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做一個晶元需要多少錢
晶元解密的價格區間比較大,主要得看具體的型號!
從事晶元解密工作以來,經常接到客戶各式各樣的問題,今天我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晶元解密同樣都是針對晶元,在價格上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呢?有些晶元只要幾百塊錢,而有些就需要幾萬甚至十幾萬呢?
首先,晶元解密的價格和我們研發費用是掛鉤的,方案花費的成本越高,相應的解密價格也會越高,相信這一點不用我過多的解釋,大部分客戶是能夠理解的,所以不同的公司因為技術實力不同,方案開發所花費的成本也就不一樣,另外一點,比如atmel系列的51單片機,因為在國內已經出現了幾十年,而且所有的技術資料都是對外公布的,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的獲得這方面的資料,所以在解密方案的研究上也會得心應手的多,自然成本就會很少,最重要的,這種晶元的加密方式一般不會太復雜,解密操作成本也低。而有些晶元,比如stc單片機,它們是由美國設計,國內宏晶公司貼牌生產的,這類晶元在設計的時候就吸取了51系列單片機容易被破解的教訓,改進了加密機制,在出廠的時候就已經完全加密,用戶程序是isp(在系統編程)/iap(在應用編程)機制寫入,編程的時候是一邊校驗一邊燒寫,無讀出命令,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解密的難度。stc晶元空間分為:1、bootload
2、應用代碼
3、eeprom,我們解密主要是針對bootload區進行破解,然後讀出程序,針對這一點,最新版本的stc晶元去掉了bootload區。以上種種都需要我們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研究成解密方案,並且很多設備成本動輒幾百萬上千萬所以只能外借,綜合成本要高出很多很多。
另外一點,不同設備上的晶元由於應用不同,即使是同一型號,在解密費用上也會存在很大的差別,有些程序燒的很滿的甚至無法破解,特別是一些設備上會用到專用晶元,解密難度更是非常大,所以解密的費用也會比普通晶元高幾倍,幾十倍甚至百倍。
值得高興的是,隨著解密技術的發展以及我們對於不同晶元加密方式的深入研究,解密方案也在不斷進行優化,從各個方面來縮減解密成本,降低解密價格,讓更多的客戶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雙高科技深圳mcu解密中心在這方面一直在努力,相信我們會實現大的突破,所謂難的不會,會的不難,有時候就是一個思路轉變的問題。
⑵ 晶元研發所需要的成本到底有多高科技企業的研發成本又是如何來的呢
晶元,又稱微電路、微晶元、集成電路等等。具體指的是那些內含集成電路的矽片,體積很小,常常是計算機或其他電子設備的一部分!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晶元主要是在電腦,手機等通信領域使用率高的場景內,但其實晶元的應用范圍遠遠不止這些!比如很多家用電器,智能,人腦等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場景!因此晶元又被稱之為「工業糧食",可知其對於工業的重要性!
言歸正傳,我國對於晶元的使用情況如何呢?
不得不說我國也是一個晶元的使用大國,很多領域都有晶元的身影。在2016一年中,我國晶元進口額高達2271億美元,這是連續4年進口額超過2000億美元。而晶元進口的花費已經連續兩年超過了原油的進口花費,過去十年累計耗資更是高達1.8萬億美元!雖然花費巨大,但是卻又迫不得已,因為晶元普遍用於眾多熱門高新科技領域,比如手機,汽車,計算機等等,如果沒有自主研發的晶元,那麼就只能進口人家的,哪怕多貴也得啃下去啊!
問題來了,我國在很多領域都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然而為何小小的晶元卻未能自主研發呢?
晶元生產有多難?我國處於晶元狀況如何?
記得有人問過一個問題:晶元和原子彈生產相比,哪個比較難?這里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晶元的生產研發難度要遠遠高於原子彈!說晶元的研發與製造能力是代表了一個國家整體的科技水平一點都不為過!
可能在很早之前,有些人可能聽說過我國研發的「龍芯一號」,「龍芯二號」中央處理器等等!有人可能就會認為我國其實很早就掌握了晶元的獨立自主研發能力!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其所用的絕大多數材料仍然來自於國外進口,比如原材料、外延片、晶圓、封裝測試等等,都沒有實現完全的獨立自主研發!所以以至於知道現在,還要依靠著大量的技術進口,才能夠維持國內的一些領域!
其實這並不是說我國的科技水平低下,而是晶元的研發難度實在太大了!
