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邊際成本什麼是規模效應
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到總成本的增量.
規模效應又稱規模經濟,是當企業的產量規模達到一定水平後,由於各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產生了1+1>2的效應。平均成本呈現下降的趨勢.
② 經濟學的沉沒成本和邊際效應
這篇轉自特蕾西,是我欣賞的做培訓的小朋友,感悟非常深刻,最後面我加了點自己的想法。
經濟學原理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比如說像是沉沒成本,其實很多人不理解,那些已經發生了事情,將不再成為我們的成本。因為已經發生了,便不能再做出其它的選擇。薛老師舉了兩個很有趣的例子。第一個是看電影,其實在電影開始20分鍾內,我們就知道這部電影好不好看了。如果是部爛片,其實最好的選擇是,馬上起身離開,因為電影票是已經買好了的,它已經不再是你的成本,如果繼續看下去,產生的時間成本,才是真正的成本。還有一個更有趣的例子是談戀愛。一般來說戀愛半年,基本上就已經過了盲目期了,而這半年的時間,也是沉沒成本,沉沒成本不是成本,所以如果覺得兩個人不合適,最好的選擇應該是分手,可是有多少人會當機立斷選擇分手呢?大多數人都是拖了再拖...而在我們進行決策的時候,比起沉沒成本,實際上應該更多考慮的是邊際成本。然而,有多少人,能夠理性地面對沉沒成本,做到知行合一呢?
但是馬上有朋友跳出來提出了反對意見,我覺得很有趣,也很想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聽聽大家的看法。那位朋友回復說:「這個觀點不敢苟同。生活中事情都能用經濟學原理選擇,那生活倒也簡單了。看電影,不好就走?不問問看電影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本來就是為了殺時間呢?20分鍾和200分鍾有什麼差別?戀愛不適合就分手?你想分,對方不想分怎麼辦?什麼叫適合,什麼叫不適合?兩個人的事,比電影票更復雜。生活本來就是復雜多彩的,還是少用些「理性」的思考,多些「感性」的理解吧。」
然後我想了想,感覺他說的也好有道理啊。不過我又仔細琢磨了一下:如果看電影純粹是為了Kill Time,而不達到別的目的,那麼我們為什麼要選擇用電影這種花錢的方式Kill Time呢?我們為什麼不選擇呆坐在沙發上,坐一下午來Kill Time呢? 這說不過去呀!所以很簡單,看電影絕不僅僅可以Kill Time,還可以滿足內心層面的某些需求(提升自己的認知也好,不讓自己感受到孤獨也罷,Balabala)。弄清了這個前提,我們才可以進行下一步的選擇:如果一部電影不那麼好看,無法達到我們預期的心理需求時,我們是要選擇繼續留在電影院看電影,還是選擇離開去做別的事?首先我們要明白的一點是,沉沒成本不是成本,這在我的上一條朋友圈中有說道。其次,我們的選擇,應該是基於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來考量的。假設,如果你選擇繼續留下來看電影,再花100分鍾,你可以達到的內心滿足感是50%,而如果你選擇離開電影院,回家看100分鍾你非常喜歡看的書,你的內心滿足感可以達到90%,這個時候,回家看書的邊際收益顯然是更大的,你當然應該選擇離開;然而,如果你發現就算你離開電影院,你也無法找到其他的事情做,更沒有喜歡的書看,再花100分鍾能夠達到的內心滿足感可能只有10%,那麼這個時候留在電影院的邊際收益其實更大,你應該選擇留下來。
後面一個關於談戀愛的問題,我覺得更有趣。很明顯地,這位朋友是在用心理學的思維看問題。而這也恰恰是我為什麼要學經濟學的原因。因為,往往人從一個單一的角度來看問題的話,會更容易出現盲點,做出錯誤的決策。對過去的我來說,就是接受了太多單一的來源於心理學、靈修、佛學和占星學等等的思維方式。比如,我曾經看完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之後,我就深深地覺得:愛,是一種能力,和愛的對象沒有關系!然後,當我看了一些佛學的書時候,我又開始覺得,哪怕是兩個不合適的人,在一起,也是「因果業力」使然。而以上這些,可能就是朋友所說的偏「感性」的部分或者說是形而上的部分。這種思維方式,曾經的確幫助過我化解了很多的內心沖突,而同時也讓我產生過許多的內在矛盾。所以,人只有一種思維方式,真的好嗎?我的回答是,只有「感性的」或是只有「理性的」思維方式,真的很可怕!這就像是查理·芒格一直提到的「鐵錘人傾向」一樣:在只擁有鐵錘這一種工具的人的眼裡,所有的問題,都像是釘子。而事實上是,問題從來都是多元化的。那麼同樣的,我們也必須擁有多元化的思維工具。太局限於某一個學科的理論,或者是某一個思維方式里,都是很危險的一件事。而現在,在我認知層面里,跨學科、跨專業,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這也是未來我們是否能夠具備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而且,說到底,知識的底層本來也就是相通的。
以上是特蕾西的感悟,再寫點我的看法。經濟學是門直接了當的學問,把人類復雜的社會化、情緒化行為使用數學的方式歸類和計算。拿沉沒成本來說,只看了20分鍾電影就放棄不看了,萬一後面很精彩,那走掉的也就不是沉沒成本了,如果因此惹惱了陪看的另一半,甚而分手皆有可能啊,那從經濟學角度看,豈不是得不償失呢。有時候倆人之間的關系靠的就是這種無聊的瑣事而銜接著呢。
昨晚隨手打開電視,ICS在播Sex and City電影版,看到Mr.Big在婚禮當天反悔不敢入場了,車子剛剛開走兩分鍾,他又讓司機在紐約單行道上違章調頭回去,因為又後悔了剛剛的悔婚,So drama。Carrie的婚車迎頭碰到了因反悔而調頭的Mr.Big,倆人都看見對方也都下車了,一個道歉一個二話不說抄起捧花一頓暴打,當然,電影的大結局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是其中的曲折折騰又何嘗不是我們身邊的故事,怪不得小扎(Facebook)的婚禮和可兒的婚禮都是在自家後院里完成的,一場婚禮的籌備就足以毀掉一段婚姻了。如此想來,Banker和Founder們最好不要戀愛結婚,從經濟學角度怎麼看怎麼虧啊,因為愛情本身並沒有設anti-dilute的保護。
再說一下「得到」,是個能夠碎片化學習的APP,粗略看了一下,有價值的內容很多。但是我今天沒能完成充值,Apple又犯病了,完成充值後一定把薛老師的課程從頭學一遍。
