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氫化金的成本多少
擴展閱讀
同類產品哪個好用 2025-02-02 09:34:05

氫化金的成本多少

發布時間: 2023-10-08 00:40:02

1. 氫燃料電池汽車是否也是大騙局人類能源的根本出路是什麼

氫燃料電池 汽車 肯定不是騙局,只是氫燃料電池的發展前景很低;國際上很多的專家、學者對氫燃料電池都持悲觀態度,氫燃料電池有理論支持,也的的確確可以造的出來,但就目前來看這氫能源電池還只能存在於實驗室;在過去幾年裡幾乎年年都會看到氫燃料電池明年上市的噱頭,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制備氫氣的成本並不低廉,工業生產通常還是去沿用電解水的方式,耗費的電量通常是驚人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耗費大量的電去電解水制備氫,然後氫燃料電池要利用氫離子與氧離子逆反應生成電去驅動電機,使得車子可以前進,既然繞這么一大圈,我們為什麼不直接用鋰電池?何必要用電解水生成氫、再用氫氧還原成電,這完全費力不討好,能量多一次轉換就必然多一次損耗,這完全是浪費能源的邏輯,舉一個不精確、但很貼切的例子,那就是用5千瓦時的電制備出一定量的氫,而將這部分氫與氧逆反應回電卻不足5千瓦時,所以白白的浪費了電能! 當然目前實驗室中的氫燃料電池是不會採取背個氫氣罐的方式的,因為太過於危險;實際上氫燃料電池是依靠給車載水箱添加氫化金屬來制氫的,制出的氫與空氣中的氧離子在鉑催化劑的促進下生成電;可以想像需要添加多少氫化金屬來制備出足夠驅動車輛的氫?這些氫化金屬的價格恐怕比汽油還要貴;豐田貌似推出了一個非常安全的儲氫罐,但氫氣罐又有誰敢往車上背(容易上天)?又有哪位朋友考慮過鉑催化劑?鉑金屬是啥朋友們都知道吧?沒錯就是做鑽戒的鉑金,一塊燃料電池的整個生命周期大概需要50克的鉑金屬,50克鉑金多少錢各位可以自己算算;但更困難的是鉑金儲量本身就不高、年產量不足200噸,而根據每塊氫燃料電池對鉑金屬的需求量,將氫燃料電池裝配1000萬台車,就需要500噸的鉑金屬;產能遠遠不及需求量;全世界的鉑金儲量總和就只有3.1萬噸,按照每輛車50克鉑金屬的需求量來計算,全世界鉑金只夠裝配6.2億輛車,之後鉑金屬礦枯竭。。。到時候請各位看住自己的氫燃料電池吧,它很值錢,非常容易被人偷走 。。。總的來說,氫燃料電池幾乎沒有前景的原因如下:

1.制氫困難:上文也提到了電解水制氫、氫氧再生電完全是浪費資源;那麼就只能依靠氫化金屬與水反應來制氫,不過制備效率同樣很低下,而且成本不會低;工廠制備這些氫化金屬同樣會用到電、也會產生污染,所以這氫化金屬本身就有些概念化!

2.鉑金屬儲量低、產量低、價格貴:具體原因上文已經提到,鄙人就不在這一一贅述了!

3.電池壽命低:氫燃料電池的壽命與常見的鋰電池是不同的,鋰電池的壽命是直接與循環次數相關的,但氫燃料電池則是根據運行時間來計算生命周期,通常只能用幾千小時;而且在市區堵車的環境下頻繁的啟停、高負荷的運轉都會加劇氫燃料電池的提前衰減,而這衰減是大幅度的!
寫到這朋友們就能發現氫燃料電池絕對不是騙局,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新興事物;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悖論,節能、減排是未來機動車核心目標,而氫燃料電池違背了這個方向,作為某一輛車它的確做到0排放,但工業上位了制備出出足以去動它的氫則耗費了更多的電,而這些所耗費的電增加了發電廠的排放、加劇了污染;而由於它的造價、使用壽命都不可能得到普及(想普及鉑金不夠用),所以即便有一天鋰電池車普及了,這氫燃料電池也不存在普及(雖然年年都有消息在說明年氫燃料電池車就會上市,但至今上不了市);氫燃料電池完全就是沒有困難、我們製造困難也要上的思維邏輯,但它終究不是騙局;而突破點在於如果未來能實現「光解水」來制氫,找到取代鉑金屬的廉價、高儲量、高產能催化劑,或許才能讓氫燃料電池真正的普及!

不喝油,不充電,而且續航里程超燃油車,難道它喝水?沒錯,這就是下一代 汽車 -氫燃料 汽車 。氫燃料電池 汽車 這么神奇,而且唯一排放物是水,可以說真正實現了對環境的零污染。那麼怎樣的 汽車 才是氫燃料電池 汽車 呢?

氫燃料 汽車 的核心是氫燃料電池,氫氣和氧氣經過化學反應產生電能,然後電能驅動 汽車 前進。氫氣可以通過電解水獲得,而地球面積的71%被海洋覆蓋;氧氣佔到空氣的21%,而空氣又無處不在,所以氫燃料 汽車 或許是下一代 汽車 發展的必然。

氫燃料電池 汽車 這么神奇,而且氫氣和氧氣化學反應的唯一產物是水,可以說真正的實現了對環境的零污染,那麼為什麼路面上很少見到氫燃料電池 汽車 呢?