主要難度其實並不能通過一篇文章就講清楚,因為它的生產經過了非常多的工序流程,生產規模龐大,系統極為復雜,而且所需投入的成本也是極大的!當今有名的晶元提供商有英特爾,三星,高通等,全球提供商不超過30家,出名的更是不超過10家!
我個人認為我國晶元研發之所以落後是因為以下幾點原因:
國內晶元產業起步晚,導致技術的劣勢比較明顯,生產的晶元在品質和性能上難以得到保證。(起步晚)
國內很多晶元企業早起給予政府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市場規律,存在投機取巧心理,過度依賴政府扶持,最終導致核心能力不強,以至於難以正真走向市場!(過度依賴)
晶元產業更新換代速度很快,且產業門檻較高,屬於高投入、高研發,但是回報可能較慢。(成本技術風險高)
國內產業鏈的整體發展水平和垂直整合直接影響國內晶元產業發展和效率的提升。(產業鏈的影響)
最後還是想說,一直以來受到國外技術封鎖,加上我國對於高新產業起步較晚,能以達到瞬間的崛起與超高水平的超越,這都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我相信未來幾年後,我國一定可以研發出屬於自己的「中國芯」!
⑶ 想要開一家軟體開發公司,大約需要投入多少錢呢能賺錢嗎
成立公司關鍵在於工商登記,銀行開立賬戶,稅務變更,能找人代辦公司,如果有時間的話也可以自己跑,我就是自己跑的,各種費用加一起可能有1000塊左右,再者就是的有一個辦公場地,我就在三里庵周邊找了一個價格便宜的公司辦公室,一個月500上下,購買了2個辦公室桌子(二手的)300,也有兩把桌椅150塊,桌椅是的全新那類。
如今主業務流程一般都是大生產商上市企業在做支撐,其它的運用輔助工具或是機器設備,都是靠關聯打上去。做為新成立公司得話,基本是零投資,僅需一個老闆拉客戶就能,找好關聯,把行業工作流程弄清楚,隨後在本基本做一些亮點工作搜姿,把ppt搞好跟領導匯報,根據以後就可以找外包開發了。平時沒事不開業,開張吃三年,沒啥花費,掙了錢租間公司辦公室,喝喝茶做一個高端會所。
⑷ 失敗一個損失幾百萬美金,研發小米晶元成本有多大
晶元代工行業邁入10nm工藝後,成本壓力越來越高。10nm晶元的開發成本已超1.7億美元,7nm接近3億美元,5nm超5億美元。如果製造基於3nm開發出NVIDIA GPU那樣復雜的晶元,設計成本就高達15億美元。晶元成本主要由流片費用、IP授權購買費、自研部件費用、高通專利費、研發工程師工資獎金等5部分組成。
1000名工程師每年按50萬計算,3年合計15億。
人力成本占研發成本主要部分,項目開發效率與資深工程師數量相關,國內資深晶元設計工程師年薪一般在50~100萬元之間。EDA工具是晶元設計工具,是發展超大型集成電路的基石,EDA工具可有效提升產品良率。
20人的研發團隊設計一款晶元所需要的EDA工具采購費用在100萬美元/年(包括EDA和LPDDR等IP購買成本)。英偉達開發Xavier,動用了2000個工程師,開發費用共計20億美金,Xlinix ACAP動用了1500個工程師,開發費用總共10億美金。
以上各項共計 2+20+10+5+15=52億人民幣。
沒錯,52億!而這些還不包括架構開發,生態構建等的費用。
⑸ 開一家軟體開發公司,大概需要多少投入
開一家軟體公司,公司的主要業務決定需要的員工數量。
作為初創公司的話,舉個例子:需要做一個APP。那麼可能需要一個Android,一個IOS,一個後台,一個產品經理和一個UI設計,以及一個架構師。這些人員是可以說是最基本的配置了,這些員工的薪資一個月大約十萬左右,如果說是人員水平稍差一點,會少一點。
除去員工薪資,當然還有辦公用品,電腦,網路,辦公地點,水電等等,這些也是要考慮進去的。其次還要留有周轉資金。
14年6月份,離開了之前做了六年的老東家,自己出來創立合肥埃米特,專門從定製軟體開發,像網站,APP,微信公眾號類的開發都可以做,到今年也快5年了,我來分享一下開個軟體公司的成本吧
