高。
可見沉沒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變動成本。沉沒成本也不僅限於支出的,購車過程中付出的時間成本、交通成本等都屬於沉沒成本。
2.有一項目A,上馬項目需要添置設備B,購置成本20 000元,而決策者目前已經擁有閑置的設備C,其帳面成本為30 000元,並在主要性能上與設備B相同,但要完全滿足項目A的需要,還必須對其進行改造,改造成本5 000元。
這樣就出現了兩個方案,購置方案和改造方案。對購置方案而言,設備成本為20 000元,而對改造方案則為35 000元(30 000+5 000),如果以兩方案的設備成本進行比較,那麼購置方案的設備成本更低,減少了15 000元(35 000-20 000),這樣一比較,好像應該選擇購置方案了。
那麼,是否意味著真的應當做出如此的決策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購置方案中,設備成本20 000元在決策時尚未實際發生,如果決策採用該方案時,新增成本也為20 000元;而在改造方案中,由於閑置的設備C的帳面成本在決策前已經實際支出,無論決策結果如何,都無法收回該帳面成本(假設該設備無轉讓價值),因此,帳面成本30 000元即為沉沒成本,而改造成本5 000元才是新增成本。
通過這樣的分析,購置方案在新增成本上要比改造方案高15 000元(20 000-5 000),所以,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應當選擇改造方案,而不是購置方案。
【拓展資料】
沉沒成本在投資中的作用
沉沒成本在經濟活動中是比較容易被投資者所感知的,很多人會因為已經付出過的成本而堅持一項投資,忽略了投資本身是否對自己有利。
例如投資者花50萬元購買了一間商鋪,但商鋪位置不佳一直未能出租,每月還需繳納物業費,投資者決定將商鋪以48萬元賣掉。如果考慮沉沒成本,很多人會認為投資者是虧損的,不應該賣掉。然而從機會成本考慮,投資者可拿這48萬參與其他利潤更高的投資項目。
『肆』 男人讓你失望時,女人怎樣做到「沉沒成本效應」
男人讓你失望時,女人怎樣做到「沉沒成本效應」?我不知道每個人是否有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會有一些情況應該「放下」但「不能放下」。例如,衣櫃里總有幾次只買幾次或已經結束但它不願意扔衣服。我買了一雙高跟鞋我發現磨腳磨了,我認為價格如此昂貴我把它放在商店上繼續穿它我買了它。如果您經歷過這些經驗,它與我們今天必須討論的心理效果有關即「降低成本效果」這種效果是指在過去添加無論未來的價值如何。
她認為如果她選擇離婚那麼她為她的丈夫買了它她的丈夫應該看到有人看,她給了她丈夫的香水,她的丈夫想要噴灑別人她非常不願意他說服她離婚,她說她沒有離開。
『伍』 沉沒成本
理財裡面,就經常講過沉沒成本。
也有2個經典的例子:
1、帶女朋友去看電影,才看了5分鍾,都覺得特別沒意思。這個時候是硬撐著看完呢?還是提前退場?
2、吃自助餐,200元的入場費要不要吃回來?還是明碼吃飽了就離開?
這兩個例子,往往就反映出看待金錢或者對成本視角,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
如果硬撐著看完電影,女朋友可能會不高興,帶我來看什麼垃圾電影,一晚上都會不高興,棒棒糖都哄不好。
如果提前退場,牽著女朋友的手,帶她去下一個有意思的約會,大家都會更加高興。
如果把200塊錢吃回來,可能腦袋要冒金星,走路都要扶牆,第二天還可能胃脹胃痛胃難受。
如果吃飽了就離開,也許還能繼續享受宵夜、外賣。
這就是沉沒成本,本來已經一去不復返的東西,再一味的追逐,追不到不說,還難受了自己。
就像每天晚上做完飯,其實可以按照每個人80%的量准備。能夠光碟行動不是挺好么,如果吃不飽,就來個炒雞蛋,實在不行晚上出去悔返嗨。
如果大魚大肉准備一桌,一家3口吃不完,又不想倒,一般2個結果。
一是留到第二天繼續吃,隔夜菜健不健康我們就不考究了,最起碼每天吃新鮮菜不是很嗨皮么?