燃料電池耐久性差

汽車 作為高附加值消費品,其生命周期普遍為10年。國內燃料電池技術發展較晚,目前在售產品大概在3000-5000小時,而國外普遍在8000小時以上,這就決定了燃料電池 汽車 生命周期不到燃油車的一半。不過令人振奮的是,近日福建雪人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除了耐久性超1萬小時的燃料電池,現已進入小批量生產。

燃料電池生產成本

豐田 汽車 首款氫燃料電池 汽車 Mirai,已於2014年量產並上市,該車售價44萬元。要知道傳統燃油車,即使是電動 汽車 ,至多也就20萬出頭的樣子。不過該車性能還是不錯的,3分鍾加氫可實現500公里續航。隨著氫燃料電池技術發展和批量化應用,價格快速下降也再所難免,這就像純電動 汽車 發展前期一樣,也是依靠補貼打開市場需求的。

氫氣運輸條件嚴苛

既然氫氣作為氫燃料電池 汽車 核心,其製造、運輸和存儲就成了必須環節。製造就比較簡單了,可以通過收購外部企業快速實現。氫氣的運輸就不那麼容易了,氣態氫需要高壓運輸,而固態氫需要低溫運輸,另外氫氣具有可燃易爆的特點,所以對其運輸條件要求極其嚴苛。

基礎設施制約其發展

我國投入運營加氫站大概25座,而這些加氫站主要集中於上海、佛山等示範區域,而單座加氫站的建設耗資1500萬左右,這進一步制約燃料電池 汽車 的普及。不過石化集團已與億華通簽署戰略合作框架,雙方將在氫氣製造、運輸和儲存方面展開深入合作,石油巨頭進擊新能源市場,有助於燃料電池 汽車 發展。

小結: 雖然,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制約著氫燃料電池 汽車 普及,但這些制約只是暫時的。隨著技術發展,另外氫燃料 汽車 天生的零排放優點,及其 社會 資本的進入,未來氫燃料電池 汽車 必然將成為新能源 汽車 的發展方向。

氫燃料電池 汽車 基本確定是騙局,原因如下:

汽車 驅動本身依靠的並不是一般理解的「氫元素電池」,而是小型化學發電站,車輛配有液態氫罐,利用清漆的催化反應之後發電,之後電充入電池再用電驅動 汽車 行駛。

也就是說氫燃料 汽車 運行的前提是必須【加註氫氣】,氫氣才是真正的動力源,與傳統 汽車 使用的汽柴油定義相同。目前氫氣的主要來源是電解水,其次有並不環保的石油熱裂和煤氣天然氣制氫,利用這些能源制氫和環保是背道而馳的,所以能選擇的只有電解水。

電解水制氫,每一公斤氫理論耗電在37度左右,實際加入轉換損耗在60度電左右,而一般的氫燃料電池 汽車 儲氫罐有幾十升,續航不過四五百公里。那麼也就是說耗電幾網路製造的氫只能續航四五百,而這些電直接用在普通電動 汽車 上可以行駛2000公里以上。

當然這還是理論值,實際裝車還要計算在車輛上的法學發電器的實際轉換效率,60%~70的轉換率實際要消耗更多能源。

所以從節能方面來看氫燃料電池確實是騙局,至於環保也是沒有意義的,第一個環節的電解水就消耗了太多電能,而且氫燃料 汽車 除了化學法電器之後也需要有儲能動力電池,也就是說目前的純電或插電 汽車 有可能造成的電池污染,氫燃料電池 汽車 一樣會有。

這種既不環保又要消耗更多能源的 汽車 註定是失敗的產品,人類能源的出路目前還沒有超越現有知識范疇的全新能源,在突破之前最終形態會是電。

要解決的是如何利用清潔能源發電,現階段光伏和風能需要依靠電動 汽車 的動力電池回收增加儲能,所以清潔能源和電動 汽車 是相輔相成的。

之後如果能解決熱能直接轉為電能的難點,地熱和光伏會成為獲取電能最樂觀的方式。

選車用車關注天和Auto,趣味問答購車推薦每天更新。

目前來說光伏風電發電制氫存在成本高的問題,這時有人說了,用無法消納而浪費的電制氫,實際上對於光伏風電來說北方地區存在消納問題的項目確實存在利用氫的可能,但這部分電也可以用鋰電池儲能,而且電池儲電相對於電解制氫再用氫發電沒有轉換效率的損失,成本低,且氫燃料電池目前技術的壽命並不耐久,相比較下來用氫能儲風光電根本沒有優勢。這也是為何氫能遲遲沒有在西北地區消納存在問題的地區得到應用的根本原因。個人認為氫能的概念是很好的,但是目前條件並不成熟,如後續在天然氣制氫,水解制氫,燃料電池壽命及成本,儲氫方案等方面獲得較大突破將會有前景,否則就只能是空吆喝(騙子),所以與其各種砸錢投應用,還不如先踏實做研究。

