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成本的衡量
成本的衡量,首先我們製作一個商品,我們要衡量它的成本,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去制定它的一個售賣的價格,我們才能知道,知道了,成本才能知道利潤,然後打不達到我們的要求
『貳』 產品生產要怎麼衡量「成本」與「質量」
一個產品對於企業來說,成本與質量都是比較重要的,如何衡量,這也是與公司的管理制度與能源消耗有關系的,為什麼每個企業都力求節約成本,減少浪費,保證質量,我相信這其中就是有密不可分的聯系的。
就像我們公司來說,每年的年終大會,都會總結過去並且制定下一年的目標,而且對於產品來說,質量也是必須要過關的,質量就等於公司的命脈,如果每月的銷售量中,投訴索賠佔了一大部分,那麼相信該公司的經營管理也會一團糟。
在提高質量的同時,也要多多注意成本,如果一味的追求質量,但是,成本都保不住,那麼時間長久,資金鏈也會中斷;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成本,而忽視了質量,那麼企業也不會長存,所以,對於公司來說,成本與質量都是同等重要的。
降本是必須要做好的規劃,而質量也必須是要嚴格保證的,現在公司每年都有KPI績效考核指標,相信把這個分配到相應的部門,那麼成本與質量也是可以有保障的。
『叄』 一個員工的離職成本到底有多高
一家公司最寶貴的資產是人才,但是很多公司根本不尊重人才,有的老闆甚至有那種認為自己給員工發工資養活了員工,就應該凌駕於員工之上的想法,甚至會強烈表達出來,比如訓斥甚至辱罵員工。
有的公司,從老闆個人到公司制度都不尊重人才,或者說因為老闆個人的認知使得人性化管理制度和人才關懷制度無法實施,導致人員離職率高,給公司造成難以預估的損失卻不自知,還認為有錢就能招聘到更優秀的人,最終會讓公司面臨人才缺失的危機。
那麼一個員工的離職成本到底有多高?
把上述第一條描述的成本逐一進行核算求和,雖然不能完全量化,但是離職成本多高,也可見一斑。
所以,一家公司想要有好的發展,想要留住人才,避免高昂的離職成本,務必要制定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招聘流程和管理要嚴謹,重視人才的培訓與發展,做好員工關懷政策,有合理的薪酬和績效制度,並且要有晉升機制和上升通道。
員工能賺到錢,能提升自己,能開心工作,對公司有歸屬感,自然就不想離職了,趕都趕不走。
『肆』 如何衡量做一件事情的機會成本
白帽:什麼是機會成本,他和成本有什麼差別?
機會成本是經濟學的概念,是指 決策過程中 面臨多項選擇,當中 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 ,又稱為「替代性成本」。就是俗語的「世上沒有免費午餐」、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機會成本的概念有三個要點:首先,「機會」必須是決策者可選擇的;其次,機會成本必須是指放棄的機會中收益最高的一個項目;最後,機會成本不是放棄項目的收益總和。
而我們平時生活中常說的 「成本」則是實際付出的代價 ,比如金錢、物資、勞動、時間、感情等等。
紅帽:你覺得機會成本能被確切地衡量出來嗎?
機會成本並不都能准確的衡量,因為機會成本可以是客觀的,也可以是主觀的。
有些機會成本可以客觀定量分析,譬如,可以用貨幣來衡量,例如經濟活動中的投資機會成本。但是,在生活中有很多機會成本往往無法定量分析,只能主觀定性比較。不同職業選擇所帶來的事業成就,從事不同活動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就無法定量分析,但可以主觀定性比較。節假日里,是在圖書館看書學習,是享受電視劇帶來的快樂,還是外出旅遊,這些事情之間的機會成本,就無法用貨幣來衡量,只是個人感觀。
黑帽:確切衡量出一件事情的機會成本有那些困難?
要想確切衡量出一個選擇或決策的機會成本,那這個選擇或決策的機會成本必須是客觀可衡量的,這是前提條件。然後,我們才能開始具體分析。第一步,要找出所有可以選擇的項目;第二步,要准確衡量每一種選擇或決策可以帶來的收益。只有做到這兩點,我們才能確切地衡量出機會成本。
但在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找出了所有可以選擇的項目,但是沒有;以為准確衡量出了每一種選擇可以帶來的收益,但是沒有。為什麼?很簡單,只因為所知有限、目關短淺,我們會漏掉一些選項或是錯估一些選擇的收益。
因為漏掉一些選項錯估機會成本的情況很常見,請看下面的例子。
而錯估一些選項的收益的情況更是常見,金融危機中錯誤估計股市走勢的投資者就是最好的例子。以為投資股市會有20%的收益,但實際上是-20%的收益,如此,投資者對機會成本的衡量就出現了錯誤。
所以,我們要想准確衡量一個選擇的機會成本,遇到的障礙有兩個:一是沒有找出所有的可選項;二是錯誤估計一些選項的收益。
黃帽:明確機會成本對我們做決策有什麼益處?
知道了什麼是機會成本,對我們做決策有什麼益處呢?我只說一點, 明確了機會成本,我們就可以爭取把機會成本降至最少,這意味著為了現行選擇所放棄或犧牲的代價也是最少。
綠帽:有什麼方法能更准確地衡量出一件事情的機會成本?
要想准確衡量一個選擇的機會成本,我們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找出所有的可選項;二是准確估計每一選項的收益。而要想做到這兩點,我們既需要盡可能多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識,又要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在做選擇的時候多往深處考慮、往長遠考慮,往全面考慮。就像之前小王告述小麗一件事的例子所說的,二十年後,小王如果能先了解一下最新的通信方式,也就不會錯估機會成本了。而像《摔跤吧,爸爸》這一影片中的爸爸如果不是具有遠見,只看眼下的情況,他就不會把自己女兒往摔跤手培養了,因為在當時印度的大環境下,把自家女兒培養成摔跤手的機會成本太大了。
機會成本是一個運用廣泛地概念,只不過我們很多時候並沒有這么清楚的明確這一概念。 認清機會成本,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在決策時衡量得失,避免不必要的損失。