③ 什麼是沉沒成本效應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如果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這被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那結論就不是純粹基於事物的價值作出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你付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算作你的沉沒成本。
當然有時候沉沒成本只是價格的一部分。比方說你買了一輛自行車,然後騎了幾天低價在二手市場賣出。此時原價和你的賣出價中間的差價就是你的沉沒成本。而且這種情況下,沉沒成本隨時間而改變,你留著那輛自行車騎的時間越長,一般來說你的賣出價會越低(折舊)。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電影的例子中,會有兩種可能結果:
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
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兩種情況下你都已經付錢,所以應該不考慮這件事情。如果你後悔買票了,那麼你當前的決定應該是基於你是否想繼續看這部電影,而不是你為這部電影付了多少錢。此時的決定不應該考慮到買票的事,而應該以看免費電影的心態來作判斷。經濟學家們往往建議選擇後者,這樣你只是花了點冤枉錢,而選擇前者你還要繼續受冤枉罪。
④ 經濟學三大成本是什麼
1, 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簡寫為MC或MPC,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邊際成本的計算公式為MC(Q)=△TC(Q)/△Q。一般而言,隨著產量的增加,總成本遞減增加,從而邊際成本下降,也就是說的是規模效應。
2,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企業應選擇實際收益大於機會成本的經營項目,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3, 沉沒成本別稱沉落成本、沉入成本、旁置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它表示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存在形式有多種,比如時間、金錢、精力。它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拓展資料
一、機會成本的特點
1,機會是可選擇的項目
機會成本所指的機會必須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若不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便不屬於決策者的機會。例如某農民只會養豬和養雞,那麼養牛就不會是某農民的機會。
2,機會成本是有收益
放棄的機會中收益最高的項目才是機會成本,即機會成本不是放棄項目的收益總和。例如某農民只能在養豬、養雞和養牛中擇一從事,若三者的收益關系為養牛>養豬>養雞,則養豬和養雞的機會成本皆為養牛,而養牛的機會成本僅為養豬。
3,機會成本與資源稀缺
在稀缺性的世界中選擇一種東西意味著放棄其他東西。一項選擇的機會成本,也就是所放棄的物品或勞務的價值。機會成本是指在資源有限條件下,當把一定資源用於某種產品生產時所放棄的用於其他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
二、邊際成本的作用
邊際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變化規律,配合邊際收入,計算邊際利潤。
1,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可行。
2,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不可行。
3, 但教材沒有涉及邊際收入、邊際利潤,這是其不足之處。
三、邊際成本變化規律
邊際成本的變化規律:
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與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相似,也先隨產量增加而降低,達到一定規模後開始增加。只不過它達到最低時的產量比平均總成本及平均變動成本的較小,在平均總成本與平均變動成本達到最低點時,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
⑤ 經濟學三大成本是哪三個
它們分別是: 1.沉沒成本;2.邊際成本;3.機會成本。
首先去判斷過去投入的是否沉沒了,在一些比較簡單的情況是很容易,而這個時候去克服的那就是錨定效應,再比如感情破裂的這種。克服錨定效應必須多加提醒和刻意去聯系就能做到。 其次,如果在一次復雜情況很難判斷是否沉沒,面對這樣的情況就要靠自己更深入和廣泛的研究,通過多方面的對比和深入思考,做一個概率性的判斷。 有時候做的判斷,並不是100%准確。但只要是大概率上,判斷這個投入是沉沒了,那麼就沒有必要為了小概率的「反敗為勝」繼續耗下去。
拓展資料:
1.沉沒成本最大的經濟含義,就是一旦確定了它的沉沒,那麼沉沒就不能成為用來做決策的參考變數。意思也就是說,沉沒成本,和決策,沒有任何一丟丟的關系。
2.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每次的投入上去判定它到底會不會「對未來產生效果和作用」。 比如,當不知道虧損的股票,接下來股票是繼續虧損或者反彈。也不知道,辛辛苦苦的創業,堅持了兩年,接來下是會失敗還是在堅持堅持就有可能看到曙光,如此之類。 另一方面,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去看,人們做出的決定會嚴重受到「錨定效應」的影響。
3.比如把股票價格錨定在建倉的成本價,認為那才是合理的。再比如,會把兩個人在一起美好的時光錨定下來,在感情破裂時,無法快速接受並走出來,永遠不明白為什麼那麼相愛的兩個人說不愛就不愛了。 而這兩個方面的問題都需要通過大量的刻意練習才能夠解決的。
4.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