說氫燃料電池是大騙局的,要麼是兩桶油的,要麼是電動車廠商派來的,要麼是眾人皆醉我獨醒我就要跟別人不一樣的優秀網友。當我國的車企還在想著怎麼達到5升/百公里的燃油指標,想著怎麼用電動 汽車 彎道超車的時候,德日兩個 汽車 大國,已經將發展氫能源定義為最重要的能源發展戰略。因為雖然電動 汽車 在短時間內被認為是過渡期的理想車型,但是氫燃料 汽車 被視為是未來 汽車 的最佳形態。

相比燃油車和電動 汽車 ,氫能燃料電池的優勢有五點:

一是零污染排放,保護環境;

二是不產生噪音;

三是發電效率高;

四是電力傳輸過程中的能量消耗極少;

五是來源廣泛

我們的近鄰,日本政府於2017年12月26日正式發布「氫能源基本戰略」,主要目標包括到2030年左右實現氫能源發電商用化,以削減碳排放並提高能源自給率。2040年氫能源車型的保有量將由目前的2000輛增加到300萬至600萬輛,位於福島縣的FH2R將運營一個10兆瓦級氫氣生產工廠,每年將將生產和儲存高達900噸的氫氣。另外日本現有加氫站大約有70餘家,並且計劃在2020年增加160個加氫站,總計約300個加氫站。日本的豐田 汽車 已經研發出單次加氫續航在1000km的氫能源 汽車 。

再看看同樣是 汽車 強國的德國,德國已實施了多個涉及氫氣製取、運輸、儲存及燃料電池應用的氫能全產業鏈,目前德國有43個加氫站,由六家工業企業(法國液化空氣公司、戴姆勒公司、林德公司、OMV公司、殼牌公司、道達爾公司)組成的合資企業氫氣移動公司正在規劃將全國氫燃料補充網路擴大到總共400個加氫站。賓士已經研發出了GLC F-Cell車型。作為世界首創,該車將以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形式結合創新燃料電池和電池技術,綜合續航里程約600-700km,除此之外,燃料電池混合動力卡車也已經上路行駛了3000km。

我國雖然一直喊著在電動 汽車 上彎道超車,但是實際上也在布局氫能源,在前不久召開的兩會上明確提出發展氫能源具有戰略性意義,2019年有望實施氫燃料電池 汽車 「十城千輛」推廣計劃。前不久,我國第一台氫燃料電池車研製成功,續航里程可達1000公里以上。名為「氫雄號」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已經在武漢試運行。

氫能源離我們還有多遠?目前,氫氣未能大部分普及主要是新興的能源沒有太多的產業規模,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導致制氫的成本較高,以及氫氣的運輸、儲存沒有統一的標准。但是技術在不斷前進,氫能源的推廣和普及將會是大勢所趨。

人類能源的根本出路在核能

現在的新能源 汽車 ,無論是充電 汽車 還是氫能源車所需能源都來自電能。化學能發電除了污染環境還將面臨枯竭,水電、風能太陽能除了對環境的影響還有量不足、不穩定等因素。隨著人類 科技 的進步,核能將越來越安全,越來越清潔,德國因噎廢食取締核能發電的行為並不可取,一旦可控核聚變實用成功,人類將擁有取之不盡的清潔電能!

新能源 汽車 現在朝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直接充電,另一個是電能制氫,再由氫燃料電池來驅動,兩個方向要看誰先突破,充電 汽車 瓶頸在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充電時間還有舊電池回收。而氫能源 汽車 目前面臨的問題可能更大些,由於氫的不穩定性 貯存一直是難點,多少年來進展緩慢。

目前看來由特斯拉領銜的充電 汽車 走在了前面,事物的發展講究先機,一旦充電 汽車 行成規模效應,就會吸引更多的人才更多的研發投入,價格也會劇降,充電站會越建越多,技術也會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完善!相反氫能源 汽車 的發展空間就會更小,企業發展的動力也會減弱,當一條路上的人越走越多,越走越寬,另一條路就會日趨荒蕪,就象當年的液晶電視與等離子電視之爭

燃料電池 汽車 不論從理論上,而且在現實運行中,證明是可行的,符合城市環境保護法和人民利益的,也是能源安全的一種償試。這是科學,不是騙局。

而針對南陽青年 汽車 車載即時水解制氫的燃料電池 汽車 的報道和圍攻,明面上是針對南陽方面的某些不當做法和青集團負面問題,背後實際上有關利益悠關方在一開始就把矛頭指向燃料電池 汽車 。他們所持的理由是:

2、成本問題。這是評和多談論最多的問題。由於處於初期,生產運行成本相對較高。這是正常的。任何新生事務需要有一個試驗、改進和工業化降低成本的過程。某大學專家教授也是從事新能源 汽車 研究的。他們應該是了解科學原理的,也進行了有關分析和批判。隨此,就露出主流方面攻擊和否定燃料電池 汽車 的苗頭。更多的 汽車 商或代言人也加入了論戰。我針鋒相對,作出了相應評論和回復。

具體論述如下:

一、原理

燃料電池的原理屬於膜化學。是將氫極化或通過膜形成電池,以電能驅動 汽車 。氫堆和燃料化學電池是有關燃料電池 汽車 的專用術語。達到無排放和無形成霧霾成份的環保要求。