開公司首先是工商注冊,銀行開戶,稅務登記,可以找人代辦,如果有時間的話也可以自己跑,我就是自己跑的,各種費用加一起估計有1000塊左右,其次就是的有個辦公場所,我就在三里庵附近找了一個便宜的辦公室,一個月500左右,買了兩個辦公桌(二手的)300,還有幾把椅子150塊,椅子是全新的那種,然後就是辦公用的電腦主機600,顯示400,又買了一台二手的噴墨列印機150硬體設施就這么多就算齊全了,加一起3100塊錢,這事就算啟動起來了。
人員這塊呢,我自己是程序員,主要要是做PHP的,其他環節,像產品、美工、前段這些工作呢,我都是找的兼職,當然了基本都是以前的同事,大部分都是我帶出來的,所以合作流程不會有啥問題,工資也是一單一報價,軟體這塊一般都有預付款,所以我基本也沒有啥養人的負擔。
就這樣合肥埃米特我一個人做了兩年半,到17年開始有了第二個專職員工,然後就是第三個,第四個,到18年底合肥這邊員工13人,北京分公司(點滴拍賣)還有16個人,今年我們又在組織簡訊平台的銷售團隊,估計人員回翻倍。
所以我覺得你想做軟體公司創業那第一條就是你必須的是個技術,再不濟你的合作夥伴得是技術,還得是那種能帶團隊的那種,不然就換個其他的事搞搞吧,畢竟有些事有錢就能幹,還有很多事有錢也不見得能乾的。還有一點就是創業真辛苦,如果不是實在靈魂無處安家,就安分上班吧。
成本主要是分兩塊,一個是場地成本,還有一塊就是人員成本。
早期的話,就是盡量減少這兩塊的成本,然後公司的業務早期需要驗證是否可復制。等驗證沒問題的話,再可以做人員上的擴大。
創業是一件挺辛苦,但可能又成功概率不是很高的事情。而且現在這個時代,其實有更多其他的選擇,比如說做個自媒體,做淘寶客,這種,就是所謂的輕資產路線來開始自己的事業。
這個不好說吧。我2014年開了一家嵌入式軟體公司,主營軟硬體設計,啟動資金是22000元,辦公場地向朋友借的。
軟體公司大概成本分幾大塊。人員10人。
1 公司場地
2 辦公設備,水電,日常開銷。
3 人員工資
暫不不考慮招人及運營費用。
1場地極簡,年費用2萬,隨地域不同,成本不同
2開銷年投入6萬
3財務一名(7000),行政一名(5000),技術8名(8000平均),不考慮銷售以及商務,大概月成本含齊保險在13萬左右(地域不同價格有波動)
一年需要100-170左右。
關鍵是開發什麼樣的產品?初始階段團隊多少人?是一次性開發還是分階段開發?還有後續資金周轉的靈活性等等,根據不同的數據結構組合,就有不同的成本,還有辦公場地的面積和位置,如果在北京東二環附近,或者國貿,二百平、一年的租金近50萬吧?其它的費用另算。
前端後端美工仨人,app走hybrid
資料庫後台服務給後端,前端頁面和混合app給前端,其餘出圖設計出方案給美工,小型技術團隊就組建好了,全部走合夥人方案,然後就是業務了
該怎麼說,經歷的太多了,這個問題順序倒了。
這個跟你的業務有關系,投入可大可小,最大的成本是人,如果業務盈利沒定好,人的成本會耗死你。
首先,先確定你的業務盈利模型,盈利前景,市場,先保證,確實是能活下來,並且能發展的,需要知道投入多少才有資金流入。
其次,如果能先拿業務或者產品,在想人員配置最好。確定好業務產品後,你也大概就知道配多少人,投入多少成本了。看看市場行情,需要哪些崗位,崗位平均薪酬。
其他前期不要投入那麼多,除非你有老客戶已經盈利,前期我建議辦公室場地,電腦,辦公桌椅子,網費,注冊公司費用,還有就是能給辦公人員吃飯的費用,真正和你一起打拚的人要麼投入技術要麼投入資金,不然千萬別隨便拉合作人或者招聘大量不必要的人,盈利了在擴展。5年創業過來人
這個可大可小
軟體人員的人月成本是指軟體企業一個月平均需要的所有成本開銷(包括工資、獎金、福利、辦公成本、國家各種稅費、管理費用等等)及軟體企業合理利潤的總和,除以企業員工人數。其成本開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工資:指軟體企業需要支付給軟體開發人員的工資的平均值,設該值為B。
(2) 國家規定的福利:按照國家政策的繳費基數繳納的職工福利,其中公積金8%~20%,醫療保險金12%,養老金22%,失業金2%(即通常所說的四金),另外還有按工資總額計征的工傷保證金0.5%,生育保證金0.5%,殘疾基金1.6%,工會基金2%,累計為47.6%。故該項成本為0.476B。