二是每人分指標,解決完剩菜再結束晚飯,於是又到了腦袋冒金星的環節。何必呢?
生激前哪活中沉沒成本挺多的,有的跟時間掛鉤,有的跟健康掛鉤,如果不能做到取捨,有可能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陸』 當婚姻讓你迷茫,女人怎樣做到「沉沒成本效應」
當婚姻讓你迷茫時,應該靜下心來思考,不要太浮躁,對婚姻、對生活要多一點耐心。
『柒』 沉沒成本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087488/answer/740711648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是指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
為了一個行動或者目標,你付出了大量時間、精力,情緒、金錢,如果結束這個行動付出了沉沒成本,如果再懷疑,就相當於否定自我。而人是最難以自我否定的,總會找種種理由證明自己是對的。
因此,在發生了沉沒成本後,如果停止投資,則意味著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為發生虧損,而如果繼續投資,則意味著還有收回成本的可能。所以當發生了沉沒成本時,人們願意冒險去繼續投資,從而也就產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具體表現就是:總是在腦海里幻想「萬一呢?」
明尼蘇達大學的神經科學博士 Brian Sweis 及團隊設計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來研究老鼠的沉沒成本,並且給這個實驗取了一個名字叫「餐廳探險」:
具體的操作是:
把老鼠放在一個設置了四個「鼠食餐廳」的迷宮里,不同的「鼠食餐廳」位於迷宮不同的位置,老鼠在這四個餐廳里分別可以享用葡萄、酸奶、巧克力、香蕉這四種食物中的一種。
在迷宮里,每一個餐廳都分為進食區和候餐區兩個區域,老鼠首次進入某個餐廳時,可以在進食區吃到這個餐廳的特色美食,但食物只有一點點,吃完以後就沒有了。如果老鼠想要再次獲得食物,就需要進入候餐區等上一段時間,然後食物才會掉落在進食區。
當然,老鼠在巧克力餐廳候餐區等待食物掉落的過程中可以隨時選擇放棄等待,轉而去香蕉(或者葡萄、酸奶)餐廳覓食,但不管去了哪個餐廳,老鼠都必須在該餐廳的候餐區老老實實等上一段時間才能吃到好吃的。
實驗過程中,老鼠共有 30分鍾 的時間在四個餐廳里排隊候餐、吃飯。因此,時間的合理分配對於老鼠來說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這個實驗中,在候餐區已經等待的時間也就是老鼠的沉沒成本。而選擇繼續等待還是放棄等待轉而去別的餐廳,就是老鼠在沉沒成本情境下所要做的決策。
實驗結果表明, 老鼠在候餐區等待的時間越長,它就越不會改變自己的決定 。也就是說,老鼠在同一候餐區繼續等待下去的意願會受到已等待時間,也就是沉沒成本的影響。
如果你覺得上面這段話不太好懂,正常,因為這個實驗本身就很繞。總之,結論是: 不僅是人類,老鼠也會有沉沒成本效應。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這個實驗,文獻傳送門在這里 :
好啦,不扯老鼠了。回到題主的問題。
不具備高度理性思維的老鼠會向沉沒成本低頭,這不難理解。可是,作為具有豐富生活經驗和復雜思維的我們,明明知道沉沒成本是不理智的,可還是會一次又一次地禁錮於沉沒成本之中,作出相對不那麼明智的決策呢?