二,方案和原材料

美國最早研究燃料電池及其 汽車 ,日韓和以色列在這l方面的科研最深入,成果最多,產業化程度最高,方案也最多。

目前有電解水制氫、硼材料、合金鋁粉以及相關材料(催化劑或添加劑)加入水中制氫,還有直接用甲醇和氨水等為燃料按膜化學原理,在催化劑作用下,通過燃料化學電池,驅動 汽車 運行。

當然,還有更多方案在 探索 中。如電波或本人設計的綜合方案也是其中之一。

國家已經將氫能 汽車 和加氫站建設納入國家計劃。宜昌宜都市也建設了富氫材料生產基地。這也證明所述騙局是不存在的。至於騙補是另外一回事。

三、成本、 社會 效益和工業化前景

任何新生事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新產品的成本需要經過不斷地實驗探討或工業化過程得以降低,性能得到完善和提高。目前,曰韓和國內以佛山為代表,已經形成了一定生產和運行規模。

開始,成本較高,國家實行補貼政策。

對於世界來講,化石能源是有限的,不可重復的。而氫的同位素氘氘的開發運用尚處國際合作攻關中,估計需要成千億美元以上的投資研發,尚需20~50年的努力。

而美國對中國的所謂圍堵極大地威脅了我國的能源安全。國家的新能源政策是從戰略的高度作出的,也是城市環保和以人民 健康 和 社會 安定的考量。

關於世界能源的根本出路。

專家和廣大科研人員一直在探討,目前可利用的有太陽能、風能、水勢能、生物能、核能和空中大氣層中的電流。關於氫同位素的有關科研尚在進行中。未來最多的可能是氫和太陽能的開發利用。

這個問題裡面有兩個獲贊比較高的回答,一個說氫燃料電池是騙局,一個說氫燃料是什麼噱頭悖論。能得到這么高的贊,說明這些不靠譜的言論不知道會誤導多少人。有些人頭上掛個「V」,說話之前能不能先查一下資料,對自己的話負點責任?

總理去豐田參觀,特意去參觀了氫燃料電池技術,你說氫燃料是騙局准備打誰的臉呢?本田、豐田都拿出了自己的氫燃料 汽車 ,豐田的Mirai已經量產,在美國已經可以購買上路,這是哪門子的騙局?

氫燃料電池 汽車 的前景不被看好,主要還是一個推廣和成本問題。成本方面,一是氫燃料電池系統,一時降不下來;二是加氫站建設成本較高,如果氫燃料電池 汽車 短時間推廣不開,加氫站的持續虧損也是一個大問題。

相比之下,雖然電動車的成本也沒有降下來(電池就比普通燃油車的發動機變速箱貴),但是已經堅持推廣了這么多年,它已經在市場立足。而且電動 汽車 還有一個有點,就是可以在家裡充電,對充電站的依賴沒那麼高。

至於其他方面,有些人根本就是信口開河。什麼電解氫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的,用電量低的時候,電量如何儲存一直是個難題。因為發電機組是不能隨便關閉的,所以很多地方甚至用電抽水到高處,然後在用電高峰期用這些水發電輸送回電網,這樣看電解氫也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方案。

另外氫氣作為很多工業上的副產品(這個需要進一步提純),也可以作為一個氫氣來源。再就是煤炭制氫也符合我國情,畢竟我國是多煤少油的。現在氫氣的價格還比較高,在美國加氫的價格比加油貴不少,這主要還是推廣的問題。

氫燃料電池 汽車 ,在氫燃料發電過程中,需要用到含鉑的催化劑。鉑金確實是一種貴金屬,但是一輛車也不過用十幾二十克,三四千塊的成本很高嗎?前面回答說什麼看好車,別讓人把車偷了。燃油車的三元催化器里也有鉑,也沒見多少人去偷三元提煉啊。

還有人質疑氫燃料電池 汽車 的安全問題,豐田既然能在美國量產,這方面就不需要多擔心。美國這個國家咱們都知道,對安全這方面的要求太嚴格了,燃料電池 汽車 能上路,在安全性方面就不會比電動 汽車 差。

總的來說,電池技術已經很成熟,大家在上面投入了太多的研發,但是其容量、充電速度仍然存在瓶頸,所以燃料電池技術才會重回人們的視線。現在燃料電池(不止氫燃料)雖然問題不少,但是還有很多可能,畢竟還有很多技術等著人們去開發。

我個人也不是很看好氫燃料 汽車 。以前人們以為石油儲備有限,所以急於尋找替代品,誰知道現在燃油越用越多,大家發現油好像暫時用不完了,那麼新能源 汽車 在節能方面的需求就沒有那麼迫切,它主要的優勢只是在減排方面。從這點說,以後整個新能源 汽車 的研發方向,可能會有一定的改變。

很多人對這個技術不了解,人雲亦雲。如果氫是電解水得到的,根據能量守恆,當然沒意義,相當於污染轉移。而且高壓儲氫即使技術過關,也存在相當大的安全隱患。其實制氫有很多方法,其中碳氫化合物,主要是甲醇,乙醇,用很少的能源就可以制備氫,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現在技術瓶頸在於制氫純度不夠以及催化劑成本使用壽命,現在很多科學家在這方面去做研究,一旦有突破,甲醇重整制氫將成為成本低,無污染,高能量密度的終極解決方案。甲醇的來源很豐富,煤,特別是天然氣以及其他有機物都有成熟的製造甲醇的工藝,國際市場甲醇非常便宜。

