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累計分配法怎麼分配成本
擴展閱讀
同類產品哪個好用 2025-02-02 09:34:05

累計分配法怎麼分配成本

發布時間: 2023-10-07 04:27:53

『壹』 工業企業的成本如何核算

選擇適當的成本計算方法,是企業進行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對於正確地計算成本十分重要。本文以工業企業為例,講敘了工業企業應根據本企業的生產特點和管理要求,靈活地運用產品成本的計算方法,正確地計算產品的成本。

關鍵字:工業企業成本計算方法作業成本法

在高新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技術創新用於產業活動,既導致生產技術體系的變化,也引起生產組織與管理的變化,從而對會計信息提出新的要求。這種革新首先沖擊的就是成本會計。核心問題是,成本會計體系必須提供與管理需要具有高度相關性和充分可靠性的信息,改變會計信息與企業管理需要相脫節的局面。在我國的會計體系中,成本會計作為會計的一個分支學科。相對於財務會計而言,長期以來是一個比較沉寂的領域,在實踐與理論兩方面都未有發展與創新。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西方各國尤其是美國在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思想與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即時制管理思想對成本會計的影響以及作業基礎成本計算和管理控制系統的推廣應用。本文擬從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會計的分析中,力求尋找傳統成本會計理論與實踐突破的新路子。

一、工業企業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

成本計算方法是成本會計處理中的橫向分配與縱向分配的有機結合,是以產品成本為對象,將企業的生產費用對象化的分配和計算過程。成本計算方法主要有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三種基本方法和分類法、定額法兩種輔助方法。

1、品種法,是以產品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品種法是產品成本計算的最基礎的方法。其他成本計算方法都是由此而發展起來的。品種法有以下特點。(1)以產品品種(主要是企業最終產品的品種)為對象,開設生產成本計算單或生產明細賬。(2)按月定期汁算產品成本。(3)適用於多步驟生產但不需要分步驟計算產品成本的企業。

2、分批法.是以產品的批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批法有以下特點。(1)分批法的成本計算對象就是產品的訂單或批別。企業為了計算各批產品成本,應按產品的訂單或批別設置產品成本明細賬。(2)在採用分批法計算成本時,產品成本要在定單完工後才能計算,所以成本計算是不定期的。(3)採用分批法計算成本,月末未完工的定單,就是月末在產品,產品成本明細賬上所歸集的成本費用,就是月末在產品。定單完工後。把產品成本明細賬上所歸集的成本費用進行結算,就是產品的成本。(4)企業發生的應由各批產品共同負擔的間接費用。可採用當月分配法和累計分配法。

3、分步法是以產品的品種及其所經過的生產步驟作為成本計算對象,歸集生產費用,計算各種產品成本及其各步驟成本的一種方法。由於在逐步結轉的綜合結轉分步法中,是將各步驟所耗用的上一步驟半成品成本,綜合計入各該步驟的產品成本明細賬中的,在完工產品的成本項目中,還包含著半成品的成本,所以,這種方法與其他方法的不同之處在於:月末還要進行成本還原。

4、定額法是以事先制定的產品定額成本為標准,在生產費用發生時,就及時提供實際發生的費用脫離定額耗費的差異額,讓管理者及時採取措施,控制生產費用的發生額,並且根據定額和差異額計算產品實際成本的一種成本計算和控制的方法。定額法的成本計算對象是企業的完工產品或半成品。根據企業管理的要求,只計算完工產品成本或者同時計算半成品成本與完工產品成本。成本計算期間是每月的會計報告期。定額法一般用於大批大量生產企業,只能按月進行成本計算。產品實際成本是以定額成本為基礎,由定額成本、定額差異和定額變動三部分相加而組成。每月的生產費用應分別定額成本、定額差異和定額變動三方面分配於完工產品和在產品。

二、作業成本法在工業企業的應用

面對企業新製造環境的變化,傳統的成本會計技術和方法如不加以改進,將難以適應現代企業發展和成本管理的需要,於是作業成本計演算法便應運而生。

作業成本計演算法是西方會計學者在對傳統成本會計系統進行全面反思的基礎上建立、發展和完善起來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高科技的發展比以往更加訊速,先進技術、裝備被廣泛而快速地應用於生產管理領域,企業勞動生產率也隨之不斷提高。在企業的產品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支出逐漸降低,而製造費用這種間接費用隨著生產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急劇地增加並呈現多樣化,其分攤標准若只用人工小時,已難以正確反映各種產品的成本。同時由於間接費用分配結果的不準確性,導致依此為基礎編制的成本報告失真,從而使成本報告不能滿足企業決策層進行訂價、自製及外購等決策的需要。而作業成本計演算法是一種以「作業」為基礎,以「成本驅動因素」理論為基本依據,通過分析成本發生的動因,對構成產品成本的各種間接費用採用不同的間接費用率進行不同的成本分配,最終確定產品成本的一種新的成本計算方法。

作業成本法如何在工業企業更好的應用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1、建立工業企業科學管理制度

科學的管理制度是實行作業成本會計的基礎和保證。這是因為只有實現了工業企業管理的現代化,才能有效地劃分費用產生的環節和區域,才能准確地分析費用產生的原因和後果。只有企業管理實現了科學化,才能對成本控制、成本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對成本信息的准確率要求得更高,才能使作業成本會計的實施具有客觀保證。

2、科學安排生產作業

首先逆推產品生產時間進度,由交貨期確定交庫期,根據交庫期確定各部半成品及產成品交付時間;再結合是並行生產還是串列生產以確定其投料及在各車間的生產時間:隨後進行優化處理,找出關鍵路徑,最後在實際生產中要嚴格對關鍵路徑上的工序作業進行控制,以保證客戶的需求。另外,要合理安排各種產品生產,盡量減少調整准備次數,降低調整准備成本;消除「不增值作業」,改進低效作業以提高工效。

