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成本與可變現的凈值是什麼
擴展閱讀
同類產品哪個好用 2025-02-02 09:34:05

成本與可變現的凈值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10-16 11:05:56

㈠ 何為可變現凈值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的基本方法有幾種比較其核算特點

可變現凈值(Net realisable value),是指在日常活動中,以預計售價減去進一步加工成本和預計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凈值。在可變現凈值計量下,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計量。
補充:
1.產成品、商品和用於出售的材料等直接用於出售的商品存貨,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應當以該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後的金額確定其可變現凈值。
可變現凈值=估計售價-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金
2.用於生產的材料、在產品或自製半成品
可變現凈值=估計售價-至完工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金
3.需要經過加工的材料存貨,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應當以所生產的產成品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後的金額確定其可變現凈值
可變現凈值=估計售價-至完工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金
存貨跌價准備應按單個項目來計提, 數量繁多,單價較低的存貨可按存貨類別計量成本與可變現凈值
可變現凈值中估計售價的確定:
①、為執行銷售合同或勞務合同而持有的存貨,以合同價作為可變現凈值的計量基礎
②、如果持有存貨多於銷售合同定購數量,超出部分應按一般售價作為計量的基礎。
③、沒有合同約定的存貨可變現凈值以一般銷售價或原材料的市場價作為計量基礎
4、材料存貨的期末計量
①、對於用於生產而持有的材料等(好好理解,其生產的產品的計量基礎的變化)
A、如果生產產成品的可變現凈值預計高於成本,則該材料應當按成本計量。
B、如果材料價格的下降,表明生產產成品的可變現凈值預計低於成本,則該材料應當按可變現凈值計量。
②、對於用於出售的材料等,需將成本與根據材料估計售價確定的可變現凈值相比。
[例1]:1、A(庫存商品或材料)准備出售,市場價12,合同價15,成本10,預計稅費6。A庫存100個、但已定合同的有50個。
A可變現凈值=(15-6)×50+(12-6)×50=750帳面價值1000
2、B(材料或半成品)為生產C(庫存商品)的主要原料,B的成本20,生產C還要投入30。現B的市場價15,(1)C的市場價48(2)C的市場價55[假設不發生其他銷售稅費]
(1)B可變現凈值=48-30=18
(2)B可變現凈值;由於55>20+30,所以不計提跌價准備。
若當期c的合同價49,定貨量100,c無庫存B有200
(1) B可變現凈值=(49-30)×100+(48-30)×100=3700
B的帳面價值=4000
(2) B可變現凈值=(49-30)×100+20×100=3900
B的帳面價值=4000

㈡ 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 這幾個如何解釋 有何區別

1、歷史成本一般指發票金額,比較定向

2、重置成本:按照當前的市價購買該項資產的價值,適用於盤盈的固定資產,當然用當時評估出來的市價乘以盤盈資產的成新率

3、可變現凈值:期末存貨採用可變現凈值和成本孰低計量,可變現凈值=持有以備生產的存貨對應的產品的市價-至完成該產品的發生的加工成本-銷售產品發生的相關費用

4、現值:一般涉及到長期應收款項目時使用,按照預計未來現金流的現值作為長期應收款項的入賬價值;

5、公允價值:熟悉交易雙方在自願的情況下,按照公平、公開的原則進行交易的價格。

區別,五者的區別在於應用的情況不同。

(一)歷史成本,一般購入資產均適用本計量方式。

(二)重置成本,適用於盤盈資產的價值確定。

(三)可變現凈值,一般適用於存貨減值的認定。

(四)現值,適用於准則特別要求的資產價值確定,如融資租賃資產入賬價值、分期付款(一般大於3年)購買資產價值、分期收款(一般大於3年)銷售商品收入的確定等

(五)公允價值 ,適用於准則特別要求的資產價值確定,如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投資者投入資產、債務重組取得的資產等。

㈢ 會計上「可變現凈值」是什麼

可變現凈值指的是以預計售價減去進一步加工成本和預計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凈值。
比如半成品,最後要做成成品,還需要投入100的成本,成品的市場售價是1000元,銷售的時候要交稅50元,那麼這個半成品的可變現凈值就是1000-50-100=850。就是變賣此資產能得到的錢,減去資產現在的狀態到賣掉的狀態需要付出的錢,包括稅金,處置費用,加工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