我們對「大騙局」的通常理解是,它畫了很大一張餅,並且獲得了很大的政策傾倒、資源福利、在未輸出實質性產品前已經賺取了大筆不相稱的金錢。

就此來說,氫能源 汽車 不能算是大騙局。

首先,國家現在主要還是在大力發展鋰電池。氫能源電池是作為補充,重點發展方向在商用車領域。比如在2019世界新能源 汽車 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就在發言中表示:「面對未來的發展,推動燃料 汽車 的電動化,相當於遠程公交、城際物流、長途物流,燃料 汽車 具有零排放、續航里程長,它是適應市場最佳需求的最佳選擇。「

再者來說,當下氫燃料電池 汽車 的市場體量還比較小。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燃料電池 汽車 產銷不過千台,其實並沒有獲得很大的政策支持。相比之下,純電動 汽車 (鋰電池為主)獲得的政策支持要大得多,這也直接催生了很多PPT造車企業。

最後來說,氫能源 汽車 確實有其優勢,並且在一些國家有比較好的產品表現。比如加氫速度快(大概只需要五、六分鍾即可)、能力轉換率高、能力密度高、續航里程高(一般來說,一滿瓶的氫氣可以讓普通氫燃料乘用車開上五六百公里)等優點。雖然成本高,但會比較適合商用車的運營需求。

在氫能源起步較早的日本、韓國,他們的氫能源技術就獲得了很大認可。日本政府還在今年3月公布了《氫氣及燃料電池戰略規劃》,提出到2030年左右要使氫氣生產成本從現在的每標准立方100日元降到30日元,如能實現,到時候肯定會掀起一番浪潮。

而就當下來說,乘用車領域的豐田Mirai表現也不差。2015年初,Mirai在日本銷售,銷售首月就拿到了1500輛的訂單。

總之,氫能源 汽車 不能說是大騙局。只是因為受成本限制,它還沒能迅速發展起來。現在市場已經對它有了較為明確的定位,短期看會以商用車為主。

至於人類能源的根本出路是什麼?這個問題就很難有回答了。能肯定的是清潔能源是終極目標,但像氫能源、太陽能這些,還有很多的技術阻礙需要攻克。可以說現在還處在摸索階段,任重道遠。

2. 世界水日

;考慮到雖然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於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還考慮到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進一步考慮到推動水的保護和持續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級、全國一級、地區間、國際間的公眾意識。

1.根據《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所提出的建議,從1993年開始,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2.請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就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和實施《二十一世紀議程》所提出的建議,開展一些具體的活動,如出版、散發宣傳品、舉行會議、圓桌會議、研討會、展覽會等,以提高公眾意識。

3.請秘書長就聯合國秘書處盡目前條件之可能,且在不影響現行活動的情況下,以任何方式與方法幫助各國組織"世界水日"活動,提出建議,集中在一個與水資源保護有關的特定主題,做梁譽搭出必要的部署,並保證活動的成功。

4.建議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執行其任務時把實施《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放在優先地位。

1996年,由水問題專家學者和相關國際機構組成的世界水理事會成立,並且決定在世界水日前後每隔3年舉行一次大型國際會議,這就是世界水論壇會議。

世界水日確立背景

「世界水日」的確立,是有背景的: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虛碧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推動水的保護和持續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級、全國一級、地區間、國際間的公眾意識。

世界水日主題
1994年:關橡拿心水資源人人有責(caring for our water resources is everyone's business)
1995年:婦女和水(women and water)
1996年:為乾渴的城市供水(water for thirsty cities)
1997年:水的短缺(water scarce)
1998年:地下水--看不見的資源(ground water -- invisible resource)
1999年:我們(人類)永遠生活在缺水狀態之中(everyone lives downstream)
2000年:衛生用水(water and health)
2001年:21世紀的水(wa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2年:水與發展(water for development)
2003年:水——人類的未來(water for the future)
2004年:水與災害(water and disasters)
2005年:生命之水(water for life)
2006年:水與文化(water and culture)
2007年:應對水短缺(coping with water scarcity)
2008年:涉水衛生(water sanitation)

中國水周主題
1996年:依法治水,科學管水,強化節水
1997年:水與發展
1998年:依法治水——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1999年:江河治理是防洪之本
2000年:加強節約和保護,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
2001年:建設節水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2002年: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003年:依法治水,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2004年:人水和諧
2005年:保障飲水安全,維護生命健康
2006年:轉變用水觀念,創新發展模式
2007年:水利發展與和諧社會
2008年:發展水利,改善民生

世界水日相關

為了緩解世界范圍內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根據聯合國《21世紀議程》第18章有關水資源保護、開發、管理的原則,1993年1月18日,聯合國第17次大會通過了193號決議,決定從1993年開始,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自己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宣傳活動,以提高公眾意識。