(3) 獎金及各項物質獎勵:指企業支付給員工的獎金及過年過節的一些物質獎勵和基本福利。根據經驗及浙江省軟體行業情況,該項成本約為0.20B。
(4) 辦公成本:包括辦公場地租賃費、水電費、差旅費、企業為項目順利運作所支付的其他費用等各項。根據經驗及研究,該項支出約占企業員工成本的三分之一,即該項成本為B/3。
(5) 人力資源儲備費:企業人員流動、人員儲備及人員的學習、培養、知識更新,不能創造價值但需要支付成本,該項成本為0.20B。
(6) 基礎設施建設、設備的購置、折舊費,各項開發平台、開發工具的購買等,該項成本約為0.15B。
(7) 國家稅收和企業利潤,根據經驗和統計數據,約占企業員工成本的三分之一,故該項成本約為B/3。
(8) 管理費用:包括公司管理層,部門管理層,人力資源、行政、財務等人員的費用分攤。根據經驗和行業通常計算方法,每十個軟體人員配備兩個管理人員,則管理費用計取的比例為前面七項總和的20%。
綜合以上因素,可得出軟體人員的人月成本為:
人月成本 = (工資 福利 獎金 辦公成本 資源儲備 基礎建設 稅收利潤)x (1 + 管理費率)
= (B+0.20B+0.476B+B/3+0.2B+0.15B+B/3)x 1.2
= 3.23xB
⑹ 想創業一個軟體公司,前期大概需要多少錢啊,伺服器都有什麼類別啊
我創業超過18年,一直做軟體公司,談談我的經驗
如果做軟體公司,要麼你自己負責銷售,要麼你自己負責技術,宏絕否則你都不懂,建議不要去做,投入太大。
10多年前開發人員工資很低,以前我付3000工資的人,現在創立新公司是2萬請回來的。
我就拿自己舉例好了:
1.伺服器成本,這塊不高,用阿里雲,前期購買1,2台伺服器,後續根據客戶量再增加,前期1-2萬/年就夠。目前我公司成立3年,200家客戶,伺服器投入在20萬1年
2.人員成本,我自己負責技術但不做代碼開發。
人員成本100萬/年
開發4人:2個前端+2個後端,考慮五險一金,2萬一個,一月就是8萬*12月就是96萬,在不考慮獎金情況下。為什麼要各2各,技術人員招聘尤為困難,我當時前端BOSS上就聊了幾百人。一旦有人員不合適離職,你開發就停滯,但工資照發,所以技術崗位必須有備份。
測試:初期自己兼任,但後續還是要招聘1個,可以兼顧客服
客服:初期自己兼任
銷售:初期自己兼任
產品設計:外包出去,或者自己干
3.房租:找共享空間(家居蔽賀姿什麼都省了),5人,預計6000元/月*12=7.2萬
4.開發電腦,合計5台,2.5萬
5.個人生活費每月1萬*12=12萬(創業一定要給自己開拍碧生活費)
無論外包和產品研發,都至少准備1年不賺錢,預計投入=100+2+2.5+7.2+12萬
我實際在拿到投資之前,已經花掉了超過200萬,還是大部分事情都自己乾的情況下,我當時是6個人(4個開發+1個客服/測試+自己)。最初創業時還不是前後端分離,技術人員成本比較低,但銷售團隊我請了5個人。現在個人人脈和銷售能力上去,所以銷售上初期省了不少錢。而且現在創業要綜合能力,靠個人很難成功。前期沒有這個錢會很被動,我當時是負債創業,所以為了生存,在資金談判上很吃虧,最後你會發現投入的錢比一次性准備好這些錢投入要多得多。
創業成功率很低,你必須有能接受失敗的覺悟,確實是自己想做一些事情,為了自己的夢想可以全力以赴的再出手。否則不建議創業。
當然創業也有好處,會改變一個人,原先我是一個木訥的IT男,通過創業,學會了開發、產品設計、做銷售、談投資,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強了n倍。我不後悔賺錢少,再來一次也會這樣選擇,因為創業讓我有了更多可能性。即使負債累累,每年都有很多人給我機會重新來過。
所以,錢需要考慮,但更重要的先考慮你為什麼創業。如果有內心的目標指引你,即使身無分文也可以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