3、加強物資采購工作

物資采購方面,盡量做到貨比三家,努力降低價格。采購的材料、配件、外協件等,進廠時嚴格進行質量檢測,建立健全退貨、換貨制度。如果因質量問題造成成本上升,要追究到采購責任人,並適當對其懲罰。另外,還要加強物資的庫房管理,若因主觀原因造成的損失、浪費,要追究庫房管理人員責任。從作業成本法的應用看,當企業生產的產品品種較多,產量差異較大,製造費用又是直接人工費用較大的倍數時,企業又有較完善的信息系統支持時,可以使用作業成本法。

4、切實加強內部管理控制

企業應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產品質量標准,行業規范以及適當的獎懲制度,進行作業動因、資源動因的分析和確定,同時應對資源流程過程中的每一個因素和每一個環節進行分析和確認,揭示企業資源的運用關系。應明確員工崗位責任,規范員工工作行為,定期進行各部門的業績評價考核,進行獎懲,從而調動員工控製成本的責任感和積極性,使全體員工具有強烈的節約意識、成本意識和改進意識,達到成本管理的全員化。

5、應正確規劃和加速推進企業會計電算化

由於作業成本法的復雜性和所需數據的多樣性,在實施基於作業成本法的成本管理時,人工操作是無法滿足的,客觀上要求企業必須正確規劃和加速推進會計電算化。第一,應結合企業發展長期規劃制定會計電算化實施方案,保證會計電算化工作更好的與本單位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相銜接。第二,要建立與會計電算化相適應的會計工作體系,包括會計工作組織結構的合理調整、復合型人才的造就和培養,以及會計電算化管理制度的建設等。

三、結語

總之,作業成本法雖然在我國全面推行為時尚未普及,但在自動化程度高、管理水平較好的企業或企業中的某一部門可以先行實踐。作業成本法雖然受環境的制約和影響,但同時對環境也產生反作用,在局部應用,對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競爭力的增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我們採用作業成本法進行成本管理,並不是將傳統的成本計演算法完全取代,而是在某些生產環節或局部某些費用的分配方法上引入作業成本計算的原理,以提高成本信息的質量,更好地為企業生產經營和決策服務。

『貳』 怎樣把生產成本分配到每個產品里與及確定每月成本

有以下分配方法:

  1. 品種法;品種法是以產品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種方法。由於品種法不需要按批計算成本,也不需要按步驟來計算半成品成本,因而這種 成本計算方法比較簡單。品種法主要適用於大批量單步驟生產的企業。

    如發電、採掘等。或者雖屬於多步驟生產,但不要求計算半成品成本的小型企業,如小水泥、制磚等。品種法一 般按月定期計算產品成本,也不需要把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半成品之間進行分配。

  2. 分批法。分批法也稱定單法。是以產品的批次或定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批法主要適用於單件和小批的多步驟生產。如重型機床、船舶、精密儀器和專用設備等。

    分批法的成本計算期是不固定的,-般把一個生產周期(即從投產到完工的整個時期)作為成本計算期定期計算產品成本。由於在未完工時沒有產成品,完工後又沒有在產品,產成品和在產品不會同時並存,因而也不需要把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產成品之間進行分配。

  3. 分步法。分步法是按產品的生產步驟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步法適用於大量或大批的多步驟生產。

    如機械、紡織、造紙等。分步法由於生產的數量大,在某一時間上往往即有已完工:的產成品,又有未完工的在產品和半成品,不可能等全部產品完工後再計算成本。因而分步法一般是按月定期計算成本,並且要把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半成品之間進行分配。

確定每月成本:

將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期末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是成本核算的最後一個步驟。企業應當根據月末在產品數量的多少,各月月末在產品數量變化的大小,產品成本中各成本項目費用比重的大小,以及企業成本管理有關基礎工作的好壞等具體條件,選擇合理的分配方法。

常用的分配方法有:不計算在產品成本法、在產品按固定成本計演算法、在產品按原材料費用計演算法、在產品按完工產品成本計演算法、約當產量法、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演算法、定額比例法等。

例:某食品加工企業採用不計算在產品成本法進行產品的成本計算。某月該企業共發生生產費用29074元,其中原材料費用19036元,直接人工費用6780元,

製造費用3258元,本月企業完工產品100公斤,月末在產品數量很小,故忽略不計。要求:計算企業當月完工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由於該企業採用不計算在產品成本法進行產品的成本計算,所以本月企業發生的全部生產費用即為完工產品的總成本。

本月完工產品總成本:29074元(或19036+6780+3258=29074元)

其中,直接材料項目總成本:19036元

直接人工項目總成本:6780元

製造費用項目總成本:3258元

本月完工產品單位成本:29074÷100=290.74元

其中,直接材料項目單位成本:19036÷100=190.36元

直接人工項目單位成本:6780÷100=67.80元

製造費用項目單位成本:3258÷100=32.58元

拓展資料:

生產成本分配到每個產品里:不同的企業,由於生產的工藝過程、生產組織,以及成本管理要求不同,成本計算的方法也不--樣。不同成本計算方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成本計算對象不同。二 是成本計算期不同。三是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半成品之間的分配情況不同。常用的成本計算方法主要有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

美國著名會計學家查爾斯·T·霍恩格倫認為,成本分配是「把一項成本或者一組成本分配和再分配給一個或幾個成本目標」。 進行成本分配,主要是基於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決策、成本計算和財務評價的需要,也是基於財務報告和合理確定成本補償標準的需要。縱觀成本會計的發展史,成本會計的每一次重大發展都與成本分配有關。

成本分配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