我國國家建設部也決定每年6月份的第二周作為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目的是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國務院關於《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從而增強人們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的觀念。
說起來,地球的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卻佔了97.2%,陸地淡水僅佔2.8%,面與人類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淺層地下水等淡水,又僅占淡水儲量的0.34%。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數量極有限的淡水,正越來越多地受到污染。據科學界估計,全世界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缺乏飲用水,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目前已有70%,即17億人喝不上清潔水,世界已有將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脅。我國人均淡水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屬於缺水國家。,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飲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萬人正在飲用高氟水。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更達400多億元。
以上數據充分說明:水資源短缺成了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前不久,聯合國的人類環境和世界水會議已發出警告:人類在石油危機之後,下一個危機就是水。因此,保護和更有效合理利用水資源,是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從環境角度來說,最完善的措施是攔水和調水。改變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充分利用水資源。同時注重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工業方面提倡節水產業、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強廢水處理;農業方面應採用先進的灌溉方式(噴灌、滴灌)等。水是生命的基礎,它不僅關繫到人類生活的質量,還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能力。我們必須增強水的危機意識,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資源。

「水法宣傳周」和「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

「水法宣傳周」,3月22日至28日。
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關繫到國脈民運,必須依法治水、管水和用水。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走上了法制軌道。目前除了已頒布的《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外,各地也先後頒布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規,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科學、配套的水法規體系。
為克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增強全民的水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自覺地運用法律手段規范各種水事活動,中國水利部從1989年開始,每年7月1日至7日為「水法宣傳周」。自1993年「世界水日」誕生後,從1994年起,水利部決定「水法宣傳周」從每年的「世界水日」即3月22日開始,至3月28日為止。

「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
為了提高城市居民節水意識,從1992年開始,每年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為「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通過該活動,有助於提高社會對節水工作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戰略意義的認識;有助於增加投入開發推廣應用節水的新工藝、新技術、新器具;有助於提高城市用水的綜合利用水平。

水,不僅僅是H2O

一、古代和現代人對水的不同定義
人類很早就知道水、利用水,水無色、無味、無嗅、透明,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液體。古代哲學家們認為,水是萬物之源,萬物皆復歸於水,所以一直把水、火、氣、土當作四個基本元素,由它們構成世界上一切物體。
直到1784年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用實驗才證明水不是元素,是由兩種氣體化合而成的產物。1809年,法國化學家蓋呂薩克測定,1體積氧和2體積氫化合,生成2體積水蒸氣。後來的科學家便定出了水的分子式:H2O。
從這個角度來說,天下所有的水都一樣。但在中國人眼中,水和水絕對是不一樣的。唐代陸羽在其所著的《茶經》中,將水界定為三個等級,「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相傳他曾著《水品》(或《泉品》),品評天下名泉名水,將宜煎茶的水按水質好壞分為二十等。而另一個愛評泉的人,清代乾隆皇帝,甚至曾鬧出評出兩個天下第一泉的逸聞來。
在中國人眼中:水,不僅僅是H2O,水天生是分三六九等的。

二、英國科學家E.Hamilton研究小組的發現。
在我國古代,有一句俗語深入人心,那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人相信:水的好壞對人體十分重要。什麼樣的水養成什麼樣的人,水好的地方也容易出美女。而現代自然科學為古人的這種樸素結論找到了科學依據。
英國科學家E.Hamilton研究小組研究發現:人體血液中60多種化學元素,與地殼化學元素的含量、分布規律是一致的。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很密切,即人體和地殼物質保持著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況,所以人體能夠適應外界的環境,能在地球上正常地生活。
而飲水是提供人體必須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些元素在天然水中的比例與在人體中的構成比例基本相同,容易被人體吸收。如果這些礦物質少到不能滿足人體生理的需要,或者多到超過人體所能吸收與排泄的限度時,也就是人體與環境中的水源、食物與空氣間某些礦物相互交換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時,人體就不能適應這種外界環境,就會發生某些疾病。

三、兩個流行說法:為什麼不需要水中礦物質
有一種說法是,我們主要從日常飲食中獲得大部分的礦物質,而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因此並不需要斤斤計較於水中的那點礦物質。另一種說法是,我們承認原生水中的天然礦物質對人體是好的,但那是因為以前的水無工業污染,比較干凈。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如喝衛生無污染但沒有礦物質的純凈水了。
正因為這種觀念,令1994年開始在國內興起的純凈水(或稱超純水、蒸餾水),在我國飲用水市場上占據了霸主地位。中國內地上萬家企業大量使用反滲透法技術生產純凈水。它們大多以城市自來水為水源,在生產過程中清除水中雜質的同時,也過濾掉了水中人體必需的礦物元素。
但更多的科學家和權威機構並不認同這些觀點。2000年7月,新華社專電報道「專家提醒」:不宜將「純凈水」作為通常飲用水大量地長期飲用,嬰幼兒及少年兒童尤應慎重。而中國消費者協會在2003年3月也發布同樣的消費提示:人體大多適宜喝弱鹼性水,老人與小孩子不宜長期喝純凈水。

四、被人們忽略了的水作用
要知道水中礦物質的作用,我們先要明白水的真正作用。從分子生物學、營養學研究進展來看,水不但起解渴、載體的作用,而且直接參與生物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和遺傳信息傳遞等作用。由此,水中礦物質對生物體不僅是補充必需的營養,而且對維持水正常構架起著主要作用。
水生理學專家明確指出,純凈水在失去礦物元素以後,它的水結構和功能也發生了異變和退化。水分子過分串聯,變成線團化結構,不易通過細胞膜被人體吸收。但更不理想的是,這種超純水因為不含任何礦物質,就有較強的溶解能力,導致人體細胞內的生命動力元素逆向滲透,向體外流失。

