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造一輛車的成本到底是多少
這幾日一些合資車再次開啟了降價模式,很多小夥伴都弄不明白動輒降價以萬來計算,而一些豪華車降價幅度更是超過了人的想像,那麼造車成本到底有多少呢?其實一輛車的價格除了成本還要有利潤和稅收兩部分組成,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汽車製造成本到底佔比多少。
汽車三大件以及電子設備的價值
一款10萬的車購置稅需要繳納10%,除了購置稅還有車船使用稅、增值稅等佔了車輛一大部分比重。當然車輛的價格越高,繳納的稅也就越多。如果小夥伴買的是進口車,那麼還要交一些關稅、排量稅,當然如果是土壕這個可以忽略不計。
❷ 一輛汽車出廠的成本到底是多少
材料成本最低或次低,營銷灶搭旅最高。汽車領域是否如此呢?本文試圖計算一輛車的成本,以自主品牌車為例,成本包括稅金、製造商利潤、4S店利潤、汽車製造成本等五個部分。首先,稅款是消費者支付的購置稅,汽車製造商則需要繳納汽車消費稅、增值稅等。在國內,消費者購買20萬元左右的b級車,需要支付2%—8%不等的州內稅收,隱凳或者日本的7.5%。而技術轉讓費約占車價的10%左右,對於20萬元/台的車型而言,技術轉移費可能達到2萬元左右。汽車製造商的整車利潤一般在10%,不包括下游零部件生產中的利潤。4S店的平均利潤約5%左右,現在由於激烈的競爭,已經幾乎超過了5%。其次是汽車成本,如果消費者購買一輛廠家指導價18.2萬元的合資品牌汽車,交了10%的車價購置稅後,總共支出了20萬元左右。但實際上,這8.6萬元的製造成本還包括所有製造商的固定資產折舊、現場管理者的工資、製造工人的工資等眾多的管理費和營業費用。在降低成本方面,國內汽車製造商採取了各種手段,如省去車身電子穩定系統、發動機護板、尾部防撞鋼梁等,而使用的低成本輪胎也不如國外同類型的車型。此外,為了追求高利潤,一些汽車製造商甚至將後座三點式安全帶改為兩點枝腔式,這會增加一些安全隱患。最後,根據消費者購買的車型不同,稅費負擔、生產單位或銷售單位利潤也千差萬別,因此總結出具體的成本構成不是容易的。但是,市場營銷和稅收環節往往是汽車領域最賺錢的,而原材料和原始利潤的佔用比例很少。
❸ 如果一輛車市場價大概100萬 其成本價大概多少
這個涉及到商業機密,可以說的是稅收占整車成本的60%-70%。我國國家最新標准《汽車和掛車類型的術語和定義》(GB/T 3730.1—2001)中對汽車有如下定義:由動力驅動,具有4個或4個以上車輪的非軌道承載的車輛。
車身
車身安裝在底盤的車架上,用以駕駛員、旅客乘坐或裝載貨物。乘用車、客車的車身一般是整體結構,貨車車身一般是由駕駛室和貨箱兩部分組成。
汽車車身結構主要包括:車身殼體(白車身)、車門、車窗、車前鈑製件、車身內外裝飾件和車身附件、座椅以及通風、暖氣、冷氣、空氣調節裝置等等。在貨車和專用汽車上還包括車箱和其它裝備。
❹ 一輛汽車的出廠成本是多少
這個我個人認為跟什麼牌子的汽車什麼型號的汽車是有關系的,打個比方,一輛10萬出頭的車,出廠成本一般也就幾萬塊,畢竟廠家商家都需要賺錢。
❺ 一輛汽車的成本大概是多少
如果單單說材料的成本那也就是一些鐵皮,合金,橡膠,皮革,布料的價錢。
但汽車的成本肯定不能這樣算,在每一款汽車的研發過程中廠商是投入了大量資金的,而且還有部分車型是投入資金研發後公司還虧本的,我們經常也可以看到一款同品牌的同一款汽車總是換代(例如高爾夫 雅閣 等),這就是為了節約成本因為同一款車最起碼底盤或車架不用改太多。如果不停的出不同款的車,說實話廠商也會吃不消的。
所以汽車在製造前期有大量工作要做這些都可以算入成本,而且一點也不過分。
一款汽車從計劃生產到出設計圖紙,做出1:1油泥模型(只要是實車中有的基本都要做出來,如儀表盤內飾底盤等),再到設計汽車電路圖,再根據這款車的市場定位及用途鍛造或鑄造出最適合這款車的零部件(這個過程還包括了選擇所需材料,材料的耐磨程度及耐高溫,材料剛度,材料韌性,材料疲勞強度等很多項目綜合考慮),接著做好的樣車(這時已經是實車了但跟上市的車還有區別)進行各種測試進一步調教改進,再到出廠。這個過程已經簡化了很多。
現在最高科技的汽車F1它的成本大概是1000萬人民幣,但這只是生產出這輛車能跑而已離參加比賽還有一段距離,還要經過改裝和進一步調教。
因為汽車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工程,而且這項工程里又包括了其它高科技的成本,所以汽車的成本真的不好估量。
所以說一輛汽車不能單單的說成本,說實話,這個成本問題只有汽車生產商能准確的告訴你。
❻ 理想汽車每賣出一輛虧2.3萬上熱搜,一輛汽車的成本有多高
不同價位汽車的生產成本各不相同,但因為其他行業本身的稅點非常高,所以這個行業的利潤率並不高,甚至很多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各種車型的利潤率,僅僅為1%~3%左右。
對於包括理想汽車在內的各種新能源汽車品牌來講,為了進一步搶占相應的市場份額,在各種生產成本進一步提高的情況下,很多新能源汽車品牌依然在降價銷售自己的各種車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因為新能源汽車領域本身有著光明的發展前景,很多新能源汽車品牌也在大力降低自己的生產成本,所以今後的新能源汽車的價格會變得越來越便宜,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佔有率也會越來越高。
總的來說,各個新能源汽車品牌並不是為了通過銷售汽車的方式來賺錢,而是想要盡快搶占市場空間。這個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各個品牌迅速積累自己的用戶基礎,更可以幫助新能源汽車品牌迅速更新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