如果你還不太了解「沉沒成本」,以下是一個簡單的介紹
如果你已經知道「沉沒成本」是個啥了,接下來這一段可以跳過
「定義」:人們在做決策時,受到了自己過去所投入的時間、金錢、精力等因素的干擾,對於先前付出了投資的事情有更強的忠誠度和繼續投資的意願。
「日常例子 1 」:「都排了半小時了這隊伍才前進了一小半,旁邊那個收銀員動作好像更利落,要不去旁邊排著吧?唉不行不行,那我剛排的半小時隊不就浪費了嘛!」
「日常例子 2 」:「其實他在外面沾花惹草我早就知道了,我也知道我和他不合適,可是我倆從初中到現在已經好了十年了,我的青春也全部都喂給他了。天下烏鴉一般黑,要不還是湊合著過吧…」
對於人類為什麼會存在沉沒成本效應,主要存在以下三種主流解釋:
前景理論
根據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人們在心中對於損失和收益是存在一個參照點的,他們會根據這個參照點去評估自己的損失和收益 ,如果最終選擇的結果在參照點以上,那麼人們就會認為這是一個盈利的結果,反之則是發生了虧損。
其次,人們對於損失表現出的厭惡要比獲得收益時感受到的愉悅情緒強烈得多。損失100元和獲得100元收益對於人們來說,前者誘發的情緒更強。也就是說,人們對於損失更加敏感。 根據人們對於收益和損失的心理評估,可以建立一個價值函數,在這個價值函數中,不管是收益還是損失,都存在一種邊際價值遞減的效應。
對於損失的情況來說,這種邊際價值遞減指的是,當已經發生了損失時,進一步的損失對人們的心理量不會再造成巨大波動。而對於損失的挽回過程,則可以大大減少先前損失造成的失落等消極情緒。
因此, 在發生了沉沒成本後,如果停止投資,則意味著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為發生虧損,而如果繼續投資,則意味著還有收回成本的可能。 所以當發生了沉沒成本時,人們願意冒險去繼續投資,從而也就產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2. 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之前對自我的一貫認知 (一般是積極且正面的) 產生了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會讓個體產生不適的緊張情緒。而 我們為了克服這種心理緊張,往往會選擇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者改變自己的看法和態度。
有研究者提出,認知—失調理論可以用於解釋沉沒成本效應的發生。他們認為, 當人們對某項選擇進行了金錢、時間、努力上的投資後,會對該項投資存在一種心理預期上的收益,而沉沒成本的發生則和這種收益性預期背道而馳。
因此, 人們為了維持先前投資將會獲取收益的心理預期,往往就會選擇堅持對該項投資進行投入。
此外,人們也希望對外展示一個 前後一致的決策者形象 。如果停止對先前決策的投資,就意味著承認了當時決策的失敗,意味著自己先前投入的資源是無用的、白費的,而如果繼續投資,則可以贏得他人尊敬。而贏得他人的尊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彌補先前虧損帶來的心理喪失感。以上這些都會帶來更大的沉沒成本效應。
3. 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指的是人們在心理上對結果 (尤其是經濟結果) 的編碼、分類和估價的過程。Thaler 提出,個體會建立心理賬戶 (mental accounts) 來追蹤某項交易,並且先前的損失會使得他們追求收益的動機變得更強,從而平衡其心理賬戶對於此次交易的預期。
比如,你花了 400 元買了一張 NBA 球賽門票,那麼你就會建立起一個心理賬戶叫做 「 NBA 」 ,它的存款就是虧損 400 元,也可以理解為負債 400 元。只有當你去看了這場球賽,讓這 400 元發生它的使用價值,這 400 元的虧損才會從你的心理賬戶消失。否則,你就會認為自己虧損了400 元,產生消極情緒。
因此,如果在球賽當天下了百年難遇大暴雨, 比起免費得到門票的人,花了 400 元購買門票的人更願意冒著大暴雨去看球賽, 也就是發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那麼,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來減少沉沒成本效應呢?
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往往比年輕人更少發生沉沒成本效應 。因為年輕人對於消極信息的關注多於積極信息,未來的可能收益或許只能給年輕人帶來一點點樂趣,但他們卻非常在意過去的損失,也就是沉沒成本。越是在意,也就越容易被沉沒成本所影響。而老年人,則更多地關注著積極的信息,他們 更少去關注那些已經過去的壞事情或是損失,而更在意當下的情緒體驗,從而也就更少發生沉沒成本效應了。
因此,為了減少沉沒成本效應的發生,我們能做的,或許是:
少去關注過去那些已經發生的、不可挽回的損失,而把目光放在此時此刻以及未來的獲益上。
多根據當下的反饋和未來的預期去做出更加理性的決策。
做到這一點這當然很難啦。
不然就不會有題主的這個問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