五、水中礦物質和人體pH值的密切關系
水中的礦物質,除了為人體補充營養的作用,同時維持體液滲透壓、保持水平衡的作用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維持體液中和性,保持酸鹼平衡。
在生命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體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呈微鹼性的內環境。正常人血液pH值(酸鹼度)應在7.35-7.45左右。人的細胞活動必需在這個環境中進行。也就是說,人體內環境的酸鹼性受到精確調節,人體液中主要正負離子的當量總濃度相等,從而維持體液中和性,處於偏弱鹼狀態。反之,用美國醫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雷翁教授來說,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純凈水的技術工藝,是將水中的鈣、鈉、鉀、鎂等礦物質陽離子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一起聚集至陰極分離析出,而分解的氧、硫酸、硫黃等酸元素則保留在水中,因而增加氫離子(H )的濃度成為酸性水。
同樣,以純凈水為基礎、在純凈水中人工添加含氯化鉀、硫酸鎂等人工礦化液的礦物質水,也難以滿足維持人體弱鹼性的功能。反而可能因為這些偏酸性的人工礦化液在水中分解產生大量氯離子和硫酸根離子,而使得酸度更低。

六、我們該喝什麼水
水專家呼籲:我們應當飲用沒有污染的水、沒有退化的水、符合人體生理需要的水。
他們強調:一定要分清「飲料水」和「飲用水」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飲料水偏於商品經濟效益,消費者主要滿足臨時解渴,不是每天的必需品。而飲用水是民用必需品,每天必須喝。作為飲用水,聯合國衛生組織有嚴格的含義,即人從出生到70歲,平均每天飲用1~3kg不會出任何問題。
要滿足這樣的要求,水源是至關重要的。百萬年以來,人體和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淡水水源,形成了和諧的依賴關系。這是經科技加工出來的、純而又純、遠離自然屬性的水無法比擬的。因此,世界上著名的飲用水品牌,從依雲到富維克,到國內的知名品牌農夫山泉,都以它的天然水源為自豪,在瓶標上都會標注其水源地。
珍惜每一滴來自天然的好水,因為它與生命和自然保持和諧一致。

全球水資源狀況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珍貴資源。地球上雖然「三分陸地七分水」,水資源總量達14億立方公里,但海洋鹹水佔97.2%,淡水僅佔2.8%,儲量僅3.7億億立方米,其中絕大部分蘊藏在南極冰原和北極冰山中,人類生產和生活能利用的地表淡水僅為105萬億立方米。

90年代以來,世界淡水資源日漸短缺,污染日益嚴重,水、旱災害愈演愈烈,使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遭到破壞,並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水的需求增長越來越快,許多國家陷入缺水困境,經濟發展也受到制約。然而,水資源開發的多部門性,各部門在水資源開發與管理方面政出多門,阻礙了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使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

至1994年3月,大約有10億人得不到充足的潔凈飲用水供應。在全世界范圍內,每天有6000到3.5萬名兒童因缺乏飲用水或因缺水造成的後果而死亡,其中非洲的形勢最嚴重。

另一方面,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破壞的嚴重程度。為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的保護,解決日益嚴重的水問題,不僅要有技術上的措施,而且必須要注重社會宣傳教育。除了在政策、法律,管理體制方面加強對水資源管理外,還要開展宣傳教育以提高公眾的節水意識。正是出於上述原因,聯合國第47屆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21世紀議程》第十八章《保護淡水資源質量和供應:水資源開發,管理和利用綜合性辦法》中所提出的建議,確定了旨在使全世界都來關心並解決水資源問題的「世界水日」決議。人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水危機很可能會比糧食機或石油危機更早到來。

我國水資源狀況

我國的「水」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污染嚴重。

有資料顯示,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900立方米,並且分布極不均衡。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全國廢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億噸增加到2002年的631億噸。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並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健康。

為緩解嚴峻的水形勢:一是節水優先。這主要體現在控制需求,創建節水型社會。在國家發展過程中,選擇適當的發展項目,建立「有多少水辦多少事」的理念,杜絕水資源浪費。同時需要採用良好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積極發展節水的工業、農業技術,大力推廣應用節水器具,發現並杜絕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輸水管網中的漏泄。

二是治污為本。這要求我國的水污染防治戰略應盡快實行調整,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錢易認為,我國目前還有大量的工業企業仍然是粗放型的生產模式,工業廢水處理並不理想,即便實現了達標排放,還是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了江河湖泊中,污染程度已經超過了河流湖泊自身的環境容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廢水的排放量還要增長,污染物也會隨著增加。如果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實行污染物排放的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污染物排放會有較大幅度的削減,工業生產也可以做到增產不增污。

三是多渠道開源。這主要指開發非傳統水資源。錢易指出,為了提高供水能力,過去主要著眼於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即當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開發,當發現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和地表水逐漸枯竭後又想到遠距離調水。遠距離調水除了需要十分昂貴的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外,還有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難,同時生態影響是近年來人們關心的又一重要問題。現在世界各國紛紛轉向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非傳統水資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廢水、海水、空中水資源。

據介紹,目前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有60%,城市廢水利用幾乎沒有。而以色列的城市廢水利用達到90%,美國的洛杉磯也是利用處理過的城市廢水澆灌綠地。城市廢水的再利用不僅減少了污染,還可以緩解水資源緊張的矛盾。另外,隨著技術進步,海水淡化成本趨低,並且海水可以直接用作工業冷卻用水和沖洗用水。香港很多公用衛生場所的沖洗就是採用海水。

中國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自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起,就確定每年的7月1~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從1994年開始,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28日,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關心水、愛惜水、保護水和水憂患意識,促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

世界水日:拯救地球生命之液

2005年3月22日世界水日的主題為「生命之水」。水,作為生命之液哺育著人類和天地間萬千生物。但進入21世紀,因為人口增長、不合理使用、污染和全球變暖,地球生命之液已經向人類亮出黃牌。
民以食為天,而糧食生產離不開充足的水源。糧農組織對93個發展中國家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許多國家的用水速度已經超過了水的再生速度,從而導致水資源的日益匱乏。資源短缺給糧食安全和人類生存帶來危害。
水對保證人類健康至關重要,健康狀況的改善則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先決條件。世界銀行官員克勞迪婭·薩多夫指出:「水問題是一個國家在實現經濟增長方面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而聯合國提供的有關數據卻讓人並不樂觀:目前全世界有11億人得不到干凈的水,每天大約有6000名兒童死於不衛生的水和不合格的衛生及清潔條件所引起的疾病,這相當於每天有20架大型客機墜毀。發展中國家中,不衛生的水和不清潔的環境成為人們患病的主要原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言人今年年初說:「全世界半數的學校缺乏安全的飲用水和清潔的廁所等最基本的衛生條件。」
水資源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和經濟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和政治問題。由於生命之液枯竭,全球的「環境難民」數量不斷增加。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全世界有3/4的農民和1/5的城市人口全年得不到足夠的生活淡水,因水而被迫背井離鄉的人已超過因戰亂出逃的難民。目前,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與鄰國分享河流和湖泊水系的國家裡,由於水資源供應不足和分配不均,一些地區已經出現緊張形勢。水資源之爭已成為地區或全球性沖突的潛在根源和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解決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是一場全球性的運動。尋找新水源、重新分配水資源、提高人們節水意識、開發循環利用新技術、增強國際合作等等至關重要的工作,都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參與。而保護水資源和整個環境保護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今年3月14日警告說,全球變暖正在導致喜馬拉雅冰川迅速後退,令數以億計的依靠冰川融水的中國、印度和尼泊爾人面臨水短缺的威脅。
令人欣喜的是,全世界已經就拯救生命之液達成了共識。2005年,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決定,世界各國應在2015年之前將無法獲得潔凈飲用水的人口減少一半。2002年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增加了一項承諾,爭取在2015年之前使無法獲得適當衛生服務的人口降低一半。在今年的世界水日來臨前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水協與北京清水同盟等機構在北京發表清水宣言:「珍惜水資源,讓她更清漣。」
拯救地球生命之液,時不我待。

世界水日: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在這個日子我們應該抽時間思考:10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清潔用水;每個月因飲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的人和印度洋海嘯的死難者一樣多。盡管如此,這些人的不幸幾乎沒有得到一場自然災害所能引起的關注。
水對西方人而言是理所應得的尋常之物,而一個蘇丹人平均每天要花1/3的時間去取當日定量配給的水。一個歐洲人每天用水約135升,而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居民通常每天只有10升水可供使用。在亞洲和非洲,傳統上由婦女負責為家人汲水。她們平均要走6公里才能到達附近的河流。如果獨自沒法運足夠的水回家,孩子就來幫忙——他們把時間花在打水上,而不是上學讀書。盡管如此,水往往不夠用,導致腹瀉和瘧疾頻發。在過去10年裡,死於腹瀉的兒童超過了二戰後所有武裝沖突中死難者的總數。例如,因為缺水,一家人在同一個盆里洗手。由最年長的男性開始洗,等輪到最小的孩子時,洗過的手比洗前還臟。而孩子就用這雙臟手吃飯。
在紅十字會啟動供水工程之前,尚比亞小鎮馬查的衛生狀況就那樣惡劣:瘧疾和腹瀉在兒童中尤為流行。因為公共衛生設施不完備,當地的學校不得不關閉。許多村民在灌木叢中便溺,因為廁所不夠。尤其在雨季,污水被河水沖刷出來,就會有發生瘟疫的危險。對村中的婦女來說,每天只能給家人搞到10到20升水,生活真是可悲。河流離家很遠,她們每天能挑回來的那點水總是不夠用。紅十字會開展了大規模援助項目:在住房附近打了水井,修繕並新建了廁所,讓村民明白衛生習慣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學校可以重新開課了。學童現在甚至穿上了干凈的校服。尚比亞紅十字會的志願者為這個項目出了力,明年它將擴大實施范圍。
長期缺水和缺乏污水處理設施也是制約窮國發展的一大障礙。健康則是推動經濟良好運行的發動機。為減輕人們的痛苦,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水這個課題必須更多地得到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關注。國際紅十字會聯合會打算利用其在提供清潔水和創建衛生環境方面的經驗,於2005年2月24日通過了一項10年計劃,旨在到2015年前將無法得到清